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圻(公元1616—?年),字会公,更字洽公,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善画山水、花卉、人物无不精妙。山水师赵令入穰,刘松年、赵孟孚等而能自成风貌。穆然恬静,神韵俱佳;仕女画有幽闲静逸之致。为“金陵八家”之一。康熙二十八年三月作《桃园图轴》,款落时年七十有四,作《春山策杖图轴》,时年七十九岁。按故宫博物院藏其《花蝶图卷》,作于辛卯康熙五十年,樊圻应九十六岁尚在。
此册共十开,其中四开青渌,五开设色,一开水墨水,此处选用了其中的二开。
各开分别钤有“樊”、“圻”白朱文联珠印,“会公”白文长方印。一开款署“锺陵樊圻画”。册后有近人周远和黄宝虹题跋。
此册气格高爽,肃穆恬静。画山石用小斧劈皱,渲染轻清。各图或深远,或高远,或平远,或山石环抱,或宝玉相揖;水则或垂石隐泉,或云流泉断,池馆廊庑,平居四列;河房茅亭,钟鼓楼台,巨艦江船,气息宛然。雨湿江南,云雾蒸腾的夏景;蟹爪纠结,山峦湛凝,村落恬静的冬景;桃花盛开,山石峻峻,醉泉珠溅的春景;石壁高耸,远帆隐约的秋景,画来都合乎自然之理,得烟云飘渺之趣,青渌、设色、皆温柔敦厚,傅色停匀,渲染形肖。
传世作品有:《江浦风帆图》卷,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柳溪渔乐图》卷,藏故宫博物院﹔《雪景山水图》轴,藏上海博物馆﹔《春山策杖图》轴,藏南京博物院﹔《山径骑驴图》轴,藏中国美朮馆﹔《胡茄十八拍图》册(18页),藏首都博物馆。
◇ 艺术特色 ◇
他与其兄樊沂均以画出名。山水取法董、巨、黄、王和刘松年诸家,用笔工细,皴法细密,风格劲秀清雅,为明末清初的"金陵八家"之一。山水、人物、花卉,无不极妙。工铎尝题其小景云:“洽公吾不知为谁,此幅全摹赵松雪、赵大年,穆然恬静,若厚德醇儒,敦庞湛疑,无式无恌,灯下睇观,觉小雷、紫溪、白岳一段,忽移于尺幅间矣。”又云:“是古人笔,不是时派。时派即钟谭诗也。”小印模糊,误视会公为洽公,圻后即以洽公行,咸知己也。康熙三十三年(一六九四)作春山策杖图,时年七十九。
精于山水、花卉、人物等。他的仕女画幽闲静逸。与龚贤、高岑、邹吉、吴宏、叶欣、胡慥、谢荪被称为“金陵八家”。
◇ 作品赏析 ◇
《春山策杖图》
《堂上祝寿图》
《柳溪渔乐图》
樊迟:春秋孔门弟子。
樊哙:西汉初年的大将。
樊崇:东汉初期,统领赤眉军的民变领袖。
樊宏:东汉初期,东汉光武帝的国舅。
樊稠:东汉末期军事将领,董卓部下。
樊建:三国时代,蜀汉后期大臣。
樊绰:唐朝末年的一位从事,蛮书的编者。
一、“扬州八怪”有哪些名家?
“扬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画家,说法不尽一致。有人说是八个,有人说不止八个;有人说这八个,有人说另外八个。据各种著述记载,计有十五人之多。因李玉芬《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是记载“八怪”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还是以清末李玉芬所提出的八人为准。即: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鳝、黄慎、李方膺、罗聘。至于有人提到的其它画家,如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因“八”字可看作形容词,也可看做约数。
“扬州八怪”知识广博,长于诗文。在生活上大都历经坎坷,最后走上了以卖画为生的道路。他们虽然卖画,却是以画寄情,在书画艺术上有更高的追求,不愿流入一般画工的行列。他们的学识、经历、艺术修养、深厚功力和立意创新的艺术追求,已不同于一般画工,达到了立意新、构图新、技法新的境界,开创了一代新画风,为中国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业。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文人画自唐宋兴盛起来,逐步丰富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留下大量的作品,这是中国绘画的骄傲。明清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众多的画派,各具特色,争雄于画坛。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四王”为首的虞山、娄东画派,而在扬州,则形成了以金农、郑燮为首的“扬州八怪”画风。这些画家都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绘画传统,但他们对于继承传统和创作方法有着不同的见解。虞山、娄东等画派,讲求临摹学习古人,以遵守古法为原则,以力振古法为己任,并以“正宗”自命。他们的创作方法,如“正宗”画家王珲所说,作画要“以元人笔直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他们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作品多为仿古代名家之作( 当然在仿古中也有创造),形成一种僵化的局面,束缚了画家的手脚。“扬州八怪”诸家也尊重传统,但他们与“正宗”不同。他们继承了石涛、徐渭、朱耷等人的创作方法,“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不死守临摹古法。如郑板桥推崇石涛,他向石涛学习,也“撇一半,学一半,未尝全学”。
石涛对“扬州八怪”艺术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他提出“师造化”、“用我法”,反对“泥古不化”,要求画家到大自然中去吸收创作素材,强调作品要有强烈的个性。他认为“古人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人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石涛的绘画思想,为“扬州八怪”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扬州八怪”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扬州八怪”从大自然中去发掘灵感,从生活中去寻找题材,下笔自成一家,不愿与人相同,在当时是使人耳目一新的。人们常常把自己少见的东西,视为怪异,因而对“八怪”那种抒发自己心灵、纵横驰骋的作品,感到新奇,称之为怪。也有一些习惯于传统的画家,认为“八怪”的画超出了法度,就对八怪加以贬抑,说他们是偏师,属于旁门左道,说他们“示崭新于一时,只盛行于百里”。赞赏者则夸他们的作品用笔奔放,挥洒自如,不受成法和古法的束缚,打破当时僵化局面,给中国绘画带来新的生机,影响和哺孕了后来像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艺术大师。
二、“扬州八怪”怪在哪里?
“扬州八怪”究竟“怪”在哪里,说法也不一。有人认为他们为人怪,从实际看,并不如此。八怪本身,经历坎坷,他们有着不平之气,有无限激愤,对贫民阶层深表同情。他们凭着知识分子的敏锐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对丑恶的事物和人,加以抨击,或著于诗文,或表诸书画。这类事在中国历史上虽不少见,但也不是多见,人们以“怪”来看待,也就很自然的了。但他们的日常行为,都没有超出当时礼教的范围,并没有晋代文人那样放纵--装痴作怪、哭笑无常。他们和官员名士交流,参加诗文酒会,表现都是一些正常人的人。所以,从他们生活行为中来认定他们的“怪”是没有道理的。现在只有到他们的作品中,来加以研究。
“八怪”不愿走别人已开创的道路,而是要另辟蹊径。他们要创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来自立门户,就是要不同于古人,不追随时俗,风格独创。他们的作品有违人们欣赏习惯,人们觉得新奇,也就感到有些“怪”了。正如郑燮自己所说:“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笑我板桥怪。”当时人们对他们褒贬不一,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偏离了“正宗”,这就说明了它所以被称之为“怪”的主要原由。扬州八怪画家突破了“正宗”的束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重在自己创造与发挥,穷其一生,为创造新的画风而努力。
、、、、、、、
金陵八家
在“新安派”在安徽风行的同时,南京地区也聚集了一批遗民画家,他们遁迹山林,以诗画相唱和,风格虽不尽相同,但有着相近的艺术意趣,其中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八人,被人称为“金陵八家”,龚贤为八家之首,成就最大。
□ 龚贤(1619-1689),字半千,又字野遗,号柴丈人、半亩,江苏昆山人。早年在外飘泊,晚年隐居南京清凉山,以卖画课徒为生,生活清苦。他工于山水,师法董源、二米、吴镇、沈周,同时注重写生,山水大都写南京一带风光,着意表现丰饶明丽的湖光山色。善于用墨,继承和发展了宋人的“积墨法”,山石树木,大都经多遍勾染皴擦,墨色浓郁,对比强烈,被称为“黑龚”,如南京博物院藏《千岩万壑图》卷。此外,他也有一种被称为“白龚”的画风,全幅纯用干笔淡墨,仅加少量浓色和苔点,显得秀雅、明丽,如故宫博物院藏《木叶丹黄图》轴。直接师承其法者有王概、柳堉等。王概,字安节,浙江秀水人,龚贤弟子,《芥子园画传》主编者,山水用墨浓重,近龚贤。柳堉,字公韩,金陵诸生,就学于龚贤,山水颇得董、巨遗意。
□ 樊圻(1616-1694尚在),字会公,江宁人。山水取法董、巨、黄、王及刘松年,用笔工细,皴法细密,画风清雅。传世代表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柳村渔乐图》卷等。
□ 吴宏,字远度,号西江外史,原籍江西金溪,客居金陵。山水宗法宋元,笔墨劲逸,气势雄阔,画风粗放。故宫博物院藏《江山行旅图》卷等是他的传世代表作。
□ 高岑,字蔚生,杭州人,居江宁。绘画初学同里七处和尚,后以已意行之。山水有粗、细两种面貌,粗笔近沈周,如故宫博物院藏《山水》卷。细笔画常见,如故宫博物院藏《青绿山水图》轴及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松窗飞瀑图》轴等。
□ 邹喆,字方鲁,善山水、花卉。画史记载其画“简淡超逸”,但传世作品却以凝重苍劲取胜,如南京博物院藏《松林僧话图》轴。
□ 叶欣,字荣木,华亭人,寓金陵。山水以布局见长,用笔轻细,墨色清淡。故宫博物院藏有其《锺山图》卷及《山水》册等。
□ 胡慥,字石公,金陵人。工山水、花鸟。山水苍茫浑厚,花鸟则较工整,有宋人意。传世作品较少,故宫博物院藏有《草虫册页》,上海博物馆藏有《溪山隐逸图》扇等。
□ 谢荪,字缃西,溧水人。工山水、花卉。山水多吴门遗意,用笔细秀,如故宫博物院藏《青绿山水》轴;花卉则受陆治影响,故宫博物院藏《荷花》册页为其代表作。
同时称誉金陵画坛的还有以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见长的陈卓、山水有“云间派”遗意的陆□、画山水人物不拘成法的张风等人,姚允在、盛丹、武丹、陈舒等也有时名。
樊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寻根溯源 樊姓来源有三:1、出自姬姓,乃周文王之后 。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文王子虞仲有支孙名仲山甫,宣王封仲山甫于樊(今河南济源),后世子孙以邑为氏。2、出自子姓,乃成汤王之后 。据《左传》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汤王的后裔子孙,有陶、施、樊、繁等七大族,称为殷民七族,中有樊姓。周时,殷民七族归齐管辖。3、出自他族改姓而来。据《世本》所载,“巴郡蛮”五姓有樊;武落山出四姓,其三为樊;前秦、隋初时陕西关中氐族大姓有樊姓;明清时云南黑盐井(今禄丰西北)巡检使土巡检为樊姓,系白族;今蒙古、满、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仲山甫。又名樊穆仲,乃周文王之裔孙。周宣王时任卿士,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辅佐周宣王南征北战,使周人统治的疆域扩大,史称“宣王中兴”。由于仲山甫功勋卓著,周宣王封他为樊侯,他的子孙便以封邑为氏,称樊姓。他们尊仲山甫为樊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樊姓发祥于今河南济源,春秋战国时,樊姓以此为主源,北入山东、山西,南迁湖北、江苏,西徙陕西,如春秋时楚国有共王夫人樊姬,鲁国有孔子弟子樊须,战国有避罪于燕的秦将樊於期,汉初名将沛人樊哙等。自战国至西汉,樊姓在河南繁衍兴旺,如尉氏、新野、新蔡、陈留等地皆有樊姓人。其中有一支迁至今唐河湖阳,迅速繁衍成为南阳郡大姓。湖阳樊姓至樊重,在西汉末、新莽初,成为全国有数的大庄园主,嫁女于春舂陵宗室刘钦,生刘秀。樊宏,汉光武帝刘秀之舅父,被拜为光禄大夫,位至特进,封寿张侯。宏弟樊丹,封谢阳侯,兄子樊寻,封玄乡侯,族兄樊忠,封更父侯,父樊重,追封为寿张敬侯,一门五侯。后樊宏子封燕侯,孙樊凡官至大鸿庐。此支樊姓显贵于当朝,又族大人众,子孙昌盛,于是形成了樊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南阳郡。此期北迁入山西的一支樊姓经繁衍昌盛,形成了樊姓历史上的另一大郡望——上党郡。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东汉以外戚声势显赫的湖阳樊姓余威不减,南朝梁的樊方兴,历散骑常侍,东益州刺史,封富川县侯,其孙樊毅和樊猛亦任高职,皆封公侯。此支樊姓传续六百年,隋统一后,才湮而不闻。此际上党郡的一支樊姓入迁北猗氏(今山西临猗),以北周樊进、北齐樊逊为代表,使北猗氏之樊姓昌盛起来。唐代时,樊姓依旧在北方昌盛,值得一提的是,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樊淑流落大食(今阿拉伯),将中国书画艺术传入西方。两宋时,江南始有樊姓见诸史册。明初,樊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天津、北京、河南、山东、江西等地。明代,南方樊姓有大发展。清代时,樊姓已广布大江南北,并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如今,樊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陕西、河南、江西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樊姓约占全国汉族樊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
郡望堂号 樊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1、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2、上党郡,秦治所在今山西壶关,西汉移治长子(今属山西)。
?堂号:“南阳”、“文魁”、“上党”、“忠烈”、“听命”等。?
宗放特征 1、樊姓人才济济。文可开创樊侯学、樊氏学,并有政绩卓著之文臣,武有能征惯战、智勇兼备之封疆大吏。2、樊姓南迁江南要晚于其他姓氏。因为自宋代起,江南始有樊姓见诸史册。3、堂号来历激励后人。如忠烈堂缘于西汉名将樊哙,因樊哙辅佐刘邦忠心不二而得名。
名人精粹 樊哙:沛(今江苏沛县)人,汉初名将。从沛公攻秦,屡先登有功。沛公自咸阳还军坝上,在鸿门能脱险而归,哙力为最。及高祖初定天下,累迁左丞相,封舞阳侯。樊仲华:新野(今属河南),东汉官吏。少与刘秀游,光武即位,征为侍御史,累迁郡太守。樊英:鲁阳(今河南鲁山)人,东汉学者。习京氏易,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著易章句,世名樊氏学。官至光禄大夫。樊阿: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三国名医,华佗弟子。擅针灸,主张可深刺,一反当时胸、背、腹不可过四分之二说。樊逊:河东北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北朝北齐哲学家。幼时好学,专心典籍。初为县主簿,后诏入秘府刊定书籍,时有“文章成就,莫过樊孝谦(樊逊字)”之说。累官至员外散骑侍郎。樊叔略:陈留(今河南开封)人,隋代名臣。西魏中授都督,北周时,封清乡县公,拜汴州刺史,入隋,为晋安定公,迁相州。政绩卓著,有歌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后拜司农卿。樊兴:安州(今湖北安陆)人,唐代名将。从唐太宗李世民征战四方,积功封营国公。贞观中,讨陵州獠,击吐谷浑,迁左监国大将军,封襄城郡公。后拜检校右武侯将军。樊宗师: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官吏、学者。历进谏议大夫。力学多通,作文力求古奇,至不可句读。樊敬:郓城(今属山东)人,明朝名将。洪武年间进士,督饷征安南(今越南)、攻沙漠,数有功;扶真定,镇济宁,终刑部左侍郎。樊镇:河南考城(今民权)人,明代官吏。洪武进士,博通经史,性刚直,授监察御史,振肃风,有政绩,累官山西右布政使。樊玉衡:黄冈(今属湖北)人,明代官吏、学者。由推官擢御史,性强敢直言,累官至刑部主事、太常少卿。著有《智品》。其子维城、维甫俱有名于当时,樊维城著有《盐邑志林》,樊维甫著有《西霞集》、《三易衍符》、《天机密铃》等。樊梦斗:河北文安人,明末清初诗人。明亡后,隐居桐柏山,著有《驻槎诗集》。樊镇:通州(今北京通县)人,清代学者、道士。号煮石山人,主白马庙,工诗文、书画。著有《来鹤山房诗集》、《群玉篇》。樊圻: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清代画家。金陵八家之一,山水、人物、画卉,无不精妙。其兄樊沂及其子樊云均为当时画家。樊钟秀:河南宝丰人,民国时军阀。曾被孙中山任命为建国豫军总司令。一九三零年参加中原大战,任阎冯联军邓宝珊部副总司令,不久在蒋空军轰炸许昌时阵亡。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51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龚贤
下一篇: 孙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