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戴熙

佚名 2023-06-05 22:34:57

戴熙

戴熙(1801—1860)清代官员、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醇士(一作莼溪),号榆庵、松屏,别号鹿牀居士(一作樚牀)、井东居士。道光十一年(1831)进士,十二年(1832)翰林,官至兵部侍郎,后引疾归,曾在崇文书院任主讲。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克杭州时死于兵乱,谥号文节。
工诗书,善绘事。四王以后的山水画大家,被誉为“四王后劲”,与清代画家汤贻汾齐名。山水早年师法王翚,进而摹拟宋元诸大家,对于王蒙、吴镇两家笔意更有所得。晚年观摩巨然真迹,在用墨方面有深切的领会。道光时宫廷书画多出于其手。又能画花鸟、人物,以及梅竹石,笔墨皆隽妙。秦祖永的评论是:“临古之作形神兼备,微嫌落墨稍板,无灵警浑脱之致,盖限于资也。所写竹石小品停匀妥帖,尚为蹊径所缚,未能另立门庭也。”

清朝有没有戴姓官员

戴第元 (1728--1789) 字正宇,号簋圃,又号省翁,大庾县 (今大余县)人。戴第元家境寒素,从小聪明俊秀,13岁入县学,即能诗擅文,得“神童”之誉。童试时得到南安府知府和江西提学的赞许,被选入府学。自此更加勤奋努力,乾隆十八年(1753) 中举,次年会试中副榜,选为兴安(今横峰)县教谕。二十二年(1757)中进士,改庶吉士,后授翰林编修。二十七年任江南行省乡试副主考官,选拔出来的学者中包括江永、朱筠、戴震等饱学穷经之士。后又为江南道、四川道监察御史。四十三年(1778),次子衢亨殿试第一,取为状元。第元与其弟均元,其长子心亨(乾隆四十年进士)和衢亨皆入翰林院,并称“西江四戴”,“为词林增典故焉”。第元还主持山西、湖北等省乡试,视学安徽。官光禄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等,乾隆五十一年以病致仕。多才博学,名重海内。入翰林院后,词章更是“倾倒一时”。编有《唐宋诗本》80卷行世。

戴衢亨(1755~1811年),汉族,字荷之,号莲士,安徽休宁隆阜人,寄籍江西大庾。乾隆四十三年殿试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选任文衡,累主江南、湖南乡试。嘉庆初年,凡大典须撰拟文字,皆出自其手。历任侍读学士、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掌翰林院如故。嘉庆十六年,卒,年五十有七,赠太子太师,入祀贤良祠,谥文端。著有《震无咎斋诗稿》。善画山水 。乾隆三十六年,尝作《庐山瀑布图》 。

戴熙(1801—1860)清代官员、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醇士(一作莼溪),号榆庵、松屏,别号鹿牀居士(一作樚牀)、井东居士。道光十一年(1831)进士,十二年(1832)翰林,官至兵部侍郎,后引疾归,曾在崇文书院任主讲。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克杭州时死于兵乱,谥号文节。


历史上姓戴的名人都有谁啊

历史名人

戴名世:安徽桐城人,清代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许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触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杀,为清朝四大文字狱之一。

戴震:安徽休宁人,思想家,学者。

他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都有研究。

他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经学、语言学有重大贡献,为一代考据大师。

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戴进:著名画家,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境界深远妙处,多出己意。

兼工人物、佛像,运笔顿挫有力,设色纯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体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称。

戴复古: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

他长期浪游江湖,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的影响,语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较有成就的作家。

部分作品指责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表达了收复中原的愿望。

也能词,风格雄放。

有《石屏诗集》、《石屏词》。

戴逵:东晋学者、画家、雕塑家,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县)人。

他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有《释疑论》。

他曾为会稽山灵宝寺作木雕无量佛及胁侍菩萨,又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

所画人物、山水也别具一格。

戴德、戴圣:被称为今文礼学的“大戴学”和“小戴学”的开创者。

戴圣是戴德之侄,西汉时梁(今河南商丘)人,家族显赫。

他们同学《礼》于后苍,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分别编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

还有唐诗人戴叔伦、画家戴嵩、元文学家戴表元、诗人戴良、画家戴本孝、戴熙、文学家戴第元、当代风云人物戴季陶等人。

据传,《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咸丰通宝戴书是谁写的

你好!咸丰通宝戴书是戴熙写的!

戴熙(1801~1860年)字醇士,号鹿床、榆庵、井东居士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是道光壬辰翰林,曾官至兵部右侍郎。引疾归里后,主讲崇文书院。其所画山水师法王翚,笔墨略见板滞,也作一些竹石小品及花卉。与汤贻芬并称“汤戴”。有《习苦斋诗文集》、《习苦斋画絮》等流传。戴熙既是一位书画家,还是一位古泉学家,其在古钱学方面很有造诣,著有《古泉丛话》一书。不过,戴熙的最终结局却有些可悲,由于受阶级的局限性,在1860年太平军攻克杭州时,他在赋了一首绝命词后投池自杀了,后“葬于西湖三台山祖坟之次”(见清末杭州藏书家、‘八千卷楼’楼主丁丙所辑《武林巷志》)。
希望我的回答给您带来帮助,
祝您愉快!

代氏家族简介

代姓源流有两个,一是以国为姓,三国时期少数民族代国灭亡后,国人以国为姓,成为代姓,此源根据《元和姓氏撰》宋朝版本现在已经不存在;二是现代代姓都源自戴姓,以同音字代替为姓。戴姓主要分布在陕西、安徽、山东、河北、东北、江苏等地,人口较多。历史名人有唐朝画家戴嵩、东晋学者戴逵、清代史学家戴名世、当代诗人戴望舒等

姓氏源流

一、代

1、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北狄的一支建立了姜姓国代国(,代国都城在今河北省蔚县东北 故地在今河北蔚县,始封之君不详。公元前475年赵襄子使人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

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周元王三年(前473),晋国赵襄子兴兵吞并代国,代国灭亡。国人以国为姓,成为代姓,现代已经没有此出处的代姓。

2、源自戴姓,以同音字代替为姓。1977年国家推行二次简化字,将戴字废除,戴简化为代直到1986年废除二次简化字,但没有将代姓改回戴姓,人们以为“代”是“戴”的白字,将笔画繁复的“戴”改为简单的“代”,成为代姓。

二、戴

戴(Dài)姓源出有四:

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的后裔微子启,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在西周初期,周公旦在平定了“管蔡之乱”后,赐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于商王朝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子启后来建立了宋国。传岛宋国的第十一代君主名子撝,于周宣王姬静(姬靖)二十九年(公元前799年)即位,至周平王姬宜臼五年(公元前766年)逝世,后被周宣王赐谥号为“戴”,史称宋戴公。自此,中华大地又有了一支代(戴)氏。宋戴公的后裔有戴(代)、宋、武、宣、穆、萧、庄、乐、石、华、皇、皇甫、东乡、桓、向、钟、宗、目夷、目、鱼、墨台、墨、司城、右师、舍、老、朔、祝其、仲、荡、边、锡、司马、司寇、司徒、司、鳞等等一百多个姓氏。

宋戴公逝世后,宋国君位传给子司空,即宋武公(公元前765~前748年在位),其庶子一支子孙遂以宋戴公的谥号“戴”为氏,世代相传至今,人丁兴旺,史称正宗的河南代氏,后有简笔写作“代”者。子姓代氏族人大多尊奉宋戴公为一世祖。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3、殷氏改戴姓而来。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国),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4、其他民族改姓而来。如满洲达尔充阿氏、戴佳氏,鄂温克族涂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瑶、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戴撝。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撝。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戴姓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繁衍发展,戴撝数传至戴云升时,戴云升由宋迁居谯郡亳州,之后世代留于此,并形成戴姓历史上的第一个郡望——谯郡。西汉时,戴姓有从豫东迁豫南的,如时称“关东人豪”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人。而世居谯郡的戴姓为避战乱由亳南迁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并形成广陵郡望。另有一支由豫东迁山东半岛,因这里原是齐国故地,有济水和黄河交汇,这支戴姓以济会为郡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广陵戴姓有戴烈因担任三国时吴的左将军而徙江南,其孙戴渊被司马睿引为心腹,而居建康(今江苏南京)。随着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中原烽火连天,中原戴姓大举南迁,谯郡戴姓也有被迫南迁者,居谯郡钅至县(今安徽宿县)的戴逵南迁至会稽嵊县西南,东晋时的戴洋为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东)人,后迁湖北荆州并定居。可见,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戴姓不仅在江浙一带分布更为广泛,而且有徙居今安徽、湖北的。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陈元光婿为戴君胄,为将佐,子为戴仁,父子二人自河南固始随军征讨,后在福建落籍,是为戴姓入闽之始。盛唐之际,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戴姓在陕西、山西、湖南、江西等地均得以发展繁衍。宋元之际,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侵扰,原居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戴姓人有南迁福建、广东者。蕉岭一世祖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县,于元代徙居镇平(今广东蕉岭)招福乡黄泥崛,子孙昌盛,传至十二世,有仁忠、仁恭兄弟迁往台湾屏东,十三世、十四世中又有数十人迁往台湾高雄、新竹、桃园、内浦等地。明洪武年间,戴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迁于陕西、安徽、山东、河北、东北、江苏等地。清代时还有福建戴姓陆续不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戴姓族人移居海外者。如今,戴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以江苏、浙江两省为多,这两省的戴姓人口占到全国汉族戴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三。戴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历史名人

戴 嵩:唐朝画家,擅画田家、山原之景,写山泽水牛尤为著名,与韩 画马齐名,世称“韩马戴牛”。

戴 震:安徽省休宁人,思想家,学者。他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经学、语言学有重大贡献,为一代考据大师。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戴 进:著名画家,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境界深远妙处,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运笔顿挫有力,设色纯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体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称。

戴 逵:东晋学者、画家、雕塑家,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人。他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有《释疑论》。他曾为会稽山灵宝寺作木雕无量佛及胁侍菩萨,又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所画人物、山水也别具一格。

戴 德、戴圣:戴德系戴公(子撝)的二十二世孙。戴圣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戴德、戴圣二人为西汉时梁(今河南省商丘)人,家族显赫。戴德、戴圣是今文礼学的“大戴学”和“小戴学”的开创者。由于二人在礼学上的重大贡献,也被后人尊称为儒宗。戴德、戴圣同学《礼》于后苍,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分别编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金坛、句容戴氏为戴圣之后。戴德,字延君,曾任信都王(刘嚣)太傅,宣帝时,立为博士,称“大戴”,也叫“太傅《礼》”。戴圣{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时,立为博士

,参加石渠阁议,世称“小戴”。

戴 笠:浙江省江山人,黄埔军校肄业,军统特务头子,1946年3月因飞机失事而亡,时人有“雨农(戴笠字)亡在雨中,戴笠死在戴山”之说。

戴名世:安徽省桐城人,清代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许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触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杀,为清朝四大文字狱之一。

戴复古: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省)人。他长期浪游江湖,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的影响,语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责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表达了收复中原的愿望。也能词,风格雄放。有《石屏诗集》、《石屏词》。

戴表元:奉化(今属浙江省)人,元代文学家,其文章高雅,时称“东南文章,首推表元”,有《郯源戴先生文集》。

戴第元:大庾(今江西省大余)人,乾隆进士,与弟均元、长子心亨、次子衢亨相继入翰林,时称“西江四戴”。

戴望舒: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诗集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戴季陶:浙江省吴兴人,出生于四川广汉,曾任国民党宣传部长,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戴安澜:号海鸥,安徽省人,抗日名将,曾任国民党旅长、师长。先后参加过台儿庄、武汉、昆仑关等战役。1942年随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同固一役,戴师抗击五倍于己之敌,以伤亡八百勇士的代价,歼敌五千有余,书写了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连日寇也不得不承认,同固之战是缅战中“最艰苦的战斗之一”。受伤殉国,时年38岁。1943年4月1日,在广西省全州香山寺,隆重举行国葬仪式,由国府特派代表李济深主持,国共两党领导人纷纷书赠挽诗、挽词和挽联。

戴克敏:湖北省黄安人。红军高级将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革命烈士。曾任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党代表、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党代表、中国工农革命第七军第11军31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75师政治委员等职。

代锋,1966年7月生,湖北随州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襄樊市樊城区清河口办事处主任、党委副书记。摘自《世界人物辞海》网络版第三版。

代家富,1966年10月生,湖北宜城人,初中文化,湖北省宜城市刘猴镇前程村治调主任。摘自《世界人物辞海》网络版第三版。

代洪慎,1949年11月生,山东青岛人,青岛市第十五中学一级教师。系无锡集邮研究会会员。摘自《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网络版第十版。

郡望堂号

1、郡望

谯 郡:东汉建安末分沛郡置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亳州) 周宣王简介 ,三国时相当今安徽、河南两省灵璧、蒙城、太和、鹿邑、永城间地。

广陵郡: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今扬州)。东汉建武中改为郡。相当今江苏省、安徽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以东,泗阳、宝应、灌南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

清河郡:治所在清阳(今清河东南)。元帝以后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区。

2、堂号

独步堂:或曰“避贵堂”,都是源自后汉戴良的事迹。戴良有高才,议论与一般不同。他曾经说:“我独步天下,谁能与我比?”举他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请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干。州官郡官强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里躲起来。

谯国堂:东周时,宋国贵族戴云升迁居谯郡,其后代留居于此,以谯郡为郡望。谯国堂号源此。

另外,戴姓的堂号还有:“广陵堂”、“清河堂”、“清华堂”、“清河堂”、“赐礼堂”、“荣席堂”、“紫薇堂”、“注礼堂”等堂号。

宗祠通用联

戴姓宗祠门楣题辞

注礼名家

“注礼名家” 源出戴姓显祖西汉入戴德与侄戴圣一同学“礼”于后苍,汉宣帝时两人均立为博士。戴德曾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大德礼记》八十五篇,开创“大戴学”,世称“大德”,戴德任信都王刘器大傅,又称“大傅礼”。戴圣,世称“小戴”,他又选集古代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古文名篇“苛政猛于虎”、“教学相长”等即选自《礼记》。为颂扬威德、戴圣文章道德风范,故戴姓正门题“注礼名家”。

戴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席传易学;

业擅礼经。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鄞县人戴圭,字秉诚,人称野桥先生,潜心研究《易》学,并身体力行。常对人说:“学习要谨慎地独立思考,以诚意来修身养性,不怨天,不尤人,时间长了就会与天合为一体。”著有《易经大旨》、《四书要略》等。下联典指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戴德、“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圣叔侄。梁人,同向后苍学《礼》。戴德字延君,任信郡王太傅,宣帝时被立为博士,称“大戴”,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 周宣王简介 ,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戴圣字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时为博士,参加石渠阁仪,称“小戴”,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

逸情霞举;

峻节山高。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指南朝宋学者戴颙,字仲若,有高名,与兄长戴勃一起先后隐居桐庐、吴中,二人都善于作画、鼓琴。后到吴下,当地士人早就听说他的高名,于是集资为他建房,又聚石、引水、种树、开涧。他在那里著述,永初、元嘉年间,朝廷多次征召,他者不去,著有《逍遥论》,又为《礼记·中庸》篇作注。“霞举”,比喻高远。下联典指东晋学者、画家、雕塑艺术家戴逵(?-396),字安道,戴颙的父亲,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人。曾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释疑论》,与名僧慧远等反复辩论。精雕塑和绘画,善画山水、人物、走兽,也画宗教画,并雕佛像;曾为稽山阴灵宝寺做木雕无量寿佛及胁侍菩萨,隐于幕后,听取意见,反复修改,三年始成。又为瓦棺寺塑《五经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所画人物、山水,南齐谢赫有“情韵绵密,风趣巧发”的评价。太宰武陵王晞闻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后徙居会稽之剡县。逵性高洁,以礼度自处。武帝时累征不就。太地中病卒。

九灵隐士;

五女疏裳。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戴良,屡征不仕,居九灵山下,自号“九灵山人”。下联典指汉·戴良,嫁五女惟贤是与,疏裳、布被、竹笥、木屐以遗之。

破琴示节;

学礼删文。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戴逵,性高洁,能鼓琴。太宰武陵王使人召之,逵破琴,誓不为王门伶人。下联典指汉·戴德、戴圣两叔侄事典。

戴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一经传旧德;

五世振儒风。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经学家戴凭,字次仲,平舆人事典。下联典指唐代名人戴元益,桐城人。五世同居,皆有名,咸通中诏旌其门。

过石奇不尽;

出林香更浮。

——戴公怀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戴公怀《排律·奉和郎中游仙山四瀑泉兼寄李吏部包秘监赵婺州齐处州》诗句联。全诗为:“今日永嘉守,复追山水游。因寻莽苍野,遂得轩辕丘。访古事难究,览新情屡周。溪垂绿筱暗,岩度白云幽。过石奇不尽,出林香更浮。凭高拥虎节,搏险窥龙湫。淙潈泻三四,奔腾千万秋。寒惊殷雷动,暑骇繁霜流。沫溅群鸟外,光摇数峰头。丛崖散滴沥,近谷藏飕飗。况此特形胜,自馀非等俦。灵光掩五岳,仙气均十洲。书以谢群彦,永将叙徽猷。当思共攀陟,东南看斗牛。”

碧水千塍共;

青山一道斜。

——戴表元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代诗人戴表元《五律·苕溪》诗之颈联。全诗为:“六月苕溪路,人言似若邪。渔罾挂棕树,酒舫出荷花,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人间无限事,不厌是桑麻。”戴表元,字帅初,奉化人。曾任信州教授。其文清深雅洁,名重东南。

经传大小戴;

名与斗山齐。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西汉经学家戴德,字延君,梁郡人事典。

戴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帘外微风斜燕影;

水边疏竹近人家。

——戴熙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为清代画家戴熙(1801-1860)自题联。戴熙,字鹿床,号醇士,钱塘人。道光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诗书画并有名于时,画尤入神品,著有《画絮》。赠尚书衔,谥文节。

戴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解经不穷,荣向金门累席;

过目成诵,欢从玉殿传胪。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经学家戴凭,字次仲,平舆人事典。下联典指明代编修戴大宾的事典。戴大宾,字宾仲,莆田人。正德中廷对第三。传胪:本指替皇帝的传言。明代称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

堂构起萍乡,念先人注礼删经,家学宏垂曲则;

山川恢庙貌,愿后裔秋霜春露,德謦永荐烝尝。

——戴衢亭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萍乡市凤凰街戴氏宗祠联。

敦伦敦厚敦尚,万古纲维,溯阀阅名家,原为敦礼之祖;

叙穆叙昭叙次,一堂右左,合衣冠世族,皆以叙份为宗。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绩溪县戴川戴氏“敦叙堂”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50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