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吴大澂

佚名 2023-06-05 22:50:08

吴大澂

吴大澄(1835-1902),清代书法家、文字学家。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善画山水、花卉,书法精于篆书。皆得力于金石鉴赏修养。同治初客沪,入萍花社书画会,七年(一八六八)以进士入词林,历官广东、湖南巡抚。光绪甲申(一八八四)中日之役,督师无功,获谴回籍。主讲龙门书院。少从陈硕甫学篆书,中年后又参以古籀文,益精工。题跋行楷方正流丽,独树一帜。兼长刻印。作山水、花卉,用笔秀逸,尝仿恽寿平山水花卉册,及临黄易访碑图尤妙。精鉴别,喜收藏,尤能审释古文奇字。著说文古籀补、古字说、古玉图考、恒轩吉金录、愙斋集古录、愙斋诗文集。卒年六十八。

初名大淳,避清穆宗讳改名,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又别号白云山樵、愙斋、郑龛 、白云病叟。江苏吴县人任编修,陕、甘学政。河南、河北道员,太仆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左都御史,广东、湖南巡抚等官。曾参左宗棠西行大营,在吉林助铭安练兵,故参与中俄边界及中日订约之 交涉。中法战争时会办北洋事宜。中日战争时又疏请参战.

平生颇留心古器物之搜集与研讨,为晚清著名金石考古家。著有《愙斋诗文集》、《愙斋集古录》、《古籀补》、《恒轩吉金录》、 《权衡度量考》等。《清史稿》卷四百五十有传。

1868进士,累官至广东、湖南巡抚,1894罢归。喜爱金石,并工诗文书画。著有《说文古籀补》、《古玉图考》等。吴大澂书法以篆书最为著名。开始学秦代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他的篆书大小参差、渊雅朴茂,在当时是一种创造。他对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开拓了对先秦文字的广阔的视野,使他的篆书从中汲取了不少的营养。吴大澂写篆书,喜用隶书书款。他的隶书横平竖直,亦取法汉碑。行书学曾国藩,又颇有黄庭坚的趣味。

◇ 艺术特色 ◇

吴大澂书法以篆书最为著名。他开始学秦代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并用这种方法书写《论语》、《孝经》以及信札。他的篆书大小参差、渊雅朴茂,在当时是一种创造。他对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开拓了对先秦文字的广阔的视野,使他的篆书从中汲取了不少的营养。吴大澂写篆书,喜用隶书书款。他的隶书横平竖直,亦取法汉碑。行书学曾国藩,又颇有黄庭坚的趣味。

他精于鉴别和古文字考释,亦工篆刻和书画。他的篆书很有特色,将小篆古籀文结合,功力甚深,即平时书翰也常用工整精绝的篆字 为之,规矩整齐,别有情致。

◇ 作品赏析 ◇

《东坡学士像》1869年作 《山水 四屏》

吴大澄 《仿石谷山水图》

《书法》

甲骨文是怎样的?

1899年,一场考古学、古文字学的“大地震”,使得全球文化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转向中国的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成堆的龟壳和牛肩胛骨上刻着一行行古怪的文字。无言讲述着消亡太久的历史故事……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又叫“卜辞文字”,“契文”或“殷墟文字”。内容多为占卜的记录,为公元前十四世纪到十一世纪,即商代后半盘庚迁殷到帝辛灭亡时期八世十二王273年间的文字。清末年被河南安阳小屯村农民在耕田挖沟时掘出。光绪二十五年时由古董商人携至京城,由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判定为殷商遗物。并审定为最早的古文字。甲骨文自从1899年开始发现,迄今已达百年有余的历史,到底是什么人首先认识和搜集的,学术界公认是来自山东福山人王懿荣。山东烟台王懿荣纪念馆馆长吕伟达在其主编的《甲骨文之父?6?1王懿荣》一文中,对殷墟卜辞出土,发现及王懿荣殉难后,甲骨文被后来者继承等一系列问题作过详实的交代。著名甲骨学宗师胡厚宣生前在其《再论甲骨文发现问题》论著中引用大量的事实依据和详细材料,实事求是对王懿荣首先发现甲骨文,作了盖棺定论性总结:“在甲骨文发展近百年的今天,我们仍可以说:殷墟甲骨文是在1899年,也就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已亥,由山东福山人,名叫王懿荣的,首先认识并加以搜购的。与王懿荣同时辩别搜集甲骨的,还有天津的孟定生和王襄”。 1910年罗振玉在其《殷商贞卜文字考》自序说:“光绪已亥(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予闻河南之汤阳发现古龟甲兽骨,其上皆有刻辞,为福山王文敏公所得,恨不得遽见也。 1917年王国维在他代替姬佛陀所作《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序说:“光绪戊 戌己亥,洹曲厓岸,为水所池齧,土人得龟甲牛骨,上有古文字,估客携至京师,为福山王文敏公懿荣所得”。 1923年,有容庚《甲骨文字之发现及其考释》一文刊(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一卷第四号)说:“甲骨文字发见於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之小屯中,东西北三面,洹水环焉,殆《史记?6?1羽本记》所谓‘洹水南殷墟上’彰德府志所谓‘河亶甲城’者是也.……清光绪二十五年(民国纪元前十三年)始出见於世. 其文字刻於龟甲兽骨上,估客携至京师,售於王懿荣。”综上所述;王懿荣为首先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已举世公认。 王懿荣在《尚书?6?1多士》篇中就读到“惟殷先人,有典有册”但在春秋末期,孔子在谈到古代的礼制时,就发出了“殷礼不足征”,文献不足的感叹。那么殷代的典册是什么样?它们都到哪里去了?王懿荣带着这样疑问,对所搜集到的甲骨进行研究。很快就确定甲骨上所刻的确实是文字,是商代用来占卜的卜骨,是商代的档案,也就是殷商人的典册。王懿荣身后的甲骨文大部分转入了刘鹗之手。刘鹗(1857-1909).字铁云,江苏丹徒人。曾以所著《老残游记》而闻名于世。刘鹗精算学,水利,善医术,曾在上海行医。后弃医经商,但尽蚀其本,乃投效于金石学家吴大澂门下。光绪十四年(1888)黄河在郑州决口。刘鹗以治河有功,而声誉大起。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时候,他正在北京候补知府。因为是吴大澂的学生,涉猎了金石学,所以与王懿荣的关系也极为密切,成为至交密友。王懿荣还没有来得及对所搜集的甲骨文资料进行总结,著书立说,便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为国殉难了。当时王家把王懿荣生前收藏的甲骨文,大部分转让给了刘鹗。 刘鹗自己也大量收集甲骨文。一是委托一位商人奔走在昔日的“齐鲁赵魏之乡”用了约一年的时间,收集到约三千片,加上其儿子到河南收购甲骨,共计五千片。甲骨文的确定,震惊了国内外学术界。它不仅给中国的历史学,古文字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而且在考古学,古代科学技术,金石书法艺术的研究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王懿荣不仅是确认甲骨文的第一人,也是开创我国甲骨文研究历史的先驱。王懿荣这个名字,永远值得纪念!是他慧眼识珠才有甲骨文重见天日。尽管王懿荣身前没有对所发现和收购甲骨卜辞留下理论言辞。但历史是忠实的裁判,会记录下这位功臣的足迹 。 甲骨文的发现奠定了王懿荣为甲骨文之父的历史地位。

名家书简百通怎么样

在国内外诸多收藏名人信札的收藏家里,上海的彭长卿先生应该是一位“前辈”级的收藏家。他出身于一个名人信札收藏世家,他的父亲彭谷声(1909—1945)是江苏溧阳人,早年曾经在苏州做小吏,公职之余,痴迷于古今名人信札收藏。江南自古多著姓望族巨家,但到清末民初,家道中落者十之九,财产和文物等纷纷易主。尤以书函文柬,倾箱倒柜,流入市肆,几如废纸。彭谷声尽力搜购,淘沙捡金,月积年累,所得从宋代司马光起,元、明、清、民,竟多达十万余通,堪称海内第一。另还收藏有紫砂壶、瓷器、字画和钱币等。后因战乱避难西陲而病逝异乡,年仅三十七岁。平生所藏皆被窃掠殆尽。 彭长卿是彭谷声之子,别署长青,出生于江苏宜兴。他从小受父亲熏染,也深爱信札收藏,他曾得其父遗藏近万通左右,但多为清末民国年间之物。解放之后,风云变幻,名人信札再遭恶运。彭长卿遂人弃我捡,所得颇丰。无奈又遇“文革”,他的收藏被抄没殆尽。父子两代真可谓遭遇相同,令人唏嘘。“文革”之后,虽有部分归还,但已是劫后余烬,仅存千余通。绝大多数信札被有关文物管理部门以一元一张的价格“收购”归公。近二十余年来,彭长卿经过不懈努力,通过自己购藏、前辈和友人馈赠,或与同好交换等多种途径,又入藏信札数千通。然就其所藏信札的整体“品质”而言,已经大不如昔。但就其数量而言,仍可称为海内第一人。 彭长卿是一位学者型的信札收藏家,当年在归还他千余通信札后,他遂将之修缮整理和分类珍藏,且视之犹如性命和饮食一般。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年出版了《郑逸梅收藏名人手札百通》一书后,雷群明社长知道彭长卿也有此同好,就要他编一本类似与郑先生的书札集。彭长卿即在1993年夏天,就选择了所藏名人书简百通,并加释文、标点和说明;还写有书简作者的小传,以及书简中所以涉及人物的小传。历时约半年始成初稿,于次年6月以《名家书简百通》的书名出版。并附每通书简照片,请郑逸梅先生作序,钱君匋先生题写书名。 编撰名人信札集最难之处应该是对文字的解读和上下文之间的断句,因为许多名人的手迹十分潦草,而且其中还不乏错别字、别体字、通借字和古体字等,有些信札几如“天书”一般难以辨认。所以一字之误,就可能文义谬之千里。但彭长卿在对百通信札的文字解读和断句上甚少失误(除少数标点符号外),功力之深,令人佩服。可称为当时此类著作中少有的经典之作。而现在的那些信札收藏家与他相比,真岂止相差三十里也。 在名人百家中,有许多已为今人所不熟悉之人。而“大名头”或较著名的有近一半,比如林纾、张謇、王国维、刘鹗、何绍基、吴大澂、俞樾、张裕钊、潘祖荫、张之洞、洪钧、梁鼎芬、康有为、翁同龢、杨守敬、吴昌硕、黄士陵、况周颐、方尔谦、吴梅、黄宾虹、张元济、蔡元培、叶恭绰、余绍宋、白蕉、李叔同、马一浮、谢无量、陆丹林、徐悲鸿、叶圣陶、郑逸梅、丰子恺、林散之、王蘧常、傅雷等等。其中有各名家致刘世珩十九通,致叶昌炽十三通,致叶恭绰八通,可见此类信札应似从原收信人家中整体购藏。 信札的体例有些近乎于日记,就是它有一定的“私密性”,它是写给某些特定之人所阅读的。所以绝大多数的信札可以从中读出写信者真实的意思表述,它与那种“公开信”有着截然不同。在百通名家书简中所涉及的内容颇为广杂,有些书简极具史料价值。比如《徐琪致沈能虎》中,详尽述说了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的混乱时况,真触目惊心。《潘祖年致叶昌炽》中记录了当时上层官员对康有为的不满:“康有为独蒙优眷,可称异数。文勤(超注:即潘祖荫)兄曾云,‘此人若生在战国时,可立谈致卿相。‘不及十年,居然战国,康亦得为所欲为,可浩叹哉!”但我较有兴趣的则是有关书画和鉴藏等方面的文字,有一种阅读的愉悦之感。我现从中选摘三通以飨雅道同好。 唐晏(1857—1920)致刘之泗(1890—1937)书简云:“夫自古书法有二,不出篆与隶二者而已。篆利用转,然亦不过方圆二法而已。但取石鼓及汉碑玩之,其法俱在。后来由篆变隶,由隶变章草,有章草与隶而变真书,由真书变行书。故汉末梁鹄、师宜官、钟繇皆本工隶,后变为真,是以其书皆用折笔。后来北朝碑板均承其法,今所传魏碑是也。右军出,而改以篆法作真书,是以多用转笔。后来南派承之,如阁帖等是也。一转一折,遂为书家南北两大门径。而唐人则转折兼用,如欧则出于北,故善用折;颜则出于南,故善用转。然转折二法,在今日遂如阴阳,不可偏废矣。且必须先能用折,而后用转,方能美观,如宋之苏、黄、米、蔡,皆转折互用。董思翁刻《戏鸿堂帖》,摹入欧字《千文》云‘欲令学者先明间架结构。然后神明变化’,均此意也。故欲学王,必先学欧,此一定法门也。不止书道,即画法亦不外此。如唐宋人用正锋,此即转也;元人用侧笔,此即折也。今人作画,全不解此,何足以言画耶?[下略]”唐晏即震钧,字在亭。满人,姓瓜尔佳氏。光绪八年举人,历任陕西道员、江宁八旗学堂总办等职。辛亥后定居上海,著述极多,工篆隶,能画。著作中《天咫偶闻》最为著名。刘之泗字公鲁,号畏斋,安徽贵池人。藏书家刘世珩(字葱石1875—1926)之子,嗜金石书画,尤善收藏古玺。 章梫(1861—1949)致刘之泗书简云:“十八日手书敬悉。笔法似南海,诚然诚然。此有故事相传:潘文勤住米市胡同,张文襄为翰林时,习米芾字,写信封‘米市’二字,数字易其纸,遣足送去,意谓文勤必激赏也。数日寂然无答语,乃亲往问老前辈:‘不见我米芾乎?’文勤茫然。详告其故,乃饬检字纸堆中信封相赏,纵谈字学而散。张习米,老弟效康,文人意趣往往同符。梫又有一解。仲恂在沪喜习苏戡方伯字,梫谓市上人人学方伯,君名父之子,何必如此?古碑帖可学者多矣,少年须取法乎上。苏戡方伯,梫同年至好,其志行与字,素深敬重,但学者总须学古贤者;古之不贤者,仍须甄选也。仲恂当时似解此,又似不解此,老弟以为如何?英年岁月可贵,当努力从事其大者、远者、要者,立志求千载之名,不求时誉。斩去许多枝叶,方能成一大木,寻常人无足语此。[下略]”章梫字一山,近代著名学者,夙善楷法,晚好章草。辛亥年后定居上海,卖字卖文。 周达(1879—1940)致刘之泗书简云:“董画(超注:董其昌之画)今日细加审视,用笔严整,真迹无疑。惟惜绢素黯黑,神气不能显出,一也。又‘一带秋山雨后容’句,不知何人改‘一带’为‘九带’,致成不通之句,二也。有此二缺,故毛诗之数似嫌太钜。鄙意愿出二百,请代问前途能否脱手否?近见一纸本董画,用笔淡远,似仿云林,价亦不昂。”周达字梅泉,号今觉,安徽至德人,曾留学日本。是著名实业家和藏书家周叔弢之兄。性喜集邮,当时有“集邮大王”之称。信札中所谓“毛诗之数”,是指《诗经三百篇》。所以“毛诗之数”应该是指“三百元”(可能是银圆)。依此可知在民国年间“董画”的市场行情。吴湖帆《丑簃日记》(《吴湖帆文稿》,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9月)1939年3月13日日记亦有云:“午后吴宝臣携来元唐子华《雪江渔艇图》,纸本,真迹,索值毛诗而已,即取之。”应该也是此价。 另外,有些书简文字极具晚明人小品意韵。其实中国至晚明时起,文人书简(尺牍)文体日益兴盛,成为文人士大夫一时风尚,而且开始将之刊刻于文集之中。性灵洋溢,名家辈出,群星璀璨。在《名家书简百通》中亦有此类雅致小品文字,现选录其中二通如下。 张裕钊(1823—1894)致蘧葊书简云:“寒宵微月,舟泊枫桥,听水声,推篷窗远瞩,此景此情颇堪入画,为他年纪念。次日纡道筱村,竹篱茅舍,顿觉武陵源仙境不远也。昨代了航作《募缘疏》,佛法慈悲,借以解脱苦恼,何如?”张氏是晚清经学训诂大家,主讲于各大书院。“名儒”而有此类小品文字实属稀见。 白蕉(1907—1969)致叶恭绰(1880—1968)书简云:“玉老长者:相违忽跨三年,北人来,获知健胜,至慰!此间为整理地方文献、古迹,有人谈及莫是龙墓,因忆该墓当年为公发见,即今金谷村址,但已迹象难寻。当时情况如何?长者倘能忆及赐告,幸甚幸甚!此间昨大风雪,今日放晴,寒气可畏。敬请炉安,不尽。晚白蕉。”莫是龙是晚明著名诗人、书画家和收藏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另外,书中有民国名士方尔谦(1871—1936)致刘世珩一通短书简。方氏字地山、无隅,别署大方。富收藏,尤以古泉为多。工书,似“孩儿体”。擅制联语,时人称“联圣”。娼寮酒肆,不择笔纸。作书时令人执纸,悬空落笔。悬腕、悬肘、悬纸,自谓“三悬”。尤喜为妓女制嵌名联,当年如有得其一联,即可成为“名妓”。今阅此书简墨迹,笔法间依稀可见“米字”神韵,灵动疏朗多姿。不知亦是“三悬”而书否? 《名家书简百通》1994年出版社时仅印三千册,今早已绝版,而网上有标售近百元者(原书价13元)。上月旅日收藏家帆庐兄曾到彭长卿先生寓所拜访,我曾托其向彭先生询问此书,无奈已无一册存书。我手上此书为陆丹林(1895—1972)先生之女陆少兰女士近日赠阅,扉页上有彭先生钢笔题辞并钤印,时为一九九九年十月。陆丹林与彭先生为忘年挚交,两人情同“父子”。在此略为记之,以志书缘。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52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