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1568~1610)少敏慧,善诗文,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年十六为诸生,结社城南,自为社长,“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师之,奉其约束不敢犯。”万历二十年(1592)登进士第,万历二十三年(1595)谒选为吴县知县,听政敏决,公庭鲜事。政暇与士大夫谈文说诗,以风雅自命。宏道任吴县县令时,在任仅二年,就使“一县大治”,“吴民大悦”。辞去县令后,“为人贷得百金”,作妻室生活费用。宰相申时行赞叹说:“二百年来,无此令矣!”他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越二年,补礼部仪制司主事,数月即请告归。后迁官至稽勋郎中,不久即谢病归里。万历三十八年(1610)九月六日(10月20日)卒,年四十有三。他去世以后,连购买棺材及眷属回故里的路费都是朋友们的捐助和卖尽他的书画几砚凑的。《明史》卷二八八有传。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流传至今的作品集有《潇碧堂集二十卷》,《潇碧堂续集十卷》,《瓶花斋集十卷》,《锦帆集四卷去吴七牍一卷》,《解脱集四卷》,《敝箧集二卷》,《袁中郎先生全集二十三卷》,《梨云馆类定袁中郎全集二十四卷》,《袁中郎全集四十卷》,《袁中郎文钞一卷》等等。
【文学主张】
概述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焦、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
袁宏道反对承袭,主张通变
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论文》)。他们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袁宏道《叙小修诗》),“世道改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不但文学内容,而且形式语言亦会有所变化而趋于通俗,这是因为“性情之发,无所不吐,其势必互异而趋俚,趋于俚又变矣”(袁中道《花雪赋引》)。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们进而主张:“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
袁宏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因此他们主张“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潇碧堂集序》),这就包含着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他们把创作过程解释为“灵窍于心,寓于境。境有所触,心能摄之;心欲所吐,腕能运之”,“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江盈科《敝箧集序》)。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灵无涯,搜之愈出,相与各呈其奇,而互穷其变,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间”(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就能实现文学的革新。
袁宏道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袁宏道曾自叙以《打枣竿》等民歌时调为诗,使他“诗眼大开,诗肠大阔,诗集大饶”,认为当时闾里妇孺所唱的《擘破玉》《打草竿》之类,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又赞扬《水浒传》比《史记》更为奇变,相形之下便觉得“六经非至文,马迁失组练”(《听朱生说水浒传》)。这是和他们的文学发展观与创新论相联系的,对提高那一时期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一定作用。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王、李云雾”(《公安县志·袁中郎传》),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其仿效者则“冲口而出,不复检点”,“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1. 文言文袁宏道《论文(上)》 古人说:“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鲁迅也曾说,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写起来就会很快。有的人不重视写作前的准备,对所写的对象只有一点粗浅的认识就急于动笔,在写作过程中“边施工边设计”,弄得次序颠倒,手忙脚乱,或做或掇,时断时续,结果反而进展缓慢。所以,在起草之前要周密思考,慎重落笔。
在动笔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下笔之后,则要坚持不懈地一口气写下去,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拿出初稿。这是许多文章家的写作诀窍。有的人写文章喜欢咬文嚼字,边写边琢磨词句,遇到想不起的字也要停下来查半天字典。这样写法,很容易把思路打断。其实,初稿不妨粗一些,材料或文字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只要无关大局。暂时不必去改动它,等到全部初稿写成后,再来加工不迟。鲁迅就是这样做的,他在《致叶紫》的信中说:
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在不断的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以后应该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在创作的途中,一面炼字,真要把感兴打断的。我翻译时,倘想不到适当的字,就把这些字空起来,仍旧译下去,这字待稍暇时再想。
否则,能因为一个字,停到大半天。这是鲁迅的经验之谈,对我们写毕业论文也极有启发。
2. 谁能提供 袁宏道的《上方记》译文 从胥门往前十里,就到了石湖。
上方山正蹲踞在湖上,它景色比虎丘山优美,难道不是因为太湖的缘故吗?至于说到山峰聚集,层层翠绿的山峦,这样的景致,虎丘山也是很不错的。前行依靠着孤亭,让人想起千里云彩的景象。
大约是因为上方山比其他的山高,只有虎丘山矮小。站在高处,向四面看其他的都低,没有一点波澜起伏;站在低处看,远处翠绿层叠,其他山都成为了屏障,千山万壑,和平原旷野相互映衬3因此特别容易看到这两座山距离城都很近,但游人喜欢虎丘而舍弃上方山,难道不是孤高的让人难以相信,合乎世俗的容易接近吗?我曾经以为上方山景致优美,而虎丘山借助于他山而变得优美。
虎丘山像打扮时髦的女子31掩映在珠帘之后;上方山像披着粗布衣服的道士517神采非凡。两座山谁好谁坏呢?只是个人随从自己的喜好罢了。
乙未年秋末,曾经和小修江(是人名吗?)爬上山峰看月,藏钩肆谑,奴婢林小青罚喝酒,半夜露水打湿衣服,喝酒尽兴,才回去,回去时东方已经变白了。
3. 袁宏道简介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 *** 也格外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
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
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
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对“燕地寒”的敏感。
这样恶劣的天气,只好“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从“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看,作者不知做过多少次尝试,都无奈而归。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
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
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焦、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
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论文》)。他们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袁宏道《叙小修诗》),“世道改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
不但文学内容,而且形式语言亦会有所变化而趋于通俗,这是因为“性情之发,无所不吐,其势必互异而趋俚,趋于俚又变矣”(袁中道《花雪赋引》)。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们进而主张:“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
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
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因此他们主张“真者精诚之至。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潇碧堂集序》),这就包含着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他们把创作过程解释为“灵窍于心,寓于境。
境有所触,心能摄之;心欲所吐,腕能运之”,“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江盈科《敝箧集序》)。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灵无涯,搜之愈出,相与各呈其奇,而互穷其变,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间”(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就能实现文学的革新。
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袁宏道曾自叙以《打枣竿》等民歌时调为诗,使他“诗眼大开,诗肠大阔,诗集大饶”,认为当时闾里妇孺所唱的《擘破玉》《打枣竿》之类,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又赞扬《水浒传》比《史记》更为奇变,相形之下便觉得“六经非至文,马迁失组练”(《听朱生说水浒传》)。
这是和他们的文学发展观与创新论相联系的,对提高那一时期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一定作用。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王、李云雾”(《公安县志·袁中郎传》),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
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其仿效者则“冲口而出,不。
4. 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翻译 关于高梁桥: 高梁桥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偏北半里左右,是北京西郊历史上一座名桥,是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九年在和义门(今西直门)外所建石桥。
明清之时,这里古刹林立,水清见底。当时都城中王公大臣、男女老幼,每至夏季,坐在两岸绿荫下,桥头酒肆、茶馆,游客盈门,为京师郊外一胜景。
古时候,高梁桥一带繁华壮观,在巍峨的西直门城楼上远眺高梁桥,长河似玉带,白桥跨碧水,绿荫藏酒肆,古刹连西山。近观高梁桥,桥下,柳浪飞燕逐清波;桥上,行人车马如穿梭。
出城、进城必由此经过,故这里热闹非凡。侧看高梁桥,则又有小桥、流水、人家之感。
楼、水、桥、人构成了燕山脚下一幅“清明上河图”。
5. 文言文 《 游德山记》作者 袁宏道 《血山》译文: 益王是宋太宗的第五儿子,叫赵元杰。
(赵元杰)曾经在府邸修建了一座假山,耗费数百万的财产,建成后,召集下属官吏饮酒观赏,众人都赞扬称好(假山),而姚坦却独自低着头不看。益王强迫他看(假山),姚坦说:“我(在这里)只看到血山,根本没看到什么假山。”
益王很惊讶,问他(只看到血山的)原因,姚坦说:“我在田间时,看见州县的官吏督促交税,上下一起逼迫,父子兄弟被鞭打得痛苦不堪,血流满身。这座假山都是用百姓租税筑成的,不是血山又是什么呢?”当时(宋太宗)皇帝也在修建假山,还没完成,听到姚坦的话之后马上命人砸毁(假山)。
《白云亭》译文: 拜见寇莱公词堂,登上秋风亭,下面挨着长江。这一天天阴很重下着小雪,天气凄冷,再看亭子的名字,使人怅然若失,才有流落天涯的感慨。
于是又登上双柏堂、白云亭。堂下原先有寇莱公所栽种的柏树,现在已经枯死了。
然而南山峰峦很多,秀丽可爱。白云亭是天下最幽奇最绝妙的地方,群山环围着,一层一层显现出来,古木繁密茂盛,往往都是二三百年长起来的。
亭栏外面有两个瀑布直流进山涧中,像珍珠在跳跃,像玉屑在飞溅,冷气侵入骨间。它的下面是慈溪,奔流着与长江会合。
我从江浙进入湖北,行程五千余里,经过了十五州,最美的风景没有超过白云亭的,只在县尉办公之地的后方。巴东知县一点事也没有,作县令的可以睡觉、吃饭都在亭子中,那种乐趣简直无边,可是县令空缺动不动就是二三年,没有谁肯来补缺,这是为什么啊? 《次北固山下》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残夜还未消退之时,新的太阳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过去,江上已流露春意。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观第五泄记》译文: 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
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石头青绿,陡峭如刀削,达不到寸肤(长度单位)的宽度,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
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山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或坐或靠着岩石向下望,拿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
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恍惚就像牛鬼蛇神等各种怪诞形象,不知该怎么描述。
这时已经半夜,山鬼呼唤老虎的声音,就像在床边一样。大家相互仔细看着对方,胡子眉毛头发汗毛,全都树立起来了,就好像鬼一样。
6. 文言文翻译 袁宏道集 苏子瞻酷爱陶渊明的诗,认为他的诗平淡而恰到好处这一点是很珍贵的。
凡是物品,酝酿它就会变甜,烧炙它就会变苦,只有平淡的味道不可以创造;不可以创造的,就是文章的真正灵魂。浓的东西不会再变淡薄,甜的东西不会再变苦辛,只有平淡什么都可以创造;什么都可以创造的东西,就是事物真正变化的形态。
风被水吹拂就会生起涟漪,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山雾就会出来,虽然(1),不能着色,但却是最淡的。陶渊明用的就是这个。
东野长江(人名?东野是孟郊,长江是?),想用人力取得平淡,文章风格显露至极,所以变得冷峻艰涩。白居易坦率,苏轼豪放,但一个被理所缚,一个为文所困,所以都望山(2)沮丧而退却,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才学不高,而是他们没有平淡这一本色。
(1)处可能是通假字,看不懂。(2)处岫指山,在文中的意思并非指具象的山,请意会。
7. < > 袁宏道 文言文翻译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
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未下夕舂,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注:①为春为月:是春天,是月下 ②夕岚:傍晚的山光 ③勒:抑制 ④相次开发:一个接一个地开放 ⑤石篑:一个人的号 ⑥傅金吾:任金吾官的傅某 ⑦张功甫:人名 ⑧恋:迷住 ⑨绿烟红雾:指绿柳红桃,叶茂花盛,颜色浓艳 ⑩湖光染翠:湖水成为绿色 ⑾设色:用颜色描绘 ⑿夕舂:夕阳 ⒀极其浓媚:把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 ⒁受用:享受.译: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白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的山岚。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
」我当时迷恋着桃花,竟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草成烟,红花似雾,弥漫二十多里。
歌吹的声音,如风阵阵传来;仕女的粉汗,如雨纷纷落下;罗衫纨裤的游客,多于堤畔的草,真是艳丽极了。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
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
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和俗人说呢![心灵感悟] 作者撇开一般所共赏的湖光山色,着重描写西湖六桥(苏堤上由南而北的六座石拱桥,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一带的春月景色,从初春的梅桃杏争妍到一天的朝烟、夕岚、月下的独特美景,用简洁轻快的笔墨加以描写,写出西湖“别是一种趣味”的风致。为文以审美感受为线索,按照游西湖的先后顺序,用平实的文笔记叙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丽壮观的景色,而描绘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时不尚夸饰,只就眼前之景点染几笔,却活画出西湖的“灵性”,表达了与常人不同的独到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简介作者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人。
他与其兄宗道、弟中道都是晚明反复古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称“三袁”。他主张文学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语言清新明快,有《锦帆集》、《解脱集》、《瓶花斋集》等。
初至西湖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译文(西湖一):从杭州城北面偏西的门向西走,望见保叔塔高耸在层层山崖中,可(诗人)已心飞到西湖上。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
山色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谎?砣耍缓?胁ㄎ疲?瓢诅币谎?鸱?8找惶?罚?丫?痪醴浅:每矗??硇亩甲砹恕4耸毕胗靡桓龃视锢疵栊矗??栊床怀隼础4笤己孟瘛堵迳窀场分兴?挡苤灿删┒悸逖艋胤獾兀?饭?逅???衩岳牖秀笔保?黾??哂懈雒琅??呛勇逯?瘢?谑怯么罅炕?龅奈淖中稳萋迳竦拿酪约白约喊?降男那榈氖焙颉N矣挝骱?诱庖淮慰?迹?笔笔峭蚶???迥甓?率?娜铡?晚游六桥待月记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译文(西湖二):西湖最美的季节和时辰是春天和月景。
一天中最美的是清晨水气弥漫时的湖光和傍晚暮霭笼罩时的山色。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春寒抑制而迟开,和杏花、桃花接上了,斗妍争奇,竞相开放。
成为罕见的奇观。好友石篑多次对我说,傅金吾园中的梅花,高雅非凡,南宋名将张俊之孙张功甫,他的家园林中玉照堂有梅花四百株,想急着去。
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
袁宏道曾在写给舅舅龚惟常的信中,提出人世间真正的快乐有五点,又分化出诸多小类,如:饱览世间千奇百怪之事;男女同堂宴饮;藏书万卷;与朋友畅谈;买船带歌妓游湖等等。
在此之前,断然没有文人敢如此不拘礼法,不讲操持,明目张胆的鼓吹这种纵情享乐,任性自由的生活理想,而到袁弘道是一个节点。
他反对儒学的克己,理学的格物、禁欲,又不同于陶渊明式的淡泊隐逸,赤裸裸的追求自由和人生乐趣,这不是“耻”,而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一种雅兴和荣耀。
【注释】
[1]六桥:在 杭州西湖中的苏堤上。北宋 元祐年间,苏轼知杭州时疏浚西湖,堆泥筑堤。堤由南至北横贯西湖,分西湖为内外两湖。堤上建桥六座,夹道杂植花柳,成为西湖一景。后人称此堤为苏堤。[2]袁宏道:(1578-1615),字中郎,号石公,明朝湖北公安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任吴县令, 国子监助教,考功员外郎等职。袁宏道是明末公安文派的首领,论文反对复古主义,主张"独抒性灵",创作上以小品文著称,风格流丽清新,不拘格套,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 "三袁"。[3]寒食:节名,在清明的前一天。古人从 这一天起三天内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做寒食。[4]洗红:洗去红妆,这里比喻雨摧落花。[5]滞:延留,耽搁。[6]霁(jì季):雨后转睛。[7]忽骑者白纨而过:忽见穿白绸衫的人骑马驰过。[8]光晃衣:绸衣上的白光晃人眼睛。[9]白其内者:穿着白色内衣的人。去表:脱去外套。[10]以面受花:用脸颊来承接树上掉下的落花。[11]多者浮:脸上落花多的人饮酒。浮,饮酒。[12]少者歌:脸上落花少的人罚唱歌。[13]啜(chuò绰):喝。
——袁宏道《雨后游六桥记》
自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就留下了“落花饮酒”的典故。这个典故还被成为文学史上描写春天最美的“意境”之一。
相比于世俗功名,袁宏道更倾心于追求心性自由。他曾在写给徐渭的信中,提到间有四种人生观:“有玩世,有出世,有谐世,有适世。”这其中的“适世”就是遵循内心,顺应心性自然的人生态度,是袁宏道最赞赏的,也是他一直追求的。
因此,为了获得心灵的自由,他多次辞官。还为此编造了五花八门的理由,比如身体生病,能力有限,回家奔丧等等,但都没有成功。直到最后,因为心灵被禁锢的太久,他真的生了一场大病,才辞官成功。
“我不愿被生活所禁锢,我要带着一颗虔诚的心追求自由。”袁宏道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心里,跟自由相比,功名利禄都是浮云。
卸任吴县县令后,袁宏道和好友陶望龄、方子公等人,一同游历了杭州、会稽兰亭、天目山,黄山等众多风景名胜区。
在自然山水的养润下,他的心灵得到了释放,为官时的压抑情绪被自然山水一扫而光。他曾在《汤郧陆》中说:“湖水可以当药,青山可以健脾。逍遥林莽,欹枕岩壑,便不知省却多少参苓丸子矣。”
游历期间,他汲取山水的灵性“医治”心病,又用自己闲适脱俗的情怀和放荡不羁的胸襟把山水性格化,写出一系列灵动优美的游记散文。
这其中,有的描绘途中遇到的奇绝风景;有的记录游览时的心情;有的书写闲情雅致,上面提到的《雨后游六桥记》就是写在这次游历期间。
这些游记散文,后来被编制成书,取名《解脱集》。书中的文章,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质,即:
都表达了袁宏道对自然山水的无限热爱,对无拘无束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对自我性情和悠然心境的自由挥发。
出于对自然的热爱,袁宏道把散文写到了“物我合一,情景相契”的高度。
写《湖心亭看雪》的张岱曾说:
历来名士好像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癖好(爱好,褒义)——
王羲之爱鹅,喜欢观察描摹鹅的形态,并将鹅的神韵融入到书法创作之中;
苏轼爱竹,宣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足”;
林和靖“梅妻鹤子”过一生,更是成为传奇……
袁宏道虽然生的比他们晚,但在“癖好”这方面,可着实是一个“高级玩家”。
他喜欢养花,为此专门写了一本《瓶史》,介绍瓶花养植和插花艺术。全书内、外篇加起来一共25篇,从花的品类到器具、水、土的选择等,事无巨细,一一进行了介绍。
因此,袁宏道不仅在当时引起一股“花癖”风潮,成为当时“瓶花”界的名人;到如今依然被中国花道禅花门尊奉为“祖师”。所著《瓶史》则被称为中国花艺的“开山之作”。
袁宏道的癖好可不是一枝独秀,而是多枝竞妍。 他不仅热衷于养花,还精通品茶。
为了品茶,他无所谓酷暑严冬,整日奔走在京城里,选茶评水。他曾指出,沏茶的水要数西山碧云寺、裂帛湖、龙王堂三个地方的最好,高粱桥一带的水,因水质浑浊,不宜使用。
品茶之外,袁宏道又懂得“喝酒”,虽然他自己的酒量不怎么样,却对喝酒研究的透彻。他还专门写过一本叫做《觞政》的小册子,来谈喝酒的门道。
书里不仅讲了酒的文化、历史,还对喝酒的人划分了雅俗差别,甚至还对下酒菜进行了分类,点评好坏。真可谓连吃喝玩乐都讲究的“高级玩家”。
如果是生在现在,先不说袁宏道在文学、仕途上的成就,就单凭他对这些癖好的用心,恐怕挑出任何一种,都能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结合他的这些事迹,我突然领悟了什么叫做“不努力连玩都玩不过人家!”。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说:“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 袁宏道之所以连吃喝玩乐都能整出名堂,一方面是因为他专注用心,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涉猎广泛,知识之间是融会贯通的,涉猎越广泛,知识网便越强大。
这就启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要专注投入,然后慢慢从一而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翻译】
五泄的水和石头都非常奇特,与五泄分别三日,梦中彷佛还听那波涛奔涌的声音。只是遗憾没有李白的诗歌、苏轼的文章,描写五泄瀑布的高雅古朴,喷涌而出的样子,缺少了典籍范文。石壁青色、陡峭,像是绿色的荷花,高一百多仞,四周像城墙,石头的颜色像是用水洗干净了一样,从地面突兀耸立,上面没有一点泥土。凌空的瀑布从岩石的顶部悬挂下来,像奔跑的雷声,站立的海浪,数里之外都可以听到瀑布的声音,瀑布之大,像十围粗的玉石,真是宇宙间的一大奇观啊!于是想起《会稽赋》中所写的:“五泄与雁荡山竞相争奇”,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雁荡山的奇美,当又是如何呢?
【袁宏道《五泄》鉴赏】
本文按作者的游踪,由声及景、由远及近地描写了第五泄的奇异景致,明快生动,形神兼备。?
归来后因所见奇异,所思亦虚幻怪诞,乃至赋诗不知作何等.语;时届夜分,床几之间仍觉魈虎呼号;相互审视,则皆似鬼怪。这种真切、独特的感受,进一步渲染了景致的奇异、变幻,为第五泄加上了浓浓的一笔神奇,也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
【作者】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人,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宏道任吴县县令时,在任仅二年,就使"一县大治","吴民大悦"。辞去县令后,"为人贷得百金",作妻室生活费用。内阁首辅申时行赞叹说:"二百年来,无此令矣!"他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满井游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参考资料
360搜索:/doc/5430574-5668851.html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50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于谦
下一篇: 袁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