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白起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赵国这个国家后人给的评价就是不作就不会死。原本的赵国经过赵灵王的一系列改革以后,实力空前庞大,甚至已经能够和秦朝平分秋色了。不过可惜的是战国后期,赵王老眼昏花,而且受人蒙蔽,硬是把一个足以和秦国抗衡的国家玩坏了。
而最终导致赵国彻底毁灭的还要说长平之战。起初这场战争是势均力敌的较量,不过秦国略施小计,赵王的一个昏庸命令让秦国彻底占据优势。原本赵国的主将是廉颇,不过赵王一意孤行,让赵括代替廉颇,结果自己的军队被白起包了饺子。
长平之战,白起总共包围赵军两个月,而且这之间赵国的军队并不是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多次的突围也给秦国带来了巨大损失,甚至动摇了秦国的元气,以至于秦国攻打完赵国以后不得不休养生息,这也导致后来赵国的再一次兴起。
那么疑惑的是为何赵括被围困的时候赵国的廉颇,李牧等人没有伸出援手呢?
无兵可用
长平之战是赵国的生死存亡之战,赵国失败意味着将永无翻身之地。为了打赢这场战斗赵国基本上动用了全国上下所有兵力。虽然说秦国的实力比赵国强,但是赵国出动了这么多部队,就算打不赢也不会惨败。而且秦国攻打赵国是远征,兵力不敢全部出动,粮草问题也需要时刻关注,所以秦国攻打赵国面临的压力显然更大。
不过秦国毕竟是秦国,既然敢攻打赵国就有万全之策,所以赵国全国上下人心惶惶。面对这种情况赵王没有派兵相救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已经没有可调用的兵力了,全国上下的四十万大军基本上已经被赵括给带走了,自己就算想派廉颇和李牧去相救也没兵力给他们,总不能让他们两个组一对去展开营救吧。
秦国的反间计
秦国在攻打赵国之前也是考虑很久的,他们深知赵国的廉颇李牧是将才,如果这两个人带兵秦国将很难打败赵国。为了打破被动局面,秦国使用了离间计。秦国的针对目标就是廉颇,但是为了让赵国误认为自己害怕的将领是赵括,所以派人散布谣言说秦军害怕赵括。正好昏庸的赵王上了秦国的离间计,再加上之前赵括的父亲曾经打败过秦军,所以赵王对赵括更是看中。
反而廉颇因为之前和秦军的战斗中久战不胜,而且迟迟没有攻击敌军,所以导致赵王对廉颇很是失望。果然,年轻的赵括怎么可能是奸诈的白起的对手,四十万大军被包围,甚至被坑杀。在被围困的两个月里,赵军不断想要突围出去,赵王因为各种谣言不相信廉颇,所以导致救援行动迟迟没有展开,一直到四十万大军被坑杀赵王才悔之莫及。
秦军设立防线
赵括带走的四十万大军是赵国的全部家当,赵国没有能力组织救援。更重要的是秦王派人拦截援兵。其实赵国也是有派兵救赵括的,但是兵力太少,根本无法突破秦军的防线。
而其他国家的援军虽然兵力足够但是秦军也派出了大将兵力阻击,一直到赵军士兵被坑杀完以后才罢休。赵国的兵败意味着各国都失去了和秦国抗衡的机会和实力,等待他们的只有灭亡二字。
其实深入了解长平之战就知道赵国的失败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同时也能突出秦国在战略上和实力上的空前强大。长平之战可以说是秦国横扫六国的重要一战,这一战彻底奠定了秦国的霸主地位。
长平之战,白起围赵括长达2个多月,为什么其他国家不救援呢,这是因为其他国家的救援力量本来就弱,带着粮草可能会有所顾忌。
长平之战,因为廉颇坚持在长平防守,拒绝正面进攻与秦军交战,激怒了赵孝成王。赵孝成王派系赵括替换廉颇,主帅赵军与秦军交战,秦军得知赵军换帅,立即换帅,用白起换下王弼。白起到达昌平后,立即派出2.5万人的队伍,冲到赵军后方,切断赵军的归途。接着,又派出一支5000人的骑兵进入赵军腹地,赵军被一分为二。同时白起故意引诱赵括出兵。赵括果不其然,中计,攻战秦军,然而连战数次未果,只好返回他们所建的城堡,等待赵救援部队的到来。
可是赵国一直没有救援的力量,城内粮草都吃完了,缺粮已达46天。赵括除了突破别无他法。但是,他们连续冲了四五次,都没能突破。最后赵括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死。赵括他死后,赵军崩溃,40万人被秦军活捉,在被秦将白起围困的两个月时间里,面对迅速衰落的局面,赵王没有再使用廉颇,命令自己的军队去救援长平。诸侯国也按兵不动,眼睁睁看着40万赵大军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深渊,实在耐人寻味。
漫长战争前三个月的正面碰撞,已经充分说明主动进攻的策略是不合时宜的。两军战斗力高,但坚持下去是不是好办法,赵孝成王有自己的考虑。长平之战,赵向齐国借粮的提议遭到拒绝。可见当时赵的后勤存在很大问题。如果我们不能迅速行动并长期坚持,秦军可能会被拖垮,但赵军更有可能在秦军崩溃之前崩溃。以上就是对长平之战,白起围赵括长达2个多月,为什么其他国家不救援呢这个问题的解答。
周赧王五十五年,秦赵两国在长平展开了一场大战。
双方对峙期间,赵孝成王求胜心切,要求主帅廉颇主动出击,可廉颇老成持重,坚持以防御为主,于是赵孝成王弃用廉颇,改任年轻的将领赵括为主帅。
赵括掌兵后,立刻对秦军展开一场全面大进攻,哪知此举正中秦军下怀,秦将白起用计将赵军团团围住,又截断了赵军粮道。
赵括坚守两月后,内无粮草,外无援军,不得不被迫突围,结果赵括战死沙场,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元气大伤,再也不是强秦的对手了。
掩卷长思,既然此战的意义对赵国如此重大,那么当赵括被围困时,赵王为何不派援军救他呢?
一,内无援军赵王没有派出援军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的赵国已然没有多余的援军了。
据《史记》记载,原本前线就有廉颇带领的20万大军,后来赵括又带了25万人去,这样庞大的兵力,几乎就是赵国的全部家当了。
这也是为什么长平战败后,赵国的邯郸保卫战会打得那么艰难,一度只能用老人和孩子来参战。
而且,当时赵国还需要用国内少得可怜的兵马来抵御北方强大的匈奴。赵孝成王就算有心相救赵括,也实在是抽不出人马了。
二,外无助力如果说赵国不出兵是因为无兵可出, 那么,那些与赵国合纵的友好国家为什么也不出手呢?
要知道,若是赵国一蹶不振,那么剩下的国家就更加不是强秦的对手了。
其实,并非赵孝成王不想去求援,而是这些友好国家一开始就让赵孝成王得罪光了。
早在赵国灭了中山与燕国接壤后,燕国和赵国的关系就一直磕磕绊绊。
对于燕国来说,赵国要是因为长平之战变得弱小,等于自家门口少了一个强大的威胁,所以燕国对此乐观其成,压根没想过帮赵国的忙。
剩下的国家中,韩国已经被秦国打怕了,不敢出手。
魏国和楚国虽然有实力,但是由于赵孝成王一开始派人跟秦国议和,虽然此事最终没有成功但却被秦国拿出来大肆宣传。
结果,魏楚两国认为赵国和秦国唱双簧,目的是图谋自己的国家,于是魏楚也统统不肯救赵。
友好国家纷纷不肯出手后,赵国不得不把最后的希望放在齐国身上。可惜,当赵国的使者风尘仆仆的来到齐国后,齐国国君却记恨当年五国伐齐的事情,不愿帮助赵国。
结果,就出现了五国不帮,赵国仅凭一己之力奋力抗秦的一幕。
三,敌情不明虽然赵国外无盟友,内无兵马,但秦国依然尽了最大的努力封锁前线的消息,这也导致了赵国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不敢贸然出兵。
据《史记》记载秦王听说赵军的粮道断绝后,把河内郡百姓的爵位都提升一级,然后15岁以上的青年全部派去长平,以此来阻止赵国的援军。
在秦国几乎倾全国之力的封锁下,赵国很难及时了解到前线的真实情况。紧接着秦国故意散播谣言,声称赵括已投降,使赵国一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对于赵国来说,国内的兵力本来就有限,如果赵括真的已经放弃抵抗了,那么就算派遣援军也于事无补,甚至可能带来更大的伤亡。
同时,秦军组织的封锁线也并非短期内可以攻克的,而赵国援军兵力又有限,这使赵国更倾向于用有限的兵力加强防守,以防止秦军乘胜追击对赵国造成新的伤害。
由此看来,并非是赵王不肯救赵括大军,而是一场战役的成败并非单独的一个人所能操控。赵国只好随着这场国运之战,悲伤而无奈的走入了既定的历史结局中。
长平一战,赵军四十万大军被白起坑杀,自此六国再无力和秦国抗衡,最终被秦国接连灭掉,实现了大一统。但长平之战时,秦军围困了赵军两月之久,为何赵王和其他诸王,都不派兵去救援他们?
我们先来看看,长平之战的起因和过程。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国,韩王想将上党郡割给秦国来换取和平,但上党郡不愿意,他们愿意划归赵国来换取赵国出兵相助。在上党郡17座城池的诱惑下,赵王欣然应允,但引发了秦国不满,秦国派兵攻打赵国。秦国先攻占了上党郡,之后又进攻赵国。
战争初期,在赵国大将廉颇的坚守下,秦国虽有小胜,但一直没有攻破赵军,这让劳师远征的秦军逐渐陷入了困境,再僵持下去,秦军会因为粮草不继、士卒病伤等原因,必败无疑,这让秦军主将忧心忡忡。
赵王没有察觉到秦军面临的困境,还派人到秦国议和,为了麻痹赵国,秦国一方面假意议和,一方面却加强战备,还放出风声,说秦赵两国准备议和,麻痹了楚国和魏国,使它们不会出兵救赵国。同时,秦国使用反间计,在赵国散步谣言说,秦国怕的不是廉颇,而是曾击败过秦军的名将赵奢之子赵括。
廉颇因为数次败于秦军,让赵王不满,赵王乘此机会,用赵括替换了廉颇。同时,秦国也用白起替换王龁做了主帅。赵括接替廉颇后,改变了廉颇以守为攻的战争策略,开始主动进攻秦国,被白起利用,秦军佯装兵败诱敌深入,之后又派兵绕后,截断了赵军退路和粮道,赵军陷入了孤立无援之地。
赵军就地驻守营寨防御秦军,但很快赵军因缺粮断水,内部出现了问题,士兵开始互相残杀为食。鉴于此,赵括组织精锐军队接连突围,都被秦军击败,赵括本人也在突围中被秦军乱箭射死。赵括一死,赵军群龙无首,纷纷降了秦军,但白起见赵军反复无常,怕他们投降秦国后,又复叛给秦国制造麻烦,于是将他们尽皆杀害,只放过了240名年龄尚小的“童子军”。
整个长平之战,白起围困了赵军2个月,为何这么长时间,赵王和其他诸国都没有出兵解救他们?
首先,我们来看看赵王为何不出兵救赵括。长平之战中,秦国杀害了赵军45万人,这几乎是赵国成年男性人数总和,这时候,赵王想派兵救援他们,已经没有能力组织起一支像样的军队去救援他们了,可以说,赵王不是不想救他们,而是无能为力。
其次,其他诸国没有出兵助赵军,也与赵王有很大关系,战争初期,曾有大臣建议,让赵王派使臣,带着金银财宝贿赂楚魏两国,让他们出兵助赵国,赵王未采纳,而是向秦国提出议和,被秦国利用,散步消息说秦赵两国要议和,让楚魏两国放松警惕,没有做好出兵助赵的准备。
当赵军被秦军围困时,其他诸国想出兵助赵国,但由于缺少准备,再加上路途遥远,花费时间较多,而且赵军没有城池做掩护,支撑不了多长时间,其他诸国即使出兵,也很难挽救他们,于是诸王都没有出兵救他们。
长平之战后,赵军损失了45大军,一下由一个强国,变成了虚弱不堪的弱国,同时这一战,也打掉了六国为数不多的和秦国可以抗衡的兵力,基本决定了战国走向,最终六国被秦国逐一灭掉。
赵国通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成为了战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大国,实力足以抗衡秦国,但在战国后期,赵王昏招频出,活生生将赵国给作死了。长平之战是赵国走向灭亡的关键之战,这场战争初期原本双方处于均势,但赵王的一个昏庸决定,撤换廉颇让赵括跨帅,最终被白起诱敌深入并包围。
长平之战中,白起将赵括围困了两个多月,在这两个多月中,赵括组织士兵多次突围,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也给秦军造成了重创,使秦军伤亡过半,以至秦军在长平之战大胜后,因伤亡过大再不适合继续攻打赵国,这才罢兵,准备休养生息,来年再战,让濒临死亡的赵国也有了喘息之机。
长平之战是赵国的生死存亡之战,为何白起围困赵括长达两个月时间,赵王不派廉颇和李牧率兵去救他们。这样他们可以里应外合,前后夹击秦军,既可以让秦军分心,又可以减轻赵括的压力,虽说不一定能够击败秦国,但是可以增加赵括突围的几率,赵括也不会出现全军覆没的情况。
长平之战的起源是秦、赵两个争夺上党郡,秦国强大后,制定了"远交近攻"的灭六国的策略,首先出兵攻打魏国,然后出兵攻打韩国,但在秦国攻打韩国时,韩国为了保全自己,提出将上党郡给秦国来换取和平,但是上党郡百姓不同意,他们要求将他们划分给赵国,来换取赵国的出兵相助。
赵王为了上党郡的几十座城池,同意出兵帮助韩国。
表面上看,赵王为了几十座城池招惹强秦,是件很愚蠢的事,但从大的层面来说,赵王这样做没有错,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韩赵两国唇亡齿寒,赵国若坐视秦灭掉韩国,自己也就离死亡不远了,毕竟秦国的野心是灭掉六国,而不仅仅只是得到韩国的十几座城池,所以赵王出兵帮助韩国也是帮助赵国。
但此事招来了秦国的不满,他们开始出兵攻打赵国。由于秦国实力在赵国之上,所以秦国接连几次战胜赵国,并夺取了赵国的数座城池,赵军在名将廉颇的带领下采取了防御措施,坚守不出,这让双方陷入了相持阶段,谁也拿不下谁。
秦军是劳师远征,时间一久,它的粮草就不够了,这也让秦军内部出现了骚动,秦军主将也急躁了起来,他们为了打破僵局,决定利用反间计。秦军放出谣言说秦军害怕的是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而不害怕老将廉颇。赵奢曾率兵击败过秦军,所以在廉颇久战不胜、且不敢出击的情况下,赵王希望赵奢的儿子赵括,能和赵奢一样率兵击败秦军,所以赵王撤换了廉颇,让赵括出任赵军主帅。
结局证明,赵王的这个决定错误之极,廉颇的坚守让双方僵持不下,但同时由于赵国是本土作战,所以它的物资补充要比秦军充足的多,面对的困境也比秦军少,再假以时日秦军必撑不下去会被迫撤军,但赵王撤换廉颇后,换上的赵括虽然有才,但没经验,夸夸其谈可以,实战能力很弱,远不是白起的对手。
最终赵括被白起诱敌深入,将他们包围并全部坑杀。在赵括被包围的两个月时间里,除了赵括再一遍遍率兵突围,想办法自救,赵王也如坐针毡的想办法营救他们,但怎奈实力太弱,救不了他们。
赵括带去了四十万大军,这几乎是赵国的全部兵力,所以当赵括被包围后,赵王身边即使有廉颇、李牧这类名将,但由于他身边没有像样的军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廉颇和李牧这两大名将,在没有军队的情况下也难有作为。同时,秦王还亲到河内郡,给当地百姓加封爵位一级,并征调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到长平战场上去拦截诸国的援军和粮运。
赵国派出军队救援赵括,但实力太弱,突不破秦军的防线,其他诸国也派出了军队支援赵括,但是在秦王亲自出面的动员下,秦国的百姓大量加入到了长平之战中,他们组成了一道牢固的防线,使诸国援军难以突破,最终造成了赵军长平之战的全军覆没,也使得诸国失去了抗衡秦国的实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0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