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
郑燮生平
郑板桥,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逝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画作为《兰竹图》。
郑燮的诗有:《竹石》、《山中雪后》、《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墨竹图题诗》、《新竹》、《咏芭蕉》。
1、《竹石》
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释义:紧紧咬住青山毫不放松,原来是由于根深深地扎在了岩石缝隙中。历经无数的磨难和打击身骨仍然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2、《山中雪后》
清代: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释义:清晨起,打开门看到的是满山的皑皑白雪。雪后初晴,白云惨淡,连日光都变得寒冷。房檐的积雪未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这样清高坚韧的性格,是多么不寻常啊!
3、《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墨竹图题诗》
清代: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释义: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4、《新竹》
清代: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下年一作:明年)
释义:新生的竹子能够超过旧有的竹子,完全是凭仗老竹的催生与滋养。等到第二年再有新竹长出,它也开始孕育新的竹子了,就这样池塘周围布满了郁郁葱葱的幼竹。
5、《咏芭蕉》
清代:郑燮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释义:芭蕉叶是那样多情,一片叶子才舒展开一片叶子又生长了。芭蕉自己相思之情舒卷不尽,倒也罢了,风雨吹芭蕉作一片秋声,更能惹动无限愁思。
郑燮的诗作有:
1、《竹石》郑燮〔清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山中雪后》郑燮〔清代〕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山东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其多才多艺的艺术天赋使得其创作涉及文武综合,《历代名画记》称其“书法出奇、绝无仅有,人宜称之为一代宗师,其能画石、画花、画竹者又是一绝。”
而在其豪放洒脱的书法艺术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了解郑板桥的写作特点:
1、神韵自然:郑板桥的书法意境奔放跌宕,为大书法家,但其书法却注重神韵自然,不拘泥于规矩定式,以自我情感为表达中心,颇有气韵生动的自然之美。
2、造诣深厚:郑板舍坚守传统,却又渴求新颖,不断地自我突破和创新,结合传统的技法和个人的艺术追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风格,形象和音乐艺术相融合,绽放出独特魅力。
3、节奏舒展:郑板桥的书法注重节奏舒展,书到思到完美融合,旋抒旋匀,刚柔相济,以调节笔意、夯实意境为目标,亲切感是其特点之一。
4、豪放洒脱:郑板桥的书法自由飘逸,气吞苍茫,澄疏轻盈,蕴涵着大自然的神韵,体现了其文学艺术的精湛和强烈表达欲的追求。
综上所述,郑板桥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其艺术特点是神韵自然,造诣深厚,节奏舒展,豪放洒脱,这些特点贯穿其整个书法创作,不断地吸纳其他艺术形式的优长,从而开创了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
《竹石》的作者是清代书画家郑燮(郑板桥)。
全诗如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全诗译文:(竹子)紧紧依傍着青山绝不放松,竹根深深扎进岩石的缝隙之中。历经无数磨难依然那么坚韧,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北风。
全诗赏析:
这首诗为题咏竹石图之作。郑燮画竹,不但神理俱足,画出竹的各种自然风采,而且常通过题诗赋予竹以人的刚毅风骨和高尚节操,从而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此诗侧重写竹,兼及于石,借歌颂竹子耐风寒和立根于青山破岩之中,寄托自己生活和道德的理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用拟人手法形容竹子的扎根于散乱、破碎的岩石之中,不怕土薄石坚,基础不牢,却像锋牙利齿一般,一旦咬定就不放松。“咬定”写其坚定不移的形态,“立根”言其本性孤高而不随俗,可见其扎根之深且稳。“原”字有推其根源之意,正因为此竹“立根原在破岩中”,以青山为家,才生长得更为坚劲挺拔。这就生动地刻画出了竹子坚劲、顽强的性格。第二句既为第一句作了解释,又为后两句张本。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还”字有仍然之意,又有反而之意。意思是说,任你四面八方的狂风暴雨,一年四季的霜打雪冻,千般磨折,万般打击,它反而更苍劲挺拔,坚韧不移,顽强不屈。这就进一步描绘了竹子无视环境压力的豪放气概。这既是竹子的天赋禀性,也是诗人所憧憬和所追求的。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诗人在赞美竹子的坚定顽强中,隐寓出自身的刚劲风骨。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50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郑板桥
下一篇: 姚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