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丘悦

佚名 2023-06-05 22:31:47

丘悦

[唐](公元?年至七一四年左右)字不详,河南陆浑人。生年不详,约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年。有文才,景龙中,(公元七o八年左右)为相王府掾,与裴耀卿俱为王府直学士。睿宗在藩,甚重之。官至歧王传。悦撰有三国典略三十卷,文集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裴耀卿诗人简介

  裴耀卿简介

  裴耀卿(681年-743年),唐代大臣,字焕之,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县)人。幼年中童子举,开元初任长安令。历任济州刺史、京兆尹、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担任过江淮、河南的转运使。史书对裴耀卿的评价是“远财劾奸”,有功于国家,明政的地方官。

  唐代大臣

  人物简介

  裴耀卿(681年-743年),唐代大臣,字焕之,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县)人。幼年中童子举,开元初任长安令。历任济州刺史、京兆尹、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担任过江淮、河南的转运使。史书对裴耀卿的评价是“远财劾奸”,有功于国家,明政的地方官。

  人物生平

  裴耀卿裴耀卿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裴守真曾任户都尚书。裴耀卿小时候很聪明,七、八岁就会做文章。唐睿宗

  李旦

  在

  武则天

  称帝后被降为后嗣,封为相王。裴耀卿青年时代在相王府中任典签。受到李旦的赏识和重用。相王命他和丘悦(与掾)、韦得器(文学)三人轮流在府中值班,“以备顾问”。李旦重新当皇帝后,任命他为国子主簿。

  相王继帝位以后,拜封裴耀卿为国子主簿,以后不断升迁。唐玄宗登基后,裴耀卿任长安县令。长安县为京师重地,因皇宫和官府需要,长安县一直实行配户和市法,即以政府名义按户征购财物,穷苦百姓深受其害。裴耀卿到任后,改专征豪富之家,并予允给钱,从而改革了这一弊政,公私都非常方便。他在长安任职二年,宽严得当,离官去任后,县中吏民都非常怀念他。

  开元十三年(725年),裴耀卿升任济州刺史,当年,唐玄宗东巡,路经济川(今山东茌平县),而济州地广户寡,难于供应唐玄崇一行。面对这种情况,裴耀卿亲自应办财物,并置三粱十驿,很妥善地接待了唐玄宗;同时也没有过重剥削人民,在唐玄宗进行的'十几州中,处理最宜。及唐玄宗还归至宋州,宴赏从官,席间高兴地对大臣

  张说

  谈到这次出巡的情况时说:“济州刺史裴耀卿上书数百言,至曰‘人或重扰,则不足以告成’。朕置书座右以自戒,此其爱人也。”

  不久,裴耀卿迁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县)刺史。宣州为长江支流所经地区,他到宣州之前,州境发大水,冲坏河防,沿河各州因无朝廷诏令不敢擅自兴役修复。裴耀卿到任后,马上着手组织人员治理,但未及完工,朝廷又下诏调迁,裴耀卿拒旨不行,坚持到河防工程完工才离去,为此,宜州吏民给他立碑颂德。之后,他任冀州刺史、户部侍郎等职。

  唐玄宗时期,契丹不断侵掠唐北境。开元二十年(732年),唐玄宗命裴耀卿为信安王李祎副将讨伐契丹。当时,奚也与契丹为敌,唐玄宗想厚结奚酋长以增大自己的力量,于是又调拨给裴耀卿绢20万匹去分赐立功的奚首领。裴耀卿受命后怕出意外,即先派人与奚各酋长约定时间,然后分别给赏,一天时间将事情完毕。当时,与奚相邻的突厥、室韦等部曾经伏兵险要,谋图抢劫财物,但由于裴耀卿谋划有力,使他们空等一场。

  这年冬天,裴耀卿迁任京兆尹。第二年秋天,霖雨害稼,京城谷贵。为了减轻京城负担,唐玄宗准备迁往东都洛阳,并特召见裴耀卿询问赈灾办法。裴耀卿分析天下经济大势,从长计议,奏请唐玄宗通漕运,调运江淮粮赋进京。唐玄宗非常赞同,不久,拜封裴耀卿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转运使。

  裴耀卿受命后,沿黄河建置河阴、集津、三门三个大粮仓,开通河道,征集天下租粮,由盟津泝河西上,三年时间就积粮米至700万石,省运费30万缗。这时,有人劝他将节省下的钱上交朝廷以表明功劳,但他也推却了这种作法,而是奏请唐玄宗将这笔钱充作政府向百姓购买财物和粮谷的和市、和粜之费。转运使任满后,裴耀卿迁任侍中,拜尚书左丞相,封赵城侯。就在这年夏天,史州刺史杨濬因贪赃犯死罪。后来,唐玄宗特为他减刑,令杖六十,流配古州。裴耀卿认为刺史为父母之官,不宜当众受辱。而时值盛夏,杨濬受杖,九死一生,使其空有免死之名,所以特奏请唐玄宗停止对杨濬施刑。唐玄宗采纳丁他的建议。

  这件事之后不久,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而还。唐玄宗特加封他为河西、陇右两地节度使,令他抗御吐蕃。但盖嘉运接到任命后恃功恃宠,日夕宴饮,不及时赴任。裴耀卿见此情况后密奏唐玄宗,认为盖嘉运勇烈有余,但骄傲自大不足成事,建议唐玄宗或免去他的职务,或下严诏催促他去赴任。唐玄宗采取了后者,结果盖嘉运御击吐蕃无功而还。

  天宝元年(742年),裴耀卿迁任尚书右仆射,不久,又政迁左仆射,而右仆射由

  李林甫

  接替。他俩同时上任,李林甫朝服佩剑,博士导行,郎官唱案,非常排场。但裴耀卿却穿着常服,礼仪简约,这使李林甫甚感羞愧。一年后,裴耀卿去世,终年63岁。谥曰贞。

  历史功绩

  裴耀卿从政主要是在唐玄宗前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兴盛的时期,而裴耀卿也无愧于这个时代,他所至颇有政绩,不谋私利,不辱使命,得到吏民的称颂怀念,也得到唐玄宗的奖赏。奏请唐玄宗通漕运一事说明他善于筹划,唐后期的财用收支主要是依赖江淮财赋,而江淮财赋又主要通过漕运得达京师,这样看来,裴耀卿的确有大功于唐室。

  旧唐书《裴耀卿传》

  裴耀卿,赠户部尚书守真子也。少聪敏,数岁解属文,童子举。弱冠拜秘书正字,俄补相王府典签。时睿宗在蕃,甚重之,令与掾丘悦、文学韦利器更直府中,以备顾问,府中称为学直。及睿宗升极,拜国子主簿。开元初,累迁长安令。长安旧有配户和市之法,百姓苦之。耀卿到官,一切令出储蓄之家,预给其直,遂无奸僦之弊,公私甚以为便。在职二年,宽猛得中。及去官,县人甚思咏之。十三年,为济州刺史。其年,车驾东巡,州当大路,道里绵长,而户口寡弱,耀卿躬自条理,科配得所。时大驾所历凡十余州,耀卿称为知顿之最。又历宣、冀二州刺史,皆有善政,入为户部侍郎。

  二十年,礼部尚书、信安

  王祎

  受诏讨契丹,诏以耀卿为副。俄又令耀卿赍绢二十万匹分赐立功奚官,就部落以给之。耀卿谓人曰:“夷虏贪残,见利忘义,今赍持财帛,深入寇境,不可不为备也。”乃令先期而往,分道互进,一朝而给付并毕。时突厥及室韦果勒兵邀险,谋劫袭之,比至而耀卿已还。

  其冬,迁京兆尹。明年秋,霖雨害稼,京城谷贵。上将幸东都,独召耀卿问救人之术,耀卿对曰:

  臣闻前代圣王,亦时有忧害,更施惠泽,活国济人,由是苍生仰德,史册书美。伏以陛下仁圣至深,忧勤庶政,小有饥乏,降情哀矜,躬亲支计,救其危急。上玄降鉴,当更延福祚,是因有小灾而增辉圣德也。今既大驾东巡,百司扈从,太仓及三辅先所积贮,且随见在发重臣分道赈给,计可支一二年。从东都更广漕运,以实关辅。待稍充实,车驾西还,即事无不济。臣以国家帝业,本在京师,万国朝宗,百代不易之所。但为秦中地狭,收粟不多,倘遇水旱,便即匮乏。往者贞观、永徽之际,禄禀数少,每年转运不过一二十万石,所用便足,以此车驾久得安居。今国用渐广,漕运数倍于前,支犹不给。陛下数幸东都,以就贮积,为国大计,不惮劬劳,只为忧人而行,岂是故欲不往。若能更广陕运,支粟入京,仓禀常有三二年粮,即无忧水旱。今天下输丁约有四百万人,每丁支出钱百文,五十文充营窖等用,贮纳司农及河南府、陕州以充其费。租米则各随远近,任自出脚送纳东都。从都至陕,河路艰险,既用陆脚,无由广致。若能开通河漕,变陆为水,则所支有余,动盈万计。且河南租船候水始进,吴人不便河漕,由是所在停留,日月既淹,遂生隐盗。臣望沿流相次置仓。

  上深然其言。寻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转运使,语在《食货志》。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贯。或说耀卿请进所省脚钱,以明功利。耀卿曰:“此盖公卿盈缩之利耳,不可以之求宠也。”乃奏充所司和市、和籴等钱。

  明年,迁侍中。二十四年,拜尚书左丞相,罢知政事,累封赵城侯。时夷州刺史

  杨浚

  犯赃处死,诏令杖六十,配流古州。耀卿上疏谏曰:

  伏以圣恩天覆,仁育庶类,凡死罪之属,不欲尸诸市朝,全其性命,流窜而已。所以政致刑措,狱无冤人,旷古以来,未有斯美。臣愚以为全生免死,诚为至化,有耻且格,为训将来。苟有未安,不敢缄默。

  臣以为刺史、县令,与诸吏稍别,人之父母,风化所瞻,一为本部长官,即合终身致敬。决杖者,五刑之末,只施于抶扑徒隶之间,官廕稍高,即免鞭挞。令决杖赎死,诚则已优,解体受笞,事颇为辱。法至于死,天下共之,刑至于辱,或有所耻。况本州刺史,百姓所崇,一朝对其人吏,背脊加杖,屈挫拘执,人或哀怜,忘其免死之恩,且有伤心之痛,恐非敬官长劝风俗之意。

  又杂犯死罪,无杖刑,奏报三覆,然后行决。今非时不覆,决杖便发,倘狱或未尽,又暑热不耐,因杖或死,即是促其处分,不得顺时。将欲生之,却夭其命,又恐非圣明宽宥之意。前后频在州县,或缘杂犯决人,每大暑盛夏之时,决杖多死,秋冬已后,至有全者。伏望凡刺史、县令于本部决杖及夏暑生长之时,所定杖刑,并乞停减。即副陛下好生之德,于死者皆有再生之恩。

  俄而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耀卿密上疏曰:“伏见盖嘉运立功破贼,更委两军,以勇果之才,承战胜之势,吐蕃小丑,不足歼夷。然臣近日与其同班,观其举措,精劲勇烈,诚则有余,言气矜夸,恐难成事。莫敖败于蒲骚之役,举趾稍高,《春秋》书之为惩诫。恐其有骄敌之色,臣窃忧之。入秋防边,日月稍逼,接对人吏,须识其宜。今将抚边军,未言发日,若临事始去,人吏未识,虽决在一时,恐将非制胜万全之道。况兵未训练,不知礼法,人未怀惠,士未同心,求其忘性命于一时,惮严刑于少选,纵威逼而进,因而立功,恐非师出以律,久长之义。又万人性命,决在将军,不得已而行之,凿凶门而即路。今酣宴朝夕,优渥有余,亦恐非爱人忧国之意,不可不察。若不可回换,即望速遣进途,仍乞圣恩,勖以严命。”疏奏,上乃促嘉运赴军,竟以无功而还。

  天宝元年,改为尚书右仆射,寻转左仆射。一岁薨,年六十三,赠太子太傅,谥曰文献。子综,吏部郎中。综子佶。佶,字弘正,幼能属文。弱冠举进士,补校书郎,判入高等,授蓝田尉。时有诏命畿内诸县城奉天,时严郢为京兆,政尚峻暴,加以朝旨甚迫,尹正之命,急如风霆。本曹尉韦重规其室方娠而疾,畏郢之暴,不敢以事故免。佶因请代,役无愆程,当时义之。德宗南狩,佶诣行在,拜拾遗,转补阙。李怀光以河中叛,朝廷欲以含垢为意,佶抗议请讨,上深器之,前席慰勉。三迁吏部员外,历驾部兵部郎中,迁谏议大夫。会黔中观察使韦士宗惨酷驭下,为夷獠所逐,俾佶代之,酋渠自化。其后为瘴毒所侵,坚请入觐,拜同州刺史。征入为中书舍人,迁尚征入为中舍人,迁尚书右丞。时兵部尚书李巽兼盐铁使,将以使局置于本行,经构已半,会佶拜命,坚执以为不可,遂令彻之。巽恃恩而强,时重佶之有守,就拜吏部侍郎。以疾除国子祭酒,寻迁工部尚书致仕。元和八年卒,年六十二,赠吏部尚书。佶清劲温敏,凡所定交,时称为第一流。与郑余庆特相友善,佶殁后,余庆行朋友之服,搢绅美之。

  史臣曰:

  魏知古

  、

  卢怀慎

  、

  源乾曜

  、

  李元纮

  、杜暹、

  韩休

  、裴耀卿,悉蕴器能,咸居宰辅。或心存启沃,或志在荐贤,或出爱子为外官,或止屯田于关辅,或不受蕃人之赂,或坚劾伯献之奸,或广漕渠以充国用:此皆立事立功,有足嘉尚者也。卢、李、杜三君子,又以清白垂美简书,公孙弘之流也。乾曜职当机密,无所是非,持禄保身,焉用彼相?

  新唐书《裴耀卿传》

  裴耀卿,字焕之,宁州刺史守真次子也。数岁能属文,擢童子举,稍迁秘书省正字、相王府典签,与掾丘悦、文学韦利器更直,备顾问,府中号“学直”。王即帝位,授国子主簿,累迁长安令。旧有配户和市法,人厌苦,耀卿一切责豪门坐贾,豫给以直,绝僦欺之敝。及去,人思之。

  为济州刺史,济当走集,地广而户寡。会天子东巡,耀卿置三梁十驿,科敛均省,为东州知顿最。封禅还,次宋州,宴从官,帝欢甚,谓张说曰:“前日出使巡天下,观风俗,察吏善恶,不得实。今朕有事岱宗,而怀州刺史

  王丘

  饩牵外无它献,我知其不市恩也;魏州刺史崔沔遣使供帐,不施锦绣,示我以俭,此可以观政也;济州刺史裴耀卿上书数百言,至曰‘人或重扰,则不足以告成’,朕置书座右以自戒,此其爱人也。”

  俄徙宣州。前此大水,河防坏,诸州不敢擅兴役。耀卿曰:“非至公也。”乃躬护作役,未讫,有诏徙官。耀卿惧功不成,弗即宣,而抚巡饬厉愈急。堤成,发诏而去。济人为立碑颂德。历冀州,入拜户部侍郎。

  开元二十年,副信安王祎讨契丹,又持帛二十万赐立功奚官,耀卿曰:“币涉寇境,不可以不备。”乃令先与期,而分道赐之,一日毕。突厥、室韦果邀险来袭,耀卿已还。

  迁京兆尹。明年秋,雨害稼,京师饥。帝将幸东都,召问所以救人者。耀卿曰:“陛下既东巡,百司毕从,则太仓、三辅可遣重臣分道赈给,自东都益广漕运,以实关辅,关辅既实,则乘舆西还,事蔑不济。且国家大本在京师,但秦地狭,水旱易匮。往贞观、永徽时,禄禀者少,岁漕粟二十万略足;今用度浸广,运数倍且不支,故数东幸,以就敖粟。为国大计,臣愿广陕运道,使京师常有三年食,虽水旱不足忧。今天下输丁约四百万,使丁出百钱为陕、洛运费,又益半为营窖用,分纳司农,河南、陕州。又令租米悉输东都。从都至陕,河益湍沮,若广漕路,变陆为水,所支尚赢万计。且江南租船候水始进,吴工不便河漕,处处停留,易生隐盗。请置仓河口,以纳东租,然后官自顾载,分入河、洛。度三门东西各筑敖仓,自东至者,东仓受之;三门迫险,则旁河凿山,以开车道,运十数里,西仓受之。度宜徐运抵太原仓,趋河入渭,更无留阻,可减费钜万。”天子然其计,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转运使。

  于是置河阴、集津、三门仓,引天下租繇盟津溯河而西。三年积七百万石,省运费三十万缗。或曰:“以此缗纳于上,足以明功。”答曰:“是谓以国财求宠,其可乎?”敕吏为和市费。迁侍中。

  二十四年,以尚书左丞相罢,封赵城侯。夷州刺史杨浚以赃抵死,有诏杖六十,流古州。耀卿上言:“刺史、县令异诸吏,为人父母,风化所瞻。令使裸躬受笞,事太逼辱。法至死,则天下共之。然一朝下吏,屈挫牵顿,民且哀怜,是忘免死之恩,而有伤心之痛,恐非崇守长、劝风俗意。又杂犯抵死无杖刑,必三覆后决,今非时不覆,或夭其命,非所以宽宥之也。凡大暑决囚多死,秋冬乃有全者。请今贷死决杖,会盛夏生长时并停,则有再生之实。”

  是时,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还,诏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因令经略吐籓。嘉运以新立功,日酣遨未赴屯。耀卿言于帝曰:“嘉运精劲勇烈诚有余,然臣见其夸言骄色,窃忧之,恐不足与立事。今盛秋防边,日月已薄,当与军中士卒相见。若不素讲,虽决在一时,恐非制胜万全之义。且兵未及训,不能知法;士未怀惠,不可共心。使幸而有楞,非师出以律之善。又万人之命倚于将,示不得已,故凿凶门而出。今酣呶朝夕,胖肆自安,非爱人忧国者,不可不察。苟不易帅,宜严诏申约,以督其行。”帝乃促嘉运诣部,卒无功还。

  天宝初,进尚书左仆射,俄改右仆射,而李林甫代之。上日,林甫到本省,具朝服剑佩,博士导,郎官唱案。礼毕,就耀卿听事,乃常服,以赞者主事导唱。林甫惊曰:“班爵与公同,而礼数异,何也?””耀卿曰:“比苦眩,不堪重衣。又郎、博士纷泊,非病士所宜。”林甫默然惭。居一岁,卒,年六十三,赠太子太傅,谥曰文献。子综,吏部郎中。综子佶。

  佶字弘正,幼能文。第进士,补校书郎,判等高,授蓝田尉。德宗诏发畿县民城奉天,严郢为京兆,政刻急,本曹尉韦重规妻乳且疾,不敢免。佶请代役,要如程,当时称其义。

  帝幸梁,佶奔见行在,授补阙。李怀光以河中叛,佶建议请讨,帝深器之。诏用卢杞为饶州刺史,与谏官执不可。历迁谏议大夫。黔中观察使。韦士文为夷獠所逐,诏佶代之,部夷安服。

  历同州刺史、中书舍人,迁尚书右丞。时李巽以兵部尚书领盐铁,将迁使局就本曹,经构已半,会佶至,以为不可。巽虽怙恩而强,犹撤之,时重其有守。改吏部侍郎,以疾为国子祭酒、工部尚书。卒,赠吏部尚书,谥曰贞。

  佶清劲明锐,所与友皆第一流,郑余庆尤厚善。既殁,余庆为行服,士林美之。

我国历代诗人、词人名单列表

林楚翘 林杰 林宽 林琨 林披 林氏 林嵩 林藻 林滋
灵澈 灵一 泠然 令狐楚 令狐德棻 令狐峘 令狐挺 刘辟 刘斌
刘采春 刘沧 刘叉 刘长川 刘长卿 刘崇龟 刘崇鲁 刘得仁 刘洞
刘蕃 刘方平 刘复 刘皋 刘耕 刘谷 刘怀一 刘郇伯 刘晃
刘洎 刘济 刘驾 刘兼 刘迥 刘轲 刘暌 刘鲁风 刘璐
刘猛 刘绮庄 刘三复 刘山甫 刘商 刘昚虚 刘升 刘损 刘太冲
刘太真 刘坦 刘畋 刘庭琦 刘湾 刘威 刘希夷 刘宪 刘象
刘孝孙 刘虚白 刘言史 刘炎 刘晏 刘邺 刘祎之 刘乙 刘义度
刘幽求 刘友贤 刘禹锡 刘元叔 刘元载妻 刘媛 刘允济 刘赞 刘皂
刘章 刘昭禹 刘真 刘知几 刘舟 刘庄物 刘遵古 柳郴 柳道伦
柳公绰 柳公权 柳珪 柳浑 柳泌 柳氏 柳棠 柳中庸 柳宗元
楼颖 卢弼 卢藏用 卢崇道 卢储 卢从愿 卢拱 卢鸿一 卢怀慎
卢景亮 卢钧 卢纶 卢骈 卢频 卢求 卢群 卢汝弼 卢尚卿
卢士衡 卢士政 卢顺之 卢嗣立 卢嗣业 卢仝 卢文纪 卢渥 卢象
卢携 卢延让 卢言 卢邺 卢殷 卢溵 卢栯 卢照邻 卢肇
卢贞 卢真 卢注 卢僎 卢宗回 鲁收 陆翱 陆瀍 陆长源
陆畅 陆复礼 陆肱 陆龟蒙 陆海 陆弘休 陆坚 陆景初 陆敬
陆希声 陆扆 陆羽 陆禹臣 陆贞洞 陆贽 鹿虔扆 路德延 路贯
路洵美 闾丘均 闾丘晓 吕牧 吕群 吕太一 吕渭 吕温 吕岩
栾清 罗衮 罗立言 罗虬 罗让 罗绍威 罗泰 罗珦 罗邺
罗隐 罗颖 骆宾王 骆浚 麻温其 马戴 马逢 马怀素 马令
马冉 马湘 马乂 马异 马彧 马植 马致恭 马周 毛明素
毛文锡 毛熙震 眉娘 孟宾于 孟昶 孟迟 孟贯 孟浩然 孟简
孟郊 孟球 孟氏 孟守 孟彦深 孟云卿 苗发 苗晋卿 闽后陈氏
莫宣卿 牟融 慕容垂 穆寂 南诏骠信 南卓 聂夷中 牛丛 牛凤及
牛峤 牛僧孺 牛希济 牛徵 欧阳宾 欧阳衮 欧阳炯 欧阳玭 欧阳澥
欧阳询 欧阳詹 潘存实 潘孟阳 潘唐 潘图 潘纬 潘咸 潘炎
潘佑 庞蕴 裴澈 裴澄 裴次元 裴漼 裴达 裴迪 裴度
裴翻 裴光庭 裴航 裴皞 裴交泰 裴逵 裴潾 裴虔馀 裴士淹
裴守真 裴淑 裴说 裴思谦 裴廷裕 裴諴 裴谐 裴休 裴谞
裴耀卿 裴夷直 裴贽 彭蟾 彭伉 彭晓 捧剑仆 皮日休 平康妓
平曾 七岁女子 栖白 栖蟾 栖一 戚逍遥 齐浣 齐己 綦毋诚
綦毋潜 谦光 钱俶 钱可复 钱镠 钱起 钱珝 乾康 乔备
乔侃 乔琳 乔氏 乔舜 乔知之 秦韬玉 秦系 卿云 清豁
清江 清尚 丘丹 丘光庭 丘上卿 丘为 丘悦 屈同仙 麹信陵
麹瞻 权德舆 权龙褒 权审 任翻 任华 任玠 任生 任氏
任希古 任要 戎昱 芮挺章 若虚 僧凤 僧鸾 善生 上官仪
上官昭容 尚颜 邵楚苌 邵大震 邵升 邵偃 邵谒 邵真 申欢
神颖 沈彬 沈传师 沈东美 沈回 沈千运 沈佺期 沈如筠 沈叔安
沈颂 沈韬文 沈廷瑞 沈亚之 沈颜 沈宇 沈仲昌 沈祖仙 慎氏
盛小丛 施肩吾 石抱忠 石贯 石惠泰 石倚 拾得 史凤 史俊
史青 史延 释泚 舒道纪 舒元舆 司空曙 司空图 司马承祯 司马都
司马退之 司马逸客 宋鼎 宋华 宋济 宋璟 宋齐丘 宋若华 宋若宪
宋若昭 宋务光 宋雍 宋昱 宋之问 苏瑰 苏涣 苏晋 苏颋
苏绾 苏味道 苏郁 苏源明 苏拯 孙昌胤 孙处玄 孙定 孙鲂
孙革 孙顾 孙光宪 孙郃 孙翃 孙棨 孙佺 孙氏 孙叔向
孙蜀 孙思邈 孙逖 孙纬 孙偓 孙岘 孙欣 孙元晏 太上隐者
太原妓 昙翼 昙域 谈戭 谭峭 谭用之 谭铢 汤悦 唐扶
唐廪 唐求 唐思言 唐彦谦 唐远悊 韬光 陶拱 陶翰 陶岘
陶雍 滕白 滕迈 滕倪 滕珦 田澄 田游岩 田章 童翰卿
万楚 万齐融 万彤云 汪极 汪万於 汪遵 王表 王播 王勃
王昌龄 王初 王储 王传 王绰 王德真 王涤 王铎 王福娘
王感化 王公亮 王毂 王观 王光庭 王珪 王翰 王宏 王涣
王绩 王季文 王季则 王继鹏 王继勋 王驾 王建 王鉴 王缙
王景 王迥 王琚 王巨仁 王晙 王锴 王揆 王丽真 王良会
王良士 王烈 王泠然 王鲁复 王履贞 王茂时 王勔 王起 王乔
王丘 王仁裕 王镕 王睿 王绍宗 王沈 王甚夷 王氏 王适
王枢 王硕 王苏苏 王损之 王铤 王湾 王维 王纬 王无竞
王武陵 王希羽 王霞卿 王羡门 王熊 王涯 王延彬 王严 王炎
王衍 王彦威 王沂 王易从 王易简 王諲 王邕 王元 王岳灵
王越宾 王韫秀 王贞白 王正己 王之涣 王质 王智兴 王仲舒 王周
王祝 王濯 韦安石 韦表微 韦冰 韦蟾 韦承庆 韦承贻 韦处厚
韦丹 韦鼎 韦皋 韦瓘 韦洪 韦济 韦建 韦抗 韦渠牟
韦式 韦纾 韦述 韦嗣立 韦迢 韦同则 韦夏卿 韦应物 韦元旦
韦元甫 韦执中 韦庄 韦遵 卫象 尉迟汾 魏承班 魏璀 魏奉古
魏扶 魏谟 魏朴 魏求己 魏氏 魏万 魏元忠 魏徵 魏知古
温会 温庭皓 温庭筠 温宪 文秀 文益 翁承赞 翁宏 翁绶
翁洮 邬载 无可 无名氏 无则 无作 吴丹 吴巩 吴涵虚
吴晃 吴兢 吴筠 吴秘 吴黔 吴仁璧 吴融 吴少微 吴武陵
吴圆 吴子来 伍彬 伍乔 伍唐珪 武瓘 武平一 武三思 武少仪
武翊黄 武元衡 武则天 舞柘枝女 奚贾 息夫牧 席夔 席豫 席元明
夏方庆 夏鸿 夏侯审 夏侯孜 先汪 襄阳妓 项斯 萧楚材 萧德言

谈谈所谓中国历代所著史书的情况

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有修史的传统。而中国的史书又有自己的特点,从修史主体看,分为官修和野史。
1、中国古代的官修史书,是指?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简要介绍如下:
  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2、野史指旧时私家编撰的史书,在正史不敢写的,野史也会对它进行一些补充,可一定要进行逻辑论证,以免功过论述不客观或表达个人意志,与正史相对。
如鲁迅所多次称道的《明季稗史汇编》,《太平广记》中国古代野史小说之大乘,崔鸿的 《十六国春秋》 《越绝书》、赵晔的《吴越春秋》、丘悦的《三国典略》、鱼豢的《魏略》、刘肃的《大唐新语》、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李肇的《国史补》、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常璩的《华阳国志》、《逸周书》、《古文琐语》、还有司马彪的《九州春秋》。

二、以体裁论,大抵可以分作叙事与述人两类。
前一类,即所谓编年体,在叙事中见人;后一类,即所谓纪传体,在记人中见事。这个不再论述,大家都可以看做是上面的一些史书的再次分类
若不是学校开设了课程,这样的史书实在很难令一般人有卒读的兴趣。

裴耀卿原文_翻译及赏析

裴耀卿(681年-743年),字焕之,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唐朝宰相,宁州刺史裴守真之子。裴耀卿出身河东裴氏南来吴裴,历任秘书正字、相王府典签、国子主簿、詹事府丞、河南府士曹参军、考功员外郎、右司郎中、兵部郎中、长安令、济州刺史、宣州刺史、冀州刺史、户部侍郎、京兆尹。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裴耀卿拜相,授为黄门侍郎、同平章事,后升任侍中。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被罢为尚书左丞相,封赵城侯。天宝元年(742年),裴耀卿又改任尚书右仆射,后改左仆射。天宝二年(743年),裴耀卿去世,追赠太子太傅,諡号文献。 裴耀卿 生平 早年经历

裴耀卿自幼聪敏,后考中童子举,二十岁时便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相王府典签。相王李旦对他非常器重,让他与府掾丘悦、文学韦利器一同在王府轮值,以备顾问,称为学直。

累职升迁

景云元年(710年),李旦继位,是为唐睿宗。裴耀卿被授为国子监主簿,后历任詹事府府丞、河南府士曹参军、考功司员外郎、右司郎中、兵部郎中。

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任命裴耀卿为长安令。当时,长安县实行配户和市法,以官府名义按户征购财物,百姓深受其苦。裴耀卿到任后,改征豪富之家,并预先支付钱款,杜绝奸邪欺瞒的弊病。他在长安任职二年,宽严得当,离任后受到百姓怀念。

开元十三年(725年),裴耀卿担任济州刺史。不久,唐玄宗封禅泰山,路经济州。裴耀卿在正税外临时加税,但是处置得当,既接待了皇帝,也没有过重剥削百姓,得到唐玄宗的赞赏。此后,裴耀卿历任宣州刺史、冀州刺史、户部侍郎。

开元二十年(732年),信安王李祎率军攻打契丹。裴耀卿作为李祎的副将,携带二十万匹绢帛前往奚族部落,赏赐立功奚官。他认为番族见利忘义,必会对自己加以劫掠,于是命部下提前出发,分道同时前去,只用一天时间便把全部财物传送完毕。当时,突厥、室韦等族果然在交通要道上伏兵拦截,但裴耀卿早已返回。

担任宰相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关中久雨,长安发生饥荒。唐玄宗准备移驾洛阳,特意召见时任京兆尹的裴耀卿,询问赈灾之策。裴耀卿分析当前形势,建议疏通漕运,征调江淮粮赋,以充实关中。唐玄宗对此非常赞同。十月,裴耀卿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充任江淮河南转运使。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裴耀卿升任侍中。当时,他沿黄河建置河阴仓、集津仓、三门仓,征集天下租粮,由孟津溯河西上,三年时间便积存粮米七百万石,省下运费三十万缗。有人劝他将省下的钱财交给皇帝,以表明功劳。裴耀卿却奏请唐玄宗,将这笔钱款充作官府的和市费用。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林甫告发中书侍郎严挺之徇私枉法,中书令张九龄却为严挺之辩护。唐玄宗认为张九龄结交朋党,罢去他的宰相之职。裴耀卿与张九龄交好,素受李林甫的嫉恨,也因此事牵累,被免去相位,改任尚书左丞相(虚职),封赵城侯。

两谏玄宗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夷州刺史杨浚因贪赃被判为死罪。唐玄宗为他减刑,命杖打六十,流放古州。裴耀卿进谏道:“刺史、县令是一方父母官,受到民俗风化的瞻望,当众受辱,不符合尊敬官长、树立风气的宗旨。如今正值盛夏,若受杖刑,则必九死一生。请陛下停止杖刑。”唐玄宗同意了他的请求。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唐玄宗为嘉奖盖嘉运击败突骑施之功,任命他为河西陇右节度使,让他抵御吐蕃。盖嘉运却依恃战功,日夕宴饮,不及时赴任。裴耀卿进谏道:“盖嘉运虽然精劲勇烈,但骄傲自大,不足以成事。如今盛秋正是加强边防之时,盖嘉运却沉溺于酣饮,自以为无事,陛下不可不加以注意。若不能调换将帅,那就应下诏严命,督促他限期到任。”唐玄宗选择催促盖嘉运赴任。后来,盖嘉运果然无功而回。

晚年生活

天宝元年(742年),裴耀卿改任尚书右仆射,不久又改任左仆射。

轶事典故 裴耀卿曾上表朝廷,认为封禅如若扰民就不算完满成功。东封结束后,唐玄宗在宋州宴请随驾官员,对宰相张说盛赞三位地方官,其中便有裴耀卿。唐玄宗还将裴耀卿的表文带在身边,提醒自己要爱护百姓。

家庭成员 父亲

裴守真,官至邠、宁二州刺史。

兄弟

裴子余,官至给事中。

裴巨卿,官至卫尉少卿。

裴幼卿,官至洛阳县尉。

裴侨卿,官至起居郎。

裴春卿,官至太子中允。

裴昱,官至鼓城县令。

儿子

裴遂,官至太子司议郎。

裴泛,官至梁州都督。

裴汯,官至秘书少监。

裴综,官至吏部郎中。

裴皋,官至给事中。

裴延,官至通事舍人。

裴耀卿的诗文 兹地五湖邻,艰哉万里人。惊飙翻是托,危浪亦相因。宣室才华子,金闺讽议臣。承明有三入,去去速归轮。——唐代·裴耀卿《酬张九龄使风见示(时为宣州刺史)》 酬张九龄使风见示(时为宣州刺史)

唐代裴耀卿

兹地五湖邻,艰哉万里人。惊飙翻是托,危浪亦相因。
宣室才华子,金闺讽议臣。承明有三入,去去速归轮。 茂先实王佐,仲举信时英。气睹冲天发,人将下榻迎。珪符肃有命,江国远徂征。九派期方越,千钧或所轻。高帆出风迥,孤屿入云平。遄迈嗟于役,离忧空自情。饰簪陪早岁,接壤厕专城。旷别心弥轸,巨观义转倾。徒然恨饥渴,况乃讽瑶琼。——唐代·裴耀卿《敬酬张九龄当涂界留赠之作》 敬酬张九龄当涂界留赠之作

茂先实王佐,仲举信时英。气睹冲天发,人将下榻迎。
珪符肃有命,江国远徂征。九派期方越,千钧或所轻。
高帆出风迥,孤屿入云平。遄迈嗟于役,离忧空自情。
饰簪陪早岁,接壤厕专城。旷别心弥轸,巨观义转倾。
徒然恨饥渴,况乃讽瑶琼。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50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