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秦始皇陵中的水银是怎么来的,古人是怎么提取出水银的

以史为鉴 2023-06-14 09:09:09

秦始皇陵中的水银是怎么来的,古人是怎么提取出水银的

对秦始皇陵水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第一,就是秦始皇墓中的水银象征着江河大海,是秦始皇死后依然希望自己能够掌控天下的寄托。

第二,在秦汉时期,中国的炼丹术发展的非常的快,无论是帝王还是平民百姓都希望通过它来实现长寿的梦想,甚至是在中药学中,汞都被看做是一种炼丹的珍贵的原料,在一些医学的著作中,水银还被说成了可以延长寿命的神药,很多含汞的矿物质都被道家看成是炼丹不可或缺的原料。

第三,古人认为水银有防腐的功能。因为水银有这样的功能,所以很受人们的重视,有些古代皇帝还把水银当成了重要的赏赐物来赏赐重臣。

那么秦始皇墓中的水银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

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已经掌握了炼制水银的方法,即抽砂炼汞法,这里面的砂就是朱砂,也就是现在人们说的硫化汞,它不但可以用来炼丹,还是古代女子用来化妆的一种原料,要是放到现在,哪个女人敢把它涂在嘴唇上?

硫化汞在低温加热后,会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作用,分解成为二氧化硫和汞,这时就可以把汞收集起来。但是汞非常的容易挥发,所以这样的方法收集水银效果不是很好,而且因为它有毒,很多人因此会中毒。

后来随着人们对水银的了解,改进了方法,比如后期的下火上凝法,就是在放着丹砂的罐子上再盖一个一样的罐子,然后把对口住封死,用火进行加热,水银会在上面的罐子里凝结在一起,然后用特殊的方法引流出来,这样不仅高效也是很安全的。

所以在古代春秋时期水银的炼制方法就很成熟了,这也是秦始皇陵中水银的生产的方法,只不过当时水银主要是为了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很多帝王和名士,因此而早早丧命了,可以说非常的可惜。

秦始皇陵中的水银是怎么制作的?

水银在自然界中存在很少,想活的如此大量的水银,就必须要靠矿石炼制。这也是古人获得水银的常用方法,古人通过冶炼朱砂等含汞矿石获得。在我国春秋时期就已经具备冶炼水银的工艺方法,战国时期技术也已经是相对成熟了。这就为万里江山的修建提供了条件。在我国春秋时期就已经拥有了冶炼水银的方法。到战国时期,其技术就已经很成熟了。所以只要有足够多的原材料,水银自然不是问题。秦始皇最初的水银获得方法就是在全国大范围开采水银矿石。

秦始皇陵想必是中国人的话都是有所耳闻的,这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陵规模之大之宏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当年,秦朝丞相李斯征集了高达80万人修建。耗费的人力物力可以说是相当惊人,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不仅如此,修建秦始皇陵整整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完成。秦始皇陵从秦始皇还是很年轻的时候,13岁时就已经开始修建,一直修建到了秦始皇趋势第二年才竣工。付出了如此多古代人民智慧和汗血的建筑,规模之宏大之辉煌,让人浮想联翩。称其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也不为过。

秦始皇陵表面上恢弘大气,暗地里却波涛汹涌,危机四伏。古代皇帝为了防止盗墓人盗墓,都是会做许多机关在自己的陵墓里面的。秦始皇陵自然也不能够例外。秦始皇陵里面有万里江山的缩小版,这万里江山是仿照着秦国的山川大陆而建造的,有山有水可以说是观赏性极佳。但是这里面的水并不是真正的水,而是由大量的水银汇聚而成。水银可是剧毒之物,一不小心沾惹上了不死也是要掉成皮了。



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那么多的水银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所以采用三皇的?皇?、五帝的?帝?构成?皇帝?这个称号,嬴政成了第一个称皇帝的君王,称为秦始皇。

秦始皇完成如此大业,对自己死后的归宿当然马虎不得,把自己身后陵寝选在了骊山,据说是因为?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秦始皇选择骊山北麓,有依晚辈居东的礼制,也有一墓独尊的思想,毕竟自己完成了祖先那么多代没完成的大业,说起来牛逼多了,所以脱离其祖父和父亲陵园另辟新园。

而且秦始皇对自己的陵墓规格要求也比他的父亲、祖父高,其所占的地方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秦始皇13岁登上王位的时候,就开始为自己选好了陵墓所在地派人营建陵寝,秦始皇陵修建工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统一六国前、统一六国后。

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整整花了39年时间,而为了修建秦始皇陵,共征集了72万人力,修陵人数最多时接近80万,秦始皇陵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

秦始皇陵里还有各式宫殿,秦始皇的目的是要将生前的一切带到地下世界,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生前的一切,所以不仅建了各种宫殿,还弄了江河山川,以水银为流水。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於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这里就记载了用水银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机器递相灌注输送,而考古学家在秦始皇陵附近的土壤中都检测到了汞超标,说明秦始皇陵确实有水银的存在。

不过题目中所说深度达35米深,并不是说水银的深度达35米深,而是说地宫中心点的深度约35米,根据考古学家探测,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这个只是估测,毕竟秦始皇陵有多深,没挖开谁也不知道。

在《汉旧仪》里记载了李斯跟秦始皇的对话,李斯向秦始皇汇报说自己带了72万人修筑陵墓,已经挖的很深,好象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想了想,说?再旁行三百丈乃至?,这里没有具体说多深,我们就按考古学家推测的算,如果说35米深都是水银。

那时候的生产力根本是达不到的,而据专家推算秦始皇陵里水银大约100顿到120顿,也就是秦始皇陵地宫铺满水银的话,只有几厘米,按当时生产力来说,这个量也是相当可观了。

那么这么多水银哪里来的?这个就要说到朱砂了,水银这种东西主要来自朱砂,朱砂也叫硫化汞,是提炼汞的重要矿石,所以得到朱砂也就能得到水银,而秦始皇得到朱砂应该是有两个主要的地方,一个是在陕西南部的旬阳,一个则是在四川。

旬阳县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县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达39种,汞锑矿为全国特大型矿床,现在这些汞矿群依然在开采。

而考古学家在旬阳找到了大量的古矿洞,大小有一百多个,最深的几百米,这些古矿洞说明旬阳县开采汞矿历史久远,在秦始皇时期也被开采过,旬阳县距离秦始皇陵是最近的汞矿基地,所以这里曾经为秦始皇陵提供了大量的水银。

而另一个水银来源就要说到秦始皇时期的女首富,她是生活在四川一个叫清的寡妇,《汉书》这样记载:

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


寡妇清的家族数代都是从事丹穴业,也就是采炼丹砂,因为掌握了独特的开采和冶炼技术,从而积聚了大量财富,也垄断了丹砂开采的生意,寡妇清年纪轻轻就死了老公,再也未嫁。

以一介女流接管了家族生意,不仅守住了先人的家业,生意还越作越大,以雄厚的财力跻身战国七大富豪之一,而且寡妇清养了一支私人武装,以保护其遍及全国的商业网络。

秦始皇对她却是礼遇非常,誉其为?贞妇?,为其筑?怀清台?,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八个字:礼抗万乘,名显天下?。

秦始皇对寡妇清这么好,很可能是寡妇清为秦始皇提供了大量水银,毕竟寡妇清家族就是做这种生意的,以此看来,秦始皇陵中水银的来源主要是这两处。

秦始皇陵的陵墓中大量的水银是怎么来的?

提炼汞(水银)的工序并不复杂,到秦朝时已经相当完善了。秦始皇让几个大的作坊全力制作,不用多久就可以准备好用于墓葬的水银。

我国很早就有从各种汞的化合物中提取汞的技术,从河姆渡遗址中发掘出来的陶器上的涂色印记就是硫化汞,这说明早在七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利用汞这种金属了。到了先秦时期,我国的人民已经对丹砂水银等物品的使用相当熟练了,也开始认识到水银这种东西有防腐灭菌的作用,于是对水银的需求也大幅度上升。朱砂是提炼汞的原料,另外还被用于化妆、炼丹、批红等等。古代提炼汞的方法很多,如低温焙烧法、下火上凝法、上火下凝法和蒸馏法。第一种发法简便但缺点很多,如提炼慢、损耗大、人员易中毒等。后面的几种方法却都比较完善了。

史料记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大意就是说巴蜀有个寡妇靠贩卖水银成了世家大族,秦始皇也把她当作贵客,甚至为她搭了个台子。所以,这个寡妇很有可能是因为为秦始皇提供了大量的水银而受到如此礼遇。秦朝的时候提炼汞用的应该还是刚刚提到的第一种方法,即大量加热汞矿石,来获得汞单质。

所以,技术、原料、资金支持这三者都得到了保证,秦始皇陵中的水银江河湖海也就不足为奇了。

秦国时期皇陵内的大量水银是从哪来的?当时的科技如何提炼出的?

秦始皇陵墓中用水银做成可以流动的百川归海的形象,虽然载之史乘,但长期来人们还是怀疑它的真实性。现在通过对汞量用测量的手段所获得的结果,则给了人们以肯定的答复。 经测定,陵冢内的汞异常范围达12000平方米(约占封土堆的9.53%),汞含量平均值为205个PPb,而最高可达到1500PPb。相反,在陵冢以外的地方的汞含量却很低,仅在5~65PPb范围之内变化[1]。这就是说,在始皇陵墓中存在有大量水银的科学根据。它也再次证明司马迁关于“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的记载不虚(《史记·秦始皇本纪》),而且墓内的水银时过两千年也并没有渗入更深的地层中去或是蒸发殆尽。 在始皇陵墓中为什么要埋藏大量的汞呢?我们不能以为这是贪图希奇的一种行为。实际上它是秦代人,对汞性能研究和应用的又一个创举。根据现代科学知识,汞的熔点为—38.87℃,是在常温下唯一的一种呈易流动状的银白色液态金属。无怪古人把它叫做“水银”。尽管汞的内聚力很强,却是蒸气压最高、挥发性最强的金属,所以它就具备了较好的绝热性能。秦代也许不懂驱热降温冷藏的道理,但根据长期经验,则选择了把汞作为冷凝剂,以便在地宫之内形成一个密闭的隔热层,从而达到尸体不腐的目的。同时,汞的主要作用还在于汞蒸气有剧毒,具有杀菌的作用,这恐怕就是长期保存尸体经验的总结吧! 单质的汞,在自然界中是极为罕见的。至于游离态的汞,都是在丹砂矿床中由氧化而蒸出的(HgS+O2→Hg+SO2)。这种自然汞的产量是很少的,绝对不敷制作“百川江河大海”模型的需用,又怎么能使机械推动水银的流转呢!那么,秦始皇陵墓里大量的水银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汞在自然界多呈化合态(HgS和Pb304)存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丹”。天然产的红色的硫化汞,称作“丹砂”。湖南辰州产的丹砂最有名,专称“辰砂”。由于丹砂具有升华、还原等特殊性质,所以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其《淮南万毕术》一书中就有“丹砂为澒(汞)”的话。东汉后期人魏伯阳,在其《周易参同契》中有“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河上姹女”指汞、“黄芽”指硫黄)、“汞白为流珠”的记载,说明丹砂受热分解后得到的汞具有挥发性,也不易沾附其他物质。既然两汉人对丹砂炼汞在理论上作了总结,可见其制作早为秦代人所掌握。尽管我们可以追溯到它同炼丹术发生有密切的关系,而秦始皇则把它引向实用。 秦始皇陵中那明明白白的事实已告诉人们:汞的生产必定有相当的规模。那么,这巨量的水银又来自何方?我以为主安采运自两个地方,即巴蜀和陕南。 首先,《史记?货殖列传》有这么一段文字:“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擅其利数世,家颇不赀。清寡妇,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始皇帝闻之,以为贞妇而容之。为筑女怀清台以旌之”。一位远在四川名清的寡妇,受到秦始皇如此的青睐,其间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我以为,只有撇开郭沫若先生那戏谑般的描述给人的误导之外,恐怕同她数世来经营的“丹穴”有关。清之所以“家颇不赀”、“用财自卫”的物质基础,就是从她先人那里继承了开采丹砂矿的这一天然财富。因为丹砂的用途甚广,除提炼汞之外,早被人们作红色的矿物质颜料,《诗?蒹葭》中就有“颜如渥丹”的形容之词。司马相如《子虚赋》中也有“其土则丹青赭垩”的描述。原始人类还把丹砂粉撒在死者的周围,从而赋予它以宗教意义。这种作法经过殷、周,一直沿续到春秋战国时期。那么,秦始皇陵内大量藏有汞则是传统思想的沿续与做法的提高而已。当然,我国人民从直接用丹砂粉到提炼汞,有一个过程。而其转折的时间,很可能就在春秋战国时期。由此可见,秦始皇要用大量的水银,必定是仰仗了巴蜀寡妇清的支持。 “寡妇清”,确有其人。而前面冠“巴蜀”二字,显见其控制范围之大。《史记·货殖列传》注:“徐广曰:涪陵出丹。” 汉涪陵县的治所,位在今四川彭水县。《新唐书·地理志》:“溱州土贡丹砂。”唐溱州的治所,在今四川綦江县东南青羊市。据地质资料知,酉阳县也产汞。可见在今川东南彭水、綦江和酉阳构成了一个出产丹砂的三角区,其中尤以彭水产丹的历史为最早,时间也最长。实际上,与之毗邻的贵州省,汞的储量、产量,在目前都居全国之首。其中与四川彭水三角区不远的铜仁、德江、思南、桐梓等县所产朱砂、水银也早有记载(《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等),而其发现和开采的历史应该更早一些。司马迁称寡妇清为“巴蜀寡妇清”一语,我以为是有考究的。这里的“巴蜀”,并非“寡妇清”的籍贯,而是她经营丹砂矿业的范围。当年的巴蜀,其范围可把今贵州省的北部也囊括其中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有理由说秦始皇陵墓中的水银原料有相当的部分是来自巴蜀的丹砂。巴蜀的丹砂和水银,当是跨长江、溯嘉陵江而上,沿米仓道或金牛道越过巴山,经汉水,再通过褒斜道、傥骆道或子午道这些“千里栈道”,就源源不断地运到了关中。 其次,我们再看一下近在陕西的汞矿。 汞、锑矿为陕西的优势矿种之一。地质资料显示:秦岭地区已探明汞锑矿床共计19处,分布上呈带状。西经甘肃,直达青海省的同德县,东至河南省的卢氏县,共跨4省12县。范围长达1100公里、宽60~210 公里以上。陕西省的凤县、山阳、旬阳、商州市、丹凤都有集中的分布。 陕西的汞矿,历史上早有开采。《宋史·食货志》:“水银产秦、阶、商、凤四州,有四场。”又:“朱砂产商、宜二州,富顺监有三场。”所列的五州中,涉及陕西的仅商、凤二州。山阳县,唐以后属商州。在县西南金钱河上游的西坡岭、丁家山、石家山等地都有汞锑矿,至今仍在开采。凤县(古凤州治)未见有汞的开采,而《元和郡县志》说:“兴州(今略阳县治)开元贡朱砂”、“长举县(今略阳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元废入略阳)接溪山在县西北五十三里,出朱砂,百姓采之”,历代不绝。实际上,今日陕西的山阳、旬阳两县都有汞矿的存在。另外,从镇安县南的青铜关以下,沿旬河至旬阳县甘溪桥,仍有三条较大的汞矿带。总之,旬阳县的汞矿储量首屈一指,竟占整个秦岭的85.2%! 《明史·地理志》有“洵阳朱砂洞”的记载。而《明一统志》说洵阳县“水银山在县东北二百四十里。山出水银朱砂,有洞”。乾隆本《重修洵阳县志》载:“水银山在县东北二百四十里,南临蜀河,北连鹘岭。有朱砂、水银洞三处,今封闭”。可见旬阳水银山的汞矿早已在开采,只是在清代中期被官府强行封闭。 旬阳县汞的保有储量居全国之首,亚洲第一。它荣膺“中国汞都”之称,是当之无愧的。公馆汞锑矿位于县城北30公处,50年代秦岭区调队已经认识到它成矿远景广阔,止1967年已探明旬阳公馆南矿的汞储量达5895吨。1980年又在公馆矿床以东7公里处,探明青铜沟汞锑矿床、大槽等3处小矿床,南侧还有大寨子、砂铜沟等小型矿床;周围还分布有13个矿点。探明汞储量为7257吨、锑储量为2.57万吨,汞的平均品位为0.48%,锑为1.67%。公馆和竹筒两乡相接,竟然是一处长达百余里的特大汞锑矿床。“公馆~回龙汞锑矿田”简称“旬阳汞锑矿田”(又称“公馆特大型汞矿田”),是我国四大汞矿基地之一(另三处为贵州万山、务川木油厂及青海穆黑沟),成为陕西省的骨干矿山基地。 根据旬阳古矿洞中采集到的遗物判断,其开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至于山阳、略阳等县采汞的上限年代,虽不能确证始于秦代,总可以作这样的推断:在封建专制时代,通过政权力量,迫使全国交献丹砂的事实未必都详录在案。所以,我们绝不能排除地处秦地、采运均称便利的这些地方采汞的可能性。但其中由旬阳提供的可靠性却是很大的。从公馆到两河关(乾祐河同旬河交汇处),可溯旬河水运到宁陕,后沿子午道抵达长安,再转秦陵,全程不足300公里。当然,由山阳到商州,本来就有一条古道相通。再走武关道,直驱秦陵,也不过230余公里。 接下来,人们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秦始皇陵墓中能储藏多少水银? 我想:既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其位置必在墓室的底部。据知:已测出汞异常范围1200m2是一个已知数。而它的厚度,在这里只能暂借假设。若以10cm估算,则水银的体积为:120,000,000cm2× lOcm=1200000000cm3(即12亿cm3) 我们知道:汞在20℃时的密度为13.546g/cm3,那么,始皇陵内的水银可折合16255200公斤,即16255.2吨。 假如这个惊人的理论推导数字能够成立的话,其所需丹砂数量应按下列反应式进行: 2HgS+302=2HgO+2SO 2↑ 2HgO=2Hg+O2↑ 我们知道:纯丹砂提炼汞的比率是86.26%,则始皇陵墓里的水银就需要丹砂18844.423吨! 固然由朱砂提炼水银,不算太复杂。古代道家“炼丹”,就是用石榴罐盛以丹砂,通过加热,使硫气化从而分解出水银来的。但是,秦始皇陵内近两万吨丹砂要采自“丹穴”——汞矿,再提炼成纯汞,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究竟是在当地加工,还是运来丹砂后在陵墓附近提纯的呢?这个过程费工费时,暂且不说。而精密的工艺过程、庞大的生产规模、远途运输和安全……等等,又都是如何进行的?文献无载,我们又无实物可凭。摆在人们面前的,无疑地又是一个难于破解的历史之谜!不知“物理考古” 有甚奈何?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的七月丙寅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九月葬郦山。其间历时近两个月,由于秦用颛顼历,大体相当阳历的四月到六月节令,正赶上“会署”,尸体已从輼輬车上发出了臭味。那么,秦始皇直至今日是否还像有的人说“安然无恙”地躺在地宫里吗?这恐怕有点离谱的“玄”。果真如此的话,那倒是水银河创造的世界又一大奇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4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