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唯一一个未曾中断过历史的国家。在悠久历史和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这些都是宝贵文化遗产。今天,想要为您讲述的是诸葛亮的历史地位那么高 诸葛亮到底有多厉害的相关内容。
忠诚与能力,成就了千古第一良臣之名。而要说忠诚,那先得看诸葛亮的权势有多大。
蜀汉的军、政大事,将臣官吏任免,法令推行等等,到后主刘禅该纳几个嫔妃,纳谁为妃,立谁为后,出门该坐什么车,穿什么衣服,用什么规格仪卫,都由诸葛亮一言而决。
恰如《出师表》曰:宫中府中倶为一体。
相府发出的命令就如是皇宫的诏书。最关键,诸葛亮还有先主刘备所言,如果刘禅不听话、不堪辅,那就可以自已取代的遗命。这是史无前例的权势。
而拥有这样可权力的诸葛亮,却仍然保存对蜀汉的忠诚,这是最适合传统价值观的,也是成就其历史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所以为历代王朝所敬重,更是历朝文武臣的千秋楷模。
包括诸葛亮的敌人,魏国军队灭蜀之战,攻克汉中后,首先就隆重正式的去诸葛亮墓前祭拜,然后遣兵守护,严令不得破坏等等。
能让敌人都如此尊敬的,真不多。
诸葛亮拥有先主给予可合法“取而代之”的滔天之权,但他却没有培养自己的班子,最后临终前又将所有权力全交还给了蜀后主,这就是千古唯一的忠臣楷模榜样。
刘备伐吴,准备的是灭国大战,征发的是举国之兵,也是举国动员。蜀中铠仗财帛钱粮大多都运到了前线,以支撑战争。
没料想,夷陵战败,钱粮军资尽失、经年积攒的百战悍卒十丧七八。这一败,将大伤了蜀汉元气。
所以,有识人之明的刘备,在临终时,深知唯有让诸葛亮毫无掣肘的大权独揽,才能力挽狂澜,恢复蜀中。
这才有了白帝城托孤,甚至给予了诸葛亮必要时可合法取代刘禅的权力。
《三国志.诸葛亮传》: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这一招,还妙在以退为进。
一则把诸葛亮道德绑加了,如此反而不会出现“权臣篡国”之事;万一发生了,因有先帝合法授权,也不会出现王朝更迭时的斩草除根之血腥。
二,有此遗命在,诸葛亮在一天,刘禅就必须恭恭敬敬的像服从刘备一样的服从诸葛亮。就避免了君王与丞相间的权力之争。
反之,以诸葛亮的威望,如果刘禅欲与诸葛亮争权,那就必然是会发生不可测之悲剧。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刘皇叔看似剥夺了刘禅的权力,实则正是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刘禅,也是真正慈父。
而诸葛亮最后不负所托,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承诺。
诸葛亮以一州之力伐天下,让拥兵百万,名将良臣如云的强魏也不得不避其锋芒,被迫采取守势。这就是以能力成为历史第一人。
总有人说诸葛亮不知兵。
但数千年历史中,有哪个很知兵的名将,能以一州之力,打得大国也要被迫对之采取守势?
除了诸葛亮,谁也做不到。
诸葛亮期间,蜀国小,魏国大。但是两国态势却是蜀在进攻,魏在防守。这就是诸葛亮能力的最好证明!
至于有人说,诸葛亮北伐耗尽了蜀国之力,促使蜀国先亡。
这道理,诸葛亮也了解。
恰如《后出师表》曰:
“......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
如果蜀不伐魏,那魏也决不会允许蜀国安安稳稳的存在。小国之民安乐的活在强魏之侧,那就叫坐而待亡,死于安乐。蜀也会亡,或还亡的更早!
在本文中,我们已经详细阐述了有关诸葛亮的历史地位那么高 诸葛亮到底有多厉害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历史相关事件充满了好奇心,并且想要深入了解更多内容,我们极力推荐你浏览我们的,我们会定期推出各种历史类文章,涵盖了不同领域。
唐朝杜甫的《蜀相》把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是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由于他尽心尽力的辅佐蜀汉政权,是后来所有的统治者所期待的,他们都希望有一个这样的臣子对皇室忠心耿耿,这也是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初忠,他在整部书中都极力抑制曹魏抬高蜀汉的正统血脉。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更是神话般的人物,以致后世之人对诸葛亮都是顶礼膜拜,特别是在诸葛亮出隆中以后,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的第一战功。而 历史 上真实的诸葛亮出山是在公元207年,当时的博望坡之战已经过去了5年。事实上他的第一件事是让刘表对当时的荆州青壮年进行户口登记,其目是为刘备壮大队伍。
第二是巧用刘表两个儿子的不和,在长子刘琦用上屋抽梯之计逼迫诸葛亮为他出计策时,诸葛亮用“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让长子刘琦主动放弃太子之位,削弱了刘表的实力。刘琦依计而去守江夏,诸葛亮让刘备派关羽去协助刘琦,训练出关羽自己的队伍,成为关羽镇守荆州,抗击曹操的主力队伍。
虽然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感人肺腑,《诫子书》家喻户晓,他的才华,智慧都是举世无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明相所为,而《三国演义》无限放大了诸葛亮的功带。在真实中的诸葛亮虽没有《三国演义》里牛皮,但他的功劳却是不可估量的。看一看诸葛亮的对手司懿和《三国志》的陈寿是如何评价他的。
首先在刘备有生之年,诸葛亮并没有亲自带兵打仗。208年刘备听从诸葛亮之计,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管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当地的赋税以充军资。而且在以后刘备出征打仗时,他都是负责后勤管理,为刘备提供充足的军备费用。让刘备毫无后顾之忧,实际上刘备的胜利也离不开诸葛亮的后勤补己。
公元223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后一病不起,临终于白帝城托孤辅佐刘禅。至此诸葛亮开始管理蜀汉的军事,经济,政治等一且事务。诸葛亮在准备了3年的时间,第一次亲自带兵打败了南方土族的叛乱,并且七擒七纵孟获,让他归到诸葛亮的麾下,因为南方叛乱都是青壮农民组织,并没有真正的武装力量,只有孟获还称得上是一支正规军。
诸葛亮在征服南方后,认为北伐的时机已到,于是发动了对曹魏的功势,第一次大规模的北伐却因用人不当,导致街亭失守,最后以损失惨重而退兵,诸葛亮曾自降三级以示惩戒,赵云被降职,损失了蜀汉仅有的十多位大将。同年冬天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因为粮草不及而撒兵。当他第三次准备充分,带着蜀国的100000兵马再次北伐时。
当时的曹魏王曹睿十分担心的问马司马懿对策,马司马懿是这样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司马懿了解到诸葛亮的习性,派出大队人马迎击诸葛亮,背后却用郭淮埋下伏兵已破诸葛亮的计谋,结果诸葛亮派出的张苞被郭淮全歼,诸葛亮不得不退兵。
后来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也因粮草不及而撒兵,第五次北伐与司马懿相持许久之后病死五丈原,但是他死前安排下计策,让他的军队在他死后用木雕像骗过司马懿的追击。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真死的消息时,曾称赞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可见诸葛亮虽然不像《三国演义》中说得那样神乎。实际上他也确实有治国之才。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因为他的父亲是蜀汉的官员,他对蜀汉官员的了解就比较真实一些,这也是后来司马炎让他编写这段 历史 的主要原因,他对诸葛亮的评价就特别中肯:"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也就是说诸葛亮有管仲,萧何的治国能力,但是在军事指挥方面却不是很擅长。
陈寿这样评价他是因为在刘备死后,虽然在平定南方的战场上打了胜仗,因为当时的南方叛乱并不是很强大的对手,自从他223年接受刘备托孤时,就积极备战淮备北伐。在228年春天,他第一次北伐,本有希望一战胜曹魏,却因任用纸上谈兵的马谡失却街亭要害而导致5年备战,最后以损失惨重失去北伐胜利的最好机会。后来几次北伐也是无果而终,所以陈寿认定诸葛亮在军事指挥方面却是差强人意。
而且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称卧龙先生,但常以管仲,乐毅自比。管仲,乐毅都是著名的治国相才,也不是伟大的军事家,所以陈寿的评价应该说对诸葛亮是恰如其分,没有半点轻视诸葛亮之意。
从诸葛亮的功绩中也可以看到,他出隆中以后为刘备定下了治国之策,并且一步一步的为刘备取得胜利,让他自己成为刘备的宰相,为刘备镇守后方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军事补给,刘备无法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可以说这一功劳也是诸葛亮最杰出的成绩,虽然正史中的诸葛亮在军事指挥方面稍逊一筹,可是这并不影响他忠心耿耿,死而后己的尽忠精神,这也是诸葛亮在后来王朝中越传传神的原因。
最后从客观的角度上看待诸葛亮自出山以来,当时的北方完全被曹操控制,而且正史中的曹操也是唯才是用,所以不管诸葛亮有如何最大的能力,他都免不了被曹魏打败,而且当时的孙刘联合抗曹也正是看到了曹魏的强大,不论他们如何努力最终被灭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国情决定了他们的一切。
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是神,只是普通的人,可是正因为他只是人,却比三国演义中的神诸葛亮更加伟大。刘备当时颠沛流离一无所有,有的不过是兴复汉室的大义之名和未知真伪的帝室之胄。颠沛流离的刘备得到诸葛亮以后如鱼得水,先后夺取荆州益州,甚至在正面战场打败了昔日强大的对手曹操。关羽失荆州,陆逊火烧连营,蜀汉基业毁于一旦。
一句话"历史上诸葛亮用兵的功绩不如他治理蜀国的政绩耀眼"。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
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
《三国演义》把一贯有法家风范的诸葛亮神化成了算无遗策、通天晓地、精通军事、运筹帷幄的一个智慧超卓入圣之完美人物。
不传说,也很厉害的!
历史上的诸葛亮
相比之下,为后人所熟知的诸葛亮是罗贯中笔下《三国演义》里那个能呼风唤雨接近神灵的诸葛亮。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代表。他的政治家,军事家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而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渐渐模糊,他的生平当真有过“借东风”“空城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等这些事迹吗?一代武侯的这些故事里到底有几分真假?
历史上诸葛亮的真实故事同样纷呈多彩,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诸葛亮虽然博学多才但也并非无所不能。他虽然精通谋略也时常失算。诸葛亮有着高尚的人格,却也有性格上致命的弱点.
《三国志》这样写道“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些就是诸葛亮未遇刘备之前的生平记载。
之后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那个时候诸葛亮的《隆重对》,有学者提出怀疑。因为早些年鲁肃为孙吴拟划的军事策略和《隆重对》相仿,可这个不足以说明诸葛亮抄袭。
《隆重对》有不足之处是事实。它的思想是先取荆州,后夺西川。这本无错,可诸葛亮要同时拥有荆州,西川,以便将来一路人马东伐孙权,一路人马北伐曹操。荆州,西川相隔千里,要同时守全两处极其不易,之后的荆州兵败,关羽丧命,刘备出兵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西蜀第一次衰落便由此开始。这也是《隆重对》失误之处的见证。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诸葛亮能拟出《隆重对》这样的军事策略,足见其高明之处,我们不过是事后诸葛亮罢了。
诸葛亮出山之后的十多年里其实从未指挥过任何一个部队,而是在现在的湖南衡阳一带任职,他的职位相当于今天的“粮食局长”和“税务局长”。
在曹操下江南时,刘备在军事上第一次用上诸葛亮。诸葛亮游说孙吴,以巧言激之,以利害说之,终于孙刘联手共抗曹操。期间诸葛亮和周愈并无格对,由此可见“草船借箭”,“借东风”之说,纯属虚构。
曹操败兵之后,刘备遂收江南,这才拜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其都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在荆州时候刘备还拜了一个军师,这个人就是庞统,此人与诸葛齐名,除了献上连环计策,我却看不出他有哪点能耐。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刘备,使击张鲁。庞统随去,却与诸葛争功,最终落得“落凤坡”的下场。诸葛亮这才离开荆州,荆州的事务嘱托关羽负责,诸葛亮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攻克成都。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只有这几字记录“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十年后,也就是建安二十六年,诸葛亮拥刘备为帝,刘备建立了西蜀王朝,诸葛亮领丞相尚书事,自此三国鼎立形式已定。诸葛亮虽然是西蜀丞相,但西蜀实质政权上的二把手却是关羽,关羽掌管着西蜀的半壁江山。诸葛亮和关羽之间有一个微妙敏感的事件,就是关羽之死。
自建安十六年,关羽独镇荆州。而当时诸葛亮是借用刘备之意,假设了刘备是想让关羽坐镇荆州。二十四年,刘备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是年关羽攻打曹操。
在关羽北征的半年里,荆州一直空虚。诸葛一生谨慎,关羽兵出荆州半年之久,他并未增添一兵一卒,即使关羽捷报频传,荆襄却始终不全。难道说诸葛亮不知道荆襄的重要?还是他认为孙刘两家几十年来对荆州的争夺,孙吴突然放弃窥探荆襄之心?诸葛亮心里明白的很。当时西蜀兵多将广,诸葛亮不发兵将相助关羽,便与他的尽忠,他的谨慎的性格大大相反了。
三国复杂的人物关系耐人寻味,诸葛亮忠心刘备不容质疑,关羽忠心刘备更不容质疑,而两个忠心刘备的头号人物却时常闹矛盾。事实不是华容放曹之后诸葛亮饶关羽一命,关羽就对他言听必从了,诸葛亮用的人必须是对他言听计从,这话出自他自己之口。诸葛亮驾御不了关羽,关羽的命运在那个时候也许就有了决定。所以有学者怀疑,诸葛亮借助东吴之手杀害了关羽,这给诸葛亮鲜活的历史面貌上浓浓的摸了一黑。
罗贯中写三国的时候美化了西蜀美化了诸葛亮,然而熟读《三国演义》,从他的笔锋里也不难看出这些,这也许就是前辈文字里的寻味之处。
章武三年春,刘备去世,嘱咐刘禅以父事诸葛亮。诸葛亮继刘备遗志,统一华夏是他人生最大的目标。然,北上伐魏,必先平定南方。于是就有了“七擒孟获”的故事。
对敌人七擒七纵,以诸葛亮事事小心谨慎的性格,他决计不会有这么大的军事冒险行为。一切史料记载上也没有出现过“孟获”这个名字。在《三国志》里,对于诸葛亮南下只有十二字记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对三国史最有说服力度的《三国志》,太过简略。
学者们研究诸葛亮南下这场显赫的战役里,有的人说他一直打到今云南大理附近,有的说他已经打到老挝边界。至于“七擒孟获”可能是诸葛亮摧毁了敌人七个军事基地,如此说法,在历史一千多年的长河里,真的是无从稽考了。
在南征的日子里,诸葛亮发明过一件杀伤力极高的武器“连弩”,这个武器给他北伐曹魏帮了不少忙。
南方平定之后,《三国志》中这么记载“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这个时候,诸葛亮正式北上伐曹,写下了著名千年的《出师表》。《三国志》中也有记载“‘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禅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败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败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于沔阳。”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失街亭而告终,马谡无能,刘备曾嘱咐不能委于重用,诸葛亮还是重用了马谡。他这次伐魏最大的收获是收复姜维,可收复了他自认将才的姜维,他还是每每事必亲躬,没有给他留下多少实践的机会。在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遗志,却只知领兵打仗,不会处理人际关系,闹到最后刘禅疑他,要伤他性命,他还问别人保身之法。诸葛用人可见一斑。
六年冬,诸葛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此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因粮尽而还。
七年,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此第三次伐魏始末。也就是在这次伐魏,诸葛亮渐渐疏远魏延,再一次在用人上露出瑕疵。
九年,诸葛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木牛流马”就是在第四次伐魏时,诸葛亮所发明的。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这是《三国志》里记载的第五次伐魏。司马义计不如诸葛,谋却胜于诸葛。坚守不战,最终熬死诸葛亮。诸葛亮五十四岁撒手人寰,空留下五丈原一夜秋风。
历史上并没有六出祁山,只此五次。诸葛亮一生在军事上一味逞强,穷兵黩武。在战略上谨小慎微,不纳别策,以致数次北伐无功而返。在政治上独把朝政,致使西蜀官员进出无门,后继乏人,不管在演义里还是史料中,这都是不争的事实。一代名相却始终不能力挽狂澜,难以改变历史的潮流。
诸葛亮一生成败被后人争论不休,诸家高谈阔论见仁见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成败暂且不论,他的执着追求,他的忠心耿耿却一直被后人所景仰,无怪乎罗贯中把他神话成人们心中完美的偶像。
陈寿也夸奖他“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亮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如此好评,等等等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17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朱元璋为什么没废朱标
下一篇: 古代痴呆皇帝指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