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冯小青

佚名 2023-06-05 22:38:05

冯小青

冯小青,名玄,字小青。明代万历年间南直隶扬州(今属江苏)人。嫁杭州豪公子冯生妾。讳同姓,仅以字称。工诗词,解音律。为大妇所妒,徙居孤山别业。亲戚劝其改嫁,不从,凄怨成疾,命画师画像自奠而卒,年十八。

冯小青生平
杭州西湖边有两座常令游人悲叹的美人墓:一座是南齐著名诗妓苏小小的孤茔,位于西冷桥畔;另一座则葬着明初怨女冯小青,长寂在孤山脚下的梅树丛中。两座长满青草的孤坟,给西子湖畔增添了几分凄美的色彩,到这里凭吊的人们不免会回想起两位薄命佳人的凄婉故事。

冯小青原本是广陵(今扬州)的世家女。其祖上曾追随朱元璋南征北伐,打下大明江山,建立了汗马功劳。明朝定鼎南京后,冯家享有高官厚爵,到冯小青父亲则受封为广陵太守。冯小青的童年就在广陵的太守府度过,那日子可谓是锦衣玉食,呼婢唤奴。冯小青自小生得秀丽端雅,聪颖伶俐,深得父母的宠爱。冯小青的母亲也是大家闺秀出身,善于舞文弄墨、抚琴弹弦,只有冯小青这么一个宝贝女儿,自然是看得比眼珠子还重。从小对她悉心培育,一心盼望她长成一个才貌出众的姑娘。冯小青十岁那年,太守府中来了一个化缘的老尼,这老尼一身一尘不染的灰布袈裟,慈眉善目,她见冯小青聪明可爱,就将她唤到身边。冯小青觉得这老尼慈祥可亲,也就非常乐意地站在她面前。老尼抚着冯小青的头,缓缓开口说:“小姐满脸颖慧,命相不凡,我教你一段文章,看你是否喜欢?”冯小青好奇心正强,听她说要教自己文章,饶有兴致地点点头,专注地抬头看着老尼。老尼清了清嗓子,闭目合手,念了一大段佛经。老尼念完后,睁开眼睛看了看冯小青,冯小青知是在考自己,当即也闭了眼,把刚才老尼念的佛经复述了一遍,竟然是一字不差。

老尼脸露惊诧之状,随即摇了摇头,口诵一声“阿弥陀佛”,转身对着冯小青母亲郑重地说道:“此女早慧命薄,愿乞作弟子;倘若不忍割舍,万勿让她读书识字,也许还可有三十年的阳寿!”意思说若舍不得让冯小青出家,又教她读书识字,那就连三十岁还活不到。冯母闻言大吃一惊,但她毕竟是个见过些世面的人,认为凭自家的条件,冯小青无论如何也能过得舒舒服服。老尼凭一面之见断定小青命薄,定是故弄玄虚,岂可深信!送走化缘老尼后,冯母依然一如既往地调教女儿,暂时也没看出什么异样。

谁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借“靖难”之名夺得了建文帝的皇位。朱棣进军南京时,冯小青之父作为建文帝之臣,曾带兵坚决阻挡。当朱棣取得天下后,冯家自然成了他的刀下鬼,株连全族。年方及笄的冯小青当时恰随一远房亲戚杨夫人外出,幸免于难,慌乱之中,随着杨夫人逃到了杭州。在杭州城里,冯小青举目无亲,只好寄居到一个曾与冯父有过一回交往的本家冯员外家中。冯员外是经营丝绸生意的富殷,家大业大,见冯小青孤身一人,楚楚可怜,就收留了她。

住进了冯家,吃穿住都不用发愁了,可一夜之间从太守千金沦落为寄人篱下的孤女,使冯小青一直沉浸在悲痛忧郁之中。转眼到了元宵灯节,冯员外家张灯结彩,好不热闹。到冯家来走亲戚的杨夫人,也就是曾带冯小青来杭州的那位夫人,见小青一个人闷坐在屋中,就硬把她拉了出来看灯。冯家大少爷冯通是个精通文墨的儒商,趁着佳节灯会大显身手,制了不少谜语挂在灯上。待冯小青出来时,灯谜已被猜中大半,她走近看时,被一条谜语的谜面吸引住了:

话雨巴山旧有家,逢人流泪说天涯;

红颜为伴三更雨,不断愁肠并落花。

这条灯谜的谜底一下子就被冯小青猜中了,但更吸引她的倒是这首绝句体的谜面,仿佛是她此时心境的写照,不由地站着发呆。

冯小青异样的神情被制谜的冯家大少爷看在眼里,不禁升出一股怜惜之情。他早知道家里住进了一个遇难的小姐,听人说是如何才貌双全,无奈自己是有妇之夫,不敢随意造访。今见到冯小青,他马上猜出了她的身份。

冯通走近小青,轻声问道:“小姐是否已猜中这则灯谜?”冯小青猛地被惊醒,转头一看,是一位风度儒雅的年轻公子,不由得脸一红,低声答道:“可否是红烛?”冯通含笑点头,赞道:“小姐好悟性。”冯小青不好意思地走开了。

几天后,杭州城里下了一场春雪。雪花飘落,到处银装素裹。冯小青的屋外有几树白梅,这时梅花正迎雪吐蕊,清香溢满小院。冯小青自幼就偏爱梅花,尤其是白梅。在广陵旧宅她的闺阁前就种着一大片梅树,每到梅花飘香时,她总喜欢留连其间,享受那份雅韵。飘落异乡,又见到了熟悉的梅花映雪,她沉闷的心情闪出一片晴朗。于是找了一个瓷盆走出房间,到院中的梅树丛中,十分用心地从梅花瓣上收集晶莹的积雪,准备用来烧梅雪茶。这也是她过去常做的一件趣事。

就在这时,也有爱梅雅好的冯通走进了小院,他是特意来看梅花的。两个爱梅人在雪地梅树下不期而遇,似乎都没有感到惊异,只是会心地相对一笑。于是,冯通开始帮着小青一同拂扫梅雪,同时零零散散地侃着梅花的趣闻和吟梅的诗词。不知不觉中,就收到了满满一盆梅花雪。冯小青略带羞涩地邀请冯通进屋一同烧煮品尝梅雪茶,冯通欣然领命。两个人在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烧雪、品茶、谈诗,情融意恰。有了那次倾谈后,冯通情不自禁地总想找机会接近小青。小青觉得冯通文雅知礼,又善暖人心,因此也十分乐意冯通来看她。如此一来,冯通三天两头瞒着妻子崔氏来会小青,小青的小屋中从此充满了生机。终于,两人的感情发展到如火如荼的地步,彼此不忍再暗中相会、日日别离,在春天来临时,冯通向父亲提出了纳妾的要求。冯员外原本对聪明可人的小青就颇有好感,加之冯通的原配夫人崔氏婚后三年不曾生育,因此爽快地应充了冯通娶小青为妾的婚事。崔氏对此虽然耿耿于怀,但既然老爷子点了头,她也奈何不得,只在暗中切齿发恨。

小青与冯通有了名正言顺的关系,益发朝朝夕夕相伴相守。冯小青一个名门千金,嫁给商贾人家为妾,说来有些委屈。冯通对她那般轻怜蜜爱,她也就非常知足了,满以为劫难已过,否极泰来。在风光旖旎的西子湖畔,重新抓住了幸福的人生。不料好景不长,新婚蜜月刚过,冯通的原配夫人崔氏就开发施展她大少奶奶的威风了。先是对冯通的行动严加约束,继而又对冯小青的生活挑三拣回。小青口味清淡,不习惯于冯家油腻的饮食,所以冯通常让厨子另外烧一些合小青口味的小菜。这天,厨子为小青单独炒的菜被崔氏看见了,她故意斥责厨子道:“冯家有大鱼大肉,谁让你还烧这些没油腥的菜,想丢冯家的面子吗?以后不许再烧!”说完,把那两盘菜狠狠地倒在了污水池中。

因受制于崔氏,冯通很少有机会来冯小青屋中陪她。小青重新又落于孤寂中,因为有了那一小段美好时光,眼下的孤寂变得更加难耐。枯坐屋中,小青只好借诗词排遣忧情。这天,她心有所慨,写下这样的诗句:

古诗一首

雪意阁云云不流,旧云正压新云头。

米癫癫笔落窗外,松岚秀处当我楼。

垂帘只愁好景少,卷帘又怕风缭绕。

帘卷帘垂底事难,不情不绪谁能晓。

妒烟渐瘦剪声小,又是孤鸿泪悄悄。

又绝句四首

何处双禽集画栏,朱朱翠翠似青鸾。

如今几个怜文彩,也向秋风斗羽翰。

其二

脉脉溶溶滟滟波,芙蓉睡醒欲如何。

妾映镜中花映水,不知秋思落谁多。

其三

盈盈金谷女班头,一曲骊珠众伎收。

直得楼前身一死,季伦原是解风流。

诗中倾诉了她处境的无奈,也暗喻了崔氏的压人之势。写成后诗笺摊放在桌上,就焉焉地睡着了。这时,正巧崔氏路过这里,见屋内寂静无声,竟不怀好意地悄悄溜进来窥探,无意中发现了桌上墨迹未干的诗笺。崔氏粗通文墨,竟也看明白了那两首诗的含义,知道是暗讽自己的,顿时大发淫威,吵嚷起来。崔氏的叫声惊动冯家上上下下不少人,见冯员外和冯通都闻声赶来了,崔氏便趁势发泄一番,她涕泪俱下地数落着:“我这个作大的竟管不了这个家了,有人看我不顺眼就明说好了,干吗非要在诗中诽谤我,传出去好让大家都知道冯家没有规矩……”她一边说一边捶首顿足,仿佛受了莫大的委屈。抓到一丝把柄后,崔氏就决不放过,非逼着冯通把小青送出家门,否则自己就寻死觅活。迫于崔氏的泼辣横蛮,加之她娘家是冯家的世交,也是杭州城里的富商,不便得罪,冯通只好把小青送到孤山的一座冯家别墅中居住。

孤山位于西子湖畔,风景秀丽而宁静。冯小青身边仅有一老仆妇相随,面对西湖的朝霞夕岚,花木翠郁,冯小青提不起半点兴致。倒是孤山别墅的清幽寂静与她的心情颇能融为一体。

冯小青的住处靠近当年宋代处士林和靖隐居的地方,虽已物换星移,但这里仍留下大片的古梅林。梅花虽已开过,却仍能唤起小青无边的遐思。面对看尽人间盛哀的梅树,她不由地暗叹自己飘零凄苦的身世.形然而下的眼泪化成了一束悲诗;

其一:

春衫血泪点轻纱,吹入林逋处士家;

岭上梅花三百树,一时应变杜鹃花。

其二: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其三:

乡心不畏两峰高,昨夜慈亲入梦遥;

说是浙江潮有信,浙潮争似广陵潮。

伤心的小青只有借诗寄愁,梅花落尽,只换上满山的杜鹃,杜鹃滴血恰似小青的心。在这里,她思念已故的父母,怀念少年时那段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同时,她又切切盼望着心爱的夫君到来,他曾说过会常来看她的,可已过去月余,一直也没见他的踪影,是忘了她?还是受制于崔氏?

一个花红飘落的春末午后,午睡的小青被一阵急促的轻呼声唤醒。她睁眼一看,竟是她日夜思念的夫君冯通,她腾地坐了起来,揉了揉睡眼。冯通这时已进屋了,见到分别一月的小青,竟消瘦得如此厉害,心疼地将她拥住。正待叙别情时,门外老仆妇传话进来:“大少奶奶派人来了,请大少爷速速归府!”这边话还只到唇边,那里崔氏派来的心腹家人已进了院子,一场鸳鸯梦还未开始就被惊散了。

那片刻的相会,小青总觉得是一个梦,她好想那样的梦再入睡乡。可是又一个月过去,好梦不曾再来。小青渐渐茶饭不思,人变得病弱恹恹。她歪在病榻上,抱着琵琶,一遍又一遍地弹唱着自撰的“天仙子”:

文姬远嫁昭君塞,小青又续风流债;也亏一阵墨罡风,火轮下,抽身快,单单零零清凉界。原不是鸳鸯一派,休算作相思一概;自思自解自商量,心可在,魂可在,著衫又执双裙带。

一日,一直病病恹恹、情绪低落的小青,忽然有了几分精神,她对老仆妇说:“立刻请一位高明的画师来为我写真,不惜金钱多少!”画师请来后,冯小青仔细描了妆,穿上最好的衣衫,端坐在梅花树下,让画师为自己画像。画师仔细画了两天,终于画成了小青倚梅图,小青接过画看了一会儿,转头对画师说:“画出了我的形,但没画出我的神!”

画师是个十分认真的人,接着又开始重新作画。这次,小青尽量面带笑容,神情自然地面对画师。又费了两天时间,画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像。冯小青对着画审视良久,仍然摇头叹息道:“神情堪称自然,但风态不见流动!也许是我太过矜持的原因吧。”

于是,第三次画象画师要求冯小青不必端坐,谈笑行卧、喜怒哀乐一切随兴所至,不必故意作做。冯小青体会了画师的意思,便不再一板正经地摆着姿势。而是如平常一般地生活行动,或与老仆妇谈笑;或扇花烹茶;或逗弄鹦鹉;或翻看诗书;或行于梅树间。画师在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间,把握了她的神韵,用了三天时间观察,然后花一天时间调色着彩,把画画成。这副画中,小青依然倚梅树而立。生动逼真,几乎是呼之欲出。

冯小青重金酬谢了画师,然后请人将画像裱糊好,挂在自己的床边,天天呆呆地望着画中的自己,似乎在与她作心与心的交流。每日与自己的画像为伴。那情神真是顾影自怜、形影相吊,她把这种日子写成了一首诗:

新妆竟与画图争,知是昭阳第几名?

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画像上的小青光鲜依旧,可生活中的小青却日渐衰弱。无缘再会心上的夫君,画像又怎能解她心上的忧愁。此生万般无奈,她只好祈祷来世的幸福:

稽首慈云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先;

愿为一滴杨枝水,洒作人间并蒂莲。

事到如今,冯小青已希望殆尽,她无法争取今生,只好让它快快走完,以便尽早化作来世的“并蒂莲”。病中,冯小青一直拒绝服药,因为她要拒绝今生的凄苦。萧秋来临,万物尽凋。这天一早,身体已极度虚弱的小青,把一封“诀别书”托老仆妇转交给她唯一的亲戚杨夫人。并把自己的几卷诗稿包好,让老仆妇寻机送给冯家大少爷。一切交待完毕,她竭力打起精神,沐浴薰香,面对自己的画象拜了两拜,禁不住

大声恸哭,哭声愈来愈小,终于气断身亡。这年她还不满十八岁,果然应了当年老尼的

预言,这究竟是天命,还是人为?

冯通听到了小青的死讯,不顾一切地赶到了别墅,抱着小青的遗体大放悲声,嘶声喊着:“我负卿!我负卿!”清检遗物时,冯通找到了三副小青生前的画像,连同老仆妇转交给他的诗稿带到家中,象宝贝一样地珍藏起来。不料,几天后,诗稿和画像被泼妇崔氏发现,全部丢在火中。冯通奋力抢救,才勉强抢出一些零散的诗稿。杨夫人受冯小青之托,从各方搜罗了她的诗稿,将它们结集刊刻行世,名为《焚余集》。

求冯小青诗词,越多越好!

小青《拜慈云阁》诗:
稽首慈云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天。
愿将一滴杨枝水,洒作人间并蒂莲。
又《拜苏小小墓》诗:
西冷芳草绮粼粼,内信传来唤踏青。
杯酒自浇苏小墓,可知妾是意中人。
冯小青生前雅好《牡丹亭》,曾写过许多与牡丹亭相关的诗句,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是:
冷雨幽窗不可聆,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潘光旦,小青之分析

1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叫做《小青之分析》,作者是潘光旦。《小青之分析》是他读书时的一篇作业。

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这位作者,潘光旦与叶企孙、陈寅恪、梅贻琦并成为清华百年四大哲人。一生涉猎广泛,在性心理学、社会思想史、家庭制度、优生学、人才学、家谱学、民族历史、教育思想等众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摘自百科]

当年在全国上下倡导人多力量大的时候,潘光旦等人提出应该适当限制人口。但那时唯我独尊一言九鼎,限制人口的声音很快就被压下去了,潘光旦还被打成右派,直到79年才被解放。

潘光旦在清华堂读书时有一位老师,叫做梁启超,当时梁启超在清华堂给学生上课,讲的内容是“中国五千年历史鸟瞰”,要求学生妹据此写一篇文章作为作业。

潘光旦用当代的心理学生理学知识,分析了几百年前冯小青之死——相当于用现代的知识为过去的某些事情或者某些现象做出解释。

这个角度在当时非常别致,再加上潘光旦的分析有理有据,这份作业受到了梁启超的激赏。梁启超给了他很高的评价,说他的头脑滢澈,情绪深刻,无论是当科学家还是当文学家都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希望他专注某一方面,必能大成。

事实上,潘光旦并没有按照梁启超先生的建议走专一化的道路,依然走广与博的路线,一生涉猎广泛。在优生学和性心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

这本《小青之分析》就是他后来根据当时的作业完善拓展而来的,从性心理的角度考察分析当时冯小青为什么会死掉,冯小青顾影自怜究竟与性心理何干,甚至还给出了一些预防措施。

有必要介绍一下冯小青的故事。冯小青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才女,从小聪慧,十岁时有个尼姑到她家口授佛经,她听一遍就能背诵。这个尼姑想要收她做弟子,冯小青的母亲没同意。

到了十六岁的时候,冯小青的母亲贪恋财物,把她嫁给了一个富人做小老婆。这个富人的大老婆是个悍妇,悍妇把小青单独迁到一个院落,没有自己的允许不准自己的丈夫与小青见面。

小青日益忧郁,后来大家发现冯小青经常跟自己的影子絮絮叨叨地聊天,旁人一近前就戛然而止。

本来冯小青周围有个可以跟自己交流的杨夫人,后来杨夫人随夫去了外地,冯小青更加孤独,更加忧郁。到最后变得茶饭不思,每天只喝几口梨水。

再后来冯小青觉得自己要死了,请画师来为自己画像,画了几次她都说不像,后来画师观察她的举动,终于做出一副她满意的画像。她对着画像说,小青,小青。然后就死掉了。

3

潘光旦从性心理的角度分析了这个故事中小青的一些行为形成的原因,和她为什么忧郁而死的原因,还提出了自己的性发育观。

潘光旦把人的性心理发育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子母认同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母体客观化与母恋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自我自觉及自我恋阶段;第四个阶段是自我恋扩大与同性恋阶段;第五个阶段是性成熟与异性恋阶段。

第一个阶段 就是小孩刚出生没多久,没有自己的意识,还认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个整体。

第二个阶段 是小孩逐渐有了自己的意识,意识到自己的母亲是另一个客观存在,并不和自己是一个整体,这个时候小孩在精神上对母亲充满了爱恋。

第三个阶段 小孩已经脱离了母亲的怀抱,受到社会压力或者大人引导,意识到母恋不会被允许,于是转而爱恋母亲之外的人。除了双亲之外,最熟悉的人就是小孩自己,这个时候的小孩在心理上爱恋的对象往往就是自己。

第四个阶段 自己的性心理逐渐发展,爱恋的对象从自己转移到别人,但是步子又不能迈的太大,往往会转移到不是自己但与自己相近的人的身上,也就是同性身上。恰在这个阶段,自己接触最多的别人往往是与自己同性的人。

第五个阶段 在生理上成熟了,繁殖的本能、欲望的本能共同影响,自我恋、同性恋已经无法应付这总影响,只有发育健全的异性才能满足这种需求,于是就进入了异性恋阶段。

4

《小青之分析》认为,人的性心理要经历上述5个阶段——子母认同、母恋、自恋、同性恋、异性恋。子母认同是开端,异性恋是归宿。

这个过程受某些因素影响,可能会发生回流。例如经历了同性恋阶段,跨越到异性恋后,受到某种刺激,在心理上就会退缩,性心理的发展阶段可能会退回到同性恋阶段,甚至退回到自我恋阶段。

很多人非常自恋,用《小青之分析》里的观点解释的话,那就是这人从自恋到同性恋、异性恋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过某些阻滞,在这个地方形成了一个影响深刻的心理区域,这个区域一直伴随着自己。

水仙花代表自恋。传说水仙花原本是一个美男子,他不爱任何人,没对任何人产生过爱情。有一次在水边低头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就对自己的影子产生了爱情,当他扑向水里拥抱自己的影子时,便化身一朵水仙花。

按照《小青之分析》的解释,水仙花这位美男子在性心理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一直停留在自我恋阶段,没能顺利进入同性恋、异性恋阶段。也有可能进入过这个这两个阶段,但发生了回流。

冯小青的故事中,有冯小青跟自己的影子讲话的情节,还有冯小青最后跟自己的画像讲话的情节。潘光旦认为,冯小青很可能也像水仙花一样,停留在了自我恋阶段——很可能是回流。

想想吧,一个十六岁的小女孩嫁给了一个富人,在那过程中可能经历了口臭体臭腋窝臭,言粗语俗动作野等等刺激,再加上被他家大老婆排斥,很难再对异性、同性产生爱恋,就退回到了自我恋阶段。

恋母的妈宝男妈宝女也可以用《小青之分析》里的观点解释。本应从母恋阶段跨越到自我恋阶段的,但这个过程可能受到了阻滞——例如并没发现自己有什么值得下意识里自我恋的美好方面;或者母亲过度疼溺导致他们很难走出甚至走不出母恋这个阶段;或者虽然已经走出了这个阶段,但受到某些影响又回流退缩了。

当然,这里说的性心理状态,都是心理的范畴,很多东西都是一闪而过的下意识,并不会表现的那么清晰,自己未必能明显感觉到——不会说是“我几岁的时候处在母恋阶段”、“那年我从自恋阶段来到了同性恋阶段”。

阶段与阶段之间还会有重叠,而且某些阶段的作用会长期影响一个人。受到某些外力的影响,即便一个人做出了后面阶段的行为,例如整天与异性啪啪啪,TA的心理上可能还处在同性恋甚至自我恋阶段。

5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正常的性心理发展过程,而不是始终停留在母恋、自恋、同性恋这种中间状态,对于那种回流了的性心理成长过程,该如何是好呢?

外界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性心理的发展的阻滞,同样可以疏通和促进性心理的发展。

冯小青的故事中,冯小青认识一个被称为杨夫人的女人,这个女人在的时候,可以帮冯小青宽心解闷,如果这个人能长期引导冯小青,她可能再次从自恋到后面的性心理阶段的成长。杨夫人走了,冯小青只能顾影自怜,别人又不能和她接触,她自检就走不出自我恋的阶段了。

作为孩子的父母,可能更关心一个孩子身体上的成长,对心理尤其是性心理的成长,往往关心的不够。这就导致了性心理变态的人越来越多——变态在这里不是贬义词,是中性词,意味没有按照常规发展的意思。

父母除了关心孩子身体的成长,还应该关注孩子心理的成长,包括难以启齿的性心理——并不是说你假装看不到问题的存在,问题就真的不存在了,假装问题不存在,有概率问题会自行化解,但更可能问题越积越严重,最终追悔莫及。

其实,在正常情况下,父母只要提供一个正常的环境,孩子就可以朝着正常方向发展——该亲亲抱抱举高高的时候就亲亲抱抱举高高,但千万不要一直亲亲抱抱举高高。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51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