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柯九思

佚名 2023-06-05 23:07:59

柯九思

柯九思(1290—13443年),字敬仲,号丹丘生、五云阁吏,浙江台州人。早年为仕途奔波,任奎章阁鉴书博士,后流寓吴中。晚年出家为道,以诗文书画终老。

柯九思不仅是位书画家,而且也是元代最负盛名的鉴藏家。他一生好文物,富收藏,精鉴赏。曾得晋人《黄庭内景经》真迹,因题其室曰“玉文堂”。据文献记载,柯九思收藏的书画文物范围很广,上至晋人名帖,下至元人字画,以及三代金石鼎彝等,琳琅满目。他与博雅之士游历,临摹、观赏名画法帖,从魏晋“二王”,到隋唐五代、宋元历朝大家字画,各种流派,几无不有。而且皆细心研究,每见佳作,反复揣摩,用于艺术创作,得心应手。他有意把自己与米芾相比,惨淡经营,30岁时,“庋藏书画以米家画舫相比”。他收藏《曹娥碑》,朝野惊叹,虞集赞曰:“敬仲家无此书,何以鉴天下之书耶?”他出入朝野,饱览饫看公私收藏,逐渐树立起较高的威望,许多文人都邀请他鉴定各自的藏品。

早年,柯九思以书画为重,30岁时,“庋藏书画以米家画舫相比”,规模相当,成为一大鉴藏家。他好法书,“多蓄魏晋法书,至宋人书,殆百十函”,收藏过一些照耀书法史的名帖,《曹娥碑》、《定武兰亭五字损本》、晋人《黄庭内景经》、王献之《鸭头丸帖》、林藻《深慰帖》、苏轼《天际乌云帖》、黄庭坚《动静帖》、《荆州帖》、米芾《拜中岳命诗卷》都曾为柯氏收藏。

然而,柯九思更精于名画的鉴赏,他用书画家的眼光去评价绘画,富有说服力,从现有资料来看,经柯九思收藏的名画甚为可观,而且大都为精品,如隋郑法士《读碑图》、唐张萱《明皇出骑图》、韦偃《双骑图》、五代阮郜《阆苑女仙图》、宋人《溪山行旅图》、《老子像》、米芾《春山瑞松图》、扬无咎《四梅图》、赵孟坚《岁寒三友图》等。而且他的收藏不仅仅局限于唐宋名画,元代前辈画人的作品也在他收藏之列。如赵子昂《秀石疏林图》、《秋郊饮马图》、任仁发《二马图》、何澄《归庄图》、方从义《惠方舟行图》、曹知白《远山疏林图》都为其收藏,这些作品都不失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名迹。

同许多大鉴藏家一样,柯九思的收藏用印颇多,主要有“柯九思”、“柯氏敬仲”、“丹丘柯九思章”、“敬仲书印”、“柯氏真赏”、“柯氏秘笈”、“训忠之家”等朱文印,“柯氏私印”、“丹丘生”、“任斋”等白文印,“玉堂柯九思私印”葫芦朱文印。凡钤有柯氏真印的书画作品,一般多为真迹,且相当一部分为精品。

博学能文,善写墨竹,师文湖州。长于画山水、人物、花卉;槎芽竹石,师苏东坡。画大树枝干,皆以一笔涂抹,不见有痕迹,形神俱备。其苍松翠柏,林木烟梢,古气磅礴,别有淡逸之趣。凡内府所藏法书名画,皆由鉴定,又善鉴识金石。作品留传至今的有《竹石图》等。著有《竹谱》一书。能诗文,有《丹丘生集》辑本。

◇ 作品赏析 ◇

柯九思 《竹石图》

李东阳 柯敬仲墨竹

《柯敬仲墨竹》

作者:李东阳

莫将画竹论难易,
刚道繁难简更难。
君看萧萧只数叶,
满堂风雨不胜寒。

赏析:

李东阳,明代着名诗人,湖南茶陵人,形成茶陵诗派,诗开明代中叶诗坛以复古为革新的先声。此诗是为元代柯九思所作的墨竹图而题的。

前两句是借观柯九思的墨竹图而发议论,专门拈出了画竹的难易繁简问题,表达了诗人对文人画尚意崇简美学趣味的推崇。文人画起源于宋代,大诗人苏轼曾是文人画的极力推动者,文人画家文同也以画竹着名,柯九思画竹就祖述文同。苏轼曾有《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专门论文同的画竹,文中指出画竹不能只讲形似,如果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就没有竹了;画家画竹应该先在胸中酝酿,做到成竹在胸,然后以意为之一挥而就。苏轼之论,一方面说出了画竹不能从繁而应尚简,另一方面也道出了成竹在胸以意写之的追意论。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中还说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更进一步表达了他重传神写意的艺术见解。李东阳深谙文人画的精髓,在此诗中提出了画竹莫论难易,要做到简实则比繁更难的艺术创作观。

后两句是为前两句寻找的艺术个案证明,其实也是对眼前柯九思所写的墨竹图而作出的高度称赞。艺术创作并不在写繁还是写简,关键在于它是否能生动传神,让人感到真境逼人。柯九思所画竹,萧萧数叶之间却能产生风雨飘飒、寒气袭人的艺术效果,可见简便非易,数叶的竹虽简,但却是以虚写实,取得了形简而意远的艺术成就。数叶之竹,其神态却具备天下风雨飒然而至的意蕴,文人画之神妙尽在画笔间。

诗歌创作也与绘画一样,也常用简练的语言以少见多,表达更丰富深远的意义,并给读者留下可以想象的空间。中国艺术崇尚有无相生、以虚代实、追求空白的艺术效果,如绘画中有以咫尺而写万里之势的构图观,有以一舟一人泛舟湖上而衬托整个寒江苍茫辽阔意象的留白法,画面之留白其实也正是画中之颜色,空白并非真正的空无,而是计白为黑,白成为中国画中以虚概实、以虚托实的无穷色。中国戏剧舞台中,演员背上插几面旗帜,则象征着率领千军万马,其虚拟与假定性才会使戏剧舞台虚虚实实,以虚代实,舞出中国戏剧的韵味与意境。

其实,在人生过程中,要体味人生的滋味,如何删繁就简、张弛有道,并最后达到返璞归真、还其真我也是一门艺术,只不过人生如过客,许多人没有仔细去琢磨体味罢了。

王安石 伤仲永

《伤仲永》

作者: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
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
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注释:

1、伤:哀伤,叹惜;对感到惋惜(意动用法)
2、金溪:地名,现江西金溪县。
3、民:百姓。
4、世:世代。
5、隶(l):属于。
6、耕(gēng):耕种劳作,耕田。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7、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8、年:岁。
9、未:不;没有。
10、尝:曾经。
11、识:认识。
12、书具:书写工具。
13、忽:忽然。
14、啼(t):哭叫,大哭。
15、求:索求,索要。
16、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17、焉:于此,对此。
18、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9、与:给。
20、即:立即,立刻。
21、书:书写,写。
22、并:并且。
23、自:自己。
24、为:题上。
25、名:名字。
26、其:他的。
27、以:把。
28、养:奉养,赡(shn)养。
29、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30、为:当做,作为。
31、意:内容
32、传:传送。
33、一:全。
34、观:观看。
35、自:从。
36、是:此。
37、以为意:以当作诗的内容。
38、秀才: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
39、指:指定。
40、作:写。
41、立:立刻。
42、就:完成。
43、其:代指这首诗。
44、文:文采。
45、理:道理。
46、皆:都。
47、可:值得。
48、观:欣赏。
49、者:的地方(方面)。
50、邑(y)人:同(乡)县的人。
51、奇:对感到惊奇(奇怪)。(意动用法)
52、之:代指仲永的才华。
53、稍稍:渐渐。
54、宾客:这里指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把当作宾客。(宾客在本文是意动用法)
55、其:他的,代仲永的。
56、或:有的人。
57、以:用。
58、乞(qǐ):求取。
59、之:它,代仲(zhng)永的诗。
60、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意动用法)。利,认为有利可图。其,这样;然,这样(同义复用)。
61、日:每天。
62、扳(pān):通攀,牵,引。
63、环:四处,到处。
64、谒(y):拜访。环谒:四处拜访。
65、使:让。
66、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7、闻:听说,听闻。
68、之:代词,代这件事。
69、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
70、从:跟随。
71、先人:意为先父,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72、还:返回。
73、于:在。
74、令:让,使。
75、作:写作,书写,作诗。
76、称(chn):相当,相称。
77、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时:时候。之:的。闻:传闻。
78、自:从。
79、复:又,再。
80、问:询问。
81、焉:指方仲永的情况。
82、泯(mǐn)然众人矣:这里指方仲永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成为普通人。泯然:消失。众人,平常人,普通人。矣,语气词。
83、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84、通悟:通达聪慧。
85、受:承受,来自。
86、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87、彼其:他。彼:他。其:他。(同义复用)
88、且:尚且。
89、固:本来。
90、得:能够。
91、卒(z):最终,最后。
92、夫:读f。那些的意思。
93、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受。
94、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95、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天,人对举,一指先天的禀赋,一指后天的教育。
96、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不如。耶[y],语气词。

翻译: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5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亡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7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赏析:

本文见闻得当,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二百三十四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突出了主题,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诗经 将仲子

《诗经: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
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
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
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
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
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注释:

1、将:请,愿。仲子:中男子的名字。
2、逾:越过。里:宅院,院子。
3、杞:树木名,即杞树。
4、爱:吝惜,痛惜。
5、檀:檀树。

译文:

仲子哥啊求求你,不要翻进我院里,
不要攀折杞树枝。哪里是我吝惜它,
只是害怕我爹妈。仲子哥啊我想你,
爹妈知道要责骂,叫我心里真害怕。
仲子哥啊求求你,不要翻进我墙里,
不要攀折桑树枝。哪里是我吝惜它,
只是害怕我兄长。仲子哥啊我想你。
兄长知道要责骂,叫我心里真害怕。
仲子哥啊求求你,个要翻进我园子,
不要攀折檀树枝。哪里是我吝惜它,
只是害怕人闲话。仲子哥啊我想你。
别人知道要闲话,叫我心里真害怕。

赏析:

诗中的女于对仲子充满爱意,却怕闲言碎语、飞短流长而不敢大胆往前走,欲爱不成,欲罢不忍,陷入两难处境之中。这是非常现实的处境,选择也只有妥协或者反抗,中间道路似乎少有可能。

应当说两难处境是我们必须经常面对的一种生活状备。这时,你只能选择是或不是,不可能作任何解释,不可能作任何别的选择,其实,这是非常残酷的。残酷的并不是是或不是这两个对立的方面,而是你无处可逃,迫不得已,没有退路,或者妥协或者反抗;或者生存,或者死亡。你的退路,你的回旋余地,统统没有。因此,别无选择的痛苦,恐怕比其它痛苦更加深刻。它的实质是:你清楚明白地知道现实违背自己的意愿,然后被迫屈从于现实,毫无反抗和逃避的机会。

此外,外在力量他人的阻挠和言论对个人意志扼杀,也是极其可怕的。人言可畏,在于他人言论所形成的氛围,对你构成一种强大的心理压力,在于人们懂得,一般人不会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不会不在乎照别人的评价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我们说人活得累,时常不是身体上的累,而是心理上的。包括上面所说的别无选择和被流言蜚语所包围。但是,在根本上,累不累的权力在我们自己,真正旷达的人,是不会屈从外在压力。不会屈从别人的意志的。他有自己的主见,自由的意志,独立的人格。如今,这已经不是天方夜谭了。

孔平仲 禾熟

《禾熟》

作者: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
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
啮草坡头卧夕阳。

赏析:

首句百里西风禾黍香,大笔勾勒出农村金秋季节的画面。诗人或骑马、或乘车、或登高,放目四野,百里农田尽收眼底。那结满累累果实的稻谷黍粱,在西风吹拂下,波翻浪涌,香气袭人。面对此境,诗人为之深深陶醉。

鸣泉落窦谷登场一句,诗人收束目光,由阔大之景集中到泉水沟窦和一派繁忙景象的打谷场上。鸣泉落窦是眼前所见。淙淙流泉落于溪潭之上,发出清越的响声,与打谷场上繁忙的声响交杂一起,构成一幅喜人的农村秋景。李文渊《赋得四月清和雨乍晴》有熏风到处田禾好,为爱农歌驻马听之句,虽然写的是春景,但意境与此诗颇有相同之处,可以互相参阅。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诗人的目光离开了繁忙的谷场,注目坡前,看到了刚释重负、横卧坡头啮草的老牛。这是一幅非常富有农村特色的画面:其景致的野朴,其风韵的淡远,传神写照。诗的主旨是通过对老牛的赞赏,抒发长期蕴积胸中的郁闷之情。诗人仕宦的坎坷,官场生活的劳苦,就如同老牛的耕耘之债一样。然而老牛的役债终有了结的时日,而他也希望尽早了却役债、像老牛那样释却重负、舒闲一下长期疲惫的心灵。

古人描写农事、抒发感怀的诗有不少。如王维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新晴晚望》);元稹农收村落盛,社树新团圆(《古社诗》);欧阳修田荒溪流入,禾熟雀声喧(《陪府中诸官游城南》);朱熹农家向东作,百事集柴门(《残腊》),但都不如孔平仲此诗抒情之深沉。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尽管用意深,却如同随意写来,不加雕琢,一切全在有意无意之间随意点出。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 绝句释仲殊 。

风入松·寄柯敬仲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风入松·寄柯敬仲 [作者] 虞集 ? [朝代] 宋代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

御沟冰泮水挼蓝。飞燕语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报导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风入松·寄柯敬仲》注释 ①骖:同驾一车的三匹马。这里泛指马。
②泮:溶解。《 ·邶风》:“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③挼:揉搓。

《风入松·寄柯敬仲》相关内容 解作者:jiangning  这首词是虞集1332年寄赠给退居吴下的奎章阁鉴书博士柯九思的,柯九思非常喜欢,“书《风入松》于罗帕作轴”,而且这首词因“词翰兼美,一...

《风入松·寄柯敬仲》作者虞集简介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虞集的其它作品 ○ 听雨

○ 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

○ 院中独坐

○ 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

○ 虞集更多作品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53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