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长平之战中赵国溃不成军,后来又是怎么打败燕国的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4 06:05:12

长平之战中赵国溃不成军,后来又是怎么打败燕国的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赵国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国至少被干死40多万人;公元前259年秦赵邯郸之战,赵国国都邯郸都被秦军围了。而且,长平之战打了三年,邯郸之战也打了将近三年,所以自公元前262年冯亭降赵、赵国接收上党起算,赵国打了将近六年的硬仗。

所以,实力肯定是被大大削弱了。

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前,赵国是关东第一军事强国;而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在赵国真不敢说自己是第一了。

公元前255年,最不靠谱的燕国迎来了他们最不靠谱的王:燕王喜。这个人好大喜功,却啥功业也建不成。

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派丞相栗腹出使赵国,为赵王祝寿。

当时形势是三晋和楚国抱在一起收拾秦国。之前,秦燕是盟国。但秦国退守函谷关、三晋日益做大,于是燕国就只能示好赵国。所以,特意派丞相过来给赵王祝寿,而且还献上百金重礼。燕国,这是奔着求和去的,甚至有点儿拍马屁的成分。

燕王喜元年,栗腹以百金为赵王寿。

但是,栗腹却是以祝寿为名来窥探赵国军情的。栗腹这个人不简单,在燕王喜的父亲燕孝成王时期,就擅长玩谍报手段。

武成王十年,质于胡者归。栗腹详问之,乃进言请伐胡。

从俘虏口中获悉胡地详情,然后就建言出兵胡地。据说此次出兵,燕国开疆千里,并新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当年,栗腹就被拜为燕国丞相。

所以,栗腹也是个人物。于是,他就想原样复制,在北疆开地千里,接着就要在中原开地千里。而手段,当然是实地探察、情报先行。

还报曰:“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此时,距长平之战结束,仅有9年;距邯郸之战结束,仅有6年。所以,栗腹所言非虚。赵国连成丁的人口都没几个,这时候燕国应该想怎么揍它就怎么揍它。自长平之战以来,燕国几乎就没干过什么大仗,也就是追到北边收拾了一下蛮夷。

所以,燕王喜和丞相栗腹就断定:这仗可以打。

一个君王、一个丞相,基本上就能把国政给定了。因为战国的朝堂的权力架构就是如此。但是,谋国之战,总得听听将军们的意见,因为打仗毕竟是武将的事。

名将乐毅在伐齐失败后,跑到了赵国。但是,乐毅的儿子乐间还在燕国。因为乐毅当时就没叛国也没错误,齐国战败全是不靠谱的燕王和燕国朝堂给折腾的。所以,乐毅交出兵权,走了就走了,他的儿子乐间接着在燕国当官,受封昌国君。

打仗是技术活,在当时没有军事学校的情况下,自然要有名将世家。就是老子带兵打仗,儿子就顺理成章地子继父职,比如赵奢和赵括父子。于是,燕王喜,就得问一下乐间的意见。

乐间坚决反对,反对的理由就一点:赵国这么多年就没干别的,年年打仗,国内百姓早给打成了武林高手,你燕国去揍他,就是去找死。

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

燕王喜是燕国顶级不靠谱的君王。前脚刚给赵王祝寿、送上百金重礼,送完礼,后脚就派兵打人家,而且还一点儿都不觉得不好意思。乐间劝说没用,燕王喜铁了心,就是要打。而他反驳乐间的理由也是一句话:我五个人揍他一个还不行吗?我就是人多欺负人少。

于是,燕赵鄗代之战爆发了。

史载: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攻代。

有资料统计,燕国派了六十万大军。古代战车编制,一乘15人、一乘75人,后来人越来越多,因为战车太贵、步兵便宜。所以,燕国此次出兵,按一乘战车100人编制的话,应该在20万人上下。

燕国是偏居一隅的小战国,跟秦楚这种万乘之国没法比,甚至跟三晋这样的中原国家也没法比。所以,此次出兵动员了20万以上的大军,燕国应该是下了血本。

出兵路线,一路略鄗,即今河北高邑东;一路略代,即今天的河北蔚县,也就是要先切掉燕赵交界的赵国地区。

那么,燕国派这么多军队,是要灭赵国吗?

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连秦战国都没有这么好的胃口,燕国就更没戏了。燕王喜做人做事不靠谱,但绝对没有灭国的雄心。而且,灭赵国,三晋和齐国也不会答应。所以,燕国的目的就是要开疆拓土,能占多少土地就占多少土地。至于灭国,燕王喜没这个胆量,也没这个胃口。

于是,庙堂心态也就直接影响了前线战心。既然燕国庙堂没有灭赵的雄心,燕国将士也就不会死缠烂打,战心和意志就不会太强。

你燕国是这种心态,赵国可完全不是这种心态,赵国是奔着玩命来的。

老将廉颇亲自挂帅,据说动员了二十五万大军,基本上算是用上了吃奶的劲,赵国是举国应战。

而且,赵国北部边界,跟邯郸之间就没多远。所以,在赵国人看来:你燕国就不是来偷袭的,而是来灭国的,所以只能玩命。

赵国在玩命方面是有传统的。

跟第一强国秦战国在上党这个地方玩了三年的命,玩死四十多万人。好不容易议和了,赵国却不履约,死活不割地,然后接着玩命,首都邯郸都被秦国大军给包围了,赵国仍旧不退、不怂。

所以,跟燕国,那就不用说了,只能玩命,在战心上,赵国绝对胜过燕国。

而且,廉颇终于发挥了老将的威力,你分兵两路,那我只是一路对敌:令乐乘率军5万在代地坚守,就是跟你耗;廉颇一路倾20万主力决战栗腹的燕国鄗路方面军。

栗腹出身稷下学宫,是个标准的学者型干部,搞情报、搞纵横、甚至搞朝政,还是可以的,但玩战争就真心没啥履历经验了。

而廉颇却是百战老将。所以,两军相遇勇者胜,赵军势如破竹,一下就把燕国的鄗路方面军给干垮了。坚守代地的乐乘见赵军取得战场主动,也不犹豫,立即率军出击。而两路燕军也确实给面子,打败了就跑、头也不回,赵军追击五百里,直接包围了燕国国都。

最后,燕国派将渠为使,并割城五座,才算解除国都之围,赵军退兵。

燕国为什么会打败?

首先就是一个不靠谱的燕王和一个不靠谱的朝堂。

举国倾兵的决策太草率。丞相栗腹看了一眼赵国形势,然后燕王喜和栗腹就拍板了。打蛮夷可以这么打,因为蛮夷的政权很简单,了解山川地形和力量强弱就可以了。但是,赵国是中原政权,没这么简单。实力是削弱了、壮丁是减少了、国力是打残了,但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赵国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都要碾压燕国。关键是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在打仗方面就从来没怂过,国人皆尚战。这是情报所不能反映出来的。

其次就是燕赵两国的战心是完全不同的。

秦赵长平之战,赵军败得太惨。原因是秦国是往死里打的。而鄗代之战呢?你燕国就是准备乘人之危、捡个便宜,抢点儿土地。但是,赵国呢?久经大战考验,赵国早被打惊了,但有战事就是最危险的时候,必须举国全力应战,也就是往死里打。燕赵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谁胜谁负,也就立判了。

第三就是燕国的领兵将军栗腹不仅不是名将而且也缺乏实战经验。

经过战争的将军,和没经过战争的将军,是不一样的。廉颇早就是名将了,而栗腹只能是初出茅庐。靠着情报手段,在北疆开地千里,就以为能争霸中原了。他比赵括还不如。因为赵括还是名将世家、家学渊源。栗腹仅是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个士子,是战国之时的纵横之士,与苏秦和张仪是一类人。搞外交、当说客,没问题;但是,搞战争、临战阵,就真不行了。

长平之战后,奄奄一息的赵国为何还能把燕国打得无还手之力?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战役,也是历史长河中一场著名的战役。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可是战况不妙。而且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又经历一场小的战役邯郸之战,这两次战役让楚国兵力大减、奄奄一息。

但是后面奄奄一息的赵国却将想要吞并他的燕国给打败了,还让燕国没有还手之力。其实赵国能够胜利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赵国国军重用廉颇,让其带兵打仗。赵国在经历一些战役之后,终于明白廉颇的重要性,任命他为相国并且在赵国打败燕国中起到重要作用。二是赵国的地理位置好。赵国所在的地理位置特殊导致地理环境不同于其他地方。第三个就是赵国有三大政治中心。这三大政治中心就相当于赵国的三条命,只要有一条在赵国就不会灭。

最重要的就是第三条,赵国在南方中心国都邯郸,西方中心坚城晋阳,北方中心边疆代郡设置政治中心。在长平之战之后赵国与燕国又在邯郸开战,对于赵国来说打下邯郸没有什么,赵国仍然不会灭亡。这三个政治中心维持着赵国,最后创下了奄奄一息的赵国把燕国打的无还手之力。

赵国在长平之战之后为什么还能反败为胜?

赵国在长平之战之后为什么还能反败为胜?靠的是什么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少有的军事大战,在战国乱世虽然爆发了许多的战争,但在那个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都已经习惯了用战斗去解决,但是像长平之战那样耗费时间久,战争规模大的军事大对抗还是比较少见的。长平之战的结果也是异常惨烈的,长平之战当中,秦国的武安君白起斩首赵国降卒40万,这一举动震惊了当时的山东六国,白起也从此被人评为杀神。

这场战争的失败,使赵国失去了国内绝大部分的青壮年男丁,几乎摧毁了军队的有生力量,让军队的战斗实力走入了低谷,同时秦国也因为这场战争顺利的过渡了一个比较低谷的阶段。在当时的那个历史时间段内这两个军事强国都比较低调,但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国家却打起了不同的主意,这个国家就是燕国。

燕国企图趁着赵国军事实力走入低谷的阶段攻打赵国,一来是要洗刷之前被赵国欺负的仇恨,二来是为了侵占赵国一部分土地,让燕国国内的衰弱情况得以缓和。

那个时候赵国的国力已经比较衰弱了,燕国的入侵对赵国来说无异于是雪上加霜,但是战争最终的结局却让人大跌眼镜,在那场战争中,廉颇率领赵国军队大败燕军,同时逼迫燕国割让五座城池作为罢兵的条件,这样燕国本来就贫弱的国力变得更加的衰弱。

那么燕国为什么要选择在那样的时机去攻打赵国呢?它难道对自己国内实际情况没有一个综合考了吗?或者说它不知道其与赵国之间的关系是唇亡齿寒吗?而赵国又是凭借着什么在燕国的进攻之下反败为胜的呢?在长平之战当中失去了40万军队的赵国又是以什么实力来抵抗燕国的进攻的呢?

我们今天就来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燕国为什么要在那个敏感的时段攻打赵国?而本身在长平之战当中已经伤筋动骨的赵国,又是凭借什么打败燕国的?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燕国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有很多,第一点在燕国和赵国的关系一直以来就比较紧张,甚至是针锋相对的。燕国想要趁赵国衰弱的阶段攻打赵国,来个落井下石,取得一场胜利也无可厚非,因此他们才会选择一个赵国走入低谷的阶段发动战争。

其实在战国时代到来之后,燕国的国力一直都是比较衰弱的,这个国家与战国时代发展的潮流一直都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其在国家内部很难进行一种创新型的政治改革,没有明确的改革措施,没有好的变法方案,它就只能按照召公奭立国时候所订立的那套基本国策进行运转。

到了战国时代,已经距离召公奭立国有几百年之久了,早期的政策已经不再适用于新时代的发展。因此,燕国的发展一直都是磕磕绊绊的,甚至它已经到了那种吞并中山国这样一个中等的诸侯国,都需要魏国撑腰才做得到的地步。

也就是说,在战国七雄当中,它的实力置于最末的位置,同时,它又地处北方的偏远地段,土地不是十分的肥沃,又不像齐国那样位于东海之滨,又没有除去农业经济发展之外的其它经济发展方式。因此,燕国国内的人民并不是十分的富裕,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也不是很强大。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它的军事实力发展起来也就非常的困难,所以导致整个燕国在战国时代一直都是一个比较贫弱的诸侯国。

虽然它是战国七雄之一,但是如果没有西周和春秋时代几百年以来的积累,那么燕国是没有任何资格参与中原地区的诸侯争霸的。可是赵国不一样,赵国是战国时代新兴的一个诸侯国,同时,这个国家又十分的崇尚武力,赵武灵王继位之后又依据北方胡人的作战形式进行了胡服骑射变法,让赵国的军事实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赵国成为了一个军事大国;而赵国与燕国是为邻国,具有很广阔的接壤地段,因此,在土地这一方面的争夺上面,两个国家的矛盾一直都非常的尖锐。

可是凭借着燕国贫弱的国家发展状态,根本无法与赵国这样的顶级军事强国进行碰撞,更何况燕国的东南部还有虎视眈眈的齐国,它的南方还有魏国和韩国,每一个国家都知道燕国贫弱的国家发展状态,因此,燕国当时的发展可谓是举步维艰,而与燕国矛盾最为激烈的就是西部的赵国。

可是面对赵国对燕国的蚕食,燕国却没有任何的反抗余地,所以在长期以来的历史发展当中,燕国都是备受欺凌的那个国家。在与赵国的对抗当中,它不仅失去了很多的土地,还丢掉了很多的面子,因此,其实历代的燕国国君都希望对赵的战争能有一次胜利,这无异于是让这位君主名传后世的一个大好的契机。

虽然燕国与齐国之间的矛盾同样尖锐,但是在乐毅伐齐的时候,燕国却是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的,他们打下了齐国70多座城池,带领军队攻打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让齐国几近灭亡,所以他们对战赵国的时候也是有一定的底气的。

但是在整个燕国的发展历史当中,却没有任何一次对赵战争的胜利,因此,燕国的王室迫切的需要一场对赵战争的胜利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在那个时候赵国又恰恰处于历史发展的最低谷阶段,燕国想要趁着这样的一个阶段持强凌弱取得胜利,这个理由也是说得过去的。

而至于燕国是否真的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这个问题我们并不能很好的下定结论,因为其实在长平之战之后,秦国的对燕关系是发生了变化的,在那个阶段里,秦国和赵国同样走入了低谷,而燕国与赵国之间的关系又似同水火,所以其实在那个时间段秦国最好的发展状态或者是发展方法就是结交北部的燕国,因此在那个历史时间段内,燕国的盟友实际上是秦国,而有秦国在背后作为支撑,燕国也有底气放手一搏。

毕竟在那个时候没有任何一个大一统王朝出现,以当时人们的认知并不认为秦国真的有能力一统天下,所以它们其实还停留在那种诸侯并立的认知当中,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单纯地看作是联盟,而燕国与秦国之间的距离又非常的遥远,当中也没有直接相连的土地,所以燕国的王室也有理由认为秦国不会越过赵国攻打燕国,而那个时候赵国也没有真正的灭亡,所以在那个阶段考虑唇亡齿寒,实际上为时过早。看过了燕国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赵国是如何打赢燕国的。

首先赵国就是一个军事强国,这一点我们在上面已经多少提到过一点了。胡服骑射变法之后的赵国作战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们吸收了北方匈奴人的作战优点,同时又结合了中原地区骑射的优点,让整个军队单个士兵的作战能力迅速提升。因此,当时的赵国国内的军队组成几乎可以说是个个是精兵强将。

这样的一个国家,这样顶端的军事实力是不会在一场战争当中就完全瓦解的,我们可以说长平之战给了赵国很大程度上的冲击,可以说长平之战对赵国的影响非常的严重,我们甚至可以说长平之战之后赵国几乎失去了绝大部分的军事实力,但是我们无法忽视的是,赵国并没有在那场战争当中灭亡,这个国家依旧存在,这个国家的军队也同样存在。

与此同时,赵括因为长平之战身首异处,可是被换下去的廉颇却依旧活在赵国,因此,赵国其是并不是一个失去了全部防御力量的国家,它依旧能够组织起强大的军队。

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燕国的军队实在是太过于贫弱,从一开始,燕国坚持王道的发展政策一直到最终的灭亡,它在军事方面一直没有什么建树的作为,燕国其实将它绝大部分的国家精力都放在了行政方面。

换句话说,就是燕国一直都在探寻如何在王道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而在王道的政策影响之下,燕国本身就是一个反对通过战争来进行统一的国家,因此,它对军队的看重远远没有其它国家来的重要,战争对于燕国来讲只是一个辅助执政的手段而已,它更希望各个国家能够相安无事和平共处。

因此,燕国才会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那么多年的发展当中,没有吞并任何一个诸侯国,它一直都在独立的发展,从来都没有跟上历史发展的潮流。因此,对于燕国这个国家来讲,所谓的军队只是一个辅助于王道的手段,它们所认为它们在战国时代的最大把柄是它们手中的王道,也就是有一些人认为的天道,所以在燕王喜在面对秦国的虎狼之师的时候才会喊出所谓的天不灭燕的口号。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这样一个不将军队放在国家发展重点关注对象上面的国家,又如何与赵国那样进行过单纯的军事变法的国家的军队相提并论呢?很多人都知道一句俗语叫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在燕国和赵国之间的较量上面,赵国就相比那头瘦死的骆驼,而燕国就相当于后面的马。

燕国虽然没有经历过大起大落,虽然在那个历史时间段没有遭受过重创,但是它本身的发展就有着很大的缺陷,所以这个国家即便不受创伤,有无法与所谓的受过创伤的赵国相提并论。因此,在单纯的军事实力的碰撞当中,燕国成为了最后受伤的那一个。

而这第二个原因就非常具有偶然性了,当时赵国在国内勉强集结齐了20万军队,由廉颇带领南下修筑防御工事,本身这支军队的目标只是修筑防御壁垒,防止秦国又一次的进攻。可是就在这个历史当口,燕国突然集结军队向赵国发动战争,而且是正在行军的廉颇部队得知这个消息,便立刻下令挥师北上对战燕国部队,因此,这场战争的发生并没有燕国想象的那么出其不意,反而是对上了由廉颇带领的赵国正规军队。

如此一来,燕国的这种行为无异于是以卵击石,最终的失败也就可想而知了。实际上,在这场战争当中,燕国是最大的那个受害者,不仅仅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的部队,同时,为了能够让赵国停止对燕国的战争,还割让了五座城池给赵国,让这个国家本身就不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变得更加衰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0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