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秀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说到秀才,很多人都会想到“穷酸秀才”这个词,的确,百无一用是书生!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争先恐后的去考取功名呢?哪怕是一辈子一个小小的秀才!其实秀才在古代的地位很不一般,根本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般穷酸,至少要比普通人家过的要好!
第一秀才在古代可以免除徭役,什么是徭役呢?说白了就是给政府部门免费的干活,做苦力,而这个徭役是非常的重的,有可能一去不回,而如果家里一旦出现了一个秀才,那么这一户人家就有权免除家里的两个男丁的徭役!当别人累死累活的干活的时候,秀才以及秀才家里的两个男丁可以在大树下喝茶下棋睡大觉,休闲自在!
第二古代的苛捐杂税让百姓苦不堪言,更有苛政猛于虎之说,如果此时家里出现一位秀才,那么这一家人都可以免去赋税,如果处于太平盛世,那就是家里有余粮,如果处于大旱大灾粮食短缺,不用缴纳赋税,那可是天大的好处!
第三在明朝时期法律明文规定百姓家里不允许使用奴婢,即便是腰缠万贯的富商也是不允许的,只有政治上有权的人才能使用奴婢,而这个时候秀才的身份就更不一般了,秀才算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秀才可以使用奴婢的,以便于区分平头老百姓,如果没有功名在身的普通富商使用奴婢,那一律严惩不贷!
第四在古代,秀才算是半个官职中人,老百姓犯了法到了衙门见到县太爷就必须跪下,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是一顿板子,即便是你有钱人家也仍旧免不了一顿皮肉之苦,先给个下马威,如果你是秀才,那么待遇就不一样了,因为秀才可以免刑!不仅可以不用跪,还能大摇大摆的站着,县太爷有时候还会给你看座,就算是秀才真的杀了人,县太爷也不能随便抓人,而是传唤,或者请!一旦证据确凿秀才真的杀了人,那么县太爷也不能对秀才动刑,必须呈报上一级,将秀才的功名除去以后才能动用刑罚!
第五,在衣着打扮上秀才也有特权,盘领长衫,头戴方巾,脚蹬长靴,这是秀才的打扮,普通老百姓是严禁这样打扮的,普通人见了这样打扮的人就会尊重三分!尤其是在出行方面秀才根本不受限制,而普通老百姓则是要到官府开路引!
在明朝时期,秀才每月可以到官府领白银一两以及每天一升米!就算不干活,秀才也不会饿死,不过这也是穷酸秀才的起源!只要勤快一点的秀才,都不会穷酸,穷酸的秀才要么好吃懒做,要么迂腐之极!
科举考试在我们古代就非常的流行,在公元797年,已经有46岁高龄的孟郊考上了进士,于是写下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的千古名句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我们在现在的影视作品中可以看见,常常会有人考中秀才、举人、进士这样的称谓。这些称谓是对古代一些读书人的认可,古代的读书人,只要考中了这些称呼,就可以进朝做官,最后光宗耀祖,而这些也是这些读书人梦寐以求的。
其实中国的科技制度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在隋唐时期开始并且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前后一共经历了1300多年。在科举考试中,秀才、举人、进士等人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标志,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称谓是怎样来的吧。
在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下,秀才并不像现在我们所想的那样是最低等级的功名,其实在考取秀才之前,还有一个准备阶段,分别是县试和府试。每当古代的读书人准备考取秀才时,必须要在每一年的2月份去完成由当地县令主持的县式,如果通过,还要在4月份参加由知府监考的府试。在两项考试通过之后才能进行近视的考试,如果不通过就只能被称为童生,如果通过了,你才能被称之为秀才。在考中秀才之后依然要读书,并且每年还要参加岁试,然而岁试也依然分等级,一共分为6等,只有前两等才能参加科试,其中科试也同样分为6等,只有前两等,才能去参加乡试,通过乡试之后才会获得举人的称谓。中了举人之后,在古代就可以被称为老爷,因为中举之后就可以彻底踏入仕途。
考中举人之后可以选择做官,也可以选择继续参加会试。会试是三年举行一次,古代的书生如果要参加会试就必须要去京城,因为会试是由礼部主持,如果在会试中通过就可以直接进入古代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殿试。考试通过之后就成了进士。他的功名分三等,在古代又称之为三甲,一甲取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和探花,这三个称谓的人是直接可以留在皇帝旁边做官的。
那么秀才在当今对应的级别,就是现在的大学生了,大概在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就很像古代秀才的现状,然而举人放到现在,就好像是硕士和博士,最后的近视的话,在现在的教育中貌似还没有这种繁华的程度,如果一定要比较的话,只能说是中科院的院士才能很接近这样的一个级别,由此说来,在古代能考中状元的的确是非常的不容易。
现在的学历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古代也有学历,分别是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进士前三名又叫做状元、榜眼、探花。大名鼎鼎的小李飞刀李寻欢,就是探花身份,所以又叫做李探花。
秀才因为在古代学历中垫底,所以现在的人一提起来,总觉得有点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
什么穷秀才、酸秀才、秀才遇到兵,百无一用是书生,几乎没有一个好词语。
尤其是现在大学生泛滥成灾,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对秀才这种低级知识分子更是不屑一顾。
其实,现在的专科、三本、二本大学生,还远不如秀才呢!
我在古时候进京赶考的书生需要在考试前多久出发?真的是一去三五年吗?如果一个云南考生进京,大概的路线是怎么走?需要多长的时间? - 知乎 中说过, 书生得先参加预选赛的童生试,童生试是在家乡举行的,要经过县、府、院三重考核,方能中个秀才。
梁启超说,“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录取率1%,完全不是夸张。注意这是从读过书的童生中录取的,不是有人想象的那样,说古代人不识字,文盲率高,所以考秀才很容易。同时要注意的是,童生是什么年龄段都有,多数是青少年,是所有年龄阶段没考上的都叫童生,因此也不能单纯按照高考类比,不是同年龄的,多数是青少年,所以难度要降低一些。我说的难度约等于考一本,是同最难省份考一本(5%以下)相比,其实真够难的。
其实,上面这些内容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也许并不知道这几次考试的录取人数,录取人数才是最重要的。
院试每年一次,相当于市级或几个县级合并的考试,平均每个市县录取人数约5人。与现在考清华、北大的难度是一样的。
乡试要通过院试,成为秀才后才能参加,相当于省级的高考自主命题,但是三年才考一次。录取人数,大省约在100人,小省约在50人,如果平均到每年不到30人,难度是现在考清华、北大的10倍。
而会试的录取人数,如清朝共开考267年,共开科112科,取中进士人数总计26849人,每科取中239.7人,每年100.6人。这个难度,大概相当于现在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
在清朝,中了秀才虽然不能一步登天,但身价上至少比平民上了很大一个台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功名的老百姓见了地方官要叩头下跪,称呼县官为大老爷(清朝的官员只有知府以上才能称大人),秀才则可以不拜,自称生员,与知县谈话有座位坐。
第二、在清朝,读书人的屁股开始变的宝贵,犯了罪轻易不能打。而一旦中了秀才有了功名,屁股更是动不得,县官连打的权力都没有,最多只可打手心,而且要老师(学官)才能打,不能由衙役打,因此秀才比衙役的地位高,下等人是不能随便打上等人的。除非那个秀才犯下了重大罪过,由知县禀告藩台革去秀才功名后,方可受普通刑罚。
第三、秀才可以不应徭役之征,连自己家的房屋也可以立马升高,比普通人家的房屋高出三寸,因此秀才头上可以戴三寸的顶子。
在北方一些地区中了秀才还可以免除几亩地的官租,南方则没有,这是由于经济、教育水平的不平衡导致的。
小小年纪考上秀才,一张嘴解决掉姬无命,吕轻侯非同一般。
其实《武林外传》里的吕秀才显得比较无能,是人物的设定而已,并不能用吕秀才这样的个例来判定整个明朝乃至古代的秀才是什么状态与水平。
严格说起来,吕秀才是个天赋祖传的神童。
在剧中,吕秀才曾经说过,他三岁读千字,五岁背唐诗,七岁熟读四书五经,这样的头脑简直就是神童,几乎可以说是过目不忘,机智过人。
白展堂也明言:就秀才那脑子,他不骗别人就不错了。
不过吕秀才也有两个怪怪的地方,一个是怎么都记不住乘法口诀表,一个就是屡试不中。
吕秀才的优秀,也可能是遗传,因为他祖上三代都是知府,在明朝时期,知府这样的职位也不算低了,明朝知府前期是正四品,后来是从四品。
古代像吕秀才这样科举不顺的人才,并不少见。
从剧中吕秀才的表现来看,他也是个知识水平相当出众的人,很年轻的时候就考中了秀才,还精通洋文,知识储备堪称活体硬盘。
但这么出色的一个人,结果考中秀才之后,接下来的考试就一直名落孙山,直到二十五岁穷得连饭都吃不起,把祖产卖了还债,给自己取个角色名叫“神笔书生吕落第”。
其实,古代像吕秀才这样的人很多,都是才华横溢却总是考不上,这是个很普遍的现象,但这不能说明他们的水平不够,大器晚成者大有人在。
隋唐时期科举制诞生之后,寒门子弟从此有了鱼跃龙门的机会,读书,成为很多人改变命运的好机会,但这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没那么容易。
想成为秀才也没那么简单,尤其年少时。
秀才,这个词出现得很早,原本指的是才之秀者,汉朝开始成为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
唐朝时期,将应试参加科举者全都称作秀才,明清时期,将入府州县学的生员称作秀才。
科举制之中有三关:童子试、乡试与会试。
过了童子试,其实就拥有了秀才的功名,而成为秀才之后可以参加乡试,通过了乡试就成为了举人,而成为举人之后,就可以参加会试,考中了的话就拥有了进士的功名。
从这里也可以轻易看出,进士地位最高,举人其次,秀才是最低的。
古代乡试虽然是省一级的考试,但却没那么容易,乡试每三年一次,选拔率只有三十分之一,相较之下,会试的录取率是十分之一,所以很多秀才过不去乡试这道坎儿。
有人觉得通过童子试,成为秀才应该也不难啊,可实际上却并不这么简单。
童子试包括县试、府试与院试,考起来也没那么容易,古代也经常有白发苍苍的人还都没有通过童子试的,这也不是少见的事情。
在古代读书可不是义务教育,读书是很费钱的事情,若非家境殷实,寻常百姓人家其实很难能读得起书,家底稍微不好的,供子女读书可能就读破产了。
吕秀才的家底算是比较厚的,因此读书并不难,而且他天赋过人,所以小小年纪就通过了童子试成了秀才,但之后家道中落,他又连年科举落第,所以负债累累。
《知否》之中的孙秀才,十来岁的年纪就成了秀才,所以孙母夸耀称孙秀才是有宰辅大相公的命,其实这句话也不算完全夸大其词,因为古代那么小年纪成秀才,的确非凡。
古代秀才的待遇其实还算不错,至少明清之前是如此。
长久以来有个词,叫做“穷秀才”,这话倒也不假,明清的秀才的确普遍很穷,生活潦倒,但是在此之前,秀才的待遇与地位都还挺好的,至少比寻常人好。
在古代,秀才见到官吏之后可以不用跪拜行礼,就算是秀才犯了事上了公堂,在其功名被革除之前,也不能够用刑罚。
古代讲究衣冠等级,有些衣服不是平头百姓能够穿戴的,但秀才就可以,他们能够穿一些庶民们不得穿戴的衣服冠帽。
在严格约束人口流动的古代,秀才不仅可以随意出门游学,还可以佩剑出门,用不着像一般百姓那样,先去官衙开具路引。
此外,秀才还可以拿到一定数额的补贴银两、免除税赋与徭役之类。
吕秀才那么穷,也是明清秀才的真实写照。
有人说,既然秀才这么好,为何吕秀才那么穷酸,而且还那么潦倒,其实说起来,明朝以前的秀才,待遇地位都还不错,但到了明朝开始,秀才就开始没落了。
明清时期,秀才分成廪生、增广生与附生,只有等级最高人数最少的廪生能够拿到每月固定的粮食、银两等供养,另外两个等级可就没那么好运了,尤其是附生,要自求多福。
明朝中后期,由于巨量海外白银涌入与连年战争等原因,明朝金融体系被撼动,银钱购买力剧减,使得秀才们的生计更加难以维持。
其实古代读书人去做个私塾先生,或者卖字画之类,都能够糊口赚钱,可传统的读书人总是有一股“傲气”,觉得为了钱去做那些,实在有辱斯文而不肯,甘愿受穷。
吕秀才的境遇,其实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明朝秀才的真实处境,这与他的水平没什么关系,但从水平来说,吕秀才是个相当杰出的人才。
古代秀才也是经过测试才能获得这个头衔的,且成为了秀才向上还有两项人生重大的考试,因此一定要对照的话,跟现在的本科水平一样。
01.秀才的进阶
秀才在古代都是饱读诗书的,大家看电视剧也知道,就算是家里很贫穷的秀才也会受到大家的尊敬。从一个开始读书的读书人到考中了秀才,中间要经历很长的一段时间的学习,也就是传说中的十年寒窗苦读。不是每一个读书人最后都能考中秀才,有很多人一辈子也还是停留在考之前的状态,也就是童生,跟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差不多的意思。中了秀才之后,要参加乡试才能中举成为举人,这已经是非常了不得的了,但如果还要考,最后还可以考中进士,成为国家的栋梁,对比于现在的博士。
02.秀才和本科生
之所以说秀才相当于本科,一说是因为秀才上面还有两场考试,本科上面也还有硕士和博士,另一说是都需要考才能获得这个头衔。虽然是现在升学率高了,大家也都说大学生遍地都是,但纵观整体,我国本科率还是不高,本科在人群中还是很高的学历,如同于秀才。在古代一个人考中了秀才那么十里八村都会知道并贺喜,现在在农村,有人考中了本科也还是会有很大的轰动。
03.秀才的水平
秀才比较于本科,终究是更难考一些。要想考中秀才,划定的书都要读熟并且牢记于心,除此之外还要读好多书,古代人也并不是只学文言文四书五经的,也会有其他科目的书来读,很多秀才被人尊敬也是因为他们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在学校要学习很多知识,虽说是术业有专攻但很多不是本专业的知识也得牢牢掌握,小小的脑袋里储存了很多有用的知识,这么一对比,秀才的确是相当于现在的本科水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9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