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汪中

佚名 2023-06-05 22:29:58

汪中

汪中(1745--1794)清代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阮元、焦循同为“扬州学派”的杰出代表。字容甫,江都(今属江苏扬州)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为拔贡,后绝意仕进。遍读经史百家之书,卓然成家。能诗,工骈文,所作《哀盐船文》,为杭世骏所叹赏,因此文名大显。精于史学,曾博考先秦图书,研究古代学制兴废。著有《述学》、《广陵通典》、《容甫遗诗》等。

汪中生平
汪中出身孤苦,七岁丧父,家贫,无力求学,由寡母邹氏启蒙。十四岁入书店当学徒,才有博览经史百家书籍的机会,故扬州民间云“无书不读是汪中”。工骈文,27岁时作《哀盐船文》,为杭世骏所叹赏,评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以《射雁赋》应试,列扬州府第一名,补诸生。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乡试落第,遂不复应试,专心治学。汪中早年家贫,营养失调,又过于劳心劳力,以致于闻更鼓鸡犬声,心跳加速,夜不成寐。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举为拔贡生,历为太平知府沈业富、宁绍台道冯廷丞、安徽学政朱筠管书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南京协助编纂《南巡盛典》。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应聘至镇江文宗阁检校《四库全书》,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扶病前往杭州文澜阁检校《四库全书》;是年冬,积劳成疾,卒于西湖葛岭园僧舍。

汪中文学创作
汪中私淑顾炎武,为经世致用之学。在哲学、史学、文学方面都有一定成就。所作骈文,在清代骈文中被誉为格调最高。刘台拱《遗诗题辞》评为:“钩贯经史,熔铸汉唐,宏丽渊雅,卓然自成一家。”他27岁时所作《哀盐船文》,对扬州江面某次渔船失火时,人声哀号、衣絮乱飞的惨状和大火前后的氛围作了形象的描述,对船民的不幸遭难表示深切的同情,描写生动,文笔高古,杭世骏评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抒情骈文善于“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李详《汪容甫先生赞序》),如《经旧苑吊马守真文》,对明末名妓马湘兰寄以同情、悼念,以自己的困顿随人之痛,与马湘兰的沦落风尘之悲相共鸣,表现出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士人对封建礼教的强烈愤慨;在《吊黄祖文》中,借古人祢衡“虽枉天年,竟获知己”的遭遇,写自己“飞辨骋辞,未闻心赏”的不平之叹,发出了“苟吾生得一遇兮,虽报以死而何辞”的强烈呼声;《狐父之盗颂》更是一篇愤世嫉俗之作,文中认为世俗所谓“盗”,是“悲心内激,直行无挠”的仁义之士,相比之下,当世许多人“孰如其仁”,汪氏甚至直呼“孰为盗者?我将托焉!”感情强烈充沛,语言明快锋利。其他象《黄鹤楼铭》、《汉上琴台之铭》、《先母邹孺人灵表》、《广陵对》、《自叙》等篇,无论叙事抒情,都能吸收魏晋六朝骈文之长,写得情致高远,意度雍容,而且用典属对,精当贴切。他的论辩文章显示出“于时流不轻许可”(江藩《汪中记》)的胆识,如《妇人无主答问》中驳方苞即其例。他的论学著作或阐明古书通例,如《释三九》;或纠弹理学谬误,如《大学平义》;或表章周秦诸子之学,如《墨子序》,对墨学推崇备至,认为墨学在当时为显学,墨子为救世之仁人,力辩孟子辟墨为过枉。又曾作《荀卿子通论》,以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称“孔荀”而不称“孔孟”,以异于宋儒“道统”说。因其为墨子、荀子翻案,在当时曾被统治者视为“名教之罪人”。王引之《汪中行状》总评其文说:“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著有《述学》6卷。《广陵通典》10卷,《容甫遗诗》6卷。近人古直选其若干骈文作注,名《汪容甫文笺》,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本。

汪中《广陵对》原文

乾隆五十二年正月,中谒大兴朱侍郎于钱塘。侍郎谓中曰:“余先世籍萧山,本会稽地,今适奉使于此。尝览朱育对濮阳兴语,喜其该洽,度后之人不能也。吾子咨于故实,而多识前言往行,亦可以广陵之事谂余乎?” 对曰:“中幼而失怙,未更父兄之训,长游四方,又有昏瞀之疾,故书雅记,十不窥一,何足以酬明问?抑闻:不知而言不知,知而不言不忠。二者,中之所不敢出也。昔者黄帝迎日推策,分天以为十有二次。南斗牵牛,是为星纪,七政会焉。布算者于是乎托始,而后岁月日时,咸得其序。扬州之域,是其分野。自汉以来,或治历阳,或治寿春,或治建业,而广陵卒专其名,其占应之。昆仑之山,实维西极,河出其北,江出其南,自丽江至于高阙,其距八千里,万折而东,夹广陵以入于海,而邗沟贯之,江河于是乎合焉。于辰为维首,于水为归墟,故广陵者,天地之所以成始而成终也。窃尝求之人事,稽其善败之迹,比于蒙诵,其庶几乎。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当陈王首事而死,楚地之众未有所属。其有矫命项氏,引兵渡江,以争天下。遂战巨鹿,西屠咸阳,则召平首建大谋,以报秦仇也。汉室倾危,董卓干纪,百城拊心,莫敢先发。其有区区郡吏,无爵于朝,而义感邦君,结盟讨罪,升坛慷慨,必死为期。则臧洪说张超起兵,纠合牧守,以诛贼臣也。祖约苏峻,称兵犯阙,幼主幽厄,京师涂炭。其有固守孤垒,大誓三军,力遏贼冲,以保东土,西师称之,遂殄狂寇,则郗鉴董率义旅,犄角上游,以匡晋室也。桓玄负雄豪之名,藉累世之资,挟荆州之众,乘晋道中衰,本末俱弱,易姓受命,人无异心。其有手枭逆徒,协谋京口,既克建康,偏师独进,凶族尽夷,乘舆反正,祀晋配天,不失旧物,则刘毅举州兵以平桓氏,光复大业也。侯景反噬,二宫在难,诸镇不务徇君父之急,而日寻干戈,甚者望风请命,委身贼手。其有居围城之中,无谋人军师之责,而唱义勤王,有死无二,则祖皓来嶷袭斩董绍先,驰檄讨景,为梁忠臣也。武氏淫虐,人伦道尽,临朝称制,唐祚将倾。其有控引江淮,奉辞讨贼,功虽不成,其所披泄,亦足伸大义于天下,则徐敬业举兵匡复,杀身亡宗,以酬国恩也。且夫武氏之立,勣实赞之,敬业既心在王室,又以盖前人之愆,忠孝存焉。” 侍郎曰:“敬业不直趋洛阳,而觑金陵王气,固忠臣与?” 中曰:“兵者凶器。当唐全盛之时,武氏积威所劫,海内莫不听命,敬业举乌合之众,起而与之抗,故欲扫定江表,厚集其力,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发谋之始,义形于色,握兵日浅,未有不臣之迹,安可逆料其心而备责之哉?春秋贤反经,礼毋测未至,推斯义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侍郎曰:“善,愿卒闻之。” 曰:“艺祖擢自行间,典兵宿卫,受周厚恩,幸主少国疑,倒戈自立。其有前代懿亲,不乐身事二姓,缮兵守竟,城孤援绝,举族徇之,则李重进以淮南拒命,握节而死,下见世宗也。宋氏积衰,元兵南伐,势若摧枯,列郡土崩,不降则溃。其有孤城介立,血战经年,洎行在失守,三宫北迁,而焚诏斩使,勇气弥厉,忠盛于张巡,守坚于墨翟。则李庭芝乘城百战,国亡与亡也。当明季世,流寇滔天,南都草创,奸人在朝,方镇擅命,国势殆哉,不可为矣。其上匡暗主,下抚骄将,内揽群策,外抗天兵,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则史可法效命封疆,终为社稷臣也。故以广陵一城之地,天下无事,则鬻海为盐,使万民食其业,上翰少府,以宽农亩之力,及川渠所转,百货通焉,利尽四海。一旦有变,进则翼戴天子,立桓文之功,退则保据州土,力图兴复。不幸天长丧乱,知勇俱困,犹复与民守之,效死勿去,以明为人臣之义。历十有八姓,二千余年,而亡城降子,不出于其间。由是言之,广陵何负于天下哉?” 侍郎曰:“卓哉言乎!昔陈郡袁氏,世有死节之臣,矜其门地,不与人伍。今闻吾子之言,天下百郡,洵无若广陵者,后之过者,式其城焉可也。抑闻之:危事不可以为安,死事不可以为生,则无为贵知矣。此数君子者,刘毅材武,故有战功,郗公名德,雍容而已。自祖皓以下,败亡接踵,意川土平旷,非用武之地与?其民脆弱,不可以即戎与?若其建名立义,类多守土之臣,又虞翻所谓外来之君,非其土人者也,子其有以语我?” 中曰:“蔡泽有言:人之立功,岂可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僇辱而身全者下也。必若所言,求之前代,功成名遂,抑有人焉。孙策用兵,仿佛项羽,既定江东,威震海内,举十倍之众,叩城请战,陈登出奇制胜,再破其军,由是画江以守。吴虽西略,而北不益地尺寸,则匡琦之战为之也。金人乘百战百胜之势,挟齐南下,其锋不可当,韩世忠要之半涂,多所俘馘,诸将用命,同时奏功,战胜之威,民气百倍。由是开府山阳,屹为重镇,而淮东久不被兵,则大仪之战为之也。李全联京东以为饵,通蒙古以为窟,屡贼帅臣,厚索禀赐,乍服乍叛,十有六年,朝廷姑息,有似养虎。既连陷州县,进薄三城,太清之祸,近在旦夕。赵葵建议讨贼,身肩其事,轻兵迭出,所向有功。由是长鲸授首,余寇悉平,迅扫淮壖,复为王土,敌国寝谋,宗社再安,则新塘之战为之也。三者保竟却敌之功至壮也,非地不利人不勇也。苻坚强盛,禹迹所奄,九州有其七,倾国南侵,目无晋矣。谢玄以北府之兵,选锋陷阵,使数十万之众,应时崩摧,秦因以亡。由是再复洛阳,进军临邺,国威中振,尊谥曰武,则淝水之战为之也。开皇始议平陈,贺若弼献其十策,已而潜师济江,据其要害,直抵近郊。于时建康甲士,尚十余万人,鲁达忠勇,人有死心,而弼力战摧锋,破其锐卒,擒其骁将,由是陈诸军皆溃,新林之师,鼓行而进,江左以平,则白土冈之战为之也。朱温雄据大梁,并吞诸镇,悉其精兵猛将,三道临淮。当是时,淮南不守,钱氏、马氏必不能自立。温之兵力,极于岭海,地广财富,则难图也。杨行密、朱瑾决计攻瑕,枭其上将,偏败众携,长驱逐北。由是保据江淮,奉唐正朔,辟土传世。终梁之亡,不能得志于吴,则清口之战为之也。夫晋之与秦,吴之与梁,皆非敌也。然举一国之命,决机于两陈之间,小则兵败将死,大则国亡若是矣。又况南北区分,垂三百年,一战而天下合于一,以此行师,其孰能御之?诗曰: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广陵有焉。若夫异人间出,邦家之光,前之所陈,固犹未尽,为其事之不系于广陵也。则请备言之:桓灵之际,常侍擅朝,朝野切齿,刘瑜以宗室明经,身侍禁闼,协心陈窦,议诛宦官,仰观天文,俾其速断,谋之具违,并陨其族,而汉业亦衰。同姓之臣,与国升降,屈平之志也。王敦专制朝政,有无君之心,戴渊忠谅,尽心翼卫。及戎车犯顺,石头失守,虽逼凶威,抗辞不挠,主辱臣死,卒蒙其难。正色立朝,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孔父之义也。武氏始以色升,浸成骄横,来济谏之,上官仪谋废之,纳君于善,继之以死,比干之仁也。庞勋既陷武宁,泗为巡属,又当长淮之冲,在所必争,辛谠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冒围求救,往反十二。是时贼兵北及泰山,南至横江,主帅既戕,官军屡衂,而肘腋之下,一城独完。苦身愁思,以忧社稷,申包胥之哭也。黄巢豨突京师,僭称大号,乘舆播于遐裔。群盗蜂起,跨州连郡,唐之政令不复行于四方。当此之时,天命去矣。王铎连十道之兵,总九伐之任,承制封拜,以系海内之心,王师既奋,贼遂走死,而唐祚之复延者且三十年。二相干位,诸侯宗周,共和之政也。宋氏武功不竞,西夏跳梁,宇内骚然,当宁旰食,张方平建议赦其罪而与之更始,由是元昊请臣,而中国之民得以休息。及熙宁用兵,再进苦口,谋臣不忠,遂成灵州永乐之祸,而神宗以此饮恨而终。王者务德而无勤民于远,祭公谋父之谏也。故广陵自周以前,越在荒服,其时人士,未闻于上国,秦汉而下,始有可纪。然当三代盛时,忠臣烈士之行事,所震耀于天壤者,先民有作,举足以当之,此亦才之至盛已。至若政事法理,经纬乎民生,文学道艺,立言不朽,里闾耆德,孝子贞妇,一至之行,盖以千百计,非国家之所以废兴存亡者,则皆略之。考其事迹,则如彼,语其人才,则如此。惟桑与梓,必恭敬止,故君子尤乐道焉,夫子详之。” 侍郎曰:“善乎子之张广陵也,辞富而事核,可谓有征矣。古者诵训之官,掌道方志,以诏观事,王巡狩则夹王车。故曰:山川能说,可以为大夫。吾子其选也。朱育之对,何足以当之。” 中谢不敏,退而发策,谨录为是篇。

汪姓在古代有哪些名人?

见于史籍的汪姓名人,主要出自隋代以后,以清代为最多。唐代有泾县人汪伦,大诗人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他热情招侍,李白因赋《赠汪伦》诗,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南宋有文学家汪藻,诗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彦。元代有航海家汪大渊,曾经两下东西洋,游踪广远。元末清初有散曲家汪元亨。明代有戏曲家汪道昆、汪延讷。
  清代有医学家汪昂,著有《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等,非常实用,流传很广,对普及医学有所贡献;有散文家汪琬;有书画家汪士慎,善于写诗,精通篆刻和隶书,工画花卉,尤其擅于画梅,笔墨清劲,对后世影响较大,是“扬州八怪”之一,有军机大臣汪由敦,以办理公文敏捷干练而著称,也善于书法。
  有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汪中,早年因曾经助书商贩书,所以遍读经史百家和天文历算,所作《哀盐船文》被杭世骏所叹赏,从此文名大显。他尤其致力于西洋数学,曾经自制仪器多种,测绘黄河新旧海口地势。他还曾为墨子荀子翻案被统治者视为“明教之罪人”。
  有女作家汪端,编著有诗集《明十三家诗选》、小说《元明佚史》。还有太平天国将领汪海洋,京剧演员、剧作家汪笑侬。有早期话剧活动家、演员、剧作家汪优游;著名诗人汪国真,网络诗人汪艾若(爱若干)。 汪精卫:字兆铭,清末著名革命义士,曾有“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言壮语,民国日军侵华时期,摇身一变而成为最大的汉奸头子,后死于日本。

汪姓名人大全 汪姓名人介绍

1、汪文和,字国辅,一字君睦,东汉歙县人。建安中,以龙骧将军为会稽令,迁始新令,开渠引水,为民景仰。后避地新安,子孙遂为新安望族。

2、汪华(公元587年—649年),被徽学专家叶显恩教授称为“古徽州第一伟人”,字国辅,歙州歙县登源人。隋末大乱毅然起兵夺歙、宣、杭、睦、婺、饶六州,保六州免遭兵刃,得割据之实,为政宽宏,政清人和,且尽力调和土著与移民之间矛盾,史称“镇静地方,保境安民”,使六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唐官拜歙州都督、越国公。

3、汪濆,字清叟。婺源汪氏始祖汪道安之次子。号象山。大畈汪氏始迁祖汪中元之父。沉毅刚敏,风裁持断,智勇过人。中和四年补衙前都虞候充三浯镇(距大畈十里)将,累战有功,地方以宁。光启三年为婺源都镇政左横卫都尉。景福二年授东州团练击讨使,殿中侍御史,都知兵马使。历阶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上柱国兼御史大夫。乾宁元年追黄巢于铜埠,殁于阵。后人慕其功德立杉双祠于三浯镇。宋欧阳文忠公重修祠植杉。又称“端公”。

4、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汪谷之子。

5、汪伯彦(1071~1144),祁门(今属安徽)人。少颖异,嗜诗书,文学有声。邑建英才馆,聘为师,其二甥秦桧皆从之学。

6、汪大渊(1311年~?)元朝时期的民间航海家。字焕章。南昌人。

7、汪昂(1615-1694年),字讱庵,初名恒,安徽休宁县城西门人,曾中秀才,因家庭贫寒,遂弃举子业,立志学医。他苦攻古代医著,结合临床实践,经过30年的探索研究。编著有《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汤头歌决》等。

8、汪由敦(1692年—1758年),初名汪良金,字师苕,号谨堂,又号松泉居士。安徽休宁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卒于乾隆二十三年,年六十七岁。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改庶吉士。乾隆间,累官至吏部尚书。老诚敏慎,在职勤劳。金川用兵,廷谕皆出其手。卒,加赠太子太师,谥文端。由敦学问渊深,文辞雅正,兼工书法。著有《松泉集》。

9、汪中(1745--1794)清代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阮元、焦循同为“扬州学派”的杰出代表。字容甫,江都(今属江苏扬州)人,祖籍安徽歙县。乾隆四十二年(1777)为拔贡,后绝意仕进。遍读经史百家之书,卓然成家。能诗,工骈文,所作《哀盐船文》,为杭世骏所叹赏,因此文名大显。精于史学,曾博考先秦图书,研究古代学制兴废。著有《述学》、《广陵通典》、《容甫遗诗》等。

10、汪莱(1768--1813),字孝婴,号衡斋,歙县瞻淇人。清代著名数学家,著有《衡斋算学》。

11、汪海洋(1830—1866),太平天国晚期著名将领,有太平天国后期擎天一柱之誉。安徽全椒人。

12、汪潭 [清]字静渊,号梦鹤,钱塘(今杭州)人。工刻竹,与同里虞君倩相伯仲,所作金、石章亦佳,采入十六家名人印谱。《广印人传》

杭世骏评汪中的《哀盐船文》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如何理解。

叙事生动,描写细致。文章描述失火情状,一面以时间先后为主轴,统率整个事件的描写次序;一面又从失火时的环境、氛围、船民垂死挣扎及死后形骸枯焦的各种凄惨景象展开,多方面地再现出当时火焰冲天、烟雾迷漫、群声嘶号、焦尸浮江的惨况;描绘逼真,设喻贴切,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50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