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陆治

佚名 2023-06-05 22:53:33

陆治

陆治,公元1496生,公元1576年逝世,江苏吴县人。明画家。字叔平,号包山子,曾从师祝允明、文徽明学书画。擅画山水、花鸟。善书法,能诗文。

◇作品赏析◇

陆治 青绿山水

陆治 群僲祝寿图

陆治 松荫听瀑

明 陆治 端阳即景图

陆治三峰春色图

明代画风转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代画风明代画风明代画风
在中国绘画史上,明代画风迭变,画派繁兴。在绘画的门类、题材方面,传统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盛行,文人墨戏画的梅、兰、竹及杂画等也相当发达。在艺术流派方面,涌现出众多以地区为中心、或以风格相区别的绘画派系。在师承方面,主要有师承南宋院体风格的宫廷绘画和浙派,以及发展文人画传统的吴门派和松江派、苏松派

等两大派系。在画法方面,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勃兴,成就显著,人物画也出现了变形人物、墨骨敷彩肖像等独特的新面貌。另外明代绘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3个阶段。

汉宫春晓图

早期绘画

从洪武(1368-1398)至弘治(1488~1505)年间。明代宫廷绘画与浙派盛行于画坛
,形成了以继承和发扬南宋院体画风为主的时代风尚。明代宫廷绘画承袭宋制
,但未设专门的画院机构。朝廷征召的许多画家,皆隶属于内府管理,多授以锦衣卫武职。画史称他们为画院画家,实际上是宫廷画家。洪武和永乐(1403~1424)两朝属初创时期,机构未臻完备,风格也多沿续元代旧貌。至宣德(1426~1435)、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年间浙江与福建两地继承南宋院体画风的画家,陆续应召入宫,遂使明代院画一时呈现出取法南宋院体画的面貌,宫廷绘画创作达到鼎盛时期。正德(1506~1521)以后,吴门派崛起,逐渐取而代之。明代宫廷绘画以山水、花鸟画为盛,人物画取材比较狭窄,以描绘帝后的肖像和行乐生活、皇室的文治武功、君王的礼贤下士为主。如商喜《明宣宗行乐图》、谢环《杏园雅集图》、倪端《聘庞图》、刘俊《雪夜访普图》等都是其例。山水画主要宗法南宋马远、夏圭,也兼学郭熙,著名画家有李在、王谔、朱端等人。李在仿郭熙几乎可以乱真,王谔被称为“明代马远”。花鸟画呈现多种面貌,代表画家有擅长工笔重彩的边景昭,承袭南宋院体传统,妍丽典雅而又富有生意。孙隆从北宋徐崇嗣
脱胎而出,专攻没骨法。林良以水墨写意花鸟著称,笔墨洗练奔放,造型准确生动。吕纪工写结合,花鸟精丽,水石粗健,自成一派。明代宫廷绘画虽未取得像宋代院画那样划时代的成就,但在某些方面也有新的开拓。吕纪:《狮头鹅图》
浙派以戴进和吴伟为代表,活动于宣德至正德年间。因创始人戴进为浙江人,故有浙派之称。继起者吴伟为湖北江夏(今武汉)人,画史亦称他为江夏派,实属浙派支流。戴、吴二人都曾进过宫廷,画风亦源自南宋院体,故浙派与宫廷院画有密切的关系。戴进、吴伟作为职业画家,画艺精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都很擅长,山水画成就尤为突出。但二人风格又有所区别,戴进变南宋的浑厚沉郁,而为健拔劲锐之体,但仍不失谨严精微;吴伟以简括奔放、气势磅礴见胜。论者谓他“源出于文进(戴进),笔法更逸,重峦叠嶂,非其所长,片石一树,粗简者,在文进之上。”戴进、吴伟前后踵接,影响了一大批院内外画家。追随者有张路、蒋嵩、汪肇、李著、张乾等人。张路的山水画水墨淋漓,人物画则以挺秀、洒脱见长。蒋嵩善用焦墨,笔法简率。汪肇作品多动荡之势。李著学吴伟笔法,遂成江夏一派
。浙派至后期,一味追求粗简草率,积习成弊,正德后遂见衰微。明代后期蓝瑛,有人称之为“浙派殿军”,从师承、画风看,实与浙派无涉。 明代早期,江南地区还有一批继承元代水墨画传统的文人画家,如徐贲、王绂、刘珏、杜琼、姚绶等人。徐贲山水承董源、巨然,笔法苍劲秀润。王绂喜用披麻兼折带皴作山水,繁复似王蒙,墨竹挺秀潇洒,被称为明代“开山手”。刘珏山水取景幽深,笔墨浓郁,近王蒙、吴镇。杜琼善水墨浅绛山水,多用干笔皴染。姚绶主要师法吴镇、王蒙,风格苍厚。他们的画风堪称吴门派先驱。[郭诩:《青蛙草蝶图》明沈周纸本谈设色193.8cmx98.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还有一些画家,虽未归宗立派,亦各有建树。如初宗马远、夏圭,后师法自然,以画《华山图》著名的王履;被称为院派,给唐寅、仇英以较大影响的周臣;擅长水墨写意人物和山水的郭诩、史忠;以白描人物著称的杜堇等人。

中期绘画
明代画风
约自正德(1506-1522)前后至万历(1573~1620)年间苏州地区崛起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派,主要继承宋元文人画的传统,波澜日壮,成为画坛
主流。明代中期,作为纺织业中心的苏州,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逐渐成为江南富庶的大都市。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一时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文人名士经常雅集宴饮,诗文唱和,很多优游山林的文人士大夫也以画自娱,相互推重。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崇尚笔墨意趣和“士气”、“逸格”的元人绘画传统,其间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最负盛名,画史称为吴门四家
。他们开创的画派,被称为吴门派或吴派。沈周和文徵明,是吴门派画风的主要代表。他们两人都淡于仕进,属于诗、书、画三绝的当地名士。他们都主要继承宋元文人画传统,兼能几种画科,但主要以山水画见长,作品多描写江南风景和文人生活,抒写宁静幽雅的情怀,注重笔情墨趣,讲究诗书画的有机结合。两人渊源、画趣相近,但也各有擅长和特点。沈周的山水以粗笔的水墨和浅绛画法为主,恬静平和中具苍润雄浑气概,花卉木石亦以水墨写意画法见长,其作品主要是以气势胜。文徵明以细笔山水居多,善用青绿重色,风格缜密秀雅,更多抒情意趣,兰竹也潇洒清润。唐寅和仇英有别于沈周、文徵明,代表了吴门派中另外的类型。唐寅由文人变为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仇英为职业画家,在创作上则受文人画的一定影响,技法全面,功力精湛,题材和趣味较适应城市民众的要求。他们两人同师周臣,画法渊源于李唐、刘松年,又兼受沈周、文徵明和北宋、元人的影响,描绘物象精细真实,也重视意境的创造和笔墨的蕴藉,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唐寅的山水画多为水墨,有两种路数:①以李唐、刘松年为宗,风格雄峻刚健;②为细笔画
,风格圆润雅秀。人物画则时工时写,工笔重彩仕女承唐宋传统,细劲秀丽,水墨淡彩人物学周臣,简劲放逸。仇英从临摹前人名迹处得益,精谨清雅,擅长着色,以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著称。吴门四家杰出的艺术成就,在当时产生巨大的影响,从学者甚众。宗法沈周的有王纶、陈焕、陈铎、杜冀龙、谢时臣等人,王纶为沈周的入室弟子,陈焕较为粗重苍老,杜冀龙稍变沈周之法,谢时臣以气势纵横、境界宏伟见胜。追随文徵明的不下二、三十人,著名的有文嘉、文伯仁、陆治、陈淳、陆师道、周天球等。文嘉山水疏简,文伯仁缜密,陆治劲峭,钱□粗重,陈淳放笔写意,陆师道细笔勾染,周天球兼善兰石,诸家各具特色。吴门派诸家中陆治、陈淳、周之冕在花鸟画领域中尤有新创。陆治是文徵明的学生,花鸟画兼取徐熙、黄筌两派之长,创文人画的工笔花鸟新格,笔墨细秀,设色淡雅,有妍丽派之称。陈淳亦出文徵明门下,花鸟画受沈周影响,继承水墨写意技法,在造型的洗练、笔墨的放逸、情致的跌宕等方面有所发展,开启了徐渭的大写意画派,与徐渭并称。周之冕受吴门派影响,融汇陆治、陈淳两家之长,另创一兼工带写的小写意画法,被称为勾花点叶体。吴门派发展到明末,因循守旧,徒仿形貌,其地位被另辟蹊径、重倡文人画的董其昌及其流派所取代。

后期绘画
明代画风
约自万历至崇祯(1628~1644)年间绘画领域出现新的转机。徐渭进一步完善了花鸟画的大写意画法。陈洪绶、崔子忠、丁云鹏等开创了变形人物画法。以董其昌
为代表的画家在文人山水画方面另辟蹊径,形成了许多支派。徐渭是继陈淳以后,从根本上完成水墨写意花鸟画变革的一代大家,其画风有力地推进了后世写意花鸟画的发展,画史称为青藤画派。他的花鸟,吸取了宋元及沈周、林良、陈淳等水墨花鸟的长处,又有重大革新。在题材方面,他大胆突破客观物象形质的局限,赋予物象以强烈的个人情感,作品或缘物抒情,或借题发挥,一反吴门派文人画恬适闲雅的意趣,而直抒激荡不平的心情,产生撼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在艺术形式上,他擅长泼墨法,以狂草般的笔法纵情挥洒,不拘成法,形象脱略形似,追求气韵,墨色滋润淋漓,奔放流动,充分发挥了生宣纸的晕渗效果。这种随意点染的画法,气势磅礴,纵横睥睨,恰当地表达了画家炽热激愤的情怀。徐渭的画风,对清代的朱耷、石涛、扬州八怪、海派
乃至现代的齐白石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中后期的人物画,承浙派者流于粗陋简率,效唐寅、仇英者日趋柔弱靡丽。陈洪绶异军突起,一扫弊习。他糅合传统艺术和民间版画之长,在浙、吴两派之外,别树一帜。赋予所取题材以一定寓意,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人物形象夸张甚至变形,气势伟岸,格调高古,线条刚柔相济,富有装饰性和金石味;设色浓重,以俗为雅,他的画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子陈宇、弟子严湛、魏湘等直承其法,清代罗聘等都融化他的画法,清末“四任”(任熊、任颐、任薰、任预)更进一步发展了他的传统。此外,陈洪绶也涉猎木刻插图
,造诣尤高,对版画艺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崔子忠擅长白描人物,与陈洪绶并称“南陈北崔”。丁云鹏善画道释人物,两人的画风虽与陈洪绶不同,但同样都反映了明末清初书画艺术上的一股“宁拙勿巧、宁丑勿媚”的时代风尚。明代肖像画在人物画中较为发达,民间画工中尤多写真能手,至明代后期更有发展,曾鲸为其中富于创新精神的代表画家。他的肖像画重墨骨,即在用淡线勾出轮廓五官后和以淡墨渲染出明暗凹凸后,再以色彩烘染数十层,必穷匠心而后止。这种画法较富立体感,可能已受到当时新传入的西洋画法的一定影响。学者甚众,遂形成波臣派,影响直至清代。明代后期山水画,继吴门派而起的代表画家是董其昌。他的艺术与吴门派有密切关系,为矫正吴门派末流之弊,他重倡文人画,强调摹古,注重笔墨,追求“士气”,并提出了南北宗论。由于他官至礼部尚书的显赫地位和在画坛上的声望,遂成为画坛盟主,他所创立的松江派遂取代了吴门派的统治地位。他提出的绘画理论,尤其是南北宗论,对明末清初的绘画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时之间苏松地区形成了许多山水画支派。这些画派在观点、主旨、方法、意趣等方面,与董其昌基本一致,所不同的只是在模仿某家和笔墨运用上各有侧重。较著名的画家有莫是龙,与他共创南北宗论,陈继儒与他为至交,赵左亦常为其代笔,他们都是松江派主将;顾正谊创华亭派,董其昌早年曾受其启导,宋旭亦属华亭派巨子,沈士充受业于宋懋晋,兼师赵左,也为董其昌代笔,世称云间派。另外,受吴门派影响的晚期画家还有程嘉燧、李流芳、卞文瑜、邵弥、杨文等人。程嘉燧的山水枯简疏放,李流芳爽朗清秀,卞文瑜细秀,邵弥简逸,杨文兼具枯笔、秀润
两种风貌。
董其昌:《昼锦堂图卷》除苏松地区外,晚明时期还出现了不少地区性的山水画派。如浙江钱塘的蓝瑛创武林派,安徽芜湖的萧云从创姑熟派,浙江嘉兴的项元汴、项圣谟创嘉兴派,江苏武进邹子麟、恽向创武进派等,这些派别大多影响不大。明末清初,虽然形成名目繁多,关系复杂的山水画派别,但大多受吴门派和董其昌影响,统属于文人画
的系统。明代文人墨戏画也很发达。专门以墨竹著名的有宋克、王绂、鲁得之,以墨梅著名的有孙以吉、陈宪章,以墨兰著名的有周天球等。其中夏□的墨竹,被当时称为第一。

民间绘画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代的民间绘画比较活跃,尤其是木刻版画有较大发展。创作者主要是民间画工,但也有一些文人士大夫画家参与活动,如从事木刻的陈洪绶、萧云从等人,曾为适应版画的需要,而创作了不少画稿。民间创作的卷轴画,主要内容有风俗画、历史故事、神像画、水陆画及肖像画等,许多不知名的民间画工所绘制的肖像画,一直流传了下来。明代壁画创作不如前代兴旺,存世的主要是寺观壁画。较著名的有北京的法海寺壁画、山西新绛县稷益庙壁画等。法海寺创建于元代,明代重建,正殿北壁《帝释梵天图》为明代壁画中的精工之作。稷益庙初建于宋代,元代时重修,正殿东、西、南三壁均绘有明代壁画,题材内容以古代神话传说和社会生活为主,在寺庙壁画中是少见的。其他还有山西稷山青龙寺壁画、河北石家庄毗卢寺壁画,明代流行的水陆画,现存者亦多。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壁画,富地方特色,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木刻年画至明代逐渐普遍,到明末已初步形成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南北两大创作基地,为清代年画的繁兴创造了条件。明代版画,在中国古代版画史上堪称鼎盛时期。戏曲、传奇、小说等文学作品插图的成就最突出,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许多作品如小说《忠义水浒全传》插图、戏曲《望江亭》插图等,讴歌英雄豪杰和自由婚姻,传达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个性鲜明,情感细腻,构图灵活,均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陈洪绶的木刻《九歌》、《水浒叶子》、《博古叶子》、《西厢记》等,对版画的发展尤其产生深远影响。画谱的成就也很辉煌,胡正言完成的《十竹斋画谱》和《十竹斋笺谱》以及《萝轩变古笺》等,创造了版水印、彩色套印的新技术,为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绘画著述

明代的画论著述比前代丰富,不仅画史、画论众多,还出现丛书辑录,题跋、笔记也多成为专集。属于史传类的,有韩昂《图绘宝鉴续编》、朱谋《画史会要》、姜绍书《无声诗史》等。属于论说类的,有王世贞《艺苑卮言》、董其昌《画旨》、《画眼》、《画禅室随笔》、莫是龙《画说》、屠隆《画笺》、唐志契《绘事微言》、顾凝远《画引》等。属于品评类的,有李开先的《中麓画品》、王□登的《吴郡丹青志》等。属于绘画丛辑的则有王世贞《画苑》、詹景凤《画苑补益》等。属于著录类的,有都穆《寓意编》、张丑《清河书画舫》、汪玉《珊瑚网》、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记》等。另外,还有王履、沈周、文徵明、唐寅、李日华、陈洪绶等人的诗文、题跋、笔记中有关画论的部分,其中颇多精辟的见解。

明代著名画家

明代的著名画家有很多,比如唐寅、文征明、董其昌、沈周、孙隆、宋旭、陆治、孙克弘等等。其中唐寅则是十分的具有代表性,唐寅,字伯虎,擅长画山水和人物,画面布局严谨,造型真实生动,山势雄峻,石质坚峭。

明代著名画家

孙隆也是明代画家。擅画翎毛、虫草,不作墨线,纯以色彩点染而成,称之为“没骨”,画作别具一格。

孙克弘,字允执,号雪居,华亭人。擅长画花鸟、竹石、山水,画作工整清丽,师从陆治、沈周。

在中国绘画史上,明代画风多变,画派繁荣。在绘画的题材、门类方面,传统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盛行,文人墨戏画的梅、兰、竹及杂画等也相当发达。

何时出现粉山茶?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将花卉分为杂花、果子花、刺花、草花、水花、蔓花六大类。在其“杂花八十二品”中记载了“海石榴、山茶(腊月开)、晚山茶(寒食开)、粉红山茶、白山茶”;在“刺花三十七”中记载了“茶梅、千叶茶梅”。该文是粉红色山茶的最早记载,但是没有提到品种。

写粉红山茶的著名诗句有明代陆治《练雀粉红茶花》中的“美人初睡起,含笑隔窗纱”。美女睡醒的时候,含着笑的红润脸色,隔着窗纱,透出朦胧的粉红色,简直把那粉红山茶写活了。还有明代瞿佑《南乡子·题折枝粉红山茶》中的“岁晚自矜颜色好,端相。剩粉残脂满面妆。”有一个女子,在傍晚怜惜自己的容貌,对着镜子细看,满面仍然留着“剩粉残脂”的粉红之妆。诗人不写女子脸上的大红胭脂,而以女子脸上的“剩粉残脂”来形容山茶的粉红色,真是别出心裁。

洞天寻隐·白岳纪丨齐云山纪行:山水图像与实地考察

姜永帅

齐云山,又称“白岳”,位于安徽省休宁县西十五公里,高约580米,丹霞地貌,是一处道教圣地。今人将之与湖北武当山、四川鹤鸣山、江西龙虎山并称为四大道教名山。第一次听说白岳是2018年笔者去台北故宫博物院看“何处是蓬莱——仙山图”特展,在展览的现场看到明初画家冷谦所画的《白岳图》(图1)。当时便对画面上白岳奇特的形象吸引,萌生去实地对图读景之想。然而,真正引发白岳游是因去年安徽省博物院举办的“渐江书画艺术展”,一进门,展屏上赫然打着弘仁的印章——家在黄山白岳之间(图2)。霎时,就被弘仁浪漫的诗思和展览精心的设计打动。疫情期间,看展人数不多,展厅徘徊,有包场之感。现场展出弘仁多幅黄山图,气势憾人。被画中奇峰怪石所包围,大有身临其境之错觉。归后,在心里有了“黄白之游”的计划。

图1 明 冷谦 白岳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2 渐江书画艺术展 安徽省博物院

10月15日,微雨蒙蒙。早上7:30,考察小组从查济出发,乘包车驰向白岳。途经黄山,远远望去,蒙蒙细雨之中仍可感受到黄山的气势磅礴。过了黄山,天气突然转好,不见一点雨。这一带,植被更加多样,翠竹、茶园与奇峰相争辉。皖南徽派建筑点缀其间,宛若世外桃源。正在与司机谈论徽州的风土人情,一个急转弯闪过,还未缓过神,司机低声的说:到了。当时有一点惊诧,一看时间,9:10。司机娴熟的车技提前了半小时到达。还在转弯时,撇见眼前一抹山脉,观其山脊,似有熟识之感,山间一片狭长的建筑也十分抢眼,瞬间勾起我脑中的图像记忆(图3),还在恍惚之间,司机的宣布使一切变得清晰起来。

图3 明 陆治 《白岳纪游图册》之“垂虹桥”

由于提前购票,我与五位研究生直奔登山道。登山道的起点是在登封桥,桥建于万历十五(1587)年,徽州知府古之贤倡建,原名桥东桥,桥成之时,恰逢之贤调任广东按察副使,县民将之称为“登封桥”(图4),意味“步步登高”。其后康熙、乾隆、民国时重建,大致保留了明代建桥时的形制,现在的桥应为民国时代桥体。形制古雅,为桥下横江增添了几分画意。横江,是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三江之源。发源于黟县漳岭白顶山,由北向南。流经齐云山最西骆驼峰突然转折向东,在齐云山又吸纳一条支流东亭河,壮大起来。成为徽州母亲河新安江上流重要古道。

图4 登封桥

走在登封桥上,天气甚好。大有“云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之感。登封桥至天门登山古道,共“九里十三亭”。古道沿山北麓蜿蜒而上,旧传为徐霞客登山之道,今称“霞客古道”。山脚下古道口,矗立着一牌坊,上面赫然地写着“天下第一名山”。随与同学们开玩笑说,江南的山很多第一,去年登无锡惠山、苏州虎丘皆有第一的字样,镇江北固山亦称“天下第一江山”(图5)。

图5 天下第一名山

但这“天下第一”并不相同,“九里十三亭”也非今人开发的景点,明代已有(图6)。在晚明一齐云山版画中,便有这“天下第一名山”的匾额与“十三亭”的名称了。今依古造,十三亭的名称也保留古称,每亭匾额对联选海内书家,显示时人出再造风流的意图。

图6 明 丁云鹏 齐云山版画

白岳与道教的结缘是在唐代。乾元(758-760)年间,山东高道龚栖霞在齐云山结庐修真,成为齐云山道教鼻祖。白岳虽然未被杜光庭纳入道教洞天福地序列,但在明代达到了前所未有之地步。晚明崇祯年间休宁知县鲁点修有《齐云山桃源洞天志》,更是将之置身于道教名山之列。由于整座齐云山为丹霞地貌,山岩呈赤色,横带状,绝壁断崖,蔚为壮观。《明一统志》云:

(白岳)中锋独耸,旁有悬崖,小径可凭,而上绝顶有池,池西有石室,学仙者居多之。其东又有五彩石壁,状若楼台,有飞动之势。

山有齐云、白岳、歧山、万寿等九座山峰组成。中有太素宫、真仙洞、石桥岩、紫霄崖之胜。远观之,大有群峰并峙、云霞蒸蔚的景象。康熙《休宁县志》对白岳的记载亦突出奇峰与断崖:“奇峰四起、绝壁断崖,游齐云者,必先登焉”。初游齐云山,至天门(图7),粗算起来,已步行6公里,方到检票口。尤其一口气登完天门口164个台阶时,大家俱喘粗气,对于景点的辨别已有心无力了。临行前,我已读过几遍徐霞客笔下的《游白岳日记》,也多次观摩陆治1554年作的《白岳纪游图》册。对其中的景点熟稔于心,迫切于对景观之。一过天门,看到丹崖绝壁之景象,心情极为舒畅,双脚顿感轻松起来。相对于徐霞客的坚韧,我们当感羞愧。万历丙辰年(1616)正月二十六日至二月初一,徐霞客游白岳,前后共六日。而时,天气严寒,冰雪弥山漫谷,霞客未曾倦怠。冒雪蹑冰,访太素宫、香炉峰、紫霄崖、三姑峰、五老峰、文昌阁、五井、桥崖、石桥岩、龙井之胜。其中对太素宫的描述颇见文字功底:

宫北向,玄帝像乃百鸟衔泥所成,色黧黑,像成于宋,殿新于嘉靖三十七年,庭中碑文,世庙御制也。左右为王灵官、赵元帅殿,俱雄丽。背依玉屏,前临香炉峰,峰突起数十丈,如覆钟,未游台、宕者或奇之。出庙左,至舍身崖,转而上为紫玉屏,再西为紫霄崖,俱危耸杰起。再西为三姑峰、五老峰,文昌阁据其前。五老比肩,不甚峭削,颇似笔架。

图7 天门

除了文学价值、地理 历史 价值外,这段文字还透露了太素宫的兴废。唐时有高道龚栖霞修真结庐(图8),至宋道教规模已发展为高规格的宫。真正使其名声大振,而跻身为道教名山的乃为明代嘉靖皇帝的求子事件。嘉靖十一年(1532)五月,遣真人李得晟建斋醮,其目的为“求嗣绪储、纬宗社于万年”。嘉靖十二年、十五年、十六年分别得长子朱载基、次子朱载睿、三子朱载垕。自此,齐云山盛名远扬,遂成为“江南第一道教名山”。

图8 栖真岩

下天门,过石桥。沿路标识者“永乐古道”、“正德古道”的字样,增添了几分 历史 的想象。转过山峰,便到了栖真岩。栖真岩设有龚栖霞的塑像,大约是为纪念这位最早来齐云山的道教鼻祖。岩下现存有两处建筑遗址,标为明代兴圣殿、雪崖馆旧迹。两处遗迹仅剩石门和两侧的残破的墙垣,石门阔大,观之亦可遥想当年之恢弘。门前尚遗留一对石狮门当,顽皮的倒立,倚在门框之上,似乎对来访者表示亲昵的欢迎。

稍驻足片刻,我便迫不及待地继续前行。最令我挂记的当是陆治《白岳游》图册之《石桥岩》一景(图9)。陆治笔下的《石桥岩》十分独特,细观画面,陆治将石桥岩绘制在画面左上角的位置,并配有纪游说明性文字。由于画中岩洞两面相通,既是景观,也是一条连接内外的道路。凭借着绘画表现经验和文字说明,我断定这一处景观是真实存在的,并在2020年所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充当视觉证据,认为此类岩洞可视为通往桃花源的入口。后得知晚明徽州文士修有《齐云山桃源洞天志》,将之比作桃源,心中难掩兴奋之情。但当时没有实地到访,文章虽已发表,内心不免忐忑不安。我一边继续四处寻找,一边欣赏山下美景。蓦然向上望去,在头顶的正上方绝壁处,果见一石洞穿空,急忙沿阶而上,在洞口右侧,有一处红色石构建筑,大约为宋元时期的石阁,与陆治画中所画位置几乎可以对读。走近石洞,洞高数丈,呈长方形,与陆治所画的椭圆形略有不同。从岩洞的两侧,都可以看到洞外的山峰和树木,这与陆治描绘的景观如出一辙。反复对比一番,欣喜之情难以言表。

图9 明 陆治《白岳游》图册之《石桥岩》

其实,徐霞客《游白岳山日记》对石桥岩有精彩的描述:

桥侧外岩,高亘如白岳之紫霄。岩下俱因岩为殿。山石皆紫,独有一青石龙蜿蜒于内,头垂空尺余,水下滴曰龙涎泉,颇如雁宕龙鼻水。岩之右,一山横跨而中空,即石桥也。飞虹垂蝀,下空恰如半月。坐其下,隔山一岫特起,拱对其上,众峰环持,较胜齐云天门;即天台石梁,止一石架两山间,此以一山高架,而中空其半,更灵幻矣!

岩洞下立有数方石碑,据路过巡山的工作人员介绍,碑是从齐云山四处移来,集中保护。另据齐云山官方公布,齐云山存碑碣537处,其中摩崖305处;宋代13处,明代283处,足见人文之鼎盛。也正是明代嘉靖皇帝求子灵验后,明代中后期,成为士人到访的热点。大殿碑文为嘉靖三十七年(1558)御制,另有唐寅1523年撰文、戴鍊书、汪肇篆一方巨碑,有七八米高,为重要文物。

穿过石桥岩,迎着岩口的便是醒目的四个大字:天开神秀,十分应景(图10)。下石阶,便抵达真仙洞府(图11)。洞府在崖脚下,三面环崖。唯正前方有一池水,其下如临深渊,真乃福地也。真仙洞府分多个岩洞,有八仙洞、圆通洞、罗汉洞、文昌洞等,供奉各路神仙。其上崖壁题有“近蓬莱”、“人世蓬瀛”等大字摩崖石刻,多为明人旧迹。游至此处,略微疲倦,恰好赶上道教仙真表演,便次第落座,与“天师”一起诵读《道德经》。

图10 天开神秀

图11 真仙洞府

稍憩之后,于是寻找本次考察最后一处景观——太素宫。远远望去,一线石阶通向山腰,红色的太素宫隐藏在白色的民宅之中。拾阶而上,我告诉学生,现在大家真在画中行了。这一段阶梯,正是陆治画中通向太素宫的那段石阶。农家与仙家共居,正可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不过十分钟,便抵达太素宫。宫背靠主峰,面对一峰特秀的香炉峰,一处绝佳的圣地。太素宫为后来重建,神像早不见“百鸟衔泥”的踪影,旧迹难觅。殿内的碑刻显示出宫殿的 历史 和重要性。但此刻我已无暇细读了,匆匆一顾,径直走了出来。

图12 香炉峰

鸟瞰横江之畔,只见黄澄澄的一片稻田散落几户白色徽派建筑,色彩甚美。学生告我,稻田中有一巨大的葫芦形状,我定睛辨认,果不其然,一个修剪整齐的葫芦正躺在山间盆地,呼应着整座仙山,悠悠然一派道家世外风景。

图13 考察小组合影

姜永帅,江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201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2015-2018年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明代吴门绘画与道教主题山水画。在《美术研究》《新美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美术学报》等杂志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校对:徐亦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52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