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陶渊明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大诗人,他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后,八十多天就弃官而去,归隐田园,开始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后人都说陶渊明是淡泊名利,不为五斗米折腰,所以推崇备至。然而,仔细分析陶渊明的经历,就会发现他归隐田园根本不是因为淡泊名利,而是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后的无奈选择!
陶渊明是东晋初年可以与王导、郗鉴并列的权臣陶侃后代,虽然家世已经没落,但凭借祖宗余威,陶渊明还是年纪轻轻就出仕做官了。宋书里说陶渊明“弱年薄官”,意思就是刚刚弱冠,还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做官了。陶渊明当时在江陵任职,而此时占据荆州的正是东晋末年的权臣桓玄。桓玄是东晋门阀的最后一个代表,他利用父亲桓温经营荆州数十年的资本,在击败殷仲堪、杨佺期之后,持节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七州,为荆州刺史,是炙手可热的权臣。可见这个时候的陶渊明,是热衷于做官的,而且作为权臣桓玄的幕僚,自然也有政治上的野心。
桓玄不久就东下废掉了东晋皇帝,自己称帝。但桓玄又被以北府军为根基的寒门刘裕等人消灭。此时的陶渊明也投入了刘裕麾下,当时刘裕是镇军将军,陶渊明是他的参军。后来又转入刘裕心腹建威将军刘静宣的幕府,并最终辞官隐居,不再出仕。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在此期间的陶渊明,从他是诗歌里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他对未来从满了野心,希冀自己能大展宏图,成就一方事业,在他的诗里有这样几句话:
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可以看出陶渊明虽然“四十无闻”,四十岁了还没有名声,但是这不足为据,扬名天下的
也就是陶渊明出仕刘裕的时候,有着相当的雄心,刘裕是当世英雄,功勋盖世,镇压孙恩起义、平定桓玄之乱,复辟东晋,确实担得起“气吞万里如虎”的评价。陶渊明此时也志得意满,对为了充满了憧憬。但是他的雄心在次年就灰飞烟灭,并决定从此隐居。这又是为什么呢?
对此,通常的解释就是陶渊明发现了刘裕想要篡位的野心。然而,虽然最后刘裕确实篡位了,但不代表此时刚刚战胜桓玄的刘裕就想要篡位。因为刘裕出身寒门,在东晋门阀士族的时代,这样的出身能居于高位就已经少有的情况了。今天我们知道刘裕终结了门阀的时代,实现了寒门建立皇权的创举,但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无异于天方夜谭。就算刘裕真的要篡位,也是有魏晋时代一系列的标准流程:拜相、封王、加九锡,但就陶渊明在刘裕手下那几个月时间,刘裕甚至连控制朝政大权的录尚书事还没有,所以说陶渊明看出了刘裕想要篡位的野心,其实并不现实。
那么陶渊明最后选择归隐的原因是什么呢?
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这里说的其实是很明白了,陶渊明曾祖陶侃是东晋名臣,位高权重,但随着刘裕逐渐坐大,权势日盛,陶渊明发现自己始终游离于刘裕的权力核心之外,没有丝毫跻身权力中枢的机会,这让陶渊明心灰意冷,郁郁不得志之后才决定归隐田园。实际上,刘裕作为北府军核心,他的用人始终是与他一起举兵的次等士族北府兵将,如刘毅、诸葛长民、孟昹之、檀道济等人,虽然这批人都是刘裕集团的核心,但也不可避免的会排斥其他阶级的成员,比如高门士族,也比如其他低级士族如陶渊明。陶渊明就是意识到了这点,知道了自己在刘裕手下永远也没有被重用的机会,所以最终再次辞官。
也就是说,陶渊明归隐田园,并不是由于他淡泊名利,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是在晋宋换代之际,经过长期反复的出仕于归隐之间的抉择,先后为桓玄、刘裕刘敬宣卖命,当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实现抱负后,才最终选择了隐居。
1、陶渊明本性使然,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渊明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就是这种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使他不堪“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最终挂官归田。他写了《归去来兮辞》,在诗中他十分坦诚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超然的性格使他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了。
2、社会现实使然。陶渊明归隐田园不仅要与他率真的个性结合考虑,更要从广阔的政治背景以及他的仕宦生涯去体察,他的入世与出世可以说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陶渊明虽最终解职归田,但他少壮时,却是有一番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思想的。在《饮酒》《杂诗》等诗歌中,他曾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表明了他并非一开始就有出世的想法。他出生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所处的东晋末年时局动荡: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
陶渊明归隐田园其实他的诗《归园田居》就可以解释了。主要还是有他自己的人生态度价值观,这也是他归隐的主要原因。做官是出于生计考虑再加上可能有一点点政治理想,但是陶渊明生性热爱自由与田园,他受不了世俗的羁绊更受不了官场上的束缚与利禄,不愿意同流合污,所以选择归隐回归自然回到他所热爱的自由安逸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 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自己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此后,他又为彭泽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余日就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返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
关于陶渊明的出仕与隐退,人们习惯于从社会大环境崇尚隐逸之风和他内儒外道的思想去解释。其实,抓住陶渊明五次仕宦经历,历史地具体地去分析他为何隐退守拙的原因,可以得出一些新的认识。一是陶渊明本性使然,一是社会现实使然。
陶渊明归隐田园不仅要与他率真的个性结合考虑,更要从广阔的政治背景以及他的仕宦生涯去体察,他的入世与出世可以说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陶渊明虽最终解职归田,但他少壮时,却是有一番建功立业的思想的。陶渊明的诗几乎都有这些色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9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