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书童陈新甲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众所周知,明朝亡于内部的起义军和外部的清军,在粮饷吃紧的情况下两面作战。因为没有军饷,调动不了吴三桂的军队抵御李自成的军队,结果北京城被攻陷,明朝灭亡。
其实,崇祯皇帝原本可以摆脱两面作战的局面,先击败李自成大军,再来抵御关外的清军,结果却因一个书童给毁了。
经历松锦大战、松山大战之后,明朝精锐损失惨重,对清军几乎没有反击能力。而明朝内部的问题更加严重,李自成的大军节节逼近,崇祯手头没有足够的钱粮,调动不了兵力去围剿。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兵部尚书陈新甲萌生了与清军和谈的想法。
陈新甲,或许大家没听过他的名字,他原是明朝末年的宣府巡抚,后来成为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跟随洪承畴一起抵御清兵。当时明朝的处境内忧外患,李自成等起义军在中原扫荡,关外又有八旗清兵攻城略地,内外巨大的军事威胁,让崇祯皇帝夜不能寐,大明军队顾此失彼,千里之遥往返奔波,形势危急如累卵。
崇祯皇帝虽然勤奋执政,但才能过于平庸,不过此时的他也看出大事不妙,若明军在这里内外作战,自身实力肯定会被消耗殆尽,攘外和安内两者只能选其一,崇祯经过斟酌,决定先把关外的战事熄火,全力扫平内部矛盾,因为内地的起义军曾好几次假装投降,崇祯对他们不再信任。
崇祯认为,如果能跟关外的清兵议和,取得两三年的缓冲时间,让明君无后顾之忧的解决内乱,平定中原之后再集中火力消灭清军,就算不能完全消灭清军,抵挡他们的进攻是绰绰有余的,崇祯这个想法也很有可行性,正当他考虑这番事情时,恰好松锦会战结束,因为洪承畴、陈新甲等人的指挥失误,明军大败,崇祯已没有再带下去的勇气,希望跟清兵议和。
皇太极虽然取得松锦会战的胜利,但自身也损兵折将,实力大受损伤,八旗各部伤亡惨重,他也想休养生息停战了,所以他对明朝的议和表现出很大诚意,最终双方于崇祯十五年五月达成停战协议:明朝每年送给清军黄金万两、白银百万两,清军每年送给明朝人参千斤,貂皮千张。
崇祯看到双方谈判的结果草案书,终于松了一口水,不过当时明朝内部文人主政,他们大多都是夸夸其谈之辈,说到用兵打仗百无一能,但说到忠孝廉耻却口舌如簧,崇祯一上台就端掉魏忠贤,所以让文官集团势力迅猛增大,跟清军议和这种事情,在这些文人眼里就是投降,这是有辱国威的可耻行为,跟叛国没有区别,所以崇祯必须要偷偷的签署停战协议,不能让文官集团知道。
当时的兵部尚书陈新甲负责跟清军谈判的主要事宜,双方协定之后起草一份和议密信,一份送给崇祯皇帝过目,一份他保留在家中,不料他有个小书童非常勤快,给他收拾书桌时无意间发现了这封信,书童认为这是一份普通文件,便跟其他文件一起,交给书吏抄录,结果一下子泄密,整个朝廷引起轩然大波。
文官集团的口水纷纷吐向陈新甲,这群文臣都是清流党,他们大骂陈新甲卖国,批判他的无耻行为,而崇祯皇帝为了面子,也不敢出来解释,最终只好把陈新甲当挡箭牌,并下令以卖国最把陈新甲处斩,就这样明朝与清兵议和的事情告吹了,辽东战场烽烟再起,明朝唯一能缓一口的机会没了,内忧外患之下,后来明朝灭亡了。
史料中并未记载陈新甲这个书童的名字,可是他无意间一个举动,不仅让自己的主人蒙受不白之冤而死,最终身败名裂,还让整个明朝江山一步步灭亡。按理说这个书童是有罪的,但这也不能完全怪他,要怪只能怪明朝的文官集团太过犀利,他们打起口水仗来崇祯皇帝都怕,朝中没其他势力制约他们,所以后来崇祯说“百官误国,文臣个个可杀!”,就是指这一群迂腐文人害了大明江山。
1,张居正(十年的实际执政者)
2,严 嵩(十四年首辅,在位之长无人能及。在政期间党羽遍布朝纲,即使是次辅徐阶也不敢与其公开作对。反观徐阶首辅时,高拱却敢公开与其干仗)。
3 ,杨士奇 文官鼎盛时期三杨执政的代表人物,
4, 徐 溥 文官又一鼎盛时期弘治朝的代表人物。
5 ,杨廷和
6,徐 阶 (嘉靖末期,隆庆初期的实际执政者)
7,高 拱 (隆庆后期的实际执政者,)
8,李 贤(天顺到成化的十年首辅。)
9,刘 健(文官一鼎盛时期弘治朝的又一代表人物)
10,杨 荣
崇祯十七年(1644年)4月25日,“闯王”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占了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今景山)自缢殉国,明朝灭亡。导致明朝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大明王朝在后期一直面临两线作战的问题,即来自内部的农民起义军和来自北方的满清。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烧钱的项目就是战争,没有之一。历史上许多盛极一时的王朝最终都是被战争给拖垮的,比如隋朝就是在经过了三征高句丽之后,迅速走向灭亡。仅仅是一场大规模战争就足以把一个国家的家底彻底掏空,明朝却要同时应付两场战争,其面临的财政压力有多大就可以想象了。
国家没钱了,就只好去百姓身上多征税。百姓受不了苛捐杂税的盘剥,又纷纷选择揭竿而起。结果导致起义军越剿越多,明朝政府需要支出的军饷也越来越多,大明王朝就这样无可奈何地走进了死循环之中。
那么,如果明朝早点选择放弃辽东地区,坚守关内,最大限度的缓解北方军事压力,把侧重点放在镇压国内起义军上面,是否有机会翻盘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有一个时间点非常重要,那就是1640年爆发的“松锦大战”。
松锦大战从1640年发生,到1642年结束。这场历经两年的战争将明朝最后的十三万精锐部队消耗殆尽,明朝后期最能征善战的军事指挥官也在这场战争中或是战死、或是投降。所以在1642年以后,大明王朝实际上已经无力回天,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自然也就谈不上放弃不放弃的说法了。
如果是在1640年以前放弃辽东,那情况就要复杂很多了。当时明朝军队在镇压起义军的战斗中,还是胜多败少,明军实力要明显强过起义军。如果没有经过“松锦大战”的消耗,明军的这种优势还将继续保持下去。所以,绝不可能出现像1644年那样一触即溃的局面。
真正的威胁来自北方的满清,清军战斗力要远高于明军。所以如果是发生野战,明军几乎必败无疑。但明朝要是果断放弃辽东,以长城沿线的九边重镇为依托,坚守关内,情况就会有所改善。因为关内的防御设施比关外要完善很多,清军人数有限,不敢贸然发起进攻。这样一来,北方的军事压力自然也就减轻了。
那么是不是说在1640年以前选择放弃辽东,坚守关内,大明王朝就能翻盘呢?答案是不能。
在明朝末期,满清的军事活动和国内起义军的活动几乎是做到了遥相呼应。每次当起义军快被剿灭的时候,清军往往就会在北方发起进攻,因为满清知道绝不能让大明王朝重新稳定下来。长城虽然有很好的防御效果,但也不是牢不可破,早在1640年以前,满清军队已经有四次突破长城沿线守备薄弱处,进入关内的经历。每次清军突入关内后,明军主力不得不赶赴北方抗清,结果又使得国内起义军重新死灰复燃。
所以,只要两线作战的条件不改变,大明王朝迟早还是会被消耗到油尽灯枯,只是灭亡的时间可能会延后一些罢了。
唯一破解这个死局的办法只有改变两线作战窘境。对明朝而言,当时最佳选择其实应该先与满清和解。割地也好,赔款也罢,能平息辽东战事才是关键。在1642年“松锦大战”结果出来前,满清对明朝还没有形成绝对优势,如果明朝给出的条件足够优厚,明清停战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只要辽东战事结束,明朝就能腾出手来彻底剿灭起义军势力,从而结束战争。然后再让国家休养生息,以明朝那么大的体量,只要不发生战争,恢复起来也是非常迅速的。待到兵精粮足时,收复辽东也未必不可行。
其实崇祯皇帝在“松锦大战”失利后,就有过这样的想法。当时的兵部尚书陈新甲还主动请缨与满清议和,让他来背负这个“卖国”骂名。这至少说明即便在“松锦大战”后,双方言和的机会仍存在。不过,由于保密工作没有做到位,议和文件遭到泄露。结果在一群“铮铮铁骨”的大臣口诛笔伐下,崇祯皇帝只好下令杀掉了“卖国贼”陈新甲,明朝丧失了最后一次议和的机会。
最终,大明王朝无可奈何地走到了历史的终点。最令人可笑的是,当年许多痛斥陈新甲卖国的大臣们,在经历了改朝换代后,却纷纷选择继续为清朝发挥余热。谁是卖国,谁是爱国,有时候真是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崇祯皇帝朱由俭有?励精图治?的想法,但他志大才疏,没有?励精图治?的能力,他成为亡国之君原因很多,比如遇到了小冰河期,灾荒不断,再如他之前的皇帝不正干,留下太多积弊,积重难返。不过这些原因都不致命,如果遇到一个有能力的君主是可以渡过难关的,不至于成为亡国之君,崇祯成为亡国之君主要原因还在自己身上,他有四个致命的弱点葬送了大明江山。
一是性急。松锦大战是大明朝决定前途命运的一仗,大战初期,主帅洪承畴采取稳步推进策略,效果很好。后来兵部尚书陈新甲提出,十几万大军消耗太大,应该速战速决,崇祯本来就急于求成,听陈新甲这么一说,他马上同意,于是陈新甲连续派人催促洪承畴主动出击与清军决战。清军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善于野战,明军主要是步兵,善于打防守,明军主动出击正好是以弱击强,哪有不败之理。
孙传庭打仗非常厉害,曾经生擒闯王高迎祥,也曾经把李自成打得就剩十八骑兵仓皇逃跑。崇祯十六年,面对死灰复燃,迅速壮大的李自成,崇祯没将可用,于是从监狱把孙传庭放出来剿灭李自成。崇祯既没有兵也没有钱。孙传庭到陕西后自己筹钱招兵买马,训练新兵,兵还没练好,还没形成战斗力,崇祯就一再催促孙传庭出潼关与李自成决战,结果孙传庭被迫在没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出关作战,兵败战死。
二是多疑。崇祯催促孙传庭出兵,除了性急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孙传庭之前在陕西当官,崇祯担心孙传庭到陕西后,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不受天朝管束。孙传庭出潼关与李自成决战,完全是被逼无奈,可以说孙传庭是被崇祯逼死的。
还有,袁崇焕之死,也有崇祯担心他成为军阀的原因。袁崇焕提出的?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实际上这就是军阀割据的前提条件,崇祯担心袁崇焕会有占山为王那一天,所以杀掉袁崇焕就可以消除隐患。
三是擅杀。北京勤王,崇祯抓了袁崇焕,把祖大寿吓坏了,我的妈耶!俺老大袁崇焕这么为你崇祯卖命,结果被你崇祯逮捕了,我算啥呀,赶紧跑吧,跑得慢了就有可能没命!祖大寿抗旨离开北京。此后祖大寿吓破了胆,崇祯多次请祖大寿面圣,祖大寿怕掉脑袋,总是托词不去。
兵部尚书陈新甲奉旨议和,结果秘密泄露,群臣在朝堂上攻击陈新甲,崇祯不敢担当,把陈新甲当替罪羊杀了。造成的结果是,后来崇祯要迁都南京,大臣们心想,现在我们同意迁都,到了南京,危险解除,你崇祯回过头来,指责我们放弃北方祖宗基业,把我们杀掉怎么办?为了保命,大臣们就是不同意迁都。
四是寡恩。在崇祯的心里,自己是君王,大臣们就该无条件地为他服务。实际上哪有那么多应该!
袁崇焕是个难得的人才,清朝记录说崇祯中了皇太极的计,逮捕袁崇焕,可是袁崇焕是在入狱九个月后被杀的,这么长时间,要是中计也早该反应过味来。袁崇焕不是汉奸,崇祯心里清楚,崇祯完全没必要杀他,让他戴罪立功,也算是施恩于他,他会更加尽力为崇祯服务。
大臣跟随皇帝,是需要利益交换的,大臣得不到任何好处,只有坏处,谁还愿意跟随皇帝。所以,宋高宗赵构可以领一帮大臣逃跑,崇祯要迁都南京,大臣都没人跟随。崇祯要殉国时,身边不见一个大臣。
一个怠政的皇帝,亡国了很正常,一个勤政的皇帝,亡国了不免让人遗憾。崇祯亡国,德不配位的结果。
明朝末年,关内有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攻城略地,关外的满清贵族也在蠢蠢欲动,整个北方大地即将变成血雨腥风。
这时候的崇祯皇帝已经感到了世界末日的到来,皇帝身边的高级顾问李明睿建议迁都南京。这个建议得到了崇祯皇帝的高度肯定,但想在朝会上通过,那是难上加难。
最开始,崇祯皇帝曾经命令兵部尚书陈新甲和皇太极议和,最后因为消息泄露,引起了满朝文武的同仇敌忾,陈新甲成了替罪羊被处死,议和只能宣告结束。
有这个先例在,其他的大臣并不傻,他们自然会站在道德制高点,对任何企图谈判的和迁都的人都会口诛笔伐,彻底把这滩水给搅浑。
过了几天,李明睿正式上书,请求崇祯皇帝迁都南京,然后率军驻扎在龙兴之地凤阳,等待各地的勤王大军云集于此,然后率军西征,彻底剿灭李自成。
这个计划听起来很大,表面看上去是以退为进,为了避其锋芒,最终剿灭李自成。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为了迁都南京,至于能不能干掉李自成,另当别论,这个说法不过是遮羞布,给迁都找一个合理的借口。
这时候满朝文武都坚决反对,他们提出来的理由和现在比较接近,无非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老祖宗辛辛苦苦才打下了这片江山,现在怎么能够拱手让给这些贼人和北方的夷狄。我呸,他们不配拥有北京城!
到了1644年的3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了,后来的南明政权不过是一个苟延残喘的地方割据政权。
当初信誓旦旦对崇祯皇帝迁都的那些人,现在变成了丧家犬。自己的主人没有了,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投靠新主子。
当初坚决反对迁都的张缙彦和大学士魏藻德变成了带路党,他们率领文武百官跪在街头,欢迎他们的新主子李自成进京。
幸亏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已经自杀了,要不然看到这一幕也会被活活气死。
接下来就是这些官员们的表演时间到了,他们络绎不绝地来到李自成的临时办公地点,表达了对李自成如黄河之水一发不可收拾的崇拜之情。
因为来的人差不多有将近1000人,差一点就把临时办公地点的门给挤破了。李自成也不胜其烦,命令闭门谢客,仍然挡不住这些人投降的热情。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过了没多久,在山海关战败的李自成仓皇逃窜。因为时间比较紧,没有把这些奴才都带上,当然这些奴才们有自己的新去处。
过了数日,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这些投降了李自成的全民官员有如法炮制,跪在街头欢迎多尔衮入关,因为之前他们曾经操作过一遍,现在已经比较熟悉了。
投降的人包括当年魏忠贤的党羽冯铨、陈明夏、周伯达,陈之龙等人。多尔衮虽然从内心深处看不去这些人,但是为了巩固新政权,仍然让他们官复原职。
就这样这些人变成了三朝元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这个动作,估计让他们自己也是瞠目结舌。
历史 从来都是这么 搞笑 ,也是这么真实,更是这么残忍,把人性深处的阴暗和复杂揭穿在所有人的面前。
现在在网络平台上的这些跳梁小丑,比如司马南、再比如那个在美国的陈平,差不多都是这类的货色,也是其中的佼佼者。平时披着一副爱国的外衣,背地里边长的是一个汉奸的心,一旦形势有变,他们就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带路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0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