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1743~1805),清代书法家、篆刻家。清代书法金石学家和文坛泰斗、经学宿儒,邓派的创始人。怀宁(今属安徽)人,原名琰,因避嘉庆讳,以字行,号顽伯、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古浣子。他出生于寒门,9岁时读过1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后又靠写字、刻印谋生。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六月入京都,邀邓石如同往。秋,途经山东,遂登泰山观览。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响誉书坛。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
邓石如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不入仕途,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人推为清代第一。生性廉洁,成名后以书法篆刻自给。喜好游历名山胜水。常一筇一笠肩背行李游走百里。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邓石如幼年时家境贫寒,一生社会地位低下,他自己说:“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这样一位读书不多的“一介布衣”,成长为伟大的艺术家,全靠艰定不移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锻炼。他十七岁后,就开始以书刻自给。三十岁后,通过友人介绍,陆续认识了南京梅缪 三兄弟等友人,遍观梅家收藏的金石善本,凡名碑名帖总要临摹百遍以上,为此起早贪黑,朝夕不辍为以后的篆刻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础。所以,当时人评他的四体书法为清代第一人。
邓石如时代,正值皖、浙两派称霸印坛之时,但他绝不满足于前人印家所取得的成果,而以自己雄厚和书法为基础,做到“书从印出,印从书出”,打破了汉印中隶化篆刻的传统程式,首创在篆刻中采用小篆和碑额的文字,拓宽了篆刻取资范围,在篆刻上形成了自己刚健婀娜的风格,巍然崛起于当时的印坛,可说与皖、浙两派形成鼎足之势。邓石如的雄风一直影响到同时期的包世臣、吴让之、赵之谦、吴咨、胡澍、徐三庚等人。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邓石如是一位杰出的大家。可惜他原石流传极少,存世有《完白山人篆刻偶成》、《完白山人印谱》、《邓石如印存》等。
◇作品赏析◇
清 邓石如作品清 邓石如作品
清 邓石如作品清 邓石如作品
清 邓石如作品
清 邓石如作品
邓石如的篆书艺术特色
邓石如的篆书(一般指小篆)最大的特点就是书写性强,比李斯和李阳冰都强。
他的书写性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一改篆书“玉筋篆”的线条,采用近似隶书的笔意。
邓石如以隶书的笔意来作篆书,不可谓不大胆。2、结体更为瘦长。3空间结构不对称。
1. 邓石如白氏草堂记译文 《白氏草堂记》释文: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
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檀树,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
北据层岩,积石嵌空,奇花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知其名,四时一色。
刘秋生清代中叶,书家如林,书法、篆刻兼擅者亦比比皆是,其中以独特风貌享誉后世的,当首推乾嘉年间的邓石如。邓石如的书法,篆、隶、真、草之中,最受人们称道的是篆书。
他的篆书吸取汉碑篆额和唐代李阳冰《三坟记》等篆字的体势笔意,得朴厚沉雄之韵,一改宋、明时期篆书的刻板、拘谨之风。《白氏草堂记》,邓石如62岁时所书(其谢世前一年写成),弥足珍贵,是其晚年篆书的代表作之一。
纵观该帖,既充盈着浓浓古气,又漾溢起层层新意;既老成持重,又清秀洒脱;功力与情致并重,行气整饬,韵味醇厚。此帖篆字结体开合自如,收放随意,合处、收处紧实,如月照密林;开处、放处疏朗,似走马平川。
行与行之间,字与字之间,似“各自为政”,却互有关照,彼此呼应。邓石如妙于以曲取直,此帖的竖线结构中,曲笔居多,弯曲的角度、大小各有不同,充分表现出“邓派”篆书所独有的结体风貌。
在用笔上,《白氏草堂记》可作为“邓派”篆书笔意的代表。篆书用笔一般多遒劲坚挺,如绘画中的“高古游丝描”。
而邓石如在书写此帖时,保留了遒劲坚挺的笔法,追求有厚度、力度和深度的笔意:线条中端收敛坚实,两旁铺开,略带枯涩,厚重之感溢然纸上;行笔凝炼,转折处或顺笔借势而入,或逆笔反转迂回,使两线交接显得灵动而赋于动感,让笔锋力量更加集中而产生力感;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更见邓体篆书的深度。邓石如不愧是杰出的篆刻家,在书写时自然流露出刀法趣味。
此帖的字,边缘处细如绒毛,粗如锯齿,这些刀趣的运用恰到好处。另外,《白氏草堂记》的末尾落款作行书,字体飘逸而不失浑朴气息,与正文篆书置于一处,各臻其妙,相映成辉。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后以字行,更字顽伯,取其谐音,因号完白山人,又号笈游道人。开“皖派”风气之先河,世有“邓派”之称。
2.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答案:1.B;2.A;3.A;解析:(1) 应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砍柴” (2) ①句只是说明白云先生被授予官职,和“清高”无关;④⑥两句都说明白云先生有才能 (3) “因为父亲卓著的战功”,朝廷是因为他父亲的忠诚才任命他为千户长 (4) (1)甲申年,农民起义军攻陷京城,张怡与其将领相遇,他毫不屈服,被拘禁了起来。
将领肆意拷问他,他的同党中有人认为张怡有义气而放走了他。 (2)每年按时向白云先生请安问候,走进他的房间,发现书架上有上百卷书,都是他所撰写的阐发儒家经典及论述历史事件的论著。
(3)白云先生的著作,我心里十分向往,担心其失传已经好久了。幸亏他的家人献了出来,但我始终没看过一眼。
参考译文 张怡,字瑶星,原名鹿徵,江苏江宁县人。父亲张可大,明末任登、莱二府总兵官。
适逢毛文龙部下反叛,诱擒了巡抚孙元化,张可大殉难而死。事情奏闻朝廷,张怡以诸生身份被授予锦衣卫千户的官职。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军队攻占北京,张怡遇到李自成的将领,不降,被锁铐起来将要肆意毒打,他们的同党中有人赞赏张怡的节义而放他逃走了。很久之后,张怡才回到故乡。
他的妻子在这以前就死了,他独身寄居在摄山的佛寺里。从不到城市中去,乡里之人都称他白云先生。
当时,湖南、湖北及江浙一带有名望的前朝遗民,大多追求声望,以诗文互争高低。只有苏州的徐昭法、宣城的沈眉生,在穷乡僻野中耕作为生,即使是贤德的士大夫造访也不得见他们一面,然而他们还是有笔墨文章流传于人世。
白云先生则亲自挑水打柴,嘴里从不谈论诗书,学者诗人们也无从向他讨教。四方来往的官员绅士,天天有的到此山游玩的,却不知道山中有他这样一位人物。
我已故的父亲和处士余佩,逢年过节都要到山中看望他。走进他的屋中,看到书架上搁着百几十卷书,都是他撰著的对经籍的阐述和史事评论。
请求抄写副本,他不答应,说:“我只是借写作来度过我的余生而已。我已经买了两个大瓮,死后下葬时要把这些著作一起埋葬。”
他去世时八十八岁了,平生的亲朋老友,早就买了好木材,为他做好了内棺和外棺。他的病将垂危之时,听到此事落泪说:“过去我的先父死于被叛贼攻打的孤城之中,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料理丧事,虽然后来改葬了,但贴身的内棺却无法更换了,我能忍心用这种好棺材吗?”回头看着他的侄孙,催着赶紧换棺材,并且亲自定下盖身尸布的规格,才闭目而逝。
当时我的先父正好回到安徽桐城,返回时已经提前下葬了。有人说:先生著的书已埋入墓穴了。
也有人说:经籍解说之类的书有副本,还保存在他家中。 乾隆三年,皇帝下令修订《三礼》,搜求散失民间的著作。
白云先生的某侄孙亲自把书送到府城,知府命学校教官召集生员抄写,过了很久也没完成。 先生的著作,我心中十分向往,并且担心其失传已经很长时间了。
幸亏他的家人亲自献了出来,而我又始终未能亲眼见一见。故而一并记载在文章中,以期使他的同乡晚辈们有所感触,妥善保存并能加以宣传,别让它们埋没失传了。
3. 邓石如生平简介 邓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创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人。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邓石如出生于寒门,祖、父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终老穷庐。邓石如九岁时读过一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17 岁时就开始了靠写字、刻印谋生的艺术生涯,一生社会地位低下。他自己说:“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邓石如30岁左右时,在安徽寿县结识了寿春书院的主讲梁巘,又经梁巘介绍至江宁,成为举人梅镠的座上客。邓石如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六月入京都,邀其同往。秋,途经山东,遂登泰山观览。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响誉书坛。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
4. 白氏草堂记是邓石如作的文章吗 《白氏草堂记》
释文: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檀树,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北据层岩,积石嵌空,奇花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知其名,四时一色。
刘秋生
清代中叶,书家如林,书法、篆刻兼擅者亦比比皆是,其中以独特风貌享誉后世的,当首推乾嘉年间的邓石如。邓石如的书法,篆、隶、真、草之中,最受人们称道的是篆书。他的篆书吸取汉碑篆额和唐代李阳冰《三坟记》等篆字的体势笔意,得朴厚沉雄之韵,一改宋、明时期篆书的刻板、拘谨之风。
《白氏草堂记》,邓石如62岁时所书(其谢世前一年写成),弥足珍贵,是其晚年篆书的代表作之一。纵观该帖,既充盈着浓浓古气,又漾溢起层层新意;既老成持重,又清秀洒脱;功力与情致并重,行气整饬,韵味醇厚。此帖篆字结体开合自如,收放随意,合处、收处紧实,如月照密林;开处、放处疏朗,似走马平川。行与行之间,字与字之间,似“各自为政”,却互有关照,彼此呼应。邓石如妙于以曲取直,此帖的竖线掸锭侧瓜乇盖岔睡唱精结构中,曲笔居多,弯曲的角度、大小各有不同,充分表现出“邓派”篆书所独有的结体风貌。
在用笔上,《白氏草堂记》可作为“邓派”篆书笔意的代表。篆书用笔一般多遒劲坚挺,如绘画中的“高古游丝描”。而邓石如在书写此帖时,保留了遒劲坚挺的笔法,追求有厚度、力度和深度的笔意:线条中端收敛坚实,两旁铺开,略带枯涩,厚重之感溢然纸上;行笔凝炼,转折处或顺笔借势而入,或逆笔反转迂回,使两线交接显得灵动而赋于动感,让笔锋力量更加集中而产生力感;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更见邓体篆书的深度。邓石如不愧是杰出的篆刻家,在书写时自然流露出刀法趣味。此帖的字,边缘处细如绒毛,粗如锯齿,这些刀趣的运用恰到好处。另外,《白氏草堂记》的末尾落款作行书,字体飘逸而不失浑朴气息,与正文篆书置于一处,各臻其妙,相映成辉。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后以字行,更字顽伯,取其谐音,因号完白山人,又号笈游道人。开“皖派”风气之先河,世有“邓派”之称。
邓石如篆书作品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篆书文轴、篆书中堂、游五园诗。邓石如,名琰,字石如、顽伯,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人。清代著名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
邓石如篆书特点风格评价
邓石如广泛地学习石鼓文、汉碑额等,叉得史籀纵横阖辟之妙,进而形成自己的风貌。邓石如的篆书,峭拔遒劲,肉腴血畅,圆润相兼。在结构上,变秦篆偏方结体为狭长,改上下均匀为上紧下松,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在用笔上,以隶法作篆,铺毫直行,裹锋而转,杀锋以取劲折,具有非常明显的提按起倒变化,一改数百年来截毫写篆以求平整的传统。
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
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
邓石如的篆书最佳作品是《白氏草堂记》
拓展:这是一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散文,而邓石如则将其中的文字用自己的篆书书写在六条屏幕上,构成了这件著名的艺术作品。《白氏草堂记》原本是一篇记录白居易在庐山草堂生活的文章,其中的文字清新婉约,意境优美,邓石如以其精湛的篆书技艺,完美地表现了这种文学情趣,展现出了不同于其他书法家的别样魅力。邓石如的《白氏草堂记》不仅在篆刻界享有盛名,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书法艺术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邓石如在篆刻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篆书作品以瘦劲洗磨、笔画疾走、构图匀称著名。他在多年的篆刻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运用各种刻刀和印材,使得他的篆刻作品在技法和形式上都有着独特的风貌。《白氏草堂记》中的文字在邓石如的手中,被刻划出一种凝重肃穆的气质,同时又蕴含了一种自由奔放的意境,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51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程正揆
下一篇: 丁观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