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柴荣犯了什么错误导致自己失去了江山?

话历史 2023-09-17 09:34:43

我们国家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学时期只能在课本中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柴荣犯了什么错误导致自己失去了江山?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

柴荣犯了什么错误导致自己失去了江山?

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权力更迭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武将夺权成为一种共同现象。由于社会的不稳定,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而战争往往导致兵权交到武将手中。由于武将拥有军队的控制权,他们的成功率自然也就更高。然而,周世宗柴荣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的政策是抑制武将,并将权力交给文官。

周世宗柴荣是个明智的统治者,他意识到了武将造反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些武将希望自己当上皇帝,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可以成为统治者。还有一些武将是因为他们的手下将士希望建功立业,希望能够在政治上升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需要一个人来担任领导者,因此他们就支持武将夺权成为皇帝。还有一些武将是因为君王对他们心存猜忌,导致武将与君王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为了发泄不满,武将不得不起来反抗。

当武将成功夺权后,他们会取代旧有的政权,成为新的皇帝。这种权力更迭带来的结果是,整个五代时期的政权经常发生变动,社会也变得非常动荡。然而,周世宗柴荣意识到了武将夺权给国家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因此他希望通过将权力交给文官,抑制武将的势力。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有一些是因为武将的手下将士想要建功立业,想要出将入相,因此就要找一个人承头,也因此就拥戴武将当皇帝。有一些是君王猜忌武将,因此武将和君王产生了巨大的矛盾,武将为了出一口气,所以不得不起来造反。而造反的结果,也就是武将取代了旧有的政权当上了皇帝。

不过武将造反当皇帝,都有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当朝皇帝年纪比较小,无法服众。而皇帝之所以年纪比较小,主要是因为都处在战争年代,老皇帝去世的时候,他的继承人往往年纪比较小,或者能力比较弱。

所以,这一代君王还能够威服天下,但是到了下一代,出现了年纪比较小的君王的时候,自然就把武将摆不平,所以武将就要造反了。

这一点,是整个五代时期,政治更迭的最根本性的原因。这也是造成后来赵匡胤之所以会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而不是传给自己儿子们的根本原因。

柴荣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他在去世之前,就大力削夺武将的兵权。当时有两个重要的武将,一个是殿前都点检张永德,还有一个是殿前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

这个两个人,掌握着朝中最主要的兵权,因此,柴荣在去世之前,就把这两个人的兵权给夺了,然后对他们的兵权进行分解,交给了在军队中并没有多大威望的赵匡胤、韩通等人手里。

由于宰相不掌握兵权,而掌握兵权的武将,又没有决策的权力,因此,他觉得这样互相制衡,他的后周江山就可以保住了。

可惜的是,柴荣最终还是失算了。失算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因为他所选的文官范质、王溥等人要么不太可靠,要么没有很好的把控大局的能力。二是他没有选好接管兵权的武将。

范质还比较正直,但他是一个书呆子。一听说契丹犯边,立刻把兵权全部交给赵匡胤,而且没有节制赵匡胤的措施,造成赵匡胤坐大。而王溥则早就与赵匡胤眉来眼去,柴荣却没有看出来。

在柴荣去世之前,他曾经得到过一个牌子,这个牌子暗示“点检做天子”。当时的都点检是张永德,意思就是说,张永德要做天子。出现这么一块牌子,明显是有人要害张永德,故意搞出这么一块牌子。

因为谁都知道,如果张永德真的是要想当皇帝,他绝对不会这样宣扬,这就是自己整自己。柴荣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他怎么从柴荣手里面把皇位夺过去呢?把这块牌子拿给柴荣看见了,他不就会倒霉吗?显然,这块牌子不可能是张永德自己搞出来的。

当时担任殿前副都点检的,是赵匡胤。也就是说,只要张永德下课了,那么赵匡胤就会获得最大的利益。所以,最有可能是赵匡胤干的。总之,柴荣虽然看明白了问题,但最后时刻也无能为力了,可能和他突然发病有关,导致最终失去了江山。

柴荣对身后事的安排过于仓促,高估了自己对武将势力的影响,也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利益,造成辅政大臣集团过于文弱,无法应变乱局。这无疑刺激了武将势力的野心,为他人兵变提供了可能。

关于柴荣犯了什么错误导致自己失去了江山?内容就是这些了,是否有帮助到你呢,如果觉得还不错的话,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之后我们会一直为大家带来更多有趣精彩的历史相关内容,不要错过哦。

柴荣去世,赵匡胤篡位,短短半年时间里,后周内部经历了什么?

959年六月十九日,周世宗柴荣病逝,终年三十九岁。柴荣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承皇位,成为了后周的新皇帝。然而,仅仅过去了半年时间,后周殿前都点检(后周最高军事长官)赵匡胤就策划发动了著名的“陈桥兵变”,并从小皇帝柴宗训手中夺取皇位,建立了宋朝。那么问题来了,在柴荣去世后的短短半年时间里,后周内部都经历了什么?


柴荣去世前,将赵匡胤推上了殿前都点检的位置。许多人认为柴荣此举正是导致后周江山易主的关键原因。然而,柴荣被后世称为“五代第一明君”,他的这个称号绝对不是浪得虚名。柴荣之所以让赵匡胤成为后周最高军事长官,其实玩的就是一套环环相扣的权力平衡策略。

后周的主要兵力掌握在两个机构手中,分别是殿前司和侍卫司,其中殿前司地位又要高于侍卫司。殿前司的最高长官是殿前都点检,前任领导张永德,现任领导赵匡胤。侍卫司的最高长官是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现任领导李重进。


张永德和李重进不仅在军中享有极高的威望,而且两人都是皇亲国戚,朝野上下支持者极多。柴荣在世时,以他超强的个人能力和威望,镇住这两人自然不成问题。但是等他撒手人寰的时候,七岁的小皇帝柴宗训显然不可能压住这两位军界强人。因此,柴荣用明升暗降的方式削去了两人的兵权,并将他们调离出京师。

之后,柴荣安排军功显赫但资历尚浅的赵匡胤接替了殿前都点检一职。但是,他又将大部分兵权交到了极为忠心的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手中。这样一来,赵匡胤有权无兵,韩通有兵但又受制于赵匡胤,彼此之间就能相互牵制。而在赵匡胤和韩通之上,柴荣还任命了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位当朝宰相主持大局。如此一来,任何人都无法做到大权独揽,也就很难掀起什么波澜了。然而,柴荣却远远低估了赵匡胤的能力和野心。

柴荣去世后,身为后周最高军事长官的赵匡胤就主动离开京师开封,到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去处理公务了(赵匡胤的另一项职务是归德军节度使)。此后的近半年时间里,史书上都找不出赵匡胤有过什么举动。

但是,在这看似波澜不惊的半年时间里,后周军界的形势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本一直空缺着的殿前副都点检一职由赵匡胤的亲信慕容延钊出任;殿前都指挥使由赵匡胤的结义兄弟石守信出任;殿前都虞候由赵匡胤的另一个结义兄弟王审琦出任。也就是说,整个殿前司系统中的高层领导干部,全部换成了赵匡胤的人。

然而再说侍卫司这边。高怀德出任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张令铎出任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这两位后来一个成了赵匡胤的妹夫,一个成了赵匡胤四弟赵廷美的老丈人。所以在当时他们会支持谁就不言而喻了。赵匡胤的另一个亲信韩令坤则升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


为了让大家对这些变化有更深刻的了解,这里顺便提一下上述这些职务的排名。殿前司高层职务排名依次为:殿前都点检、殿前副都点检、殿前都指挥使、殿前都虞候。侍卫司高层职务排名依次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

从上述职务排名中可以看出,整个后周军界高层,除了侍卫司的两个最高领导人李重进和韩通以外,其他全部换成了赵匡胤的亲信。而李重进早就被柴荣调离出了京师,剩下只有一个韩通成了孤家寡人。


960年正月初一,开封城内到处都在传言契丹大军南下进犯。经过几位宰相的商议,大家一致同意由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军出征。赵匡胤乘机将侍卫司的大部分兵力抽调走,随自己北上“御敌”。然后安排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审琦率兵留守开封,“协助”韩通守卫京师。

接下来的套路就是一目了然了。赵匡胤率领军队行至陈桥驿后,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在全军将士的“逼迫”下,赵匡胤黄袍加身并率军返回京师。韩通惊闻赵匡胤意图篡位,急忙从内廷飞马而出,准备组织抵抗。然而他还没来得及到达军营,就被赵匡胤安插在京师的手下王彦升给杀死了。赵匡胤兵不血刃地夺取了后周政权,中国历史进入了宋朝时代。

参考文献:《宋史》

从心腹大将到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如何夺走柴家江山的?

在历史长河中,赵匡胤这个人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我为您讲解。

周世宗柴荣,可谓是五代十国时期第一明君。可是,就是由于太过聪明,在弥留之际,自以为是的安排,导致柴家江山被手下心腹大将赵匡胤篡夺,令人唏嘘不已。

一.殿前司的崛起:禁军一分为二

五代始于后梁朱温,朱温本为唐末宣武节度使,称帝后,就以自己的宣武镇兵为禁军,禁军长官为马步军都指挥使。到了后唐,改为侍卫亲军司,统帅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周显德元年,周太祖郭威驾崩,柴荣继位。就在继位当年,北汉勾结契丹南范,柴荣御驾亲征,在高平大胜北汉军队,是为“高平之役”。高平之战,是改变历史走向的一战。经此一战,柴荣威望大增,彻底坐稳了皇位,开始着手建立强大的后周帝国。而之前默默无闻的赵匡胤一战成名,开始发迹,成为后周重要的将领。

柴荣有感于前代,侍卫亲军总领禁军实力过于强大,而高平之战前期,樊爱能、何徽等将领又不听号令不战自溃,于是开始着手整顿禁军。具体事宜交给了赵匡胤负责,选天下精壮补充殿前诸班,正式成立殿前司,位在侍卫亲军司之上。从此,后周禁军分为两司,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殿前司前三位的长官分别是殿前都点检,殿前副都点检,殿前都指挥使。其中,前禁军长官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位在殿前副都点检之下,高于殿前都指挥使。

二.“点检做天子”:宿将张永德出局

显德六年,刚做了不到六年天子的柴荣御驾亲征辽国,出兵仅四十二天,连下三关十七县,正准备攻打燕云首府幽州,结果突患重病,只得班师回到汴京。在回京途中,发现一块三尺长的木板,上面有五个字,“点检做天子”。时任殿前司都点检,张永德。

“天子, 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宁有种耶?”语出五代后晋悍将安重荣。

张永德的威望,让柴荣忌惮。张永德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是郭威的亲信,军中资历极深,未来的宋太祖赵匡胤此前也是张永德的部下。高平之战后,就是张永德向柴荣建议整肃军纪,诛杀樊爱能、何徽等临阵脱逃的大小将领70余人。于是,张永德被解除殿前司都点检职务,解除兵权,加官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虚衔,而都点检的职务,则落在了资历尚浅、并且为柴荣心腹的赵匡胤头上,加检校太傅头衔。

三.“巧妙”的权力拆分

除了对张永德和赵匡胤的安排以外,柴荣安排的权力网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人,李重进、韩通、符彦卿、范质、王溥、魏仁浦。

李重进,是后周太祖的亲外甥,高平之战后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禁军大帅之一。李重进是个狠角色,论血缘关系,比柴荣更有资格继承后周皇位,故郭威在世时让李重进向柴荣下跪,以示贵贱,防止李重进争位。当时,中央禁军以他和张永德为首,且二人不和,多有摩擦。张永德已被废,柴荣自然不放心将李重进留在中央。于是,李重进虽仍是侍卫司统帅,但被外放为淮南节度使,驻守扬州,防御江南的南唐政权。而侍卫亲军的实际指挥权在副都指挥使韩通手里。

韩通,曾经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亲信,同时也深受柴荣的重用。韩通征讨过后蜀、北汉和辽国,同时又主持开封城的扩建、修筑黄河河堤,是个全方面的人才。他性刚而寡谋,脾气暴躁,有个外号叫“韩瞠眼”,由于其不善于搞关系,和朝中大臣的关系都很一般,因此在柴荣病重之时被委以重任。在后来赵匡胤政变时,韩通是唯一一个想要率兵抵抗的,结果被杀害。

柴荣在病危期间,立魏王符彦卿女儿为皇后(小符后)。立七岁的皇长子柴宗训为梁王,皇储。符彦卿出身武将世家,为后唐名将符存审第四子,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晋、后周、北宋五朝。其在后汉刘知远时期,就是实力藩镇,封魏国公。后周郭威时期,进封淮阳王,后为天雄军节度使,再进封魏王。符彦卿,是柴荣为自己幼帝寻找的强大外援。

范质、王溥、魏仁浦并相,以范质为首相。范质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时期就是已经是宰相,为一时名相。王溥之前为户部侍郎,端明殿学士,多次参与周世宗柴荣的重大决议,并且有善于选将的美名,此次被柴荣指定提升为宰相。另,二人再加“参知枢密院事”头衔,参与管理军政。擢升原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并且依旧为枢密使,主管军政。魏仁浦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心腹,郭威临终前指定的辅佐柴荣之人,并且特意叮嘱柴荣,不要让魏仁浦离开枢密院,一定让其统领军政。最后,柴荣又擢升原宣徽南院使吴延祚为枢密使,行左骁卫上将军,辅助管理军政。

至此,可以清晰地看到柴荣的权力安排了。最有实力的张永德、李重进,一个闲置,一个外放,解除禁军兵权。禁军交给“后起之秀”赵匡胤、“最信任”的韩通。赵匡胤资历浅,翻不起大浪。韩通耿直又不结党,可以监视所有人。同时,又以三个宰相分相权,而这三人又同时参与枢密,管理军政,在分军政权的同时又起到监视赵匡胤、韩通的作用。最后还不放心,又将多次担任东西京留守的吴延祚安插在枢密院,将军政权再次分割。地方上,安排符彦卿为外援,以防止中央生变。一系列的安排,可谓环环相扣,将行政权、军政权、领军权层层分割, 互相制衡,权力安排看似极其平衡稳固。

四.机关算尽太聪明:平衡轻易被打破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周世宗柴荣精心设计的平衡,轻易就被打破了。

首先,宰执集团就有问题。周世宗弥留之际,觉得三人为宰相还是太少,于是召见赵匡胤(武臣之首)、范质(文臣之首),说:“王著藩邸旧人,我若不讳,当命为相。”五代至北宋初期,宰相多为皇帝的潜邸旧人。王著在世宗柴荣还不是皇储的时候就已经是其幕僚了。可是,柴荣当时已经快去世了,范质认为王著一个嗜酒如命的人,不宜为宰相,结果就同赵匡胤商量了下,迟迟不发布任命,最后不了了之。范质确为名相,虽不结党,但是为人过于自负,这也导致了其日后仓促下令赵匡胤北征,结果赵匡胤军队在手,发动兵变。

其次就是次相王溥。王溥善于选将,自然也善于交将。宋代大文豪苏辙所著《龙川别志》里就记载,王溥曾经送给赵匡胤一座豪宅。次相结交武臣之首,本就是大忌。所以,很多人认为,赵匡胤最后兵变,王溥就是内应。其实这种说法过于极端,但是王溥与赵匡胤交好,自然也不会过于防范他,客观上为赵匡胤兵变提供了便利。

最后,柴荣指定的两位禁军实际的统帅也有问题。韩通,不善交往,而赵匡胤,很善交往。前文已述,殿前司本就是由赵匡胤具体选拔组建,自然轻易结交了一批精英将领。威望最高的李重进远离中枢核心,韩通以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的地位,想压制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本就很难。此时,范质等宰执集团又犯了一个大错:将袁彦排挤出朝。赵匡胤善于交友,而袁彦是极少的几位和太祖关系不睦的将领,时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司的第四把交椅,本是限制赵匡胤的一枚好棋,结果被外放任陕州节度使。袁彦被外放后,禁军中排名前几位的将领如下:

侍卫亲军司:(1)都指挥使李重进(挂名) (2)副都指挥使韩通(实权) (3)都虞候韩令坤 (4)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 (5)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

殿前司:(1)都点检赵匡胤 (2)副都点检慕容延钊 (3)都指挥使石守信 (4)都虞候王审琦

这份名单中,殿前司的石守信、王审琦是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侍卫亲军司的高怀德、张令铎是赵匡胤心腹,在后来的陈桥兵变中均是头等的拥立之功。而韩令坤、慕容延钊虽然不是赵匡胤的人,但是宋史记载,“素与太祖亲善”。也就是说,后周帝国禁军系统,职位最高的九人中,除了李重进、韩通外,其余都是亲赵匡胤派。本该互相牵制的禁军两大系统,都安 *** 了赵匡胤的亲信。禁军如此,不知精心设计权力分割的柴荣,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最后一点,就是外援符彦卿也出了问题。他的前两个女儿,虽然先后为世宗柴荣的皇后,但是很不巧的是,他的小女儿嫁给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作为外藩,中央生变的情况下本就很难迅速做出反应,再加上这层关系,只能说,天意难违。

如此权力格局,是柴荣生前没有想到的。虽然历史极力把赵匡胤陈桥驿兵变塑造成一种偶然、突发事件,但是细细品之,赵匡胤篡位在柴荣未死时便有预兆。而且,看出赵匡胤野心的人不止一个。右拾遗杨徽之就向柴荣建议过,“赵匡胤有人望,不宜典禁兵”。世宗驾崩后,中侍御史郑起向宰相范质进言:“赵匡胤握禁兵,有人望。”韩微,韩通的儿子,也多次看出赵匡胤不是人臣,多次劝韩通除掉赵匡胤。最后,都没有实施。直到最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创立北宋。时也,命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01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