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唯一一个未曾中断过历史的国家。在悠久历史和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这些都是宝贵文化遗产。今天,想要为您讲述的是巴普洛夫是因为失职才被斯大林处死的吗?的相关内容。
苏联大将巴甫洛夫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备受斯大林的信任和器重。然而,命运的转折使得他从人生巅峰瞬间跌入了悬崖。无数的苏军将士们愤怒地指责他指挥不力,甚至通敌卖国。最终,这位倒霉的将军在一个月后走到了人生的终点,成为了卫国战争中被处决的苏军最高将领。那么,巴甫洛夫到底是因为什么被处死呢?
巴甫洛夫是一位经历丰富的战士。他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俄军高级士官,并在俄国内战中成为了一名反对沙皇统治的战士。苏联建立后,他因为能读书写字而得以在各地的军事院校接受深造。
1931年巴甫洛夫进入了列宁格勒军事运输学院就读后勤指挥学科。在二战期间,许多装甲兵将军都曾在各自国家的军校进修过这门课程,包括德国的闪电名将古德里安。可以说,巴甫洛夫受到了良好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然而巴甫洛夫的境遇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被指责指挥不力,并被质疑通敌卖国。苏联将士们对他愤怒不满。这引发了一场关于巴甫洛夫是否背叛祖国的争论。然而,真相难以考证,争论一直存在至今。
最终不幸降临在巴甫洛夫头上。在一个月后,他被苏联处决,成为了卫国战争中被处决的苏军最高将领。至此,他的人生走到了终点。
对于巴甫洛夫的处决原因,历史上仍存在不同的解释。一些人认为他在苏德战争期间的指挥失误导致了严重的战败,使得苏联军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还有人声称他与德国有协商交易的嫌疑,为德军提供情报或者通过故意错误的指挥行动损害苏军利益。不过,这些指责目前都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其真实性。
巴甫洛夫的命运成为了历史的一个谜团。他这位在战争初期备受信任和器重的苏联大将为何最终丢掉了斯大林的信任,被处以死刑,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或许,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时间才能揭示真相。
巴甫洛夫在1931年的时候进入了列宁格勒军事运输学院就读后勤指挥学科,在二战期中的许多装甲兵将军都曾在各自国家的军校进修过这一门课程,包括德国的闪电名将古德里安也曾学习过这一门课程。
由此可见苏军对巴甫洛夫是重点培养的,而我们的巴甫洛夫也确实不负众望,他在军校里表现出了惊人的组织能力,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并很快成为了校内出名的学霸。
毕业后的巴甫洛夫在1935年成为了博布鲁伊克第四装机械化旅的指挥官,他在上任以后表现出了超凡的训练能力,使部队的编成和训练更加合理,同时巴甫洛夫极其的注重后勤以保障部队的作战续航能力,第四机械化旅几乎做到了平均一辆卡车为一辆坦克提供补给的水平。
不久在1936年初的时候苏联举行了一次军事演习,巴甫洛夫的机械化旅在演习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突击与续航能力,因而成功引起了斯大林对巴甫洛夫的关注。
后来当“西班牙战争”爆发的时候,巴甫洛夫作为一名顾问前往西班牙参战,他协助西班牙共和军组建了坦克兵学校,甚至亲自在火线上指挥战斗并多次力挽狂澜还锤扁了意大利坦克兵,巴甫洛夫还发明了一种坦克短促突击战术,这种战术深的梅列茨科夫将军的好评并在后来被推广到了整个苏军机械化部队中,因而巴甫洛夫在回国以后获得了苏联英雄称号并成为了苏联装甲兵副局长。
巴甫洛夫提交的西班牙作战报告还影响了苏联的坦克设计,他还参与了T-34坦克原型车和KV-1坦克原型车的测试,并亲自驾驶T-34坦克完成了最困难也是最后一项越障测试,此前已经有多名王牌坦克手未能让T-34原型车通过这一项目。
此外他还为两款坦克的发展提出了一些颇有见解的建议从而帮助设计师优化了坦克的设计,最终因其功绩而成为了装甲兵总局长。
1940年巴甫洛夫协助铁木辛哥大将在芬兰力挽狂澜挽救了苏军的局面,此后他离开了苏军装甲局并被斯大林任命为西部特别军区司令,同时晋升为大将。
此时的巴甫洛夫有两个任务,一是主抓苏联西部地区的防御,作为整个西部防线的核心以及西部边防军区唯一的一名大将,主持西北特别军区的库茨涅佐夫陆军上将和主持西南军区的基尔波诺斯上将都要配合他的防御布置随时的进行调整。
巴甫洛夫在此期间对苏军机械化部队的编成进行了多次尝试,这其中最令他得意的是白俄罗斯第15机械化师,这支部队装备了257辆坦克,49辆装甲车,98门火炮和50门防空炮,1000辆卡车,战斗力和作战续航能力超越了以往所有的苏军机械化师。
不久之后巴甫洛夫又对机械化部队编成进行了另一次探索,这一次他打算对机械化军进行调整,根据计划全新的机械化军将由2到3个坦克师和相同数量的摩托化步兵师组成,总共拥有大约1000辆坦克和超过3000辆卡车。
但这一次尝试并不成功,由于军团规模过于臃肿导致了指挥变的非常麻烦,整个军团需要进行数天的准备工作才能够参加战斗,因此这种结构并没有全面下发推广。
法国战役结束以后巴甫洛夫通过获取的德军情报又得出了另一种机械化部队的编成与作战方式,他认为在未来的战争中局部地区不大可能出现坦克旅对坦克旅规模以上的坦克战,因此精简了机械化部队的坦克数量,并将各个坦克部队以旅为基础单位分散在西部军区境内。
巴甫洛夫在主持防御工作上也像他反复尝试组建新式机械化部队一样没有个明确方向,他对防御工事的布置与构筑并不精通,几乎完全委托给了下属负责,而自己却对前沿的工事修建进度毫不知情。
当有前沿军官写信给他指出防御工事的缺陷时,他还嘲笑了这名军官,甚至于铁木辛哥和伏罗希洛夫元帅建议他应该注重哥罗德诺北部和布列斯特南部地区的防御时,他把两位元帅的建议当成了耳旁风。
1941年初苏军举行了一次军事演习,巴甫洛夫在模拟战中一鼓作气的葬送了西部军区和他自己,朱可夫从哥罗德诺北部和布列斯特南部突破防线并一举包围了巴甫洛夫的大部分兵力。然而当朱可夫指出他的部署缺陷时,巴甫洛夫却狡辩战争就是游戏,输赢全看运气,再一次拒绝了改正自己的缺陷。
当战争距离爆发还有不足一周的时间,铁木辛哥打电话给巴甫洛夫警告他提供警惕并做好战斗准备,但巴甫洛夫牢记了斯大林叮嘱过他的那句“不要刺激德国人,不要给德国人进攻留下口实”因而错过了进入防御的最佳时机。
直到战争爆发2天前巴甫洛夫才草草的下令为前沿部队提供武器弹药,结果由于他将大量的卡车锁在仓库里,许多卡车因为缺乏足够的维护保养而无法出动,弹药的运输直到战争爆发时也没有完成。
唯一值一提的是巴甫洛夫在战争爆发大约两小时前终于鼓起了勇气下令前沿部队进入警戒状态,并下令所有前沿指挥官拆开“红色文件包”准备战斗。
1941年6月22日,巴甫洛夫的克星——德国汉斯对苏联发动了闪电战,德军中部军群的主要进攻力量果然沿着哥罗德诺北部和布列斯特南部发动了突击,巴甫洛夫就如同教科书一般在这两个位置遭遇了失败,紧跟着他又像41年初演习一般的抢在“第三号指令”下发前下达了反击命令,并葬送了西方面军的主要机械化力量。
德军在突破苏联西部军区的防御阵地以后立刻向明斯克方向前进,并在短短一周内合围了明斯克,将苏联西方面军大约80%的兵力包围在了明斯克以西,巴甫洛夫最初寄希望于发动反击破解德军设下的局,然而数次反击都如同飞蛾扑火一般白白的葬送了宝贵的兵力。
当他发现整个白俄罗斯的局势已经无力回天以后下发了命令部队向东部突围的命令,尽管他走出了军事生涯上最艰难的一步,但是很多部队在突围中遭到了德军机械化部队的打击而覆灭。
摇摇欲坠的明斯克最终还是在6月28日被德军攻陷,巴甫洛夫只能踉跄的乘坐飞机逃出了包围圈。在莫斯科机场迎接巴甫洛夫的是伏罗希洛夫和沙波什尼科夫,据说巴甫洛夫一下飞机就吓得脸色发白,两年前他曾经写信给斯大林,指责他们二人能力与职务不匹配。(这件事属于坊间传闻,真伪性存疑。)
巴甫洛夫在莫斯科并没有立刻受到逮捕,斯大林并没有接见他,只是让他起草一份关于西方面军失败的报告,随后任命他为铁木辛哥元帅的副手让他重返西方面军协助老元帅指挥斯摩棱斯克—墨吉墨吉廖夫保卫战。但是巴甫洛夫在7月4日的时候还是被逮捕了,3天后他被送上了苏联军事法庭。
在法庭上巴甫洛夫对自己的失败进行了解释,他宣称自己的失败并非完全由于指挥失误造成的,在西北波罗的海特别军区的库茨涅佐夫陆军上将应当对西部军区的失败负有至少50%的责任,因为库茨涅佐夫陆军上将过早的将军队后撤导致哥罗德诺与立陶宛交界地带的防御被德军突破。
而巴甫洛夫声称自己尽了一切努力尝试封锁德军的突破口,但他失败了。只是失败并非是因为他的指挥失误,而是战况瞬息万变,西部军区的电话通讯遭到了破坏,他无法了解到德军的详细情报。(战争前三天西部军区电话线就被破坏了,但巴甫洛夫并没有提高警惕而是放任自流。)
巴甫洛夫在长达数个小时的审讯中否认了一切指控,他回避了西方面军到底为何一溃千里的提问,反复强调自己在努力阻挡德军并强调自己在战争爆发前并没有得到进入战备状态的命令。
他还请求允许他面见斯大林,但军事法庭驳回了巴甫洛夫的请求,尽管他们没有为难他,但是巴甫洛夫还是被关押了足足一个礼拜。
巴甫洛夫在牢狱之中虽然没有受什么“特别对待”,但除了朱可夫没有一人来看望过他,据说朱可夫对他表达了失望和爱莫能助。在第二次审理中,巴甫洛夫一改之前的态度,他在走上被告席位后突然承认自己勾结德军导致数十万苏军将士白白牺牲,并希望能够承担所有的罪名。
最终法庭判处巴甫洛夫指挥无方,未能履行职责导致大量官兵牺牲并导致大量武器弹药落入敌手,未经命令擅自逃离并未经授权擅自下发撤退命令,故而剥夺荣誉并判处死刑。据说斯大林更是在他的判决书上大笔一挥,写下了“视同叛国”四个大字。
在判决下达以后巴甫洛夫的表现并非像坊间传说那样的崩溃,软弱,哭闹和求饶,他非常淡定的走向了刑场,并呼吁所有苏军将士们英勇作战不要重蹈他的覆辙。
尽管许多人唾弃巴甫洛夫的失败,抨击巴甫洛夫是通过斯大林的器重才得以平步青云的窝囊将军,但其实他在成为苏联西部军区司令之前还是有过一些实干功绩的。
巴甫洛夫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有着足够的勇气参加战斗,迈出军事生涯和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步,甚至在成为西部军区司令之前他都不是唯唯诺诺又刚愎自用的人。
以上就是关于巴普洛夫是因为失职才被斯大林处死的吗?的全部内容了,小伙伴如果觉得不错,还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历史类的相关的小知识、小趣闻和人物故事的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们。
苏德战争初期,苏联一败涂地,许多后人津津乐道的苏联名将,在战争初期都是战五渣,被德国人按在地上摩擦了一顿。但是斯大林对于这些败军之将,通常是很宽容的。都会给出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机会,让他们去证明自己。但是有一个人,作为西方面军大将,最终却没有这个机会。这个人,就是倒霉的巴甫洛夫大将。 一·不称职的坦克指挥官 这位倒霉的巴甫洛夫大将,就是原西方面军司令,德米特里·格利戈里耶维奇·巴甫洛夫大将。他生于1987年10月23日,出生在俄罗斯科斯特罗马州,科洛格里夫斯基区的冯尤根村。他曾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俄军队的老兵,也算小有建树。 俄国革命战争开始后,1919开始在红军中服役,1928年他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在数个不同的机械化和骑兵单位服役。可以说作为老骑兵,他的水准是足够的。同时他还担任了苏联最初的两个坦克团的团长。 另一个则是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某个意义上,巴甫洛夫和朱可夫都是图哈切夫斯基的徒弟,是苏联最早接受了机械化作战理念的人。 1936年至1937年之间正值西班牙内战期间,巴甫洛夫就作为苏联军事顾问,化名帕布罗参加了战斗。这个阶段的巴甫洛夫,虽然不能说屡立战功,但也颇有建树。 巴甫洛夫在该西班牙内战中指挥了一个苏联坦克旅,后来因此功勋获得了「 ”苏联英雄”之荣誉。回到苏联后,巴甫洛夫与其他同样参与西班牙战事的苏联军官不同,不仅没有受罚,还得到了重用。 回到苏联的巴甫洛夫成为了苏军坦克与装甲车部队的领导者,并被认为影响了前者的发展历程。巴甫洛夫将坦克视为步兵的支援武器,而不是陆军的核心进攻力量。如果就后来装甲兵的发展来看,巴甫洛夫的看法实属开倒车的错误观念。 不过考虑他本人的战争经验,尤其是在西班牙,苏联坦克部队被杀得大败,所以得出这个错误观念并不奇怪。 此后的巴甫洛夫,参加了冬季战争和苏日边境战争,在战争中也颇有一些建树。所以在1940年,巴甫洛夫晋升为大将,担任了西部军区司令。当然朱可夫也晋升为了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很快就担任了苏军总参谋长),两个人关系并不是很好。不过这对于现在志得意满的巴甫洛夫来说,不算什么,说到底他好歹也是个西部军区司令了。 二·荒唐的西部军区司令员 巴甫洛夫所管辖的西部军区,兵力强大,有67.2万人,近十万的火炮(包括大口径的迫击炮和高射炮等)。同时拥有各型作战飞机2000架和2201辆坦克,是苏联最为强大的军区之一。毕竟西部军区包含了苏联最富饶的区域,也是最前沿的军区。 一旦与德国爆发战争,西部军区首当其冲。而面对当时强大的纳粹德国,虽然说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摆在那里,但斯大林也不敢掉以轻心,所以才调来巴甫洛夫担任司令员。显然,斯大林希望这位战功卓越的大将,能够肩负起领导西部军区,捍卫苏维埃的重任。 然而很不幸,这位西部军区司令巴甫洛夫同志,明摆着对现代化战争一无所知。对于装甲部队的运用,这位曾经的坦克指挥官,完全是毫无认识。沙波什尼科夫元帅曾经在巴甫洛夫上任后,询问巴甫洛夫他将如何管理部队。 结果巴甫洛夫回答,他将把步兵、坦克,大炮,卡车、装甲车和骑兵分别管理。而被问及他要如何在战争中混编进攻时,巴甫洛夫回答不知道。这个回答着实让沙波什尼科夫吓了一跳,因为按照这个说法,那巴甫洛夫估计是闭着眼睛打仗的。 而在实际管理部队时,巴甫洛夫也果然坚决的执行了自己这一计划,将部队分散管理。而且他认为,部队获得过多的装备是一种浪费。毕竟训练就会磨损,那么不如将部队的装备都放到仓库里,打仗的时候在拿出装备。 因此西部军区的部队大多装备不全,因为装备全都被巴甫洛夫囤积在了仓库里。更可怕的是,他把三个集团军放在了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一旦开战,他们必然会被德军消灭。 而在1941年年初的总参谋部的大演习中,时任总参谋长的朱可夫作为假想敌蓝军,击败了巴甫洛夫所指挥的红军。当时朱可夫就是利用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一鼓作气的将巴甫洛夫的西部军区三个集团军合围消灭。 在事后的总参谋部会议上,斯大林询问为什么巴甫洛夫会失败时,巴甫洛夫表示演习就像是打牌,今天你赢,明天可能我赢了。斯大林对此表示了不满,而巴甫洛夫却浑然不当回事,而这也为他之后的失败,带来了灾难。 三·失败的西方面军司令 而当战争在1941年6月22日突然爆发时,巴甫洛夫彻底慌了神。不仅他慌了,整个西部军区(当然现在已经是西方面军了)都慌了,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尽管在这之前已经有许多情报交到了巴甫洛夫手中,但巴甫洛夫拒绝相信,并告知下级不要惊慌失措,要坚决杜绝德国将对苏联宣战的谣言。 而鉴于巴甫洛夫这一态度,整个西方面军就毫无准备。所有的飞机都集中在几个大机场上,因为其他机场还没有修好,投入遥遥无期。这些机场也缺乏警戒工作,高射炮甚至没有足够的弹药。 因为弹药都还在仓库里,如果要取出弹药,你需要包括总参谋部,人民内务委员会,军事委员会,西部军区司令部多个部门的签字才行。基于同样的道理,西方面军的部队基本都是缺乏弹药和油料的,甚至于坦克和车辆也都没有经过维修。 而他部署在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的三个集团军,则干脆成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嘴里的肉,基本上是想吃就吃的状态。因为突出部是进攻阵地,而不是防御阵地,一旦遭到攻击,部队很容易被敌人从两翼切断与后方的联系,并陷入重围之中。很明显,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指挥官,冯·博克是打算一口吞了他们。 而巴甫洛夫则被彻底吓坏了,这位坦克兵出身的大将是火箭晋升的,而他本人则缺乏大兵团作战的能力。面对和各部队失去联络,通讯受阻的情况,他没有选择在司令部里等待情报,并对全局做出调整,而是匆忙的下部队去了。在他眼里,他那三个集团军依旧齐装满员,后勤充足,完全可以反击,所以他下了一道坚守和反击的命令后,就跑到其他部队,一个师一个师的部署任务去了。 然而很不幸的,他是走的太匆忙了,虽然带了电台,但是却没有告诉参谋人员,他的通讯频率是多少。这就造成了,司令部的人根本联系不上他的闹剧。 而他的另一道命令,则是命令方面军所有预备队赶去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支援被包围的三个集团军。但他不知道的是,他这样就是在明斯克留了一个真空地带,而他的对手冯·博克就直接计划利用这个真空地带,形成第二个包围圈,把西方面军一口吞下。 而等到苏军大本营发现巴甫洛夫的错误,并要求部队回到筑垒地带时。巴甫洛夫也清醒了过来,发现了德国人正从西南和西北两个方向威胁明斯克。此时他终于下达了让被围的三个集团军撤退的命令,然而这道命令已经太晚了。 等到他的命令在6月26日下达下去的时候,德军已经封闭了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的包围圈,三个集团军顷刻间遭到了覆灭。而等到斯大林知道西方面军糟糕的战况时一切为时已晚,即便朱可夫赶去前线,面临的也是一个超级烂摊子。原本是战略要地的明斯克,现在已经成了守无可守的死地。最终德军赢得了比亚维斯托克—明斯克包围圈的胜利,五十多万苏军瞬间就被德军消灭了。 而倒霉的巴甫洛夫呢?则被斯大林连同西方面军的其他数名指挥官一起判决死刑,罪名是叛国罪和指挥失利。在接受审判前,朱可夫曾经见了巴甫洛夫最后一面,质问他在1941初的错误原因,直到战争爆发前都没有改变?而对此,巴甫洛夫只能回答:「 ”没人会料到,冯·博克会和朱可夫,想的完全一样。” 结语 就这样,苏联最初的坦克团团长,西部军区司令,西方面军司令德米特里·格利戈里耶维奇·巴甫洛夫迎来了自己的人生的最后一站——刑场。傲慢而自大的巴甫洛夫,到死都可能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沦落到这个下场。但或许对于他和苏联,这已经是好的了,因为不会有部队重蹈那几十万被合围歼灭的苏军的覆辙了。 参考文献:《二战解密》 《第二次世界大战》 《苏德战争前十天的悲剧》 《二战全史》
朱可夫被称为斯大林的“救火队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却有另一位鲜有人知的将军能和朱可夫齐名。
他44岁就已经当上了苏联大将,同时担任西路方面军的总司令,他就是巴甫洛夫。
然而,这样一位大将却没有牺牲在战场上,1941年7月巴甫洛夫被苏联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巴甫洛夫也因此成为了二战期间苏联死亡的最高级别将领,当时他所犯的罪名的叛国罪。
判决书出来之后,斯大林久久不能平复,他先是划掉了判决书上的三个词,随后又说出了巴甫洛夫的死因。很快,巴甫洛夫就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那么,巴甫洛夫有着怎么样的经历?为何斯大林划掉的是哪几个字?
十月革命前夕,巴甫洛夫同许多人一样,面临着人生的抉择,到底是加入红军,还是继续留在白军?成为了当时许多人的一个困难的选择。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巴甫洛夫选择了加入苏维埃红军,当时他的想法仅仅是因为红军的待遇会比白军要更好。
由于巴甫洛夫曾经在学习里面读过书,在当时的红军里面有文化的人不多,因此他在加入红军之后很快就晋升为了一名士官。
就因为他曾经读过几年小学,所以他在晋升为士官之后很快又被红军送去军事学院学习。
在此期间,他远离了战场,但是同样也缺少了实战的经验,不过他在学校里面学习到了先进的装甲兵团理念,这为他之后的升迁提供了基础。
在军校毕业之后,巴甫洛夫就成为军中有名的学霸,主要是因为也没多少人读过书。随后巴甫洛夫参加了几次小规模的战斗,取得了一些胜利,很快他就成为了红军将领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巴甫洛夫因为曾经在军校里面学习过装甲兵团知识,因此苏联在组建装甲兵团的时候就想到了巴甫洛夫。
随后苏联组建了两支装甲兵团,其中一支是著名的朱可夫将军担任指挥,另一支则交给了巴甫洛夫,他成为了和朱可夫齐名的大将。
一年之后朱可夫晋升为大将,随后巴甫洛夫也同样获得了大将军衔,此时的他才不过44岁。
因为最初的巴甫洛夫表现还是相当出色的,他在1935年的基辅军区演习中,展示出了优秀的军事指挥能力和调度能力,因此也深受斯大林的器重和喜爱。
很快,巴甫洛夫就迎来了他的第一场考验,在1937年时前往西班牙参加西班牙内战,他指挥苏联的装甲部队协助西班牙共和军作战。
在这场战斗期间巴甫洛夫屡战屡胜,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回国之后获得了众多的荣誉,他的人生也由此走上了巅峰。
苏德战争爆发前,巴甫洛夫担任西方面军的总司令,可见人生的转折来得如此之快。
后来,随着德军的入侵,巴甫洛夫的部队却节节败退。 巴甫洛夫驻守的明斯克也被德军攻克,巴甫洛夫丢下了自己的部队而逃,其手下近50万人的部队就此被德军歼灭。
明斯克的丢失,意味着白俄罗斯很快也将沦陷,为了抵御德军,1941年6月30日,斯大林让铁木辛哥接替巴甫洛夫指挥西方面军,随后就就将这位逃跑将军叫回了莫斯科。
一开始,巴甫洛夫还不知道自己的问题,他先是和铁木辛哥交接工作,看着铁木辛哥他还想要为自己的行为狡辩。
巴甫洛夫告诉铁木辛哥,自己在明斯克已经尽力了,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换谁都挡不住德军的进攻。铁木辛哥则十分嫌弃地表示,西方面军全军覆没,难道你巴甫洛夫一点责任都没有?换谁来都不会打得如此难看吧。
随后铁木辛哥的办公室来了两名军官,一旁的巴甫洛夫感到十分诧异。
两名军官敬了个礼之后拿出了一份逮捕令,目标直指巴甫洛夫。
此时,他刚刚卸任西方面军总司令,转眼间就成为了阶下囚,巴甫洛夫本人则大吃一惊。
巴甫洛夫还想着辩解,铁木辛哥也没给他这个机会了,让他直接去莫斯科和斯大林解释。
巴甫洛夫被前来的军官带走,随后就送往莫斯科听候发落。
那么,巴甫洛夫这场仗是怎么打的?是真的技不如人还是巴甫洛夫自己的问题?
1941年希特勒制定了巴巴罗萨计划,他希望能够赶在冬季之前迅速拿下苏联。
要拿下苏联,主要目标自然是苏联人民的精神支柱——莫斯科,为此, 希特勒打算强攻白俄罗斯,走最短的路线进攻莫斯科。
希特勒命令传统普鲁士军人冯博克元帅指挥这次行动,并将帝国最精锐的中央集团军交给他。
随后,冯博克就打算来个南北夹击,用装甲部队冲垮苏军。
在冯博克的计划当中, 北路军从东普鲁士出发,兵锋直指比亚韦斯托克;而南路军则穿过普鲁里皮亚特沼泽,径直攻取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
冯博克打算将苏军围困在白俄罗斯地区,意图一举歼灭此地的苏军力量。
另一边,苏联驻守此地的则是西方面军,此时巴甫洛夫手下共有三个集团军,总计44个师。
按理说这支部队在人数上是不亚于冯博克的部队,但是一将无能害死三军, 巴甫洛夫对于德军的计划丝毫没有预感。
巴甫洛夫天真地以为德军仅在北线进行行动,这样一来,只要守住比亚韦斯托克,就能够击退德军,对于南线的部队丝毫没有防备。
在巴甫洛夫的命令下,他将南线明斯克的部队紧急调往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的防御力量十分薄弱。巴甫洛夫把明斯克几乎变成了一座空城,很快他将为自己的大意付出代价。
冯博克为了确保战事进展顺利,特意调来了德国第二航空大队,总共几千架先进的战斗机。
随后 在6月22日凌晨,冯博克让空军力量先行出发,数千架战斗机直接扑向西方面军的机场。
苏联方面26个机场全部被摧毁,无数的战斗机葬身于火海之中。
轰炸成功之后,冯博克开始派出精锐的装甲兵团,朝着北线的比亚韦斯托克疯狂进攻。
德军的装甲部队在当时几乎无人能敌,很快苏军就被打得晕头转向,没多久就全线败退。然而北线不过是一个小目标,德军真正想要的是明斯克。
德军在北线取得胜利之后,立刻马不停蹄地直奔明斯克而来。
随后,德军的进攻是越战越勇,短短几天之内,就往南线推进了大片阵地,期间还攻克了白俄罗斯的多个重镇。
其中,最快的莫过于德军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拿下北部重镇德鲁格诺。
此时的巴甫洛夫开始慌了,他立刻组织第3和第10集团军开始对德军反攻。
但此时的红军已经无力在战场上扭转颓势,在多次冲锋无果之后,自身的部队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无奈之下苏军只得节节败退。
德军的两线部队开始慢慢收紧包围圈,巴甫洛夫下令部队撤离比亚韦斯托克,同时让第3和第10军团也撤离,全军直奔明斯克。
不过德军也不给他们机会了,这两个集团军还没有回到明斯克就被德军包围了。
几十万红军在德军的围剿下显得十分窘迫,另一边的明斯克由于防守力量薄弱,德军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明斯克。
而此时的巴甫洛夫的50万人还被围困在比亚韦斯托克,见明斯克已经陷落,所有部队都变成了无头苍蝇各自为战,战斗力也急剧下滑。
这50万人有的逃跑,有的到山里躲了起来,还有的伪装成当地的老百姓。
不过大部分的苏军士兵都选择了放下武器向德军投降,经过战后统计,此战苏军投降人数达到了惊人的32.5万,可以说西方面军基本上是全军覆没了。
冯博克同时完成了歼灭巴甫洛夫和夺取明斯克的任务,希特勒对此也是相当满意,拿下明斯克之后下一个目标就直指莫斯科了。
冯博克指挥精锐部队进入到了俄罗斯的境内,开始往他们的下一个目标莫斯科进军。
因为巴甫洛夫的错误指挥,苏军在战场上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局面,巴甫洛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随后,巴甫洛夫就被苏联军事法庭的军官送往了莫斯科,那么,接下来等待他的是什么命运?斯大林对此又有什么看法?
巴甫洛夫抵达莫斯科之后就被关在了郊区的一所监狱里,负责看守的中将开始对巴甫洛夫进行审问。
当时,中将对巴甫洛夫提出了几个问题, 为何不对机场进行战略防御?为何对于德军的行动反应如此迟钝?又为何放弃明斯克的防御,将所有部队都带去北部?
巴甫洛夫面对这些提问没有做出回应,只是用香烟来掩盖自己的沉默。
巴甫洛夫表示,自己 只相信情报,并没有作出任何靠直觉而采取的行动,他表示自己 在战争开始之前没有收到任何情报。
其实,巴甫洛夫知道战事的发展,他原本可以先向上级汇报情况,然后作出相关的战略部署。
只是巴甫洛夫既没有汇报也没有部署,在他的心里面更多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作为的思想根植在脑中,这也难怪后面会遭到如此溃败了。
1941年7月,巴甫洛夫被带到了莫斯科军事法庭,巴甫洛夫的叛国罪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了。
随后,法院将判决书交给了斯大林,斯大林看着自己曾经一手提拔的将领落得如此下场,心里面也特别不是滋味。
看着判决书上将巴甫洛夫贬得一无是处,斯大林的心中也是十分难过, 随后拿起笔在判决书上划掉了 “阴谋”、“昏聩”、“愚蠢的” 这三个形容词。
随后斯大林点起了一根烟,缓缓地说道: “他还是晋升得太快了。”
其实,巴甫洛夫确实是坦克战争上的一位军事奇才,但是他的能力远没到可以担任一方主帅的水平。且不说和德军名将相比,就算是对比冯博克,巴甫洛夫也显得太过于稚嫩了。
斯大林能够如此重用巴甫洛夫,更多是因为其身上的一股狠劲,只可惜这股狠劲没能够用在战场之上。
1941年7月28日,法庭宣布巴甫洛夫及其手下的三位将领,由于指挥不当,导致苏军丢掉了大量的武器物资,让敌军突破了防线。按照法律剥夺几人的军权,判处枪决。
其实这一次的溃败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早在年初的时候西方面军就曾经进行过一次军事演习,由巴甫洛夫和朱可夫两人分别指挥两军对垒。
然而,刚一交手朱可夫就看出来对方的不足,巴甫洛夫将重兵集结在了比亚韦斯托克,可是那里并不利于防守。
朱可夫就和后来的冯博克一样,分兵两路进攻比亚韦斯托克和明斯克。
巴甫洛夫在各方面条件都优于朱可夫的情况下,被朱可夫击败。可是巴甫洛夫不但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还指责朱可夫个人英雄主义。
巴甫洛夫认为朱可夫此举是狡猾的行为,不按照套路来。
朱可夫却表示战场上瞬息万变,敌军不可能会按照你的部署来进攻,要懂得随机应变。
此话一出,巴甫洛夫也是无言以对,但是他还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
或许如果当时巴甫洛夫能够注意朱可夫的提醒,西方面军的惨败就不会出现,苏德战场也不至于会打得如此被动。
巴甫洛夫的起点很高,同时自身也兼有装甲兵团的理论知识,但是他就是苏联的“赵括”只懂得纸上谈兵。真正面临实战的时候却不懂得实时变通,最终落得大败而归的下场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而过快的晋升速度也让这位将军有点忘乎所以。
真理来源于实践,打仗也不例外,和巴甫洛夫相反的则是朱可夫。他善于在战场上寻找破敌之策,这也是为什么一个被枪决,一个成为苏联英雄的原因,不仅性格决定命运,能力也决定上限。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仅仅爆发一个月,苏军西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大将就被斯大林送上了刑场,后来他的家人也受到了牵连,有许多人说他们都被处决了,战争结束后更有人发表文章想要借此扬名。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巴甫洛夫的家人到底遭遇了什么?
一、 巴甫洛夫的家人到底死了吗?1941年7月22日,苏联装甲兵创始人之一,斯大林的心腹爱将,西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大将,被苏联军事法庭判为渎职,不作为、违反军人的誓言、忘记了对祖国的职责、惑乱军心、指挥不力、导致大量物资落入敌手、大量西方面军官兵白白牺牲,判处死刑。
如果说在1941年6月22日这一天,巴甫洛夫指挥不力,惊慌失措尚且不足以判处他死刑的话。那么他在战争第二天就莫名其妙人间蒸发,直到明斯克要塞沦陷时丢下了西方面军的将士们独自逃亡,致使大量军需物资落入敌手,近50万官兵阵亡或被俘,西方面军近乎全军覆灭。那么这些罪责加到一起,也足够将他送上刑场了。
后来在1957年重审巴甫洛夫案的时候,一名叫做伊万·安德烈耶维奇·布鲁伊茨基的作者在杂志上刊登一篇颇为独特的文章。文章中绘声绘色的描写了巴甫洛夫是如何的被冤枉,他的家人是如何被发配到西伯利亚并秘密处决、无一幸免,一切说得好像煞有其事一般,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关注。
文章一经发表就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但很快一名妇女就找到了出版社要求澄清此事,这个女人叫做亚历珊德拉·费奥多夫娜·库茨涅佐娃,是巴甫洛夫大将的妻子。这位可怜的女性愤怒的指出作者在文中夸大其词!她的丈夫尽管接受了不够公平的审判,她的家人也确实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并在那里去世,但他们并没有被秘密处决,而且她和儿女还活着呢!
二、 巴甫洛夫的婚姻说到巴甫洛夫的妻子以及他们的婚姻,还要追溯到苏联刚刚建立的时候,1923年的时候还是苏军新星的巴甫洛夫正在苏联军校里进修,也正是那一年,巴甫洛夫见到了自己未来的妻子——亚历珊德拉·费奥多夫娜·库茨涅佐娃。
读过许多国内外文学作品的巴甫洛夫对这个姑娘一见钟情,于是就模仿书中的骑士,每天都去亚历珊德拉的家门前去向她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意,做足了浪漫范。最初亚历珊德拉的父亲费奥多尔·库茨涅佐夫很看不上这个头发稀少的年轻人,他献殷勤的样子加上那在阳光下铮亮的光溜溜脑袋,看起来就不怀好意,所以巴甫洛夫每次来都会被这位父亲赶走。
此费奥多尔·库茨涅佐夫并不是西北波罗的海方面军司令费奥多尔·库茨涅佐夫,还请大家不要弄混。事实上费奥多尔在沙俄和苏联都是一个很常见的名字,库茨涅佐夫也是一个大姓,就像我们的赵钱孙李一样,所以同名同姓并不奇怪。
后来费奥多尔·库茨涅佐夫因为工作需要到国外出差,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听邻居说他的女儿已经跟随军队离开了,于是愤怒费奥多尔的找到了巴甫洛夫想要质问自己的女儿去了哪里。当这位愤怒的父亲冲进巴甫洛夫的司令部部时,已经晋升为团长的巴甫洛夫呼惊讶的叫了一声“父亲”,空气瞬间凝固了下来。
老库茨涅佐夫这才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他的女儿不是跟军队走了,而是和这个秃头小子结婚了。搞明白岳父来意的巴甫洛夫一脸殷勤的展示着结婚证件,并像个孝顺儿子一样对岳父问寒问暖,总算是得到了岳父的认可。后来巴甫洛夫的岳父病逝了,也就没有受到牵连。
三、 巴甫洛夫的家人后来怎么样了?1941年10月,距离巴甫洛夫大将被处决不到3个月,此时也正是莫斯科保卫战时期。高尔基地区的内务部军事法庭根据苏联军事刑法,逮捕了巴甫洛夫的家人:父亲——乔治·瓦西里耶维奇·巴甫洛夫,母亲——叶卡捷琳娜·斯特潘诺夫娜·巴甫洛娃,还有巴甫洛夫的姐姐——玛利亚·巴甫洛夫。他们并非是军事人员,但仍然被军事法庭判处流放。(巴甫洛夫的家人没有公开的照片,以下图片如影响了阅读感官,还请见谅。)
巴甫洛夫的父母被流放到了到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服刑5年。这个边疆区距离莫斯科将近四千公里,地广人稀,著名的叶尼塞河流经这里。当地的经济主要依靠畜牧业,木柴,矿产维持,农业主要种植耐寒耐涝农作物,机械加工在当地只能算是二流产业。巴甫洛夫的姐姐则被流放到了阿尔汉格斯克,尽管这里比西伯利亚好一些,但她的处境并不比父母好到哪里去。
一个月之后巴甫洛夫的妻子亚历珊德拉和她的母亲卡拉维迪雅·米哈伊洛芙娜·库茨涅佐娃,还有巴甫洛夫的儿子鲍里斯·德米特里耶维奇·巴甫洛夫,女儿艾达·德米特里耶芙娜·巴甫洛娃也被逮捕,他们被判处流放到乌拉尔斯克服刑5年。但因为女儿艾达尚且只有12岁,因此改为交由军属抚育机构代为抚养教育,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巴甫洛夫的父母在流放地每天都要承受人们质疑的眼光,甚至一些被流放到那里的老沙皇俄军也嘲笑他们的儿子——尽管他们没有资格说自己阻止了德国人,但他们依旧嘲笑巴甫洛夫大将被德国人轻易的打败。巴甫洛夫的父母在艰辛的生活与心理的双重折磨下,最终于1943年病逝,巴甫洛夫的姐姐玛利亚在听到父母去世的消息后也于同一年抑郁而终。
战争结束后巴甫洛夫的妻子向苏联法院提交申请,希望可以为丈夫挽回名誉,但她的努力都失败了。1947年亚历珊德拉的母亲卡拉维迪雅病逝,由于亚历珊德拉伤心欲绝,巴甫洛夫的儿子鲍里斯接过了为父亲洗刷罪名的任务。但冲动的鲍里斯使用了错误的方式,结果在1950年被逮捕并判处劳役15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67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姚崇夜间坑埋法治蝗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