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夏完淳

佚名 2023-06-05 22:36:22

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岁能诗文。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事败被捕下狱,赋绝命诗,遗母与妻,临刑神色不变。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夏完淳生平
祖籍浙江会稽,明思宗崇祯四年生于松江(今属上海),家住郡城西花园浜,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年纪最轻的华夏先烈。完淳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完淳师陈子龙创立几社(与复社相应)。夏完淳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天资聪颖,早慧,5岁读经史。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允彝出游远方,常带完淳在身边,使他阅历山川,接触天下豪杰。从陈子龙为师,又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

崇祯十六年(1643年),与同县友人杜登春等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为“求社”),成为“几社”的后继。次年春,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完淳自称“江左少年”,上书40家乡坤,请举义兵为皇帝出力。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15,随父、师在松江起义抗清。失败后,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参谋义军领袖吴易军事,继续从事抗清复明活动。不久,太湖义军被包围消灭。完淳泅水脱险。复明意志坚定不移。因痛心国事,作《大哀赋》,文采宏逸,情词哀惋,见者无不感叹惊佩。

顺治四年春,明鲁王赐谥夏允彝为“文忠”公,并遥授完淳为中书舍人。完淳写谢表,连同抗清复明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专在海上往来通信联系的秀才谢尧文,使赴舟山呈与鲁王。谢在漴阙候船,被清兵拿获,解送提督吴胜兆处系狱。后吴胜兆反清事败,清当局得完淳所书谢表等,于是南京总督军务洪承畴,秉承清摄政王意旨,按名册严缉夏完淳等,务要一网打尽。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决定渡海至鲁王处,再图大举。不幸于六月底被清当局侦获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审。船过细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师陈子龙,作《细林夜哭》诗,以表哀悼。船过吴江,又作《吴江夜哭》诗,以悼念吴易。

押至南京,洪承畴亲自讯问并劝降,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为不知审讯大员就是洪承畴,高声答道:“我闻亨九(洪承畴字)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当左右差役告诉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畴时,完淳更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色沮气夺,无辞以对。时钱栴亦被捕,意志沮丧。完淳在旁勉励说:“今与公慷慨问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哉!”使钱得全晚节。在狱中谈笑自若。自被捕至狱中写下得诗,名《南冠草》,都是慨世、伤时、怀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凉,传诵千古。继其父所作之政论集《续幸存录》,分析南明弘光王朝败亡的原因,识见超卓。如谓“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大;财赋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乌乎不亡?”故郭沫若惊叹“完淳不仅为一诗人,而实为备良史之才者也。”

九月十九日,夏完淳就义于南京西市,所谓罪名归纳为“通海寇为外援,结湖泖为内应,秘具条陈奏疏,列荐文武官衔”。临刑时,他立而不跪,神色不变,刽子手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过了很久,才持刀从喉间断之而绝。钱栴等二十余人一同在南京就义。夏完淳死后,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殓遗体,归葬于松江昆冈乡荡湾村夏允彝墓旁。身后留有妻子钱秦篆、女儿以及遗腹子,出世后不幸夭折,一代忠良绝嗣。

夏氏父子墓坐落在松江区石湖荡镇小昆山荡湾村北开阔的田野中。石驳墓基围成一块平台,墓地呈半月形,高约2米,面宽约30米,占地二亩余。1956年,夏墓被当时的江苏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松江县划归上海市后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修葺了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并立墓碑,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亲笔题写碑文“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十个行楷大字。字字有神,体现了陈总对这两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推崇。

少年英雄夏完淳的故事是怎样的?

夏完淳原名叫夏复,松江(在今上海市)华亭县人。父亲夏允彝是江南名士,老师陈子龙也是一位作风豪迈的文人。他的姐姐也是位出色的诗人。夏完淳是明朝末期的一位神童,英才早熟,胆气过人,5岁就能与人谈论学问,7岁能诗作文,9岁时就写了一本《代乳集》的诗集。

夏完淳生活的年代,正值南明弘光政权瓦解以后,东南沿海一带的抗清力量继续战斗。1645年六月,明朝官员黄道周、郑子龙在福州另立明朝宗室,唐王朱聿键(聿音yù)即位,历史上称为隆武帝。另一部分官员张国维、张煌言在绍兴拥戴鲁王朱以海建国。这样,就同时出现了两个南明政权。

为了对付抗清力量,清朝廷派了在松山战役中投降清朝的洪承畴总督军事,招抚江南。

这时候,在松江有一批读书人也在酝酿抗清,领头的就是夏允彝和陈子龙。夏复在他的父亲、老师影响下,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夏完淳,15岁的他也参加了抗清斗争。他意气激昂,积极协助义军商订作战计划。

夏允彝有个学生吴志葵,是吴淞总兵,手下还有一些兵力。他们说服吴志葵一起抗清。吴志葵答应了,派出一支人马担任先锋队攻打苏州。一开始打得挺顺利,先锋队攻进了苏州城,但是吴志葵监阵犹豫,没有及时增援,结果进城的义军被围牺牲,吴志葵的主力在城外也被击败。

不久,清军围攻松江,夏允彝父子和陈子龙冲出清兵包围,到乡下隐蔽起来。清兵到处搜捕,还想引诱夏允彝出来自首。夏允彝不愿落在清兵手里,投到河塘里自杀。他留下遗嘱,要夏完淳继承他的抗清遗志。

父亲的牺牲使夏完淳万分悲痛,也激起他对清朝的仇恨。他和陈子龙秘密回到松江,准备再组织起义军。这时候,他们打听到太湖长白荡有一支由吴易领导的抗清义军,正在重整旗鼓。夏完淳把家产全变卖了,捐献给义军做军饷,在吴易手下当了参谋。他还写了一道奏章,派人到绍兴送给鲁王,请鲁王坚持抗清。鲁王听说上书的是个少年,十分赞赏,封给夏完淳一个中书舍人的官衔。

吴易的水军在太湖边出没,把清军打得晕头转向。但是后来由于叛徒的出卖,义军失败,吴易也牺牲了。

过了一年,陈子龙又秘密策动清朝的松江提督吴胜兆反清,这次兵变不幸又失败了,吴胜兆被杀害,陈子龙也被清军逮捕。陈子龙不愿受辱,在被押解到南京的船上,挣脱绳索,跳河自杀。

夏完淳正在为失去他的老师而悲痛,因为叛徒告密,他自己也被捕了。清军派重兵把他押到南京。夏完淳在监狱里被关押了八十天。他给他亲友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诗篇和书信。死亡的威胁并没有使他恐惧,他感到伤心的就是没有实现他保卫民族、恢复中原的壮志。

对夏完淳的审讯开始了,主持审讯的正是招抚江南的洪承畴。洪承畴知道夏完淳是江南出名的“神童”,想用软化的手段使夏完淳屈服。他问夏完淳说:“听说你给鲁王写过奏章,有这事吗?”夏完淳昂着头回答:“正是我的手笔。”洪承畴装出一副温和的神气说:“我看你小小年纪,未必会起兵造反,想必是受人指使。只要你肯回头归顺大清,我给你官做。”

夏完淳假装不知道上面坐的是洪承畴,厉声说:“我听说我朝有个洪亨九(洪承畴的字)先生,是个豪杰人物,当年松山一战,他以身殉国,震惊中外。我钦佩他的忠烈。我年纪虽然小,但是杀身报国,怎能落在他的后面。”这番话把洪承畴说得啼笑皆非,满头是汗。旁边的兵士以为夏完淳真的不认识洪承畴,提醒他说:“别胡说,上面坐的就是洪大人。”

夏完淳“呸”了一声说:“洪先生为国牺牲,天下人谁不知道。崇祯帝曾经亲自设祭,满朝官员为他痛哭哀悼。你们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污辱忠魂!”说完,他指着洪承畴骂个不停。洪承畴坐立不安,虽似有万箭刺心,也不敢再审问下去,一拍惊堂木,喝令士兵把夏完淳拉出去。

公元1647年九月,这位年才十七岁的少年英雄在南京西市被害。同他一起遇难的还有顾咸正、刘曙等人。他的朋友杜登春、沈羽霄把他的尸体运回松江,葬在他父亲的墓旁。人们为了保护夏氏父子的墓,在墓前竖立一块石碑,碑的两旁写着:“永远禁止樵牧侵占”。到现在,在松江城西,还留着夏允彝、夏完淳英雄父子的合墓。

夏完淳生平事迹故事简介

> 夏完淳

  英才早熟

  夏完淳(1631-1647),乳名端哥,字存古。他出生在江苏松江的一个读书人的家里。夏完淳的一家都是很有学问的。他的亲生母宁氏早亡,他是跟嫡母盛氏长大的。盛氏对夏完淳很宠爱,也非常关心儿子的教育,她教夏完淳学习四书五经等等。> >   给夏完淳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父亲夏允彝,其次是他的老师陈子龙。他们两人不但是博学多才的江南名士,而且是敢于批评朝政的“几社”的领袖。> >    原来在明朝末年,政治愈来愈黑暗、腐败,一些政治头脑比较清醒的士大夫,就利用讲学的方式来评论朝政的得失。最早有一批文人学者在无锡的东林书院进行这 种活动,被人称作“东林党”。在东林党的影响下,后来在苏州出现了“复社”,在松江出现了“几社”,几社的主要领袖就是夏允彝和同县的陈子龙。> >    夏允彝肯热情帮助青年人的学习和锻炼,善于启发和鼓励后辈不断要求进步,他对自己儿子的教育,当然也非常重视,他常常把夏完淳带在身边,以便亲自加以教 导。1637年(十年)夏允彝考中进士的时候,七岁的夏完淳也跟着父亲到了北京,国都的世面大、人物多,使他长了不少见识。后来夏允彝到福建长乐做了 五年知县,夏完淳也在那里,朝夕得到父亲的亲切教诲。夏允彝在当长乐知县的五年中,表现了清廉公正的作风和治理地方的能力。1643年,吏部尚书评选全国 清廉有能力的知县,夏允彝被评为第一名。朝廷准备升他的官,刚巧碰上他的母亲死了,按照封建礼法,他得回家守孝,于是带着儿子回到了故乡,夏允彝名重天 下,他虽然住在家里,各地还是有许多人来拜访他这位文人学士。> >   由于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就像一颗幼苗得到了充分的培育而迅速、健康 地萌发生长起来一样,聪明早熟的夏完淳,在优良的教育条件下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童年时代就显露了特殊的才智,被当时的人们夸为“神童”。据说夏完淳五岁 读完了五经,七岁能作诗文,九岁时已写了一本叫《代乳集》的诗集。> >   夏完淳在童年时代就开始留心观察政治。在他父亲直接影响下,他从小 就喜欢探讨历史,关心时局。陈子龙在《题钱仲子神童赋后》的短文中说到:“夏完淳在六岁时已熟读经史,拿起笔来写议论古人的文章,很有一些道理。我常常到 夏家去,好和他辩论,起初看他是小孩,同他说着玩,但是一谈下去倒也很不好对付。”> >   明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的风暴打击着反动的封建统 治,在东北地区进行的抵御清军侵犯的战争,由于统治集团的无能而愈来愈不利。这一切,都引起了夏完淳的密切注视。他随父亲到长乐的途中,路过嘉善,顺便到 了他岳父的家。夏完淳知道岳父向来是讲求享受而对时事不大关心的,在拜见时便问道:“今日世局如此,大人所重何事?所读何书?”岳父没有想到一个小小儿童 竟能问出这样意味深长的话来,弄得他不知怎样回答才好,只好含糊其词地说:“我的所重所学,和你父亲差不多。”在长乐的那些年,夏完淳经常看 *** 的公报, 以便了解当前的时局。12岁那年他回到家乡时,不但已经博览群书,而且写文章常常是,他的父亲有朋友来,总是叫他出来陪客。他和成年人在一起,谈 起东北地区的军事形势和朝廷的政局来,娓娓动听,既有情况的介绍,也有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夏完淳不但在文学才能方面,而且在政治识见方面,都显露了他 的早熟和才能。>

  十五从军

  时局变化得很快。1644年(崇祯十七年)三月,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只隔了两个月,全国形势又起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清军在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带领下进入关内,迅速占领了北京。满洲贵族建立的清王朝终于推翻了明王朝。> >    清军攻占北京后,夏允彝立即在家乡松江召集有志抗清的人商议行动。他宣誓宁死不降,并捐献财产作为组织抗清义军的费用。为了在江南大举起事,他动身到南 京去找兵部尚书史可法商量。他在途中得知南京已经拥立了福王朱由崧当监国(有皇帝的权位而无皇帝名义的叫监国)以重建明朝政权,就返回松江。> >    这时在家乡的夏完淳,看到福王政权的极端腐败,担负不了抗清事业的重任,内心里非常痛苦。他在著《大哀赋》中,曾经尖锐地指出:福王的荒淫无度,简直到 了“酒池肉林”的地步,朝廷的“柱石”是一些奸邪之徒,掌握了兵权的是跋扈的将军。贪婪的风气搞得满朝都是“铜臭”,执政的大臣谁也不关心抗清事业的命 运。在回顾当时的情况时,他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多,财赋愈贫则官愈富。这是三桩反常的现象,国有“三反之 政”,又怎么能够不灭亡呢?> >   1645年五月,建立才一年的南京小朝廷,在清军的大举进攻下土崩瓦解。清朝统治者派它的忠实走狗明朝降将驻扎南京,同时分兵攻占江苏和浙江各地。清朝统治者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大肆屠杀 *** ,于是民族矛盾成了最突出的问题。> >    这一年的闰六月,夏允彝父子、陈子龙和几社的盟友以及同县沈犹龙等其他有志抗清的人,决定在松江起兵抵抗。这时江南义师蜂起,一部分还没有溃散的明朝官 军还有相当的实力,他们计划以吴淞总兵吴志葵的军队为主力,在清兵初到江南还没有站稳脚的时候,给它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夏允彝带着儿子一同参加到吴 志葵的军中。> >   他们父子两人积极协助吴志葵商订作战计划,部署战斗,准备攻取苏州。附近的吴江和太湖的义军听到消息,也准备配合作战。但是总兵吴志葵勇气不足,进军行动迟缓导致部队的士气涣散,一经清军的反攻,这支部队便溃散了。接着各地义军也分别被清军打败。> >   八月里,清军进攻松江,守城义军奋勇抗击,苦战了几昼夜,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松江城终于被攻破,沈犹龙等力战而死。> >   松江一战,夏允彝父子和陈子龙最后都冒着生命的危险,冲破了敌军的包围,暂时在乡间隐蔽下来,准备一有机会,再次起兵。

夏完淳他都写了什么诗?

夏完淳的作品先曾编为《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吴省兰合编为《夏内史集》,颇有遗漏。嘉庆十二年(1807),王昶、庄师洛编刻为较完整的《夏节愍全集》,14卷。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加校订,编印为《夏完淳集》,为今日较完备的通行版本。
  诗作有:
  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即事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绝句(四首选一)
  扁舟明月两峰间,千顷芦花人未还;
  缥缈苍茫不可接,白云空翠洞庭山。
  精卫
  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
  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沈。
  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
  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
  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
  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
  卜算子
  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有灯明灭。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婆罗门引·春尽夜
  晚鸦飞去,一枝花影送黄昏。春归不阻重门。辞却江南三月,何处梦堪温?更阶前新绿,空锁芳尘。
  随风摇曳云。不须兰棹朱轮。只有梧桐枝上,留得三分。多情皓魄,怕明宵、还照旧钗痕。登楼望、柳外销魂。
  鱼 服
  投笔新从定远侯,登坛誓饮月氏头。
  莲花剑淬胡霜重,柳叶衣轻汉月秋。
  励志鸡鸣思击楫,惊心鱼服愧同舟。
  一身湖海茫茫恨,缟素秦庭矢报仇。
  《细林夜哭歌》
  细林山上夜乌啼,细林山下秋草齐。
  有客扁舟不系缆,乘风直下松江西。
  却忆当年细林客,孟公四海文章伯。
  昔日曾来访白云,落叶满山寻不得。
  始知孟公湖海人,荒台古月水粼粼。
  相逢对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气亲。
  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
  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
  潇洒秦庭泪已挥,仿佛聊城矢更飞。
  黄鹄欲举六翮折,茫茫四海将安归!
  天地跼蹐日月促,气如长虹葬鱼腹。
  肠断当年国士恩,剪纸招魂为公哭。
  烈皇乘云御六龙,攀髯控驭先文忠。
  君臣地下会相见,泪洒阊阖生悲风。
  我欲归来振羽翼,谁知一举入罗弋!
  家世堪怜赵氏孤,到今竟作田横客。
  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
  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
  《柬半邨先生》
  乐今竟如此,王郎又若斯。
  自羞秦狱鬼,犹是羽林儿。
  月白劳人唱,霜空毅魄悲。
  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
  其他:
  《满江红·无限伤心》
  无限伤心,吊亡国云山故道。
  蓦蓦地,杜鹃啼血,棠梨开早。
  愁随花絮飞来也,四山锁尽愁难扫。
  叹年年春色倍还人,谁年少!
  梨花雪,丝风晓;
  柳杨枝,笼烟袅。
  禁三千白发,镜花虚照。
  襟袖朱颜人似玉,也应同向金樽老。
  想当时罗绮少年场,生春草。
  《大哀赋》
  《遗夫人书》
  《狱中上母文》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50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