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学时期只能在课本中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古代女子的化妆品是如何制成的?香味又是怎么来的?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
在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之中,记载了一方可以滋润美白的面药,里面有白芷、大枣、麝香、杏仁等中药材,用猪胰和面之后晒干,再将药材和在一起捣成粉末。用此方洗脸可以美白皮肤,孙思邈用了“神验”一词评价它的效果。
而在唐朝王焘撰的《外台秘要方》之中还有一方专门用来祛皱、延缓衰老的配方。制作过程与上面一例相似,只是药材换成了白茯苓、桃仁、白术等,还要放在猪蹄汤汁里面捣烂,看来早在唐朝就有人用猪蹄补充胶原蛋白了啊!
随着肥皂的出现,澡豆和面药什么的都慢慢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在明代龚廷贤的《鲁府禁方》之中,详细记载了肥皂的制作方式,不仅有几十味美容的中药材,还要加上蜂蜜、金酒等调匀,做成桂圆大小的丸子,平日拿来洗脸用。
至于古人的洗头膏也是极为讲究,古人日常之中洗头的方药都不是做好备着用的,而是随做随用。在《外台秘要方》的洗发药方之中,我们也能看到现在洗发水产品中常用的原料,比如大豆、醋浆水、淘米水等等,不仅仅可以黑发去屑,还能固发防脱,基本上已经具备了现代洗发水的基础功能。
古代人头发长,清洗不方便,也出现了类似于现代干洗剂之类的洁发粉,将药材研磨成粉末之后,将头发梳顺,将药粉倒在头发上按摩,最后用梳子再梳去,可以一定程度上去除头发上面的油污。
古人的护肤产品,功能全面,保湿至上
对于脸部,古人早就发明了可以锁住水分的面霜,不过这些面霜都比较油腻,被人称为面脂和面膏。
面脂和面膏在我国已经拥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会用面脂护肤。《韩非子》有这么一条软广:想要像西施、毛嫱那么美丽吗?使劲折腾你的脸吧!涂上面霜,你会白白嫩嫩。(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
《齐民要术》之中详细记载了当时女子面霜的制作方法,将藿香、丁香等药材用清酒浸泡两天,再用铜锅加上牛骨头熬煮,将牛骨头之中的油脂熬出来,凝结成块就行了。在《齐民要术》这个方子里面用来起到滋润效果的是牛骨脂肪。当然也有用猪脂、狗脂、羊脂制作保湿面霜的方子。
随着人们需求日渐增大,文献之中出现的面霜配方越来越多,不仅仅可保湿,还能祛皱、去除粉刺等等。面部得到护理的小姐妹们当然不能忽略双手的保养,文献之中也慢慢出现了大量专门用作手部护理的手脂或者手膏。仔细对比可以发现,其实这些方子和面脂、面膏的方子大同小异,主要也是起到滋润放皲裂的作用。
对于面膜的追捧也不是现代女子才有的习惯,中国古代就有八白散、七白膏等等敷面方子,将这几位美白中药材全部研磨成粉末之后,再加上蜂蜜涂抹在脸上,一段时间之后洗去,长久坚持就有了美白的效果。古人对于面膜也会大胆尝新,什么牛奶、鸡蛋、蜂蜜什么的都是小事,还有木瓜、牡蛎等等奇葩材料,和如今的美妆博主比起来更为敬业。
古人的彩妆,“靓”出古人的时尚
古人对于彩妆的痴迷和妆容设计的痴迷,绝对不会低于现代的美妆博主们。古人对于时尚的追求,首先要从染发开始说起。
对于地位尊贵的夫人们来说,眼睛上长满了鱼尾纹不可控制,但是头上长了白头发就要好好想想办法了。在《外台秘要方》之中记载了用胡粉混合白灰,或者中草药的汁水染发的方子。清代《御香缥缈录》对慈禧太后的染发产品描写地更为细致。
“伊的梳妆台的某一具抽屉内,藏着有几缸颜色深黑,而且瞧上去仿佛是极富胶质的东西。太后便随手取出了一缸来……自己便取起一柄不很大的毛刷来,打那缸里蘸了些黑色的东西,涂上发去……”
虽然没有了隔离和bb霜,古代美人们还有散粉遮瑕,这便是他们所说的香粉了。《楚辞》之中就有对香粉的记载:“粉白黛黑施芳泽,长袂拂面善留客。”看起来十分富有意境和诗意,不过根据后来学者的研究,这很可能只是米粉而已。
那么,这香味是怎么来的呢?古人在将大米想方设法研磨细腻之后,会将香料放在香袋之中,和米粉一起放在粉盒里面,以香料味道浸染米粉。大约是出汗流泪后,米粉实在不好看。渐渐地,铅粉代替了米粉的地位。虽然明知铅用作化妆品会带来很严重的不良反应,但为了美丽,铅粉为主要材料的化妆品一直到清朝才正式被禁止。
最后再说说胭脂。古代的胭脂其实有很多形态,有的呈粉末状,有的呈膏体状。胭脂的主要材料是红蓝花,经过“杀花”、兑入碱水、兑入白醋、加米粉、干燥等步骤之后,成为人们常用的胭脂。
说到古代胭脂,我们很多人会想到《红楼梦》之中对胭脂的描写,宝玉说怡红院的胭脂质量很好,可以当口红也可以当胭脂,用量少,而且非常香。胭脂是古代女子必备的一款化妆品,甚至形成了特殊的古代胭脂文化,这两个字也时常出现在古诗词之中。
结语
虽然现在提到“药妆”两个字,很多姑娘们都会想到韩妆和日妆,其实早在古代,我国的女性就已经深受中医药学的影响,研制了诸多美容养颜配方。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过精纯提炼的化妆品成为我们的日常用品,“苏州胭脂扬州粉”已成为过去。而如今,我们也能欣喜看到扬州谢馥春、扬州戴春林、杭州孔凤春呈现的复兴之势,也许这些带着古人爱美情怀的化妆品,具有更加天然的原料和古典质朴的使用感受,这才是大家在重新接受它们的原因。
以上所述就是古代女子的化妆品是如何制成的?香味又是怎么来的?相关的所有信息。如果您想更加深入地了解该剧的情节、角色的背景、发展以及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强烈推荐您关注。
谈到化妆现在很多女孩有一种感觉,说实话,现在很多差异和化妆,它很大!但我不得不说化妆是一种技术。特别是在现代,令人眼花缭乱的化妆品在这个时代充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化妆品,有数百个品牌和颜色,更不用说其他品牌。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古代女人是如何使它的?
每个人都知道,古代没有基础,没有BB奶油。很难做成化妆。事实上,古代女性化妆大致分为4个步骤,这似乎比现代女性的化妆更简单!首先,第一步是擦拭粉末,当时,他们使用的粉末是由米粉开发的,另一步是使用白色和剥夺的。
这可以在古人的智慧中看到,这两种东西对人体皮肤没有伤害。我们要说的下一件事就是喷射眉毛。当交战国家时,女性眉毛被柳枝烘烤,它们涂上眉毛,呈现的颜色是藏族。这种鹅口疮的方法持续到汉代,几乎是一个女人会抛出,后来来到唐代,女人的眉毛开始放手!
第三步是施朱,这也是我们经常理解道德胭脂。当古代人追求女性时,我会送一盒胭脂,我可以触摸女人的心。制作胭脂的原料非常特别,他们中的大多数是红色蓝色花朵,石榴和玫瑰等的东西。可以看出,古人有更聪明。让我们知道,使用这些花,对皮肤没有伤害!
与目前的化妆品不同,无论是昂贵还是便宜,都是一种化学产品,对皮肤有一些损害!这些胭脂水,这不仅有点伤害,而且对皮肤的一定的维护!我不得不说古人真的很聪明!
最后一步是最重要的一步。嘴唇,看到这两个字,我相信我不必解释一下,我知道在做什么!事实上,这是痛苦的!许多人没有想到它。在古人中,女人开始画出红色!千年来,女人的嘴唇制作各种各样的东西,它是未经批评的!
首先要看中国化妆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妇女的铅粉装束开始兴起,即“三代以铅为粉”在殷纣时期,开始使用红蓝花,压出汁凝固做成胭脂。这只是皮肤,随后进入描画时期,画眉,是中国最流行也是最常见的化妆方法,时间久了审美就开始变化了,后来有人易容,就产生了淡妆,浓妆和艳妆。
有了起源之后,就会有人去追捧,中国古代化妆最兴盛的时期就属秦汉时代了,当时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阶层的女性,都会注重自身的容颜装饰。
花钿
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口红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傅粉
傅粉即在脸上搽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额黄
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画眉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古代化妆品——
古代女子的“眉笔”:
据说画眉之风起于战国,在还没有特定的画眉材料之前,妇女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好怪异的化妆哦,还是做现代人好)。
古代女子画眉所用的材料,随着时代的饿发展而变化。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
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磨石黛的石砚在汉墓里多有发现,说明这种化妆品在汉代就已经在使用了。
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和螺子黛。
铜黛是一种铜锈状的化学物质。青雀头黛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材料,在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螺子黛则是隋唐时代妇女的画眉材料,出产于波斯国,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经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研磨,因为它的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所以也被称为“石墨”,或称“画眉墨”。
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妇女们已经很少再使用石黛。
关于画眉墨的制作方法,宋人笔记中也有叙述,例如《事林广记》中说:“真麻油一盏,多着灯心搓紧,将油盏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扫下。预于三日前,用脑麝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调匀,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灯花,用尤佳。”这种烟薰的画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则被美其名曰“画眉集香圆”。元代之后,宫廷女子的画眉之黛,全部选用京西门头沟区斋堂特产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西洋文化的东渐,我国妇女的化妆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画眉材料,尤其是杆状的眉笔和经过化学调制的黑色油脂,由于使用简便又便于携带,一直沿用到今天。
芳泽可亲——妆粉
中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
两种粉都是用来敷面,使皮肤保持光洁。
关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齐民要素》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
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类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和米粉相比,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从早期的文献资料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最初用与妇女妆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自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妇女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还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
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
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还有以产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称官粉);荆州的“范阳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增加为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批妆粉实物相继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钵内,有的安装在丝绸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从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妆粉,被制成特定形状的粉块,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还压印着凸凹的梅花、兰花以及荷花纹样。
姹紫嫣红话胭脂
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
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有种说法认为古代胭脂的真正产地是匈奴境内的焉支山,而“阏氏”这个名称,是对匈奴人对宫廷妇女的一种称呼,原指贵族正妻,因为这些贵族妇女常用“阏氏”妆饰脸面,所以“阏氏”成了她们的代称呼。
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义。《红楼梦》44回中有一段关于胭脂的描写,说得非常形象。这种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上挑上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足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然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
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苏芳木等。重绛是一种绛红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较浓重,不及红蓝鲜艳透明。在汉魏时常常被用来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种红色颜料,在隋唐时常用来炼染女裙,时称“石榴红裙”,但也可用来制成胭脂。
与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种野生植物,经过提炼加工,则可为化妆材料。苏方木也名“苏木”,它的颜色虽比较黯淡,但作为染料饿历史却很长,早在魏晋时期就是一种主要的红色染料。
由于胭脂的推广流行,汉代以后,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且经久不衰。从大量的文献记载以及形象资料来看,古代妇女化妆,往往是脂粉并用,单以胭脂妆面的比较少见,具体做法可分为三种:
1、在化妆之前先将胭脂与铅粉调和,使之变成檀红——即粉红色,然后直接抹于面颊,因其在敷面以前已经被调和成一种颜色,所以色彩比较统一,整个面部的敷色比较均匀,能给人以庄重、文静之感,所以多用于成年妇女;
2、先抹白粉,再涂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两腮,所以双颊多呈红色,而额头、鼻子以及下颌则露出白粉的本色来,中国古代传统画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说,就是根据这种化妆方法而来(实物可见唐寅的绘画,里面大多数女性都是这样化妆的),从图象来看,这种妆式常用以青年,历史书中的“桃花妆”一词,即指这种妆式;
3、先在面部上涂抹一层胭脂,然后用白粉轻轻罩之。由于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称也不同,浓艳者称“酒晕妆”,稍浅一些称“飞霞妆”。
关于化妆品的历史,尚未发现准确的记载。从考古工作发现的陪葬品、壁画、雕刻以及生活遗迹中推测,远在公元前2000多年,人类就懂得化妆美容了。人类使用化妆品,是从使用香料开始的。逐渐与药物合为一体,美容与治病相结合。相传国外使用化妆品,源于古埃及。公元前5世纪就懂得用加了芳香物的油脂,涂布全身去朝圣,以示虔诚,或用以涂布于尸体以防腐。香料的来源,均为把天然芳香植物捣碎或浸泡等简单加工。经过几千年的进化,于公元10世纪开始懂得用蒸馏技术加工芳香物。到15世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空前繁荣,人类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都有很大提高。化妆品也开始从医药系统中分离出来,形成单独行业。到19世纪,由于有机化学的发展,有机合成空前发达。随着油脂的加工,香料的提取与合成,染料、濒料与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为化妆品工业的大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20世纪中叶(二战以后)是国际化妆品大发展时期,工商企业不断涌现,其中竞争力较强的约500家公司。这些公司的实力,也在随时变化。
我国是文明古国,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也是最早懂得和使用化妆品的民族之一。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商朝末期,已经有了美容品“燕支”,即今日的“胞脂”。当时是以燕地产的红兰花叶,捣成汁、凝做脂,用以饰面。使用化妆品,最初是以宫庭内部为主,逐渐扩展到民间。形式是从自产自用,逐步发展到集中生产的小作坊。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化妆品作坊是杨州谢馥春与抗州孔凤春,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也都是由采炼芳香物供应宫庭发展起来的,现在已经改建成现代化化妆品厂了。
我国现代化化妆品厂,始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是在香港建厂的广生行。于1905年生产“双妹牌”花露水、雪花膏,比1895年问世的“旁氏”雪花膏只晚10年。但由于政治局势一直不稳定,到1949年解放前夕,全国只有少数大城市有化妆品生产,旦数量少、档次低、质量次。解放后,化妆品工业在轻工业部领导下,已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由于思想上把化妆与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联到一起,致使化妆品工业又徘徊了30年。到70年代宋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普遍提高,对香美的认识,也在改变。打扮得整洁、美丽,并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化妆品的消费也与日俱增。近10年来,通过吸取国外先进经验,进行枝木改造,我国化妆品工业已初具规模。目前己拥有大小生产企业二千多个,品种花色齐全,质量已有很大提高。1991年产价已达45亿元人民币,比1990年增长了28%,利税约14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1.5亿美元。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62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李善长和刘伯温争斗谁赢了?
下一篇: 刘皇叔刘备的辈分是否真的比刘协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