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元璋时期官员辛苦到什么程度,你以为大年初一就消停了吗,不存在的

众妙之门 2023-06-14 12:49:42

朱元璋时期官员辛苦到什么程度,你以为大年初一就消停了吗,不存在的

还不知道:朱元璋时期的官员有多苦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朱元璋是个真正的布衣皇帝,由于早年创业艰难,筚路蓝缕,他深深体会到打江山的不易。

所以明朝建立后,他并没有像过去许多皇帝那样,革命成功了,应该躺在温柔乡中享受享受了,反倒是以加倍的热情,勤勉的对待起革命工作来。

在位31年中,除了生病之外,朱元璋每天都会按时上朝,与大臣议事。

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日上三竿后退朝。

光是这么泛泛的说,大家可能印象不深,下面我们就晒上一组统计数据,看起来就比较直观了:

在洪武十七年(1384),从九 月十四日到九月二十一日这8天时间里,内外衙门共上奏章1160封,涉及的事情多达3391件。

如果每个奏章按一千字的文字量计算的话,那么就有116万字。平均下来,朱元璋每天的阅读量要在20多万字左右,要处理的政务有423件之多。

朱元璋除了以身作则之外,对手下的大臣要求也很严格,有时候显得有些苛刻了。

对大臣要求严格,待遇好一点也还罢了,明朝的官员,俸禄是历朝待遇最低的,六七品的小官,光靠朝廷俸禄,养活一家人都很吃力。

所以后人研究明朝的官僚体制,总觉得明朝的官当得是最没劲的,和宋朝的官员一类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一年忙到头,到了传统节日春节的时候,该放松放松了吧?不,朱元璋才不会让这些官员们这么逍遥自在的,这不,大年初一,他还要开会。

“明太祖洪武元年九月,定正旦朝会仪,与登极略相仿。”(《明史·志第二十九礼七(嘉礼一)》)

大意就是说,朱元璋在创业之初,就定了一个规矩:初一开年会。这个会的规格还很高(比照登基),这就意味着,大年初一这天,皇上和百官谁也别闲着,都得老老实实来皇宫。

早会的程序是这样的:

初一的寅时(早晨4点),刚刚佛晓,会务组就开始忙活了——他们要在奉天殿布置会场。

尚宝司和锦衣卫的人员负责设立皇帝的御座、明扇、香案、卤薄等。

教坊司(国家歌舞团)则负责安放演奏中和韶乐的乐器,这些陈设都要求坐南朝北。

仪式上还有鸣鞭者4人,他们是左右各2人,北向而立,手持丈余长的鞭子。

另外,皇帝的仪仗队还会把豢养的骏马、犀牛和大象准备好,以壮声势。

一切布置妥当,年会的时间也就快到了。

在仪式开始之前,还安排了4个专门负责纠查百官造型和言辞的御史,他们先在百官中穿行,细细检查官员们的仪容仪表,避免疏忽。

卯时(早晨6点),仪式正式开始。

首先是教坊司用打击乐的鼓声,做为朝会的序曲。鼓声一响,早已等候在午门外,穿好正装朝服的百官们,按照官职的大小,列队由左、右掖门走到殿前台阶左右,皆面北而立。

等官员们都到位后,音乐变了,变成了中和韶乐。此时,穿着衮服龙冕的皇帝才隆重登场。

在他的前方是负责保管玉玺的尚宝司,端端正正捧着皇帝的玉玺走在前方。尚宝司前方,则是一名导驾官。

皇帝坐上宝座后,明扇打开,玉玺陈设于宝案之上。待一切有条不紊地完成后,音乐停止。

此时早已摩拳擦掌的仪仗队鸣鞭手,扬鞭两次,百官朝拜。

然后,宣读官员大声诵读皇帝的书面讲话,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新年致辞。此时殿堂中的百官都要跪拜着聆听,不得发出任何动静。

致辞完毕后,百官再拜行礼四次,才能起身。

整个朝会的礼仪完成后,鸣鞭三次,皇帝起驾,百官待皇帝起驾回宫后才能退下。

整个流程走完需要两个小时之久。

说起来这个年会共需两个小时,但官员从早晨天不亮就沐浴更衣,再加上散会后往家赶的时间,小半天就过去了。

好在此时硬挺一挺,接下来的时间就可以充分享受假期的欢乐了,所以大臣们好歹有个盼头。

但是无论皇帝也好,还是官员也好,估计初一的午餐是谁也没胃口动筷子的,毕竟从天不亮开始,一直折腾到快中午,都累的不成样子了,面对山珍海味,他也吃不下去呀!

后来的明朝皇帝,比方说万历帝吧,多年不上朝,是不是也是累怕了?

皇帝不上朝,大臣们也不造反,估计是被皇家的繁文缛节折腾怕了,皇上连朝都不上了,正月初一的年会自然就取消了,落个双方都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朱元璋制定了严格的监察制度,在这样的严刑下,为何贪官更胜?

是因为明朝官员极低的俸禄,部分官员不得不选择贪污来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即使朱元璋对官员的处罚力度极大,但是总是依然有不少官员铤而走险。除了少量的俸禄以外,官员们都想通过其他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收入。

朱元璋是贫苦百姓出身,他从小就见惯了官吏的横征暴敛,鱼肉百姓。所以朱元璋对贪官有种天然的憎恶,登基称帝后朱元璋经过自己仔细的计算,确定了一套能够满足官员基本需求的俸禄发放体系。这些仅仅能够满足官员基本生存的俸禄,是让无数官员所不能接受的。普通人把做官当成自己的理想,不仅仅是为了报效国家,还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一定的社会地位。

明朝官员的俸禄是中国历朝历代最低的,而对于贪官的处罚确实历朝历代最高的。朱元璋对贪官的处罚可谓是历史之最,他严刑峻法采取一系列的刑罚来遏制腐败。为铲除元末明初的腐败,采取了非常极端的矫枉过正的惩治方法。朱皇帝提出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剥皮揎草”格杀勿论。

随着明朝进入中后期,各项制度开始逐渐腐败,对于官僚的监察也逐渐松散,这时候明朝官员的俸禄却一直从未增加。这也就给了许多官员提供了更多贪污受贿的机会,以至于明朝末年普遍官员已经不把俸禄当一回事,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搜刮百姓。官员的集体腐败也让明朝一步步走向了灭亡。

明朝时的朱元璋严惩贪官,为什么还是无法根除贪污腐败的现象?

确实,朱元璋治贪的措施,在中国古代的皇帝相比,手段不可谓不严厉,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确实也没起到什么好的效果。明朝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官员贪腐比较严重的朝代。而最后明朝的灭亡,固然有清军和农民军的双重夹击,但是其实也与官员的贪腐不无关系。

那么,朱元璋的雷霆措施,为什么效果不大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其一,朱元璋反腐的动机不纯。朱元璋从来没有真正反过腐。他的所谓反腐,都是“洪武四大案”中的一个理由而已。而“洪武四大案”的真正目的,大家都知道,是为了屠杀功臣,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朱元璋这样做,并没有达到一举两得的作用,反而是“一举两失”。

为什么说是“一举两失”呢?因为这样做造成的后果是,朱元璋杀了那么多人,杀了胡惟庸,杀了蓝玉,天下的人都不会觉得,这是朱元璋在惩治贪腐,而是在搞“兔死狗烹”。大家关注的重心都在这里。而且别人还会认为,所谓的“惩治贪腐”,不过是朱元璋为了杀功臣,寻找的借口而已。大家不但不会痛恨那些贪腐者,反而觉得他们可怜。这样就把一件事引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去。所起到的效果不是叠加,反而是消解。

其二,朱元璋没有系统的反腐工程。之所以说朱元璋没有系统的反腐工程,包括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没有严谨的反腐制度,二是没有专业的反腐团队,三是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四是没有有效的纠错办法。没有严谨的反腐制度,因此官员们可能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哪种程度不会被定性为贪腐,因此不知道该怎么做。没有专业的反腐团队。反腐像隔墙扔砖,而且是偶尔才扔几个。这样,所有贪腐的官员都心存侥幸,觉得那隔墙扔过来的砖,有可能就不会砸在自己头上。

只要不砸在自己头上,自己就可以贪腐。如果真被砸中,那也就是自己的运气不好,不会收敛自己的行为。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就不能控制贪腐的产生,不能把问题控制在苗头阶段。贪腐问题因而愈闹愈大,只要一抓到贪腐,就是窝腐,团队腐败。没有很好的纠错办法,采用非常严厉的屠杀措施,甚至采用“剥皮实草”这样的极端办法,不能从灵魂上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灵魂的问题,贪腐就会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会产生一茬。

其三,朱元璋没有从根子上解决问题。中国古代的王朝社会其实是没有法治的,都是人治。而且这种人治不仅仅在皇帝那里,整个官僚体系都是人治体系。官员们想要升官,必然要讨好上级。只要讨好了上级,上级高兴了,才会升你的官。如果你不把上级伺候好,就算你做出了再大的成绩,你的官位也不可能得到升迁。作为权力高度集中的明朝,这种情况尤其明显。而要想讨好上级,必然要吃喝请送。

要吃喝请送,必然就需要有钱。钱从哪里来呢?明朝官员们的薪水是非常低的。这么低的薪水,就是维持日常开支,维持一家人的生活都很难。而要拿出去吃喝请送,那是完全不可能的。没有钱,只能靠搜刮。一是搜刮下级,受贿;二是搜刮老百姓。由此,贪腐就产生了。所以说,明朝的贪腐在根子问题。根子没有解决,想要通过杀几个人来“杀鸡骇猴”,以儆效尤,这个目的怎么能够达到了?(参考资料:《明史》)

朱元璋为何没能遏制贪腐之风?

朱元璋用雷霆手段对待贪官,为何没能遏制贪腐之风?

因出身原因,朱元璋深知底层百姓的贫苦,因而上位之后实行“以猛治国”,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贪官”运动,甚至不惜“扒皮充草”以儆效尤,然而即使用此雷霆手段,仍然没能遏制明朝的贪腐现象,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

朱元璋大力惩治贪官,却仍然未能刹住贪腐之风

出身底层的朱元璋,早年深受贪官污吏之苦,对于压榨、盘剥百姓的贪腐官员可以说恨之入骨,因而称帝之后对于官员贪腐现象极为憎恶,从而采取各种手段大力整治贪腐。

朱元璋对贪污可以说是零容忍,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中书省,只要发现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坚决一查到底,哪怕是开国功臣、皇亲国戚,也绝不心慈手软,明初“四大案”之一的郭桓案便是典型,驸马都尉欧阳伦也因贪污被处死。

而且,朱元璋还鼓励百姓们民告官,甚至在外地百姓入京告状时,不仅要求地方官员不得阻拦,甚至还帮助解决路费问题,而对于阻拦百姓告状,或者应该受理而不受理的,朱元璋还会严厉惩处。此外,朱元璋在午门外特设“鸣冤鼓”,民间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讨不回公道,可上京击鼓直接告御状。同时,朱元璋还允许百姓直接扭送不法官吏。

而一旦发生贪污事件,朱元璋往往是从重惩处,只要被查实,最轻也得发配边疆充军,而贪污银子六十两以上者一律枭首示众,甚至不惜采取“扒皮充草”、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力求达到震慑作用。

此外,朱元璋还大力开展廉政教育工作,不仅制定了蕴含有大量贪腐案例的《大诰》和《醒贪简要录》让官员学习,而且在各级衙门设置了专门的剥皮场和专挑贪官人头的长杆,从而对各级官员形成警示作用。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先后处决贪污官吏多达十余万人,然而即使朱元璋如此雷厉风行,却仍然无法彻底根除贪腐现象,以至于他晚年只能发出“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的哀叹。

明朝贪污现象为何无法根治,制度缺陷或许才是根本

对于明朝的贪腐现象,明末抗清英雄陈邦彦曾这样说,“嘉、隆以前,士大夫敦尚名节”,也就是说嘉靖、隆庆以前官员们尚且重视名节,而到了嘉靖、隆庆以后,官员们则“以官爵为性命,以钻刺为风俗,以贿赂为交际,以嘱托为当然”的地步,可见明朝中后期贪腐现象之严重。

那么,明朝的贪污现象为何无法根治呢?我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

1、官员俸禄实在太低。在朱元璋看来,官员既然获取了权力,那么就应该一心一意为百姓服务,而不应该想着赚钱,因此对于官员的俸禄严格限制。朱元璋根据官员日常用度计算的俸禄,虽说足够官员生活,但他却忘记了官员除了养家糊口之外,还需要承担来往应酬、雇佣吏员等其他支出。从而导致官员俸禄已经到了低于正常用度的地步,例如正二品的海瑞,竟然因为母亲生日时买了两斤肉而成为新闻,死后更是只留下了8两银子和一些破旧衣衫,而明朝官员死后拿不出丧葬费用的现象更是多见于史料。朱元璋在位期间虽然也曾三次对官员俸禄进行调整,进而使得官员的俸禄得到了一定程度增长,但明朝官员的俸禄仍然是历朝历代中最低的,而更要命的是朱元璋还将俸禄标准镌刻于石碑、形成定制。于是,官员们即使不为了富贵,为了正常生活,也不得不进行贪腐。

2、监督机制丧失作用。朱元璋为了严厉打击贪腐,不仅设立了科道官员(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用来监督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而且还曾短暂起用了著名的情报机构“锦衣卫”,按理来说监察系统已经相当完备,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两大系统竟然最后全都丧失了作用。然而,从明中期开始,随着党争的日益严重,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这种局面下,锦衣卫依附于东厂,科道则依附于内阁,进而成为了党争之中相互攻讦对方的工具。为了打击政敌,他们早已丧失公允之心,反而大肆滥用监察、弹劾权力,如此情况之下,自然就使得整个监察系统丧失了原本作用,也就无法再遏制贪腐现象。

3、官场风气无比糟糕。正如前文所说,嘉靖、隆庆之前的官场风气尚可,而当嘉靖上台之后,明朝官场风气风云突变,“今天下自大吏至于百僚,商较有无,公然形之齿颊”,官员们不仅对肥缺曲子弱音,而且“宦成之日,或垂囊而返,则群相姗笑,以为无能”,明朝此时的官场形成了,谁贪的多证明有能力,笑话清廉官员无能。如此官场,就算有较为清廉的官员,也根本无法生存下去,比如吏科给事中魏大中,谁给他送礼他就举报谁,结果再也没有人敢登门,结果后来被魏忠贤逮捕下狱,最终惨死狱中。

4、人治之下贪腐难免。古代皇权社会,一直奉行的就是人治思想,例如孔子便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篇》),孟子也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所谓人治,所依靠的便是执政者个人的贤明,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诱惑不是每个人都能如圣人一般抵住诱惑。因此,人治之下贪腐现象根本无法避免,例如张居正,作为明朝著名的能臣干吏,也仍然难以拒绝贿赂,时任南京刑部尚书的殷正茂便曾送给张居正两个金盘子,盘子中有高达三尺高的珊瑚。

如上所述,明朝之所以会在中后期出现严重贪腐,主要还是由于制度上的缺陷所造成的,人治之下的权力高度集中,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自然就导致了贪腐的出现,而贪腐一旦形成风气,便很难再制止了。

民间君王朱元璋做了什么,如何养兵百万不废民粮?

民间君王朱元璋之所以被叫做民间君王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朱元璋与其他的君王根据血缘成为君王还是不同的。朱元璋是通过农民起义走到今天这个位置上的,因为朱元璋之前也是农民阶级,自然也是在这个阶级生活了很久了的,也是知道这个阶级的人民群众经历了很多的苦难。所以朱元璋肯定在做了皇帝之后改革原有的制度以及政策,其中一点也就是让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过上好日子的前提原因其实就是不为难人民群众,在经济方面上来说就是不随意克扣,搜刮人民群众的财物,在当时人们看得最重的也就是粮食了。但是国家养兵是必然选择,做到养兵百万更是难上加难,要做到养兵百万但是不费民粮更是难上加难。朱元璋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自然是实施了不少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军费的使用情况。

为了避免出现军费被官员贪污,出现了不少相关的法规来约束管理的人,借鉴了治国统一的方法,把军队需要的各个方面的物质分做了好几个种类,由不同类型的官员看管着,几个官员还相互制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减少了贪污的人们,军费也得到了妥善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还改善了军队的生活质量。可以说得上是一箭双雕。

在对于军费的管理中,还有一项重要的策略是?屯田?。朱元璋加大力度推行军屯的实施,不征收军屯的税负,这自然也减少了军屯不少的负担,在遇到灾情的时候,军屯肯定会受到影响,所以为了减少军屯的亏损,在这个时候国家财政还会进行补贴,所以军队也就自给自足,不费民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9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