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煌言(1620-1664)汉族,南明将领、诗人,民族英雄。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崇祯举人。南京失守后,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奉鲁王,联络13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20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20年。至清康熙三年(1664),见大势已去,隐居不出,被俘后遭杀害。其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其诗质朴悲壮,充分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滃州行》、《闽南行》、《岛居八首》、《冬怀八首》等诗抒情言志,表现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尤其是《甲辰八月辞故里》2首及《放歌》、《绝命诗》,写于就义之前,饱含血泪,是传世之作。亦能文,较著名的有《北征录》、《上延平王书》、《奇零草序》等。今有《张苍水集》。抗清民族英雄。曾官至南明兵部尚书。为人刚正不阿,能文能武,立志报国济民。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大举南下,连破扬州、南京、擒杀弘光帝。张煌言与刑部员外钱肃乐、浙东志士董志宁等遂组成数千人的队伍在宁波城隍庙集会,拥立鲁王朱以海北上监国。张煌言亲赴台州迎鲁王,被授以“行人”之职,至绍兴,又被授以翰林修撰,并任“入典制诰,出领军旅”之事。
煌言,字玄箸,浙江鄞县人。明崇祯十五年举人。时以兵事急,令兼试射,煌言三发皆中。慷慨好论兵事。顺治二年,师定江宁,煌言与里人钱肃乐、沈宸荃、冯元飏等合谋奉鲁王以海。煌言迎於天台,授行人。至绍兴,称“监国”,授翰林院修撰。入典制诰,出领军旅。三年,师溃。归与父母妻子决,从王次石浦,与黄斌卿军相犄角,加右佥都御史。 鲁王诸将,张名振最强。四年,江南提督吴胜兆请降,煌言劝名振援胜兆,遂监其军以行。至崇明,飓作,舟覆,煌言被执。七日,有导之出者,走间道复还入海。经黄岩,追者围而射之,以数骑突出,自是益习骑射。集义旅屯上虞、平冈。诸山寨多出劫掠,独煌言与王翊履亩劝输,戢所部毋扰民。六年,觐王於健跳。七年,名振奉王居舟山,召煌言入卫。乃以平冈兵授刘翼明、陈天枢,率亲军赴之,加兵部侍郎。八年,闻父讣,浙江提督田雄书招降,却之。师攻滃洲,名振奉王侵吴淞,冀相牵制。俄,师破舟山,乃奉王入金门,依郑成功。成功用唐王隆武号,事鲁王但月上豚、米,修寓公之敬。煌言尝谓成功曰:“招讨始终为唐,真纯臣也!”成功亦曰:“侍郎始终为鲁,与吾岂异趋哉?”故与成功所事不同,而其交能固,王亦赖以安居。九年,监名振军,经舟山至崇明,进次金山。十年,复至崇明,师与战,败绩。十一年,又自吴淞入江,逼镇江,登金山,望祭明太祖陵。烽火达江宁,俄,退次崇明。再入江,略瓜洲、仪真,薄燕子矶,寻还屯临门,皆与名振俱。十二年,成功遣其将陈六御与名振取舟山,台州守将马信约降,煌言以沙船五百迎之。名振中毒卒,遗言以所部属煌言。
十三年,师再破舟山,煌言移军秦川,王去“监国”号,通表桂王。十四年,桂王使至,授煌言兵部侍郎、翰林院学士。两江总督郎廷佐书招煌言,煌言以书报,略曰:“来书揣摩利钝,指画兴衰,庸夫听之,或为变色,贞士则不然。所争者天经地义,所图者国恤家仇,所期待者豪杰事功。圣贤学问,故每毡雪自甘,胆薪深厉,而卒以成事。仆於将略原非所长,祗以读书知大义。左袒一呼,甲盾山立,济则赖君灵,不济则全臣节。凭陵风涛,纵横锋镝,今逾一纪矣,岂复以浮词曲说动其心哉?来书温慎,故报数行。若斩使焚书,适足见吾意之不广,亦所不为也。”
十五年,与成功会师将入江,次羊山,遇飓,引还。十六年,成功复大举,煌言与俱,次崇明。煌言曰:“崇明,江、海门户。宜先定营於此,庶进退有所据。”成功不从。师防江,金、焦两山间横铁索,隔江置大炮,煌言以十七舟翦江而渡。成功破瓜洲,欲取镇江,虑江宁援至,煌言曰:“舟师先捣观音门,南京自不暇出援。”成功以属煌言,煌言所将人不及万,舟不满百,即率以西。降仪真,进次六合,闻成功拔镇江,煌言致书,言当先抚定夹江郡县,以陆师趋南京,成功复不从。煌言进薄观音门,遣别将以轻舟数十直上攻芜湖,分兵掠江浦。成功水师至,会芜湖已降,趣煌言往抚,部勒诸军,分道略地,移檄诸郡县。於是太平、宁国、池州、徽州、广德及诸属县皆请降,得府四、州三、县二十四。煌言所过,秋毫无犯,经郡县,入谒孔子庙,坐明伦堂,进长吏,考察黜陟,略如巡按行部故事,远近响应。
方如徽州受降,闻成功败,还芜湖收兵,冀联合瓜洲、镇江军为守计,既,闻成功并弃瓜洲、镇江入海,煌言兵遂溃。南江总督郎廷佐发舟师断煌言东下道,书招煌言。煌言拒不应,率馀兵道繁昌,谋入鄱阳湖。次铜陵,师自湖广至,煌言与战而败,抚残兵仅数百,退次无为,焚舟登陆。自铜城道霍山、英山,度东溪岭,追骑至,从者尽散。煌言突围出,变服夜行,至高浒埠,有父老识之,匿於家数日,导使出间道,渡江走建德、祁门乱山间,痁作,力疾行,至休宁,得舟下严州。复山行,经东阳、义乌至天台达海,收集旧部,成功分兵益之,屯长亭乡,筑塘捍潮,辟田以赡军。使桂王告败,桂王敕慰问,加兵部尚书。十七年,移军临门。十八年,廷议徙海上居民绝接济,煌言无所得饷,开屯南田自给。
成功攻台湾,煌言移书阻之,不听。师下云南,取桂王。煌言遣其客罗纶入台湾,趣成功出兵,成功以台湾方定,不能行;遣使入郧阳山中,说十三家兵,使之扰湖广,以缓云南之师。十三家者,郝永忠、刘体纯辈,故李自成部将,窜据茅麓山,衰疲不敢出。康熙元年,煌言复移军沙堤。成功自攻江宁败还,取台湾谋建国。鲁王在金门,礼数日薄,煌言岁时供亿,又虑成功疑,十年不敢入谒。及闻桂王败亡,上启鲁王,将奉以号召。俄成功卒,煌言还军临门,又有议奉鲁王监国者,煌言使劝锦,以李亚子锦囊三矢相勖。
浙江总督赵廷臣复招煌言,煌言书谢之。煌言孤军势日促,或议入鸡笼岛,煌言不可。二年,鲁王殂,煌言恸曰:“孤臣栖栖海上,与部曲相依不去者,以吾主尚存也。今更何望?”三年,遂散遣其军,居悬澳。悬澳在海中,荒瘠无人烟,南汊港通舟,北倚山,人不能上,煌言结茅而处,从者纶及部曲数人,一侍者、一舟子而已。廷臣与提督张杰谋致煌言,得煌言故部曲,使为僧普陀,伺煌言,知踪迹,夜半,引兵攀岭入,执煌言及纶,与部曲叶金、王发,侍者汤冠玉。煌言至杭州,廷臣宾礼之。九月乙未,死於弼教坊,举目望吴山,叹曰:“好山色!”赋绝命词,坐而受刃,纶等并死。煌言妻董、子万祺先被执,羁管杭州,先煌言死。
纶字子木,丹徒诸生。方成功败还,纶入谒,劝以回帆复取南都,成功不能用,乃从煌言。又有山阴叶振名,字介韬,尝谒煌言论兵事,煌言荐授翰林院修撰、兵科给事中。既,复上策,欲擒斩成功,夺其兵,图兴复。煌言死,登越王岭遥祭,为文六千五百馀言。与纶称“张司马二客”。
乾隆四十一年,高宗(转者按:即乾隆)命录胜朝殉节诸臣,得专谥者二十六;通谥忠烈百十三,煌言与焉;忠节百八;烈愍五百七十六;节愍八百四十三。祀忠义祠:职官四百九十五,士民千七百二十八。诸与煌言并起者,钱肃乐、沈宸荃、冯元飏,明史并有傅。
大意:在梦里曾与前辈英烈在西湖相逢,谁知道醒来后梦中的感觉却很模糊了。岳武穆的高坟和于忠肃的连在一起,在它们的旁边能添一座新祠吗?
赏析:张煌言是明末大臣、著名诗人、抗清将领,这首诗以平淡的语言表达了他效法抗击异族侵略的民族英雄岳飞和于谦的决心。
野人饷菊有感 [作者] 张煌言 ? [朝代] 明代
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
标签: 菊花 抒怀
《野人饷菊有感》赏析 首句“战罢秋风笑物华”,起势不凡,一个“战”字,一个“笑”字,使横戈疆场而又乐观坚贞的民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古典词不同于散文的句法,可以省略明确语法关系的连词、介词,甚至省略主语等,其意义往往要靠读者的想像来补充、疏通。这句诗就具有这种特点。省略了主语诗人,出现两个动词“战”与“笑”。按照节奏可以分为三顿:战罢——秋风——笑物华,读者通过想像将三顿联起来,意思便是:诗人打完仗归来,正是秋风飒飒,眼前呈现出一片美好的秋色;战斗间隙,才有心以审美的眼光观赏这宜人的景物,这里的“笑”是审美时的赏心悦目,也透露出诗人对祖国美好景物的热爱之情。“物华”,美好的景物。
“野人偏自献黄花”,黄花即菊花。“偏自”二字耐人寻味。乡间老百姓为什么偏偏敬献菊花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一直是坚贞的象征。自陶渊明“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开始,就赋予菊花以孤高绝俗的品格。古人甚至将梅兰竹菊合称为花中“四君子”。可见,乡人偏自献菊花,是对抗清英雄的崇高礼赞。诗的一、二句创造了赏菊的感情环境。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是全诗最铿锵有力、动人心魄的诗句。一、二句是叙述,叙述中充满诗情;三、四句是写景,借景抒情。“铁骨”“金心”指菊花不凡的茎枝和花朵。“骨”与“心”都将菊花拟人化,赋予菊以人的性格。“骨”用“铁”字修饰,“心”用“金”字限定,既写出了菊花的凌霜贞姿,又写出了诗人的英雄品格。这两句合起来是:已见菊花铁一般的茎枝经霜渐老,莫要让那花朵再遭受斜风冷雨的摧残。是写菊,又是写人,是写景,又是抒情,菊与人,景与情,洽合无间,融为一体,诗的最高境界便出现了。从喷泉里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爱国英雄的墨迹中也回荡著不凡的气势,那铮铮硬骨,那赤胆忠心,足可使“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咏菊佳作颇多。但文人墨客笔下的菊花,往往以孤高傲世的姿态出现;在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笔下,菊花则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战斗风姿出现张煌言的这首诗可与黄巢诗媲美,赋予菊花独特的战斗风貌,读起来荡气回肠。
《野人饷菊有感》作者张煌言简介 张煌言(1620—1664),南明儒将、诗人。字玄著,号苍水,汉族,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崇祯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南京失守后,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奉鲁王,联络13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20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20年。至清康熙三年,见大势已去,隐居不出,被俘后遭杀害。其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质朴悲壮,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有《张苍水集》行世,张煌言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
张煌言的其它作品 ○ 甲辰八月辞故里 将入武林
○ 野人饷菊有感
○ 张煌言更多作品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50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郑成功
下一篇: 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