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朱慈炯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大臣们或投降,或逃亡,或殉国,就连他的三个儿子也成了李自成的俘虏。不久,吴三桂和清兵攻入北京,李自成带着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仓皇逃走了。
清军进驻北京后,为稳定局面,分封明朝降臣,使他们各安其所,即使明朝的皇亲国戚也都保住了自己的家财和地位。
这年冬天,崇祯皇帝的老丈人周奎家里来了一个自称太子的人。此时,崇祯皇帝的大女儿(长公主)就寄养在周奎家中。周奎见了来人,非常惊讶,就让长公主出来相认,两人一见,抱头痛哭。周奎赶紧准备饭菜,把全家人叫出来向太子行君臣大礼。公主问太子如何到了这里,太子说李自成的部队被冲散以后,他先是藏在东厂,后潜至一个豆腐店里,接着又到了尼姑庵中。半个月后,一个姓常的老侍卫偶然在尼姑庵里见到他,就把他带到家中。后来听说长公主在姥爷这儿,就投奔过来了。
太子说得头头是道,井井有条,况且他的亲姐姐就在眼前,应该不会认错。周奎只好暂时把太子安置下来,但几天之后,他又下定决心把太子交出去,理由是此太子是假冒的。有趣的是,审问官请宫廷内的太监们出来辨认的时候,多数人都跪下磕头,而太子也一一叫出了他们的名字。也有脑瓜灵活、反应机敏的,赶紧装作不认识。
后来,审讯官因为坚持太子是真的,被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下令处死,换人重新审理。于是,此事“顺利”结案,即太子确实是假的。
当时就有人提出来,明朝已亡,冒充太子不但没好处,而且要担杀身之险,谁会傻到这个地步?不断有朝臣和民间人士提出质疑。多尔衮毫不客气,把所有擅议太子案的人一个不留,全部杀掉。在大棒威逼之下,大家终于统一了口径。
崇祯皇帝死后,他的堂兄马上在南京即位,是为南明弘光帝。就在清朝杀了“假太子”以后,又一个自称太子的人在杭州出现了。弘光帝得知消息后,大吃一惊,连忙派人把“太子”迎到南京。
这位“太子”到了南京以后,当政者即应让跟太子熟悉的人前去辨认。结果也是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是真的,一派认为是假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辨认工作越来越朝着假的一方倾斜。有人说,假太子已经供认自己真名叫王之明。不过,弘光帝到底没敢向这位“太子”下手,因为已经有人向他发出了威胁,要他善待“太子”。处于长江中游的一个大将,更以保护太子的名义带兵逼京。
南明的王之明比北京的太子幸运一些。1645年,清军猛攻南京,弘光帝仓皇出逃,南京市民冲入监狱,放出王之明,拥他登上了皇位。可惜,这个皇帝没当几天,南京就被攻破,王之明和弘光帝一起被带往北京处死。
这就是太子的尴尬:他们从最窝囊到最尊贵往往只有一步之遥,这一步之遥是一个人从孙子到大爷的真实写照,但大部分人最终永远停留在孙子的阶段上。
姚广孝是一个“怪”人。他的学识构成很“怪”。他本是医家子弟,却没有子承父业。他年少好学,聪敏多思,本应走上科举之路,却在14岁时出家为僧,法号“道衍”。他虽然身披僧衣,却毫无禁忌,还向道士学习阴阳术数、天文兵法。总之,姚广孝一路学来,涉猎广泛,最终竟成为一位精通儒释道的杂学家。因为才学非凡,姚广孝很快声名在外。他也热衷于结交文人名士,其中就有宋濂、苏伯衡这样的大儒。
姚广孝的“怪”,还怪在虽然遁入空门,但是他的外貌、言行却不太像一个僧人。
一次,姚广孝游历嵩山寺,遇到一位名叫袁珙的相士。对方看到他后说:“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刘秉忠是忽必烈身边的重臣、元代制度的设计师,也是元大都的规划师。袁珙对姚广孝外貌的这一番评价显然不是什么好话,一般人被这样评价,能稳住情绪就不错了。谁知,姚广孝听后,竟然“大喜”!
还有一次,朱元璋下诏让精通儒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姚广孝信心满满而去,但很遗憾没被录用。之后他领了朝廷赏赐的僧服打道回府。途经北固山的时候,他赋诗一首:“谯橹年来战血乾,烟花犹自半凋残。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同行的僧人听后问他:“这难道是僧人该说的话吗?”姚广孝又是笑而不答。
姚广孝是僧人,但是又不似僧人。之后的历史也证明了相士对他的判断:虽然袈裟穿了一辈子,实际上他却用平生所学成为了一名缔造王朝的政治家。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挑选了一批高僧陪侍诸王。姚广孝借由这次机会结识了燕王朱棣。两人交谈甚欢,十分投合,燕王便奏请朱元璋让姚广孝跟随自己。此后十多年,姚广孝以庆寿寺住持的身份频繁出入燕王府。他的行踪十分隐秘,和朱棣谈话时也常常会支开旁人。建文帝继位后,朱棣有心起兵却害怕民心不向着自己。姚广孝却说:“我只知道天道如此,何必去理会民心呢?”正是有了姚广孝的全力支持,朱棣才下定决心,准备起兵。
随后,朱棣暗中挑选将校,聚集军队,招募勇士。而姚广孝则在燕王府后苑训练兵马。燕王宫邸是以前元朝的王宫,宫内原本就十分深邃。姚广孝又修建了厚墙环绕的地穴,打造军器,并饲养鹅、鸭来掩盖声音。
一切准备就绪。1399年,朱棣誓师起兵。可就在誓师大会上,一场风雨突然袭来,屋顶上的瓦片纷纷坠地。朱棣大惊失色,认为这不是个好兆头。姚广孝却认为这恰恰是“祥兆”,他这样解读道:“飞龙在天,风雨相随。瓦片坠地,意味着将换成黄色,江山要易主了。”一番话不仅让朱棣心下安定,军中士气也因之高涨。
尽管姚广孝是朱棣身边的一号谋臣,但他却没有随军出征,而是在后方坐镇。这期间,他一方面辅佐世子,大败趁虚而入的敌军;另一方面,他还在千里之外运筹帷幄,为朱棣出谋划策,指挥着燕军的进退攻防。
起初战事十分顺利,朱棣一路势如破竹,直到围攻济南受挫。不仅三个月未能攻克,朱棣本人还中了对方的诈降之计,差点被俘。姚广孝听到战报立刻去信说:“我军已经疲惫了,请班师回来吧!”朱棣因而撤军返回。休整之后大军再次出征,可依然出师不利,尤其东昌之战,燕军损失惨重,朱棣多次濒临险境。战败之后,朱棣想让兵马好好休整一下,但是姚广孝却强烈支持他再次进攻,并建议朱棣轻骑挺进,不要顾及一城一邑,径取南京。而朱棣最后的胜利证明了姚广孝的决策确实高明。
回顾靖难之役,很多人都会感叹朱棣以藩王之力实现逆风翻盘,在历史上实在少见。而盘活这棋局的,正是那位稳坐中军帐的僧人姚广孝。
说起明朝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想必大家都会想到万历皇帝。在他执政的48年之中,明朝的政治变得异常黑暗,万历皇帝自己也二十多年不上朝,使得下面大臣们党派林立,纷争不断。另一方面,由于万历在位的时间很长,导致太子朱常洛的位置极其不稳固,不仅吃穿住行一应俱缺,甚至自己的人身安全都没有保障,差点被一个名叫张差的疯子所袭击,那么问题来了,万历皇帝咋这么不待见自己的太子呢?
原来在万历九年,万历皇帝无意之中临幸了一位王姓宫女,太子朱常洛也就这样降生在一个宫女的怀中,但是万历皇帝对这位王姓宫女并不待见,因为当时的他特别喜欢郑贵妃,甚至一度还想把郑贵妃的儿子立为太子,后来因为大臣们的反对才作罢。就这样,朱常洛在父亲极其冷淡的对待之下度过了38年的储君时光,直到万历去世之后,朱常洛才在东林党的支持之下登上了皇位,史称明光宗。
朱常洛刚刚上台,就立刻为辽东前线的将士们发放了100万白银作为饷银,并且大肆封赏了东林党人,史称“众正盈朝”。但是无奈心机狡猾的郑贵妃在朱常洛刚刚登基10天之后,送给朱常洛8位宫女,一向谨小慎微的朱常洛觉得自己可以稍微放纵一下,结果一晚上过去之后就一病不起。
这个时候,郑贵妃的心腹太监崔文生却自称懂得一些医术,就进宫给朱常洛开出了一种泻药,结果朱常洛吃了之后一晚上去了厕所三十多次,病情急剧加重。无奈之下,朱常洛只好准备托孤事宜,召见了首辅方从哲等13人入宫觐见,并且将崔文升赶出了皇宫。
此时,鸿胪寺丞李可灼自称有一种名为“红丸”的药物可以治好皇帝,当时的首辅方从哲也没有多想,于是就让李可灼进宫觐见皇帝,并且让朱常洛服下了2颗“红丸”。谁知这种药物正好和之前崔文升之前所开的药物药性相冲,于是不久之后,只当了1个月皇帝的明光宗朱常洛就去找他老爹万历皇帝报道去了,可以说他是明朝历史上最悲剧的太子之一了。
土木堡之变的事件,相信应该有不少朋友都听说过,经此一役,明朝精锐损失大半不说,御驾亲征的明英宗朱祁镇还把自己给搭了进去。
虽然小命保证了,可为了防御瓦剌也先对明朝的觊觎,明朝廷还是很快就做出了反应,直接就重新扶持了一个皇帝登基,也就是明朝的明代宗朱祁钰。
可如此一来,就又苦了已经被册封为太子的朱见深。
朱见深太子之位的失与得
毕竟明英宗朱祁镇已经失去了皇帝之位,虽然还是个太上皇,可终究只是个名号,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利,明朝的各项大权依旧还是属于明代宗朱祁钰之手。
再加上迎接明英宗朱祁镇回朝之前,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以及重臣于谦也明确表示这个江山以后就是明代宗朱祁钰的了。
朱祁镇既然丢失了皇帝之位,那是他的命数,怪不得谁。
也就等同于是在这个时期,明朝的皇室血脉已经变了,如果明代宗朱祁钰没有子嗣还好说,这江山终归还是会回到朱祁镇一脉的手里,但偏偏朱祁钰还就有一个儿子,即朱见济。
那么自然而然,从明朝皇室正统的观念来看,原本属于正统的朱见深反而不再是正统,正所谓?落魄的凤凰不如鸡?,等待太子朱见深的结局,不出意外的话也只能是被废。
而且还是很难翻身的那一种。果不其然,刚到景泰三年,朱祁钰就下诏废太子,并册封朱见济为太子。
但又不得不说,仿佛朱见深就命中注定要当明朝皇帝一样,朱祁钰那唯一的儿子朱见济早夭,而且他自己更是在正式执政8年后就重病缠身,甚至连早朝都上不了。
而被软禁在南宫8年的明英宗朱祁镇也刚好受到了宦官曹吉祥、官员徐有贞、以及将领石亨的蛊惑,就那么被簇拥着发动了一场实则毫无意义的?南宫复辟?。
朱见深也因此而再次被册封为太子,并在天顺八年明英宗驾崩后正式宣告登基称帝,是为明宪宗。
明朝面临危机
可能会有很多人觉得,在明宪宗朱见深正式称帝以后,明朝皇室内斗的戏码也就基本结束了,那最起码在明宪宗一朝也就没什么看点了。
毕竟不管咋说,明朝作为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权,想要政变成功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
可事实上,虽然内斗的大戏是基本结束了,但是明朝江山的危机却并没有结束,而且还跟此前的土木堡之变有关。
明仁宗朱高炽与明宣宗朱瞻基父子俩似乎与数字?十?有什么特别的缘分,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仅仅十个月便驾鹤西去,明宣宗朱瞻基虽不似其父只做了十个月的天子,却也没有绕开?十?这个数字,在位十年也离开了人世。留下了年仅九岁的太子朱祁镇(也就是我们后面要讲到的主角明英宗朱祁镇)。
明宣宗朱瞻基和他的父亲明仁宗朱高炽是典型的守成之君。当然,守成并没有什么不好,创业历经艰险,从无到有,固然不易,固然值得敬佩,但守成同样重要,有时候以时间来衡量的话,守成显得更为漫长,更为考验执政者的执政能力。
从结果来看,明仁宗朱高炽与明宣宗朱瞻基的守成之君是合格的,虽然父子俩的?仁宣之治?只有那么短短的十一年,但在这十一年中既没有发生什么大的乱子,所发布的政令,大体上也都是于国于民有益的,比之后世明诸帝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难得的?圣君?了。
明成祖朱棣因为明仁宗朱高炽有个好儿子朱瞻基而立他为太子(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这令身为兄弟的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大为不满,其中以和明成祖朱棣最像的汉王朱高煦?不臣之心?最盛,一心想仿效父亲朱棣的?建文遗事?。奈何成祖痛下决心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汉王朱高煦慑于成祖威势,一时不敢妄动。
等到1424年明成祖朱棣离世,太子朱高炽顺利登基为帝,是为明仁宗。谁料,明仁宗朱高炽天年不永,即位仅仅几个月便暴病而亡。明仁宗长子朱瞻基当时年仅26岁,想当年建文帝即位时也只有二十多岁的年纪,他们的祖父一个是大明开国之君明太祖朱元璋,一个是大明创世之君明成祖朱棣,而两位皇太孙又都喜儒术用儒臣,这和当年的情形多么相像啊!于是,汉王朱高煦蠢蠢欲动起来。
在汉王朱高煦看来,自己随父亲朱棣起兵靖难,战功煊赫,在军中也颇有些威望,在父亲几个儿子当中又最像他老人家,父亲心目中本应继承大统的肯定是他朱高煦,只是一时受一班儒臣的蛊惑才立兄长朱高炽为太子的。故而,对于长兄朱高炽,汉王朱高煦可以说一直是恨得咬牙切齿的,?爱屋及乌?对于他的大侄子太子朱高炽的长子皇太孙朱瞻基更是恨意加倍。从兄长朱高炽的手中夺得帝位是他日日夜夜的梦想,并一直在为此乐此不疲的谋划着,妄想着成为第二个?永乐大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1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