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清朝最长寿的嫔妃和皇子是谁,是什么让他们避过了九龙夺嫡,

话历史 2023-07-23 01:54:43

定妃,万琉哈氏,满洲正黄旗人。她是在十四岁的时候进宫成了康熙的妃子的,但是并不受宠,估计也就是偶尔才能想起来宠幸一下,别的时间就忘记了。

所以直到十年之后,她才怀孕了,生下了康熙的第十二个皇子胤裪。电视剧中讲,一般的妃嫔要是生下了皇子,皇上高兴的话,就会晋一晋妃子的位分,由贵人到嫔或者由嫔到妃。

但是搁在万琉哈氏身上,康熙就像是忘记了一样,从这也可以看出,她是多么的不受宠,但是她看的开啊,并不是很在乎康熙是不是宠爱的。可能她虽为康熙的妃子,并不爱康熙,只是为了家族才进的宫吧。

又二十三年之后即康熙五十七年,康熙才忽然晋了她的位分,把她册为定嫔。小编猜想着应该是胤裪把康熙交给他的事情办得好,所以康熙才觉得应该奖励一下胤裪的生母。

据记载,在康熙五十七年时,胤裪因为领了内务府总管事一职,操办了皇太后的葬礼,十分认真,康熙还说:“深嘉之”。然后就给了胤裪办理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之事的权利。

之后康熙就再也没有晋过定嫔的位分,所以康熙去世的时候,她还是定嫔,真是一个尴尬的身份。

还是在雍正即位之后,皇太后说定嫔侍奉了康熙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且还是胤裪的生母,这才颁了懿旨,把定嫔册封为定妃。

不过康熙还是对他的后妃们不错的,他允许生过子嗣的后妃在他死后可以同自己的儿子住在一起,所以定妃在后来一直同儿子胤裪住在宫外的府邸之中。

住在宫外自然比宫里舒服得多,心情舒畅,一直活到了乾隆年间。乾隆对定妃也很是尊敬,定妃九十大寿的时候,乾隆还出宫为其祝寿。定妃最后是寿终正寝,终年九十七岁,是清朝最为长寿的后宫嫔妃。

再来说说定妃的儿子胤裪,他生下之后就被抱给了苏麻喇姑抚养。苏麻喇姑虽不是后妃,却是个身份尊贵的女子,她是康熙的启蒙老师。

所以康熙不忍苏麻喇姑晚年只有一人,便把他的儿子胤裪交给苏麻喇姑养育,希望苏麻喇姑能有儿孙绕膝之乐。胤裪也因此避开了康熙晚年残酷的“九龙夺嫡”之争,即使雍正即位之后,还能好好活着。

苏麻喇姑言传身教,胤裪也被教育得很合格。他曾遵照康熙的旨意办理过许多重大的政务,办得很出色。先是被封为贝子,后又被康熙封为多罗郡王。

胤裪一生过得平顺,缺了些谨小慎微,常毛毛躁躁地干错事。他把乾隆的妈妈钮钴禄氏错写成钱氏,被雍正责罚,被夺爵。不过后来雍正还是给他恢复了爵位,甚至在更后来的时候,晋封为和硕履亲王。

胤裪死于乾隆二十八年,虽然没有他生母定妃那样,但也是康熙的所有儿子中最最长寿的,年七十九。

何为九龙夺嫡?九龙夺嫡是什么意思?

九子夺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当时康熙皇帝序齿的儿子有24个,其中有9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

九个儿子分别是: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最后四阿哥胤禛胜出,在康熙帝去世后继承皇位,成为雍正帝。

雍正和康熙时期一样多子,为什么雍正年间就没有出现如九龙夺嫡一样的事件呢?

雍正皇帝是个忙人,他没当皇帝之前表面一副云淡风轻,但底下会暗自精心布局揣摩,重心都在夺嫡上,而且那是他已经有了几个儿子了,登基后非常勤奋的批折子几乎没有时间进行传宗接代的工作,虽然他的老婆不少,但他继位时年纪也偏大了,受各方面限制比较多,弘历是他的宝,除了弘历其他人实在资质不行,他确实为弘历铺平了道路,雍正因为吃过夺嫡的苦,所以他这么精明不会再让历史重演,所以发明了秘密立储

八旗分上三旗和下五旗,没有下三旗一说,宫中的女婢是宫女,选自内务府上三旗包衣,上三旗都是皇帝的直属,所以选宫女服侍就从这三旗的包衣家选

四阿哥在康熙时比较韬光养晦,很孝顺,在政事上做的比较出色,性格刚毅而坚忍,所以比较受重视,赐封亲王和圆明园,代为祭天等等,包括弘历在皇孙中较为受宠,都因为他比较能了解老爸的心思,是个心机和能力兼具的人
八阿哥在能力上和四阿哥不相上下,但可惜犯了的结党忌讳,从资料上看他行事学康熙偏仁,可惜康熙晚期吏治的情况和国库空虚需要跟加强硬的手段,四阿哥是康熙需要的那种"金刚不可夺其志"的合格继任者,老八的儿子只有一个,也不如弘历出色,历史没有假设,康熙的选择是正确的

上面某位大大说选秀女落选做宫女,那是不可能的,估计是清穿看的,给皇上落选了就等着给亲贵们选,复选落选就回家嫁娶,她们和宫女是不同的群体,她们可都是八旗一定等级臣贵的掌上明珠,才不会当奴婢

大内不是谁都进的去的,吕四娘之流都是浮云,大臣们都很聪明知道皇帝喜欢谁,改了也白改

雍正如何从“九龙夺嫡”的险境中成功登顶呢?

雍正之所以能够在九子夺嫡中取胜,主要就是因为他足够低调。

在经过了太子两立两废之后,康熙便对立太子的事只字不提,这也让夺嫡事件变得愈演愈烈。太子由于想要逼供退位,后被康熙圈禁,显然是再也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性。而皇长子由于曾经用巫蛊之术陷害太子,犯了康熙的大忌,对兄弟毫无友爱之情,自然也不可能继承皇位。而皇三子相比其他夺嫡的皇子,能力上还是差了那么一丢丢。

最后就只剩下八皇子这个劲敌了。其实在夺嫡的早期,康熙还是挺看重八皇子的。不仅年仅17岁就封了贝勒,康熙还让他做了内务府的总管,对这个儿子的期望还是颇深的。

但八皇子为人处世确太过于张扬,导致康熙在后期对八皇子越来越不满。

一方面在康熙想要复立太子时,曾在朝廷上公开征询大臣的意见,本来康熙是像自己找个台阶下,想要复立太子,但是要是自己直接提出来又太没面子了,那怎么办呢,让大臣们提啊,自己再顺水推舟同意了,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保全了自己的面子,两全其美。结果没想到中间杀出个八皇子,不仅让人在民间造势,说自己生了帝王相,天生就是当皇帝的命,又大肆拉拢群臣,在康熙征询群臣的意见时,大臣们一致举荐八皇子当太子,这些康熙的台阶没下来,还给堵在上面了,康熙心里能不气嘛,这一气自然要发到罪魁祸首的八皇子身上,后来还公开训斥八皇子。

另一方面,在康熙晚期,大臣开始贪污腐败,但晚年的康熙希望能和大臣平和的走完最后的时光,于是对很多事情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作为一代明君,他也知道长此以往,清朝会迅速覆灭,因此需要一个踏实务实、手段强硬的人来继承皇位。而八皇子行事处处学习康熙,但却又处处学的不像,说白了就是想学康熙,却又没有康熙的本事,若是让他接手,朝政只会越来越败坏。如此对比下来,四皇子更适合继承皇位。

此外八皇子膝下子嗣稀薄,清朝的皇子一般15岁就开始议婚了,可是到了28岁的时候,八皇子膝下只有一个侍妾生下的儿子,就在没有其他的子嗣,难免不让康熙怀疑八皇子的身体有问题,再加上古代孩子的存活率是很低的,真要把皇位传给八皇子,康熙也怕大清朝会后继无人。但四皇子就不同了,而且四皇子的儿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非常讨康熙喜欢,这也为四皇子在无形中加了分,康熙希望以后能够让弘历继承皇位,那先传给四皇子,再由他传给他的儿子弘历就非常合理了。

事实也证明,又雍正来继承皇位是最正确的选择。在他上位之后,通过雷霆手段不仅解决了吏政的弊病,更是进行了各项改革,设立了军机处,改土归元,摊丁入亩,安定边塞。既解决了康熙晚期的朝政的各种问题,又让清朝盛世更上一层楼,国富民强,国库充盈,最终形成了?康乾盛世?的伟大局面。从心而论,无论其帝位来源如何,雍正无疑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为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康熙最长寿的儿子,手握重兵拒绝卷入夺嫡风波,为什么70多仍被委以重任?

"不言而化,无为而治。"——《道德经老子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坐拥天下的至高之位可以说是每个有野心的人都万分向往的,因此围绕皇位而发生的争斗也就变得异常残酷,历朝历代都少不了皇家之人为了皇位跟手足反目相向之事。

相比起其他朝代,没有嫡长子继承制的满清在这方面就更加血雨腥风,皇子们只要搏一搏就能登上皇位,这就导致皇子之间的斗争自然异常激烈,比如说当初顺治帝登基也是孝庄太后助他进行了一番博弈,只可惜顺治帝不给力。而九龙夺嫡,就是满清宫斗的巅峰。




在九龙夺嫡过程中,最终胜出的皇帝乃是四阿哥胤禛。胤禛登基成为后对当初曾经和他斗争过的兄弟们可没手软,其中最大的政敌八阿哥和九阿哥两人更是莫名其妙的死在家里;不过雍正并不是心狠手辣之人,那些没参与斗争的皇子们就都活得好好的,基本寿终正寝。

这其中最有意思的人莫过于十二阿哥胤祹,他有争夺皇位的实力,却没有争夺皇位的心,手握重兵却选择拒绝卷入夺嫡风波,也因此在胤禛登基后他才能够逃过一劫,70多岁仍被委以重任。




为什么胤祹不去争夺皇位呢?咱们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胤祹的生母地位不高,在清宫内低级的嫔妃如果产下了皇子是没有资格亲自抚养的,必须要转交给高级别的妃子活着送到一些位高权重的人身边代为抚养长大,所以胤祹就被送到了苏麻喇姑身边。

苏麻喇姑是孝庄皇太后的贴身侍女,也是康熙从小的玩伴,堪称半个人生启蒙老师。由于康熙对苏麻喇姑十分尊敬,她在宫里有着十分超然的地位。孝庄太后去世之后,康熙不忍苏麻喇姑孑然一身,所以干脆把胤祹交给送到了她的身边让她有点事情可做。




苏麻喇姑从小就生活在皇宫中,见惯了各式各样的宫廷斗争,所以她教育胤祹要淡泊名利,远离纷争。胤祹熟读兵书,勤练武艺,无论是政治能力还是个人能力都非常优秀,实打实的文武双全。

苏麻喇姑仙去后,胤祹时刻谨记着她的谆谆教诲,将低调、不争,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康熙对胤祹本就有苏麻喇姑这重滤镜,再加上其不争不抢的性格,使得康熙万分满意,便把镶黄旗满洲都统的位置安排给了他。




年纪轻轻就手握重兵,如果胤祹想要皇位,恐怕四阿哥胤禛还没那么容易坐上龙椅。不过在后来的九龙夺嫡之中,胤祹也没有忘记苏麻喇姑当初的教诲,一直置身事外,始终保持中立,避免手足相残。雍正继位之后,封胤祹为"履郡王"。

不知道为什么,当上皇帝后的雍正有点看不惯胤祹,时不时的给胤祹找点小麻烦,还曾找了个机会将他爵位削了一削。不过又鉴于胤禛和胤祹之间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胤祹在工作上也没有犯过什么大错,所以过了几年胤禛又重新恢复了胤祹郡王爵位。




到了乾隆继位登基之后,非常欣赏这位叔叔淡泊名利的处事风格,加上胤祹的工作能力又非常不错,所以便得到了重用。,先是被加封为和硕履亲王,回头七十多岁腿脚不利索了,乾隆恩准他上朝的时候可以坐轿子。当然,由于胤祹做人心态非常平和,一直也没有生过什么大病,所以一直活到了乾隆二十八年,享年七十七岁,是康熙最长寿的儿子。




胤祹的做人、为官之道可谓是相当符合老子的道家学说,讲究无为而治。靠着与世无争给自己迎来了一辈子的荣华富贵,虽然没有当上皇帝,但也是个不折不扣的人生赢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01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