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庙十哲指的是唐朝开元十九年,玄宗皇帝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的庙宇,它以周朝开国丞相、军师吕尚(即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
这十哲分别是:
齐王国最高指挥官【大司马】田穰苴
吴王国大将军孙武
魏王国西河郡郡长【西河太守】吴起
燕王国昌国君乐毅
秦王国武安君白起
汉王朝初三杰之一淮阴侯韩信
蜀汉帝国丞相、武乡侯诸葛亮
唐王朝国务院右最高执行长【尚书右仆射】卫国公爵李靖
司空【三公之三】英国公爵李世绩(即徐世绩)。
典故
《新唐书》卷十五 礼乐五所记载的“武庙十哲”的史料: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宣。出师命将,发日引辞于庙。仍以古名将十人为十哲配享。天宝六载,诏诸州武举人上省,先谒太公庙。乾元元年,太常少卿于休烈奏:“秋享汉祖庙,旁无侍臣,而太公乃以张良配。子房生汉初,佐高祖定天下,时不与太公接。古配食庙庭,皆其佐命;太公,人臣也,谊无配享。请以张良配汉祖庙。”
上元元年,尊太公为武成王,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
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绩列于左,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列于右,以良为配。
宋代增加到七十二位名将
《宋史》卷一百零五 《礼志八》记载:宣和五年,礼部言:“武成王庙从祀凡七十二将”于是释奠日,以张良配享殿上。按照朝向不同分档 :
一档:张良
二档: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绩并西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并东向
三档:东庑,白起、孙膑、廉颇、李牧、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冯异、吴汉、马援、皇甫嵩、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慕容恪、宇文宪、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苏定方、王孝杰、王晙、李光弼,并西向。西庑,吴起、田单、赵奢、王翦、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寇恂、贾复、耿弇、段飃、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浚、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但、郭元振、李晟,并东向。
到元代武庙从祀规模大减员,很多人都被剔除了。
《元史·祭祀志五·武成王条》载:”武成王立庙于枢密院公堂之西,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从祀。这样就似乎又回到“武庙十哲”了。
2宋武庙七十二将编辑在宋朝时候,官方设立的武庙里,太公望是受祭的神主,称为武成王庙,与文庙祭祀的文宣王*至圣先师*对应。文庙里有孔子的七十二门徒陪享,于是官方又评选出来陪祭武庙的七十二将。
太公望作为武庙神主,是最高等级。
“以张良配享殿上”,陪在姜子牙身边一起受享,这是次一级别的待遇。
“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绩并西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并东向”,管仲等在右,田穰苴等在左,在殿上分列。虽然宋代以左为尊,但是这里应该没有分等级的意思,都是第三等。
“东庑,白起 孙膑 廉颇 李牧 曹参 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冯异、吴汉、马援、皇甫嵩、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慕容恪、宇文宪、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苏定方、王孝杰、王晙、李光弼,并西向;西庑,吴起、田单、赵奢、王翦、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寇恂、贾复、耿弇、段颎、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浚、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亶、郭元振、李晟,并东向。凡七十二将云。”这些位只能排在偏殿里,位次又低一等,属于第四等级。
宋朝武庙72将当中,有9位就来自于三国时代。其中是这么分配的,蜀汉占了3位,东吴占了4位,而实力最强的曹魏,却也只占了2位。
蜀汉的3位分别是诸葛亮、关羽和张飞。东吴的4位分别是周瑜、吕蒙、陆逊和陆抗。至于曹魏却只有2位,分别是张辽和邓艾。
曹魏的实力如此强大,战将更是数不胜数,而且大一统的西晋王朝,就是基于曹魏的基业创建的,为什么他们家只有2位入选呢?是宋朝人对曹魏有什么意见么?
一、其实这要看你怎么算三国的时间了。
三国到底是从哪一年开始的呢?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记得有一年公考的题目是,谁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列举了: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
乍一眼这4位都是三国时期鼎鼎大名的人物,可是我们仔细一看就会发现,曹操还真不能算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因为在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以后,三国才正式开始,此后刘备、孙权陆续称帝,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乃为坛於繁阳。庚午,王升坛即阼,百官陪位。事讫,降坛,视燎成礼而反。改延康为黄初,大赦。黄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于太庙,致胙。---《三国志》
如果是这么算的话,那么蜀汉就只有诸葛亮和张飞2位入选了,因为关羽死于曹丕称帝之前,属于东汉名将。而东吴也只有陆逊和陆抗能够入选,因为周瑜和吕蒙也是死于曹丕称帝之前。他们也应该算是东汉名将。这样一来魏蜀吴三家可就平等了,因为曹魏也只有张辽和邓艾2位名将入选,大家都是2位入选,这没什么好争的了。
可是很多人会把时间往前推,再往后移,这么一来入选的人可就多了。如果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算起,一直到公元280年灭亡东吴一统天下截止的话,那么入选的人又会有变化。
首先72将中的皇甫嵩是要入选的,他归属于东汉集团,强行算的话,归属于曹魏。还有就是灭亡东吴的名将羊祜、杜预以及王濬等人,也要算进去,也可以归属于曹魏一方。
这么一来曹魏就有6位名将入选,而蜀汉依旧只有3位,东吴依旧只有4位。由此可见,宋朝人并没有怎么偏袒蜀汉和东吴,反倒是偏袒了曹魏。所以说时间点很重要。
二、曹操和司马懿都成了帝王,他们不可能入选武庙。
曹魏集团其实还有两位大神级别的人物,那就是曹操和司马懿。曹操纵横天下数十年,在战场上的战绩可谓是神乎其技。
整个曹魏的基业就是曹操打下来的,而且他还给《孙子兵法》做注解,弄得有模有样的。这样的人如果连武庙都进不来,这是不科学的。但是很可惜的是,曹操生前已经称王,死后更是被追封为皇帝。
九月庚申,葬于河阴,谥曰文贞,后改谥宣文。先是,预作终制,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设明器,后终者不得合葬。一如遗命。晋国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禅,上尊号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庙称高祖。---《晋书》
试想一想,皇帝怎么可能进入武庙72将里面呢?这不是自降身价么?同时期的司马懿也是遇到了相同的困惑,他生前虽然没有称帝封王。
但是这位老兄夺取了曹家的权柄,此后他儿子司马昭称王,他孙子司马炎称帝。司马炎称帝后,把司马懿也追封为了皇帝,这么一来司马懿也不能入选武庙了否则以司马懿南征北战的战绩,想要进入武庙72将,那是绰绰有余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三国也不止有这两位君主比较委屈。
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那也是征战天下三十多年的老将,他占领了荆州、益州、汉中,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如果不做皇帝,入选武庙72将,是妥妥的事情。
同时期的孙坚和孙策两父子,那就更是英雄中的豪杰。孙坚是东汉末年战斗力最强的诸侯,董卓谁也不怕就怕孙坚。孙策凭借一己之力,打下了江东基业,所以也能够入选。可惜孙坚也被追封为皇帝,而孙策虽然只被追封为长沙桓王,可是谁又能不承认他的帝王之位呢?
三、武庙的选拔,还是带有个人喜好的。
任何一个朝代的任何一本史书,都是作者带有自身偏见所写成的作品,完全没有例外。甚至连司马迁的《史记》里都会根据个人好恶,抹黑刘邦,抬高项羽。
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因为人都是感情动物,写史书最公正的司马迁,尚且如此,更何况后世那些没什么史学职业道德的作者们呢?
比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他必须要拍司马家和曹魏的马屁,因为他成了曹魏和司马家的臣子。同样的道理,在宋朝选择武庙72将的时候,也是带有个人感情做出选择的。我们看战国时期,非常著名的名将白起,在唐朝的武庙十哲中,他是有一席之地的。可是到了宋朝就只把他列为72将之一,没有入选武庙十哲。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白起是个屠夫,他靠着天才的军事能力,斩杀了超过100万人,这和宋朝重文轻武的思想,是有很大出入了,不应该被过分宣传。同样的,杀妻求将的吴起,也从武庙十哲中被撸掉了,这哥们忒不地道了,完全不把老婆当人看,自然也不能过分宣传,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这是帝王干的事,将领们这么干,怕是要谋反吧?
同时像管仲、范蠡这样的文臣,居然被提拔进入了武庙十哲当中,可见宋朝人重文轻武的思想究竟有多深了。
总结:武庙只是参考,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标准。
其实说到底,每个人心里对武庙十哲和武庙72将的理解,都有不同的看法。毕竟每个人接触层面不同,所以不管你怎么选,都会有人提出异议。
比如说过去封建统治时代,大家都尊刘抑曹,因为需要褒奖忠义的思想,所以清朝以前的人,会觉得蜀汉入选的将领太少了。可是到了现代以后,专家们偏偏要搞出点新花样来,忠义思想也不值得推崇了,所以不少人为曹魏叫屈,认为曹魏的夏侯渊、夏侯惇、曹仁等等名将都应该入选。
这就是现实,时代的局限性,限制住了我们每个人的评判标准。其实我觉得心里有把尺就好了,没必要让全天下的人,都认可你的选项,你也做不到的。
武庙中之所以没有将赵云列进去主要是因为该庙为唐朝时期所建,当时的大唐天子并不认为赵云的功绩有多高,相较于其他武将无论从地位还是战绩他都要稍逊一筹。赵云能够在当代人心中留下这么好的印象,主要是因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夸大的他的功绩与能力,但是在唐朝的时候,人们只能根据《三国志》等一些正史中去了解赵云,因此在他们的印象中赵云并没有那么厉害。
唐玄宗在位期间,他为了推广尚武之风便建立了太公庙,刚开始主要供奉姜子牙与张良二人,后来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太公庙逐渐演变出了?十哲?、?七十二将?等。这七十二将就是选出72名有名的军事将领当作主的祀弟子陪祀,在这72人当中,包含了关羽、吕蒙、张辽等多位三国名将,但大名鼎鼎的赵云却并未包含其中。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有着诸多亮眼表现,无论是单骑救主还是击杀常德父子都给人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厉害的人物却没有得到大唐天子的认可,这实在是令人感到惊讶,但细想一下,大唐天子的这种做法其实也并没有什么不妥。在正史中,赵云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功绩,在《三国演义》中他的表现如此亮眼,不过是因为罗贯中将其刻意拔高了而已。
《三国志》中有记载,赵云在蜀国一直都担任着刘备的高级保镖的职务,这当然是对他武力值的认同,但这个职位也限制了他,让他无法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有关赵云的很多事迹其实并没有多惊险,因为这个原因,唐朝的人们对赵云并没有多感冒,没有入选?七十二将?也在情理之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05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隋唐萧氏:唐朝中兴第一人宋国公-萧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