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曹参和曹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魏武帝曹操的生世颇为离奇,那就是曹操竟然是西汉开国功臣曹参的后人,曹参作为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得力大将,为西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汉高祖称帝后论功行赏时,曹参的位次仅在萧何之下。
曹参的爵位在传承的时候可以说是断断续续,第一次断续发生在汉武帝晚年,由于受到太子刘据发动兵变的牵连,曹宗被处死,平阳侯的封国也随之废除。汉宣帝、汉哀帝、汉章帝、汉和帝都曾恢复曹参后人的爵位,直至东汉末年的时候,曹参直系后人的爵位依旧在传承。既然爵位依旧在,那为何曹操自称是曹参的后人呢?
原来在汉朝,因为爵位制度的规定,侯爵只能由嫡系后代继承,推恩令只在诸侯王中间实行。无法继承爵位的后代只能作为旁支,依托在当代平阳侯的封国内。但是依据当时的礼法,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也就是说旁支在经历五代后,与平阳侯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了。并且平阳侯的爵位经常出现断绝,封国的取消也是常有的事,由此造成的是曹参的旁系后代迁居各地,在封国以外的地区繁衍生息。曹操这一旁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沛国谯郡定居了下来。
曹操的父亲是曹嵩,曹嵩的父亲则是汉桓帝时期的宦官曹腾,宦官就是阉割后的太监所担任的官职。那么作为曹参的后人,曹腾为何会沦落为太监呢?这还要追溯到汉朝对秦朝制度的继承,作为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朝代,汉高祖建立汉朝后一直忙于征战,根本无力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和改革,只能照搬秦朝的全部制度,这其中就包括宫刑这种刑罚,宫刑又称之为腐刑。
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因为为好友李陵辩护,因而被汉武帝定为大不敬之罪,大不敬之罪按照汉朝法律的规定是死刑,但是有的时候可以选用腐刑作为替代,司马迁就是选择了腐刑,成为了阉人。司马迁后来担任了唯有太监才能担任的官职—中书令,中书令也就是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的前身,负责为皇帝传递诏书,发布命令。在汉朝,受到牵连的人未满十五岁,男子一般会被处以宫刑,处以宫刑的阉人有极大的机会进入宫廷,充当皇宫的劳动力,混的好的会成为宦官。因此汉朝的宦官主要来自于罪犯。曹操的爷爷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宦官的。
曹操史籍记载他是西汉名相曹参的后代。
据《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原文记载:“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这里已经明明白白的写出而来曹操是曹参的后代,那么为什么还要讨论曹操的出身呢?这里的问题就是处在后面的记载,汉桓帝在位的时候曹腾是中常侍大长秋,但他是宦官没有后代于是就收养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曹嵩,曹嵩就是曹操的生父。曹嵩的身世在当时没人知道他究竟来自哪里。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既然曹操的父亲曹嵩身世不明,那么怎么就能断定曹操是曹参的后代呢?为什么在同一个传记里关于曹操的身世会出现这样自相矛盾的结果呢?
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 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
首先我们来看,关于曹操是曹参之后的说法,最早记录是在《魏书》里的,《魏书》的作者是王沈,他是曹魏的史官,根据他记载的曹操的身世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这个亲戚攀的远,顺便也抬高了曹参的身份(曹参只是一个小吏出身)。我们知道王沈是魏国的史官,曹操作为魏国的实际开创者,王沈给曹操作传记肯定是有故意美化曹操的嫌疑,所以我们说曹操是不是曹参的后代这个还有待商榷。
在用一时期却流传着另一种关于曹操身世的说法,曹操的出身是出自夏侯氏,这种说法来自《曹瞒传》,曹操的生父曹嵩本姓夏侯,曹嵩是夏侯惇的叔父,如果按辈分来排的话曹操和夏侯惇竟然是堂兄弟。
“吴人作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为从父兄弟。”
曹操和夏侯惇是堂兄弟这种说法靠谱吗?小编认为这种说法的可能性不大,曹操和夏侯氏的关系,只在《三国志 夏侯渊传》里简单的提了下,据记载夏侯渊的老婆是曹操老婆的妹妹,也就是他们之间是连襟关系(连襟,姐夫与妹夫之间的互称)。夏侯渊与夏侯惇是族兄弟,如果曹操真的是姓夏侯氏,那么在夏侯渊和夏侯惇的传记里肯定会提到他们和曹操之间的关系。那么在夏侯渊和夏侯惇传记里完全没有提足见说明了曹操原本姓夏侯的说法并不成立。
综合上面所说,小编认为曹操既不是西汉名相曹参之后,也不是出自夏侯家族。曹操的身世最多可以查到的是他的父亲曹嵩,以及他的养祖父曹腾。但是后来曹操打下了曹魏基业,他的儿子曹丕也当上了皇帝,自然就要重新修修家族史,往上追溯几代正好到了西汉有个姓曹的名人,这个人也就是曹参,于是就选择这个形象比较好地位比较高的人来做自己的先祖。追认先代名人作为自己的先祖是历代开国皇帝惯用的套路,这样的做法既提高自己的形象,又能使人们对他臣服,这种做法在古代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现象。
没有关系,只是都姓曹。
1、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时期魏国奠基人,太尉曹嵩之子。
举孝廉出身,选为郎官,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拜骑都尉,镇压黄巾起义,迁济南相,政教大行,一郡清平,迁典军校尉。组织关东诸侯联军讨伐董卓,迁东郡太守,拜为兖州牧。
迎接汉献帝,拜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司空,迁丞相,挟天子以令不臣。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基本统一中国北方地区。
2、曹参
曹参[cān](?—公元前190年),字敬伯,汉族,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名将,是继萧何后的汉代第二位相国,史称“曹相国”。
早年为秦朝沛县狱掾,即管理监狱的小吏(可能为典狱长),但已相当出名,萧何为曹参上司(主吏),刘邦属押解犯人之官吏(亭长),为其下属。
曹参与汉高祖刘邦、萧何、樊哙皆为沛县人,但萧、曹二人已当上官吏,县中多有好名声,刘、樊二人之地位相当于地痞,在乡里父老眼中地位大有不同。不过萧何、曹参、夏侯婴等皆与刘邦交情深厚。
刘邦称帝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赐爵平阳侯,汉惠帝时官至丞相,一遵萧何约束,有“萧规曹随”之称。
扩展资料:
人物成就:
1、曹操
曹操推行有效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稳定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促使中原地区政局稳定、经济向好,阶级压迫有所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汉献帝念及功劳,封为魏公,加九锡。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为魏王,位在诸侯王上,如同萧何故事。
2、曹参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 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参
没有关系,只是都姓曹。
1、曹参
曹参[cān](?—公元前190年),字敬伯,汉族,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名将,是继萧何后的汉代第二位相国,史称“曹相国”。
曹参(音cān,?—公元前190年),字敬伯,汉族,沛人,西汉开国功臣,名将,是继萧何后的汉代第二位相国。
2、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人,汉族。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
一生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国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屯田,对农业生产恢复有很大作用。
曹操的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扩展资料:
1、曹参的成就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 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刘邦称帝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赐爵平阳侯,汉惠帝时官至丞相。
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曹参之子曹窋接替了他父亲的侯位。
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曹参施行他那清净无为的做法,百姓因而安宁不乱。”?
曹参继相三年病逝,汉史上与萧何齐名,“萧规曹随”一辞遂成为历史上的佳话。
2、曹操的成就
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基本统一中国北方地区。
推行有效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稳定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促使中原地区政局稳定、经济向好,阶级压迫有所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1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