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白给他的尴尬
公元744年,刚刚从吴越齐赵漫游归来的杜甫,回到了洛阳姑母的家里,准备去长安参加科考。这时,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的李白失意地离开长安东进,到了洛阳,与杜甫相遇。关于这次相遇,文学史家们总是大书特书,津津乐道,视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实际情况虽然并没有值得大肆渲染的地方,但确实很有些意思:李白不知施了什么魔法,竟然令已经三十出头而且正准备应考的的杜甫神志颠倒地跟着他跑了,跑到王屋山上求仙去了。求仙未果,杜甫有随着李白跑到了梁宋大平原,遇到了高适,于是,三人结伙,携美姬,登高台,醉酒垆,着实潇洒狂放了一阵子,然后风云四散。
从此之后,二人竟然再也无缘谋面,但李白的名字成了杜甫魂牵梦绕的一个情结,和李白的交往,成了杜甫一团浓得化不开的记忆。在此后的二十多年的时光里,杜甫想李白、梦李白、哭李白、忆李白,先后写下了将近二十首关于李白的诗歌,但是,李白一生中,除了他们相会的时候写过一首戏赠杜甫的诗作,一直到死,再也没有提到过杜甫。给人的感觉是,杜甫仅仅是他身边的一个匆匆过客,在杜甫完成了陪伴李白一程的任务之后,就应该消失得干干净净!
英国作家哈代说:“呼唤人的和被呼唤的很少能互相应答。”不幸的是,杜甫被他言中了。杜甫热情的呼唤,丝毫没有引起过李白的回应,这不能不说,李白给杜甫带来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尴尬。
二、李林甫给他的尴尬
杜甫为了求取功名,困居长安数十年,在这十年当中,他无依无靠,无以为生,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
在这十年当中,他一方面拼命结交达官贵人,四处请求引荐,一方面频频向皇帝献诗献赋,以期引起皇帝的注意。这期间写成的《三大礼赋》便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
这些年当中,他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但他生不逢时,偏偏遇上了一代奸相李林甫。在李林甫把持的那次考试中,他构织了一场天大的阴谋:一个士子也不录取!然后给皇帝上表:野无遗贤。天下有本事的人已经全部被朝廷录用了,参加这次考试的人,没有一个可用之材。
对于这场阴谋,当时的人都明白:李林甫为了擅权,要掐断大唐王朝选拔人才的唯一渠道。后来的历史学家、杜甫研究专家等出于道义,也都对李林甫口诛笔伐。因为,李林甫的玩笑开得太大了,大得令杜甫尴尬无比,大得令杜甫一生落魄。一个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的人,几乎一夜之间被李林甫剥光了裤子,几乎没了一点点做人的本钱。
不过,实在不是想为李林甫平反昭雪,也无心亵渎杜老夫子,但有一个令我们无比尴尬的事实是:据文学史专家考证,和杜甫一同参加这次科举的学子,后来几乎没有一人在官场上混出些名堂来。换一个堂皇的说法,就是几乎没有人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只有一个元结,混到道州刺史的位子,也没有什么耀眼的业绩。
杜甫的遭遇,是说明了唐朝科举的精准呢,还是说明了唐朝科举的黑暗?
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科举考试是为朝廷选拔官吏的,而不是选拔艺术家的。而且,从杜甫的一生看,他虽然没有做过什么像样的官职,但就他担任官职——比如左拾遗——期间,为宰相的事骂皇帝,也显示了相当的迂腐和偏执,看不出有什么大局观和政治识见。
共6页:123456下一页
?杜甫出生于唐玄宗登基的先天元年(712),见证了整个大唐开元盛世(713-741),又遭逢八年安史之乱(755-763),人生与唐朝由盛而衰的剧烈转折相重叠。他一生颠沛流离,饱受苦难。丧乱中的国与家、个人与时代、社会与百姓构成杜诗的重要题材,其间有兴亡治乱的历史大疼痛,因此被称为“诗史”。1958年,毛泽东在成都杜甫草堂又称杜诗为“政治诗”,缘于同一个道理。
?杜甫的家族说来十分荣耀。西晋大将杜预灭东吴,结束汉末、三国以来的群雄割据局面,战功赫赫。这个杜预就是杜甫的远祖,此人还注释过《左传》。杜甫的曾祖做过县令。祖父杜慎言,武则天时代为膳部员外郎,后为修文馆直学士,也是著名诗人。父亲杜闲,也做过县令。一切都很正常,出身士大夫家庭,自幼结交的也是士大夫,这使杜甫具有传统的士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抱负。正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尧舜是儒家“仁政”的圣君,他们所处的“大同”世界,天下为公。
?凤凰是中国文化中的灵鸟。传说,黄帝游洛水之上,凤凰衔太平图置于黄帝面前;传说,周文王时,有凤凰鸣于岐山。因此,孔子视凤凰为国家祥瑞象征。7岁时,杜甫写下平生第一首诗《咏凤凰》。日后,凤凰成了杜诗中一个独特的意象(就像李白诗中的“大鹏”)。凤凰也是杜甫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设置的图腾——这种孔子式的“士志于道”的诗歌情怀,也使杜甫赢得了“诗圣”的美名——后来,《凤凰台》、《朱凤行》等诗让杜甫一再地歌咏凤凰。只不过,杜甫的凤凰注定是一只穿越烽火的凤凰。
?开元23年(735),杜甫第一次应试落第。于是漫游齐赵,写下最初的名篇《望岳》。这首诗的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由《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化出,落第的郁闷不掩豪情。天宝5年(746),宰相李林甫主持全国招贤大考,杜甫从洛阳赴长安应考,结果与全体举人一起落选,而忌贤妒能的李林甫反倒上表玄宗称贺“野无遗贤”。杜甫明确意识到个体命运因衰败的国运而跌宕。次年,名臣李邕等人被杀,再次透出天宝政治黑暗的消息。此后,玄宗专宠杨贵妃,日夜行乐,“从此君王不早朝”;又任人唯亲,让杨国忠擅权;连年穷兵黩武,征战吐蕃,放纵安禄山(为贵妃养儿)藩镇跋扈,国家治理一败涂地,终于酿成安史之乱大祸。这一时期,生活潦倒的杜甫以《兵车行》、《前出塞》(9首)、《丽人行》等诗前瞻性地暗示了朝政腐烂即将导致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社会危机和时代剧变。
?天宝14年(755)11月上旬某天,午夜时分。上月刚任微末官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杜甫,怀着某种不祥之兆,从长安出发,前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的家人。北风呼啸,天寒地冻。黎明时分,杜甫途经骊山(今陕西临潼)脚下,隔墙就是华清宫。但见里面灯火通明,又隐约听见欢声笑语、琴瑟和鸣——甚至还能听见羽林军兵器相碰的声音——那首“霓裳羽衣曲”尚未奏完,唐玄宗和杨贵妃正跟一班官僚通宵宴乐。一阵温泉的热气从墙内弥漫出来,杜甫被愤慨击中。到了奉先家里,不料进门就听见家人号啕大哭,原来他的小儿子被饿死了,真是“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杜甫多少也是个小官员,他既不能养活儿子,那么平头百姓的生活又有多么艰难?他再次被忧伤命中,马上写下了百行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年忧黎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这首诗是由救世济民的信念和沉痛的政治危机感凝成的一声“离骚”式的浩叹。在杜甫“介入”(现实主义)的诗篇中,《兵车行》具有风向标的意义,这首诗则充分体现了“介入”的思想深度,而艺术风格上也特别吻合杜甫自称的“沉郁顿挫”。
?其实,杜甫回奉先探家的时候,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正好在北边起事,反叛大唐帝国,图谋天下,只是长安一时还不能证实消息。11月中旬,安氏伪称奉密诏诛杨国忠,举十五万大兵南下,一路上并未遇到什么抵抗,大部分唐军不战而降,所经州县尽皆占领,并“长驱洛河”,在大唐的东都洛阳称燕帝,大模大样地设置百官。当时杜甫的《后出塞》(5首),最早反思了安史之乱的起因,暗示这场兵乱其实与玄宗过度开边有关:正是过度开边导致边塞将军以功邀宠,并逐渐拥兵坐大,威胁朝廷。
?756年(至德元年)6月,叛军攻破潼关,守关将军、唐军副元帅哥舒翰被捉后投降了安禄山。大军压境,长安已完全失去最后一套屏障。与此同时,玄宗皇帝惊慌逃往西蜀成都。长安转眼沦陷。杜甫在战乱中逃难,先是5月间带家人从奉先逃到白水,6月里又从白水逃到鄜州羌村。7月,肃宗在宁夏灵武即位,年号至德。8月,杜甫离家只身投奔肃宗行在灵武,不幸被叛军捉拿带往长安,过了8个月的俘虏生活。杜甫出生入死,以个人的苦难亲历国家丧乱,目击了一个时代仓皇悲恸的真切面容。“国家不幸诗家幸”,这句话说起来不那么动听,但的确是国家丧乱成就了杜甫的“诗史”。这个“诗史”里饱含了史识,具有以诗证史的功效。叙沦亡之事抒悲愤之情的〈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等新乐府诗,是长安陷落、诗人被俘时期的“诗史”名篇。同一时段,杜甫还写了怀念家人、盼望家书的〈月夜〉、〈春望〉,后者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千百年来一直盛传人口。
?757年4月,杜甫有幸逃出长安,直奔肃宗行在凤翔,脚踏麻鞋,袖露两肘拜见了新皇帝。5月,杜甫官拜左拾遗,倍感“主恩深厚”。当时,宰相房琯遭人诽谤,被肃宗罢去相职。作为谏官的杜甫,秉公上疏为房琯说情,这就令肃宗非常愤怒,因此被推交三司审问,从此失信于肃宗。758年6月,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弃官而去,结束了仕途生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诗篇,莫过于“三吏”、“三别”。诗中描述的兵荒马乱年代官府征兵、亲人别离、共赴国难、共克时艰的惨烈民生力透纸背,催人泪下。更有140行纪行长诗〈北征〉,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成双峰并峙,黄庭坚称其“书一代之事,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这些诗同样是“诗史”,是诗能证史的巨构。的确,杜诗深刻见证了安史之乱时期的唐朝政治史和社会史,为后世留下了当年的时代镜像。
?安史之乱之初,叛军安禄山南下,叛军史思明留守范阳。757年10月,洛阳、长安两京已为唐军收复,而759年7月,史思明又在范阳称帝,继而进犯河北,各地烽火连绵不绝。弃官后的杜甫把家搬到秦州(今甘肃天水),不久又转往同谷(今甘肃成县),继续流离失所穷困潦倒的生活。12月,南下成都。从洛阳到华州,从华州到秦州、同谷,再到成都,杜甫艰难度过这行役复行役的759年。这一年杜甫47岁,却俨然白发苍苍的老人。
?762年,玄宗、肃宗相继去世,代宗即位。也是在这一年,在遥远的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甫草堂落成。依靠故人接济,诗人稍微安稳地过了两年田园生活。其时,天下尚未安定。763年,安史之乱终于平定,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人却在梓州避乱,一时还回不了成都。历时八年的离乱流亡生涯真的结束了吗?是的,诗人喜极而泣。“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洋溢的喜悦之情,很容易让人想起李白〈朝发白帝城〉中被赦罪的喜悦之情。764年春,返回成都草堂的杜甫,被代宗诏补京兆府功曹,因道路受阻未能就任。这年秋,又因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杜甫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诗人因此就地入严武幕府。
?还有值得特别一提的:在蜀中所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再次将自己塑造成经典的儒家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由己及人,诗人胸怀牺牲自我拯救苍生的伟大愿望。自此,理想之光照彻“诗圣”高迈的思想境界。
?安史之乱的平定,并没有为唐朝重创太平局面。武将失控、藩镇之祸频仍,始终困扰朝廷,直到唐朝灭亡。甚至,五代十国时全国范围内的军事割据连绵烽烟,都不过是安史之乱的回声。在严武幕府中,杜甫深陷于对大唐盛世(甚至西汉盛世)的遥远追忆中:“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如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一千一百多年后的现代中国,一支乐队以一种怪异的风格,重蹈杜甫的追忆“梦回唐朝”,一时风靡天下激进的年轻人。依然是“忆昔开元全盛日”,依然是“天下朋友如胶漆”,不过,这支名为“唐朝”的乐队,弹唱的是一曲扭曲撕裂的摇滚……
杜甫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2.困居长安时期;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陷贼和为官时期;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4.西南飘泊时期;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04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