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彦博(1006-1097),宋代。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天圣进士。曾封潞国公,位至宰相、太师,可谓官高爵显。
从书法史看,文彦博时代也是一个重要时期,苏、黄、米、蔡自不必说,薛绍彭、周越等也是当时著名的书家。大臣、政治家、文学家而兼擅书法者有叶清臣、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吕公弼、赵抃、韩绛、王安石等。与上述这些人相比,文彦博可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体水平中等偏上。文彦博有书名,存世书迹有《祠部帖》、《三帖卷》、《得报帖》。清代《澄鉴堂石刻》中刻有他的行书题诗。1976年,洛阳伊川县城关镇窑底村西出土《王拱辰墓志》。此志由安焘撰文,苏辙书丹,文彦博篆盖。志立于元丰八年(1085年),文彦博已79岁,篆书尤严谨工整,很见功夫,可知文彦博不仅能行书、行草,足见他是一位“练家”。
故宫博物院所藏这件《三札卷》(图为作品局部)为行书,纸本,纵43.6厘米,横223厘米。此卷没有具体书写年份,不能遽断具体写于何年。就文彦博现存的几件书迹看,书法水平及风格也不尽相同,可能和他书写的时间跨度大有关系。就《三札卷》看,书风也不完全一致,可能也不是一个时期所书。
宋楼钥评文彦博书“翰墨飞动,使人望而畏之”,朱长文说其书“风格英爽”。《澄鉴堂石刻》题诗写得十分洒脱,字势开张飞动,转折处见棱见角,颇符合上面评说。题诗倒有纪年,书于元祐元年(1086年),此时的文彦博已是八十高龄的老人了。《得报帖》是目前所见文氏书法中之佼佼者,笔法讲究,点画遒劲、流畅,很得自然变化之趣。如果以《三札卷》与以上诸书及评论比较,则不能十分吻合,只有第二部分略近之。《三札卷》用墨都较干,飞白成分多。第一部分写得苍秀、精到。而第三部分则随意,用笔轻重变化较大,似意不在书,时有涂改,可能是件草稿。仔细观之,倒有几分颜鲁公“三稿”及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遗意。周必大所说的“公书虽不甚置意,亦时有唐人风致,非无师法者”,倒与之颇合。
宋人评说文彦博书法的言论流传最广者莫过于黄庭坚了。他曾说:“余尝谓潞公云:公书极似苏灵芝。公曰:灵芝墨猪耳。盖不肯与灵芝争长。今观《到洛为儿子赴许昌帖》,笔势清劲,真不愧古人。”苏灵芝在唐代书名很盛,后世还将他与李邕、颜真卿、徐浩并称。苏灵芝书法以肥、正闻名,将文彦博书与之比较,实无相同之处。总体上讲,苏书仍是“尚法”,而文彦博则是“尚趣”,皆没背离时代特点。黄庭坚既然知文彦博书法“笔势清劲”,怎么说与苏灵芝相似呢?小于文彦博39岁的黄庭坚极有可能与文老说了句玩笑话吧!
文彦博信奉佛法,晚年更甚,曾和净尹法师集合十万人举行净土的法会。他能活到92岁高龄,不知与此是否有关。文彦博能诗词,但作品较少。著有《大飨明堂纪要》二卷、《药准》一卷,己佚。存《文潞公集》四十卷,收入《山右丛书》中。
◇作品赏析◇
宋.文彦博传世作品
宋.文彦博传世作品
宋.文彦博传世作品
文彦博的祖先出于春秋时期齐国陈公子完,历仁、英、神、哲四朝,任将相50年,执政于国家承平之时,史称:“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
文彦博,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卒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字宽夫,汾州介休(分属山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
文彦博于辅助朝政,平雪冤狱,处处为百姓着想,虽多所建树,但文彦博为维护封建统治,也参与了镇压农民起义的行动。
总体说来,文彦博在北宋王朝中期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文彦博灌水浮球是个非常著名的历史故事。
文彦博出生于1006年10月23,卒于1097年6月16,字宽夫,号伊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文彦博历仕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任殿中侍御史期间,秉公执法。为相期间,稳固朝局,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被世人称为贤相。
对于文彦博,可能很多人并不陌生,小时候听故事,就常常听到他的名字。一次,文彦博和小伙伴一起玩皮球,皮球无意中掉进了树洞里面,可是树洞很深,怎么拿都拿不出来。其他小孩抓耳挠腮,一时间都没了主意。只有文彦博急中生智,叫几个小朋友提来几桶水,把水一桶一桶往树洞里灌,不一会儿,水就把树洞给灌满了,皮球也忽忽悠悠浮了上来。这就是“文彦博灌水取球”的故事,充分表现了文彦博应变敏捷的过人智慧。
史书记载,文彦博“相貌圆满,仪容俊朗”,少文时代拜在颍昌大儒史炤门下学习时,被史炤的母亲惊赞为“贵人”。史炤的母亲懂得相面之术,果然如她所言,文彦博21岁考中进士,从知县到宰相,只花了二十年时间。此后,文彦博出将入相,成为与寇准、司马光等人齐名的北宋名臣。
纵观文彦博的一生,不论是儿时的灌水取球,还是后来的荣耀仕途,无不充满了一种令人叹服的的机智与敏捷,正是这超人的智慧,让他屡屡在关键时刻出奇制胜,名震四夷,不论身前,不是身后,都赢得了数不清的赞誉。
一,数豆子数出来的修养
文家祖居山西介休,世代为官,其祖先据说可追溯至春秋时期齐国的陈公子完,本姓敬氏,后来因为避皇帝讳而改姓文。文彦博的“彦”字,是聪明好学的意思;“博”,就是博学多闻。童年时代的文彦博,聪敏好学,一如他的名字。相传文彦博小时候有两只罐子,做了好事就在其中一个罐子里放一颗红豆,做了坏事就在另一个罐子里放一粒黑豆,每天检查红豆和黑豆的数目,以此严于律己,修身养性。
幼年时期做的功课,人们称之为童子功,对一个人的成长大有帮助。数着“豆子”长大的文彦博,在为人处世方面果然高明,他身居高位,却为人谦退、宽厚,从不以势骄人。
宋神宗熙宁二年,拜陈升之为相,当时文彦博担任枢密使,也就是最高军事长官。宋代重文轻武,按常理,在朝堂上觐见时,文官的位置应该排在武官之前,陈升之排在文彦博前面。然而,神宗以文彦博为朝廷重臣,资格老,功劳大,就把文彦博排到了陈升之的前面。
文彦博对此优待坚辞不就,说:“自我朝开始,从来没有枢密使位次居于宰相之前的,只有曹利用任枢密使时狂妄自大,悍然站位在宰相王曾等人前列。我本人还稍稍知道一点礼节,不敢效法他的做法而紊乱朝纲。”
历经五朝,老年的文彦博已经是朝廷重臣,倍爱尊宠,但他依然是高标准严要求,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尤其在对待皇帝方面,他严守臣子的礼序,绝不倚老卖老。直到九十岁时,殿考进士的时候,皇帝主考,他是副考官,在一旁站着协助皇帝。哲宗看他年纪大了,颤颤危危,就对他说:“太师,你年纪这么大了,请你坐一坐,休息休息。”他谢恩之后,仍然不就坐。
文彦博的谦虚和“辞不拜”,换来了英宗、神宗、哲宗三代帝王的信任。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再者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因为忠诚换来的皇帝的信任,就像一把保护伞,让文彦博即便有些小过失,也完全可以躲在“忠心”这把安全伞下安然无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54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马逵
下一篇: 宋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