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胡惟庸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宰相”这一职位由来已久,历史上有过很多的宰相,而最后一位宰相,就是在洪武四大案当中被杀掉的胡惟庸,而胡惟庸一案,牵连的人数众多,达到了三万多人,而且在胡惟庸死后,朱元璋就完全取消了宰相制度,所以胡惟庸也就成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自此之后再也没有了。不过,胡惟庸案当中,胡惟庸究竟死的冤不冤?胡惟庸案究竟应该如何来看待呢?
1.胡惟庸案的起因
胡惟庸案件,是“洪武四大案”中的第一大案,也是朱元璋开启诛杀功臣先河的案件。可以说,正是因为有胡惟庸谋反这件事,才使得朱元璋对功臣们极度不相信,从而开启了残杀模式。
那么,朱元璋杀胡惟庸,究竟过不过分呢?胡惟庸被朱元璋杀,冤不冤枉呢?
胡惟庸之所以被朱元璋抓起来,缘于一起“云奇事件”。
当时胡惟庸告诉朱元璋,他家旧宅井里,涌出了醴泉,让朱元璋去看。朱元璋在前去的过程中,半道上突然冲出一个叫云奇的太监。云奇拉住朱元璋的马,死活不让朱元璋走。随行的卫士大怒,把云奇打得半死。但就算打得半死,云奇也不让朱元璋走。最后,朱元璋才搞清楚,原来云奇是想对朱元璋说,胡惟庸要造反。
于是朱元璋登上城头,果然看见胡惟庸家老宅里的墙修了夹墙。夹墙中间,都是一些全副武装的甲士。
由此,胡惟庸造反的证据也就坐实了,朱元璋把胡惟庸抓起来,开始审理。这个案子,加上后来多年后,他又对胡惟庸案件进行追加审理,前后杀掉了三万多人。
2.事件中的一些漏洞
那么,“云奇事件”是不是真实的呢?
其实,就这件事而言,其中是有很多漏洞的。哪些漏洞呢?
其一,胡惟庸会不会让朱元璋去看醴泉?
“醴泉”是什么?是一个带有酒味的泉水,或者是带有甜味的泉水,也叫做甘泉。醴泉的出现,是一种异兆,尤其是一个人的老家、老宅、祖坟这样一些地方出现这样的异兆,意味着这个人很可能有“天子命”。
既然这代表胡惟庸有“天子命”,胡惟庸怎么可能还让朱元璋去看呢?那不是自寻死路吗?
其二,云奇是一个什么样的太监?
云奇是太监,自然是宫中的人。如果是宫中的人,就应该在宫中,可为什么他却跑到胡惟庸府上去了呢?而且,别人无法发现夹墙里面藏有人,云奇却发现了,他为什么比别人厉害那么多呢?
如果说这个云奇是朱元璋派胡惟庸家里的卧底,那么朱元璋应该是知道他是谁的。但为什么朱元璋却不认识他呢?就算朱元璋不认识,朱元璋身边的人应该认识啊。可他们为什么还把这个云奇打得半死呢?
其三,朱元璋怎么会在城墙上发现秘密?
史书上说,朱元璋听云奇说胡惟庸想造反的时候,他亲自跑到城墙上去看,从城墙上果然看见胡惟庸家里的夹墙里,藏着很多甲士。
朱元璋怎么会跑到城墙上去看?难道胡惟庸的老宅很靠近城墙吗?如果朱元璋都能在城墙上发现秘密。那么,镇守城墙的那些卫士,为什么就没有人发现呢?
其四,胡惟庸为什么没有配套工程?
如果胡惟庸是设计把朱元璋引诱到他的老宅中抓起来,那么,抓起来难道就能够实现篡位吗?军队没在他手中,舆论也不在他身上,他怎么可能就通过抓个皇帝,就能实现篡位的目的呢?
显然,这完全不是一个政治家的作为,倒像是一个小孩子在过家家玩儿。
其五,朱元璋为什么会去胡惟庸家?
按照史料记载,前几天已经不断有人告诉朱元璋,胡惟庸有造反的迹象了。既然已经有预警,朱元璋怎么还会去胡惟庸家,他不担心吗?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云奇事件”来证明胡惟庸造反,其实是非常不靠谱的。很可能胡惟庸并没有造反的行动,这是朱元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3.为什么说胡惟庸不冤
不过,就算胡惟庸并没有造反的具体行动,他被杀,其实也一点儿也不冤枉。为什么这么说呢?
《明史》上记载了非常多胡惟庸想造反的事情,以及他在朝廷里独断专行、排斥异己、收受贿赂等事情。这些事情中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就是他在朝廷中自行做主。大臣们递上来的很多奏折,他都要先过目。如果这些奏折于他不利,他就会把这些奏折捏住,不上报给朱元璋。
《明史》所记载的这些事,也许并不完全真实,可能有捏造的成分。但是这至少说明,胡惟庸确实没有摆正自己的角色,并不是事事都向朱元璋报告。而这一点,是让朱元璋十分忌惮的。胡惟庸明知道朱元璋会忌惮这一点,他还要那样做,至少说明,胡惟庸是不够聪明的。
当然了,胡惟庸确实不够聪明,但如果就因为他不够聪明,就杀掉他,而且还因此杀掉了三万多人,由此也看出,朱元璋还真是残暴至极。
1368年,大明建国,曾经的和尚、乞丐朱元璋神奇般地做了皇帝。在 社会 最底层摸爬滚打几十年、在波诡云谲的乱世中存活下来的朱皇帝,十分缺乏安全感,他怀疑一切,用审视的眼光看着周围的一切,生怕别人夺走属于自己的权力、财富。
但朱皇帝又很无奈,他不得不将手中的权力和财富分出一部分给自己的“兄弟们”,原因很简单,这些兄弟和他一起刀头舔血多年,自己的一切也都是兄弟们卖命打下来的。现在建国了,是该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候了,你老朱要是舍不得封赏,那我们就造你的反。深谙人性阴暗的朱元璋怎么能不懂这个简单的道理呢。于是,1370年,朱元璋一口气封了150位功臣为公、侯、伯爵,心里不愿意,但不得不封。
实际上,在讨论大明建国制度安排的时候,有一个人为了官位让朱元璋十分不高兴,他就是李善长。朱元璋身边有两大势力集团,一是淮西派,这一派最早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李善长是这一派的首领;另一派是浙东派,为首的是刘伯温。淮西派比浙东派势力稍微大一点,李善长功劳也最高,建国后安排工作岗位,丞相非他莫属。可李善长不知道犯了哪根筋,几次和朱元璋说他工作范围有点模糊,有些事不好管。这是变相的和朱元璋要官位,当然能让其满意的只有丞相一职。朱元璋心里的丞相人选也是李善长,但我给你是一回事,你李善长主动要就是另一回事,急不可耐地想和我分权,你什么意思?
李善长毕竟也干了十几年,居功至伟,朱元璋心里不高兴,但为了稳定和情面,最后还是任命李善长为开国丞相。但不满的种子却在心里种下了,并下定决心找个时机把所有分出去的权力拿回来,这也为后来胡惟庸案埋下了伏笔。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小跟班,在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胡惟庸只得到了一个参知政事的职位,就是丞相的副手,不过李善长却把胡惟庸作为自己接班人培养。在李善长的庇护下,胡惟庸官做得一帆风顺,加上他做事勤恳、谨慎,也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于是,在李善长退休回乡的时候,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作为丞相人选,但刘伯温却反对这个提议,这也成为胡惟庸后来害死刘伯温的动机。
1371年,在李善长的助力下,胡惟庸出任右丞,上司是原来的左丞相汪广洋。不过不久,汪广洋因为只吃饭不干活,被眼里不揉沙子的朱元璋踢到广东,胡惟庸顺理成章地升为右丞相,并且是独相,一直干到1377年。在这个过程中,胡惟庸站住脚跟后,开始贪腐、培植自己的势力,呈递给皇帝的奏折他要先看一遍,对自己不利的扣下不发,有些生杀大事不报皇帝自己做主办了。
眼睛明亮的朱元璋看着胡惟庸的表演,决定适时给他提个醒。1377年,汪广洋被从广东调回中书省担任丞相,分了一部分胡惟庸的权力。但是,汪广洋依旧是只吃饭不干活,任由胡惟庸继续一家独大,让朱元璋十分不满。1378年,朱元璋下令“天下奏折不得关白中书省”。“关白”是官员们给皇帝的报告,按规定要正本副本各一份,正本准备给皇帝,副本中书省和丞相先审阅,重要的给皇帝,不重要的中书省就处理了,这也是为什么胡惟庸能先于皇帝看到奏折,并可以自行处理的原因。朱元璋的意思很明显,所有奏折都呈递给我批阅,不用你们中书省了。这两件事到底引没引起胡惟庸警醒,没有记载。
1379年,大明发生了占城国进贡事件。就是占城国来进贡,汪广洋和胡惟庸竟然没有告诉朱元璋。事后这件事被捅了出来,朱元璋大怒,汪广洋和胡惟庸只好磕头谢罪,并把责任推给了礼部,而不甘背锅的礼部把责任又推给了中书省。这时,御史中丞涂节把胡惟庸毒死刘伯温的事情揭露出来,朱元璋问汪广洋,汪广洋说他不知道这件事。暴怒的朱元璋将汪广洋先是贬到海南,后又赐死。但是事情的主角胡惟庸当时却没有被治罪,直到第二年1380年因涂节再次说胡惟庸谋反被抓,没有审问,被抓当天就被处死了,随后3万多人被牵连诛杀,成为洪武大案之首。这里要强调一下,什么朱元璋去胡惟庸府看祥瑞,什么云奇告密,基本不实,《明史》中没有一点记载。
那么,胡惟庸的死到底冤不冤呢?多少有点冤。先说胡惟庸贪腐,那个官员不贪腐呢,靠着大明那点微薄的工资别说维持体面生活了,就是维持基本生活都难,不贪活不下去啊。说任用私人,培植自己的势力集团,从1373年开始,一直到1384年止,大明帝国就没有科举考试,官员的任用都是靠推举,谁会推举外人,谁不推举自己信得过的人呢,最后成为势力集团是必然结果。占城国进贡事件,汪广洋和胡惟庸完全是按照《大明会典》要求办的,不光是占城国,其他藩属国也是如此操作。朱元璋翻脸不认自己定下的制度,身为下属的胡惟庸只能自认倒霉。说胡惟庸谋反,因为他当天被处死,一份口供都没有,导致最后也是朱元璋一家之言,让人怀疑。
关于胡惟庸谋反一事,很多史学家都持怀疑态度,认为就是朱元璋的一个借口,彻底解决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清代人更是为这件事造了“凿空说鬼”一词,说胡惟庸谋反纯粹子虚乌有。
从朱元璋的角度出发,胡惟庸必须死。 历史 的经验证明,相权与皇权是对立关系,相权多一分,皇权就少一分。偏偏胡惟庸所代表的的相权已经威胁到了朱元璋的皇权。1370年,朱元璋安排浙东派的杨宪进入中书省担任丞相,杨宪因为自己哥哥杨希圣痛恨李善长,于是一进入中书省就开始诋毁李善长,挑起了权力斗争。这让朱元璋十分无奈,为了大局迅速处死了杨宪。但是李善长和胡惟庸抓住这个机会,将杨宪案硬是扯到浙东派头上,将浙东派击败。其结果是原来相互制衡的淮西派与浙东派,变成了一家独大的淮西集团,并架空了朱元璋的皇权。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怎么能接受这样的结果呢。
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绝的朱元璋不想和相权扯皮,他要彻底废掉相权。但是他也明白,丞相这个职位存在了几千年,不是你朱皇帝一句话就废了的,要有一个好的理由。于是朱元璋选择了忍耐,从1370年一直忍到1380年,让胡惟庸折腾吧,让他得意吧,让他犯错吧,让世人痛恨他吧。直到1380年,朱元璋认为火候差不多了,一下子除掉胡惟庸,废掉丞相,将权力收回自己手中,并留下旨意,今后朱家任何皇位继位人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方式恢复丞相。
1380年,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制度后,立即着手收回军权,废除大都督府,建五军都督府,将军权一分为五,没有皇帝的命令,兵部无权指挥军队。随后是司法权,在朱元璋主导下也大变样。这样一来,皇权一家独大,任何可能威胁皇权的存在都被消灭。
云奇告变明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左丞相胡惟庸上书朱元璋,说胡家旧宅里的一口陈年老井突然涌出香甜的醴泉,此乃大明之祥瑞,请皇帝前去观赏。朱元璋龙颜大悦,便带领众人前去观赏。当车队走到西华门的时候,忽然从路旁窜出一个人,拦在车前,阻止通行。此人任凭禁卫军拳打脚踢,甚至手臂被打断,也丝毫不退让。朱元璋心中感觉此人必有要事相告,于是就命卫士将此人押到了跟前。
经过询问,原来此人是西华门内史宦官云奇。但是云奇表明身份以后,便不再出声,只是一个劲向胡惟庸旧宅的方向看去。朱元璋不禁疑窦丛生,就登上高台,向胡惟庸旧宅方向望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但见胡惟庸旧宅亭台楼阁之间隐藏着大批身披铠甲、手持利刃的士兵。
朱元璋倒吸一口冷气,当即就拘捕了胡惟庸,至此,胡惟庸案发。
现在看来,“云奇告变”实在不合乎情理,也更富于戏剧性。试想,朱元璋生性多疑,久经政治磨砺,像“井出醴泉”这类的详瑞之兆怎么会轻易相信。再者,此时大明天下初定,政务繁多,即使朱元璋真的相信胡家旧宅“井出醴泉”,也不大可能草率出行。那么,也只有一种情况可以解释得通,那就是朱元璋想杀胡惟庸由来以久,所谓的“云奇告变”就是朱元璋自导自演,拘捕胡惟庸的借口。
那么,胡惟庸被杀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呢?胡惟庸他又做错了什么呢?
君相之争君相之争才是胡惟庸被杀的最主要原因。自秦始皇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以来,中国历代王朝都在不遗余力地在加强中央集权制,或者说在不断加强皇帝的权力。而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条件就是处理皇权与相权之争。不管是汉武帝的内朝制还是汉光武帝的“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以及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无一例外在削弱相权,增强皇权。
胡惟庸早期因深受朱元璋宠信,骄恣渐显,在朝中有恃无恐,尤其在刘伯温死后,更是一手遮天。他不按正常上奏的途径行事,内宦外宦及各司上奏的文书,胡惟庸都先拿来自己翻阅。凡是对自己不利的,统统匿而不报,更是对这些人进行政迫害;而对自己有利的,胡惟庸则不遗余力地进行提拔。
于是乎,那些急着想升官的官员和那些丢官的官员纷纷向胡惟庸靠拢,争相向其献媚,并以重金贿赂于他。这样一来,丞相的权势如日中天,恩威震主,对朱元璋的皇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朱元璋对此十分不安,他的脑海中就萌发了“弃中书省、废丞相”的念头。不过,丞相一职延续了一千多年,废除绝非一朝一夕。朱元璋此时能做的,就是冷眼旁观,“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朱元璋需要一个合适机会,一个合适理由除掉胡惟庸。
随着胡惟庸的势力越来越大,他愈发狂妄自大。胡惟庸的儿子骑着马在闹市奔行,却从马上摔了下去。恰好此时,路过一辆马车,就把他压死了。胡惟庸见自己的儿子惨死街头,勃然大怒,没有向朱元璋禀告,就私自将驾马车的车夫杀死了。其实,如果胡惟庸如实向朱元璋禀告,朱元璋也会卖胡惟庸一个面子,将车夫杀死为胡惟庸的儿子抵命。而胡惟庸私自行为,就惹恼一朱元璋。胡惟庸见此不妙,就提出用金帛作为赔偿,也被朱元璋驳回。至此,朱元璋所代表的皇权和胡惟庸所代表的相权正式开始交锋。
朱元璋的恼怒加剧了胡惟庸的恐惧。于是,胡惟庸就和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密谋造反,暗地里通知各方追随他的武臣和同党。此时,日本贡使私见胡惟庸,说他们可以派来精兵千人,藏于胡宅。胡惟庸只需要诱导朱元璋前来,到时候,日本精兵就与胡府力士一齐捉住朱元璋。
恰好此时,占城国派使节进京朝贡,胡惟庸私扣使节并且没有把此事上报给朱元璋。朱元璋知道后,勃然大怒,在朝廷上公开审讯此事。但胡惟庸和汪广洋没有主动承担责任,而把责任推给了礼部,而礼部内部又互相推诿责任。朱元璋一怒之下,当场下令拘捕了跟此事有关的大臣,而胡惟庸和汪广洋暂时没有受到斥责。
不久,中丞涂节叛变胡惟庸,向朱元璋密报,说胡惟庸毒死了刘伯温。朱元璋觉得汪广洋应该清楚此事的缘由,就把汪广洋叫来问话。然而,汪广洋矢口否认。朱元璋就以汪广洋结党朋欺,不久就将汪广洋处死了。随着汪广洋身死,中丞涂节害怕他们密谋刺杀朱元璋的阴谋败露,向朱元璋奏发了他们的谋逆之事。朱元璋见废除丞相的时机已经成熟,他亲自审问,称胡惟庸有谋反举动,下令拘捕胡惟庸等人,并将其诛杀。至此,胡惟庸正式案发。胡惟庸案先后涉及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堪称洪武第一大案。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5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