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刘伯温最高官做到了太史令的位置,太史令到明朝时期,职责是比较宽泛的,能掐会算,观测天象,是一个全才人物。放在今天来说,刘伯温的太史令位置就想防御现代的国家气象局局长,并且还要兼任天文台台长。但是刘伯温一生取得了无数的功劳,只有把刘伯温放在这样一个岗位上,也算是无近期才,人尽其用了。
一、刘伯温在元朝时期的任职。刘伯温原名并不叫这个,伯温只是他的字,刘基才是他的本名,是青田县人,大概在今天的,浙江温州文成县。刘伯温是一个奇才,从小天资过人,年仅12岁的时候就考中了秀才。后来,随着学问的深入,在23岁那年,考中了进士。然后就去做了县丞。但是刘伯温的为官之路,并不顺畅。因为过于正直,任期仅仅5年,就辞官归乡了。之后,被元政府召回,但是当了一年的御史之后,他又辞职了。
二、刘伯温跟随朱元璋,立下大功。朱元璋举起反抗大旗的时候,看重了刘伯温,于是便请来了刘伯温作为自己的谋士。刘伯温自此算是遇到了生命中的伯乐。刘伯温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针,为大明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伯温作为谋臣,后来又官至太史令。
三、太史令的工作范围。明朝之前的太史令,可能就是简单的文职工作,但是到了明朝朱元璋这里,似乎变的复杂起来。刘伯温并不是指挥演算历法,而且还会夜观天象,请求朱元璋下罪己诏。在大旱的年间,刘伯温会建议朱元璋大赦天下;除此之外,还会请求朱元璋处理冤案,引导朱元璋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也正是因为刘伯温的这些功劳,朱元璋建立大明,才会获得那么好的群众基础。
刘基画像
刘基在明朝为官的时候,就提出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学说,这就构成了刘基文化的根基。立德就是说大丈夫在世,一定要注重对自己道德的修养。刘基说:大丈夫能左右天下也,必先左右自己。这一格言的提出,完全得出于程朱理学。刘基不但能够通过程朱理学使自己获得提高,而且还能够超出程朱理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立功,就是在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出谋划策,制定战略决策。正是因为有了刘基的大力辅佐,朱元璋才能够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最终建立大明王朝。王朝建立之后,刘基还主持制定了当时最为先进的立法,以及各项规章制度,最终帮助明朝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政治制度。这才出现了明朝皇帝二十年不上朝,而明朝却能正常运转的情况。
立言,在刘基出山辅佐朱元璋之前,就已经著书立说完成了皇皇巨著《郁离子》,再之后还完成了《天地之道》,指导人民百姓,要如何耕作,如何才能够通过大自然获取更大的劳动成果。除了大量的著作之外,刘基还写了大量的诗文。作为明初三大家,刘基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是和宋濂,高启并称的。
在归隐几年后,刘基迎来了他人生中的重要人物朱元璋。从此刘基开始成为朱元璋的谋士,在他的帮助下,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刘基成为能流传至今的著名人物,除了他的这些功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有一个著名的《烧饼歌》,也正是因为这个,才更显出刘基的神秘,甚至将他神化了。
据说又一次朱元璋在进膳,这个时候刘基请求觐见,朱元璋早就知道刘基能掐会算,于是就将自己咬了一口的烧饼扣在碗中。刘基进来之后朱元璋就让刘基猜碗中有什么,刘基一猜即中,朱元璋大惊。
于是朱元璋开始询问刘基明朝的运势,有了他和刘基之间的一次比较长的对话,这就是著名的《烧饼歌》。在这里刘基说出了明朝会存在多少年,在这些年中会发生哪些重大的事件。比如他说朱元璋死后明朝会换皇帝,但是皇位不会旁落,这说的是朱棣造反。还有他算出明朝后期魏忠贤会霍乱朝廷等。
我们不知道这首《烧饼歌》到底是不是刘基所写,他写的这些是不是真的就是现在我们想的意思,如果这些都没有错误的话,那么刘基就真的太厉害了,所有的一切都被他算出来了。
刘基就说:虽然李善长有一些小毛病,但是他能够统领将军们,调和众大臣之间的矛盾,因此丞相还要由李善长来做。朱元璋就此作罢。
再后来李善长身死,朱元璋想让杨宪来做丞相。但是经过刘基相面之后,告诉朱元璋,杨宪虽有将相之才,但是由于气量狭小,所以也没法成为丞相的第一人选。再之后经过对胡惟庸相面,劝诫朱元璋,胡惟庸也并非丞相人选。但是朱元璋却没有采纳刘基的说法。后来,果然杨宪和胡惟庸都被刘基言中,获罪下狱。
刘基论相,主要是根据在少时游学时,在程朱理学故里――徽州,获得的了一部《六甲天书》,从这部天书中学习的一些相面学来论相的。而传说这部《六甲天书》中记载了秦汉间的论相大师许负的学说,再加上后来历朝历代相面大师们的不断的丰富,因此才成书。
在元朝末年群雄割据的年代,刘基之所以选择朱元璋,就是因为通过相面看出朱元璋具有帝王之气,因此刘基才会出山辅佐朱元璋。而在后来徐达攻下元大都时,刘基马上辞官隐退。都是根据自己的论相做出的这一进退决断,最后才避免了朱元璋大杀功臣而独活刘基的情况。
刘基雕像
第一种是被胡惟庸下药毒死了,经过是当时刘基生病了,作为宰相的胡惟庸前去探病,给刘基带去了药,刘基吃下去后不但病情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在三个月后不幸去世。胡惟庸之所以要害死刘基是因为在朱元璋问刘基丞相人选的时候刘基没有为胡惟庸说好话。
第二种说法是朱元璋主谋害死的,说胡惟庸是丞相,但是还没有胆量害死刘基,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朱元璋的指示。还有一个旁证就是刘基吃了胡惟庸的药后病情加重,去见朱元璋向他说了这个情况,但是朱元璋的反应平平,没有什么表示,这不符合朱元璋一贯对待刘基的态度。
同时朱元璋当时正在着手处理功臣,像刘基这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如果被别人所用,会给大明朝打来无尽的灾难,所以朱元璋必须要除掉刘基,种种原因表明,朱元璋主谋除掉刘基是很有动机的。
最后就是刘基病死说,这种说法认为刘基确实是病死的,并没有人谋害。不管是那种说法都有自己的依据,正史中记载也不详细,但是刘基的死确实让人感到惋惜,这样一位人才的去世不正常,人们产生联想也是正常的。
刘基故里
刘基故里是青田县南田乡,现在的文成县南田山,之所以将青田县改名问文成县,就是因为刘伯温的谥号是文成,所以后来的青田县改名文成县。文成县的青田山刘基故里现在是著名的旅游景区,这完全得益于刘伯温。
在刘基故里景观有很多,比如金龟山、宝剑山、七星落、寿桃山、马尾瀑、亢五峰、神仙崖、仙叠岩等等,都是人们比较喜欢的景点。在这里最为著名的还是那座诚意伯庙,这是为了纪念刘基在明天顺三年建设的,在这里有很多名人的匾额和楹联,同时这个庙的建筑面积也十分大。
还有刘基故居,刘基的故居非常简陋,是个五开间,这对于一个帮助大明打下江山的刘伯温来说确实太过简陋。刘基生在这里,辞官回乡后也住在这里,在这里他不谈国事,只是和一些旧友山民往来。
这里的另一个重要地方就是诚意伯墓,这座墓相对来说要宏大的多,因为刘基的功绩很大,所以在他去世后这座墓是敕建的,也就是皇帝下旨让建设的,在墓前的石碑上刻着“明敕开国太师刘文成公墓”。这一行字足以见证刘伯温的功绩。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51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李梦阳
下一篇: 解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