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张维屏

佚名 2023-06-05 22:28:21

张维屏

张维屏(1780-1859年),字子树,号南山,又号松心子,晚号珠海老渔,广东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人。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进士,因厌倦官场黑暗,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辞官归里,隐居“听松园”,闭户著述。
张维屏少时就有诗才,闻名乡里。鸦片战争爆发后,张维屏目睹英国对中国的野蛮侵略,激发了爱国热情,写出了歌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三元里》,赞扬陈连升、葛云飞、陈化成捐躯报国的《三将军歌》等。这些诗篇在当时流传很广,影响很大,成为鼓舞爱国主义的有力武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研究鸦片战争史的可贵资料。已故的著名文学家阿英(钱杏邨)曾称赞张维屏的这些诗是鸦片战争中“最具有灿烂不朽光辉”的“英雄史诗”。

张维屏生平
张维屏(1780~1859年10月13日)清代官员、诗人。字子树,号南山,因癖爱松,又号松心子,晚年也自署珠海老渔、唱霞渔者,广东番禺人。嘉庆九年(1804)中举,道光二年(1822)成进士。此后在湖北、江西任州县地方官,一度署理南康知府。为官清廉,终因不耐官场的腐败,于道光十六年(1836)辞官归里。
其父曾任四会县学训导,张维屏从小接受家庭教育,少年时即以能诗名,13岁时名列番禺县童子试榜首,知县吴政达赞赏其才华,取《毛诗序》“南山有台,乐得贤也”之意赐名“南山”。张维屏于嘉庆九年(1804)中举后,首次进京赴考,诗坛大家翁方纲阅其诗作,惊呼“诗坛大敌至矣!”再度赴试时,翁方纲为他和黄培芳、谭敬昭等三位岭南诗人之诗集作《粤东三子诗序》,从此“粤东三子”的文名得到显扬。张维屏曾与林伯桐、黄乔松、谭敬昭、梁佩兰、黄培芳、孔继勋筑云泉山馆于白云山,人称“七子诗坛。”
道光二年(1822),43岁的张维屏四度会试终成进士,署湖北黄梅知县。他勤政爱民,莅任第二年夏天,江水决堤,他亲自乘小舟勘察水情,散发干粮赈灾,竟被洪水冲走,幸挂树梢而不死。老百姓为之歌曰:“犯急湍,官救民,神救官。”道光四年(1824)调任广济知县,他不愿向百姓征收漕粮,引疾求退未成,调署襄樊同知。过三年,返粤丁父忧,次年迁家回清水濠故里。道光九年(1829),他被聘为学海堂学长。居家数年,致力于教育事业。道光十年(1830),张维屏丁忧服阕,同林则徐、黄爵滋、龚自珍等在北京结“宣南诗社”。后又出任了几年的地方官员,但他最终看透官场腐败,产生“一官无补苍生,不如归去”的念头,终在道光十六年(1836)五十七岁时告病辞归广州,赁居河南花地潘氏别业东园。他将所筑小园名为“听松园”,于松涛间悉心著述讲学、游园吟诗。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时专门拜访,征求禁烟对策。鸦片战争爆发后,张维屏写下反对外敌侵略、赞颂人民抗战的不朽诗篇,其中《三元里》和《三将军歌》最为著名。咸丰九年(1859)九月十八日(10月13日)病逝于清水濠,葬于广州城东北银坑岭,临终留下时人争传之绝笔:
烟云过眼总成空,留得心精纸墨中。书未刻完人已逝,八旬回首惜匆匆。
偶堕尘寰八十年,飘然归去在罗天。松溪花棣常游处,或者诗魂系画船。

新雷 张维屏 末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新雷:春天的第一个雷声,象征春天的莅临。古人认为雷是动生万物的。《易经?说卦》:“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尔雅义疏?释天》引《说文》云:“雷,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此诗题当取其义。
②造物:指天。古人认为天是创造万物的。《庄子?大宗师》:“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一作区区)也。”无言却有情:古人以为天虽无言,但能潜运万物。《论语?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每于:常常在。 ③此二句言:“造物”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将竞相开放。
作者介绍:
张维屏 (1780—1859) 清广东番禹人,字子树,一字南山,号松心子。道光进士。署湖北黄梅知县,后为江西南康知州。道光十六年(1836)退隐。工诗文,精书法。鸦片战争期间,愤英军淫掠,支持广州人民抗英,赋《三元里》长诗,歌颂抗英志士,斥责奕山、余保纯媚敌、乞和行径。又作《三将军歌》,颂扬陈连升、葛云飞、陈化成壮烈殉国的事迹。著有《松心草堂集》,另辑有《国朝诗人征略》。
赏析:
新雷:春天的第一个雷声,象征春天的莅临。古人认为雷是动生万物的。《易经·说卦》:“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尔雅义疏·释天》引《说文》云:“雷,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此诗题当取其义。
造物:指天。古人认为天是创造万物的。《庄子·大宗师》:“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一作区区)也。”无言却有情:古人以为天虽无言,但能潜运万物。《论语·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每于:常常在。
“造物”就是大自然。大自然虽然不言,但是有感情的。这不,冬寒尚未退尽,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临了。百花园里万紫千红的花朵都已准备就绪,只待春雷一声,就会竞相开放。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更重要的是抒发了对社会变革的热切期待。
诗人赞美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情,寒尽而带来春天,悄悄地安排好万紫千红的百花含苞待放。在这寂静之中,正蕴蓄着巨大的爆发力量,就等那一声震撼人心的春雷。春雷炸响,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一个春花盛开的新的世界!流露出诗人迎接新世界来临的喜悦心情。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是说:“造物”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将竞相开放。
“千红万紫安排著”,说明事物具备了变化的内在根据,但没有一定的外部条件—“新雷”,这种变化也不可能实现。此诗通过对新雷的呼唤,生动地阐明了外因对于事物变化的重要作用。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同出一理。
这首诗作于道光四年(1824)春初,写春将到的喜悦。诗人以自然喻人事,在对新雷的期待和春天的欢呼中,透露出作者渴望社会新变的心情。小诗短短四句,寓理于情,清丽可喜,耐人寻味。

张维屏《新雷》 赏析

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新雷》;

【作者】清·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 ,只待新雷第一声。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于公元1824年初春,正是鸦片战争前的十余年,作者目睹内外交困的局势,既满怀焦急不安,又渴望新局面的到来,《新雷》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这首诗说的是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情,每当寒冬将尽,便催促春意萌生,大自然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会竞相开放,这首诗平顺自然,没有难词拗句,比较容易领会,在艺术构思上,诗人却匠心独运,使诗歌的表达手段有了新意,首先诗人的移情手法,赋予自然界具有人的情感活动和思维能力;

先来看诗的第一句,【造物无言却有情】,作为造物者的天,即自然界,本来并不具备人类的情感和思维,但在诗人笔下,自然界不但能思维,而且在不言不语之中,饱含着对人类的感情;所以诗人写下【每于寒尽觉春生】,不仅如此,诗人还刻意安排了,万紫千红的百花,来愉悦人类、安慰人类;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诗人有意识地,把人类的情绪活动外射到自然界中,使自然界具有与诗人共鸣的思想感情活动,在这个画面上,寄托了诗人对于一种新的社会环境,新的生活气氛的追求和仰慕,也启示了读者,对更新、更高尚、更美好的生活的渴望;

登黄岩绝顶原文_翻译及赏析

姊妹石娟娟,回看锁碧烟。云深僧梦稳,壁峭客身悬。舄下走飞瀑,杖头开洞开。文殊峰上立,孤塔共巍然。——清代·张维屏《登黄岩绝顶》 登黄岩绝顶 姊妹石娟娟,回看锁碧烟。
云深僧梦稳,壁峭客身悬。
舄下走飞瀑,杖头开洞开。
文殊峰上立,孤塔共巍然。张维屏(1780-1859年),字子树,号南山,又号松心子,晚号珠海老渔,广东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人。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进士,因厌倦官场黑暗,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辞官归里,隐居“听松园”,闭户著述。 张维屏

积雨消春日,羁人叹暮年。淮流寒照树,乡梦夜闻鹃。旧业浮云外,游装短棹前。亲知零落尽,去住总凄然。——清代·程岫《赠徐凤麓》 赠徐凤麓

积雨消春日,羁人叹暮年。
淮流寒照树,乡梦夜闻鹃。
旧业浮云外,游装短棹前。
亲知零落尽,去住总凄然。火宅煎熬不自由,就中涝漉几沉浮。翻身得入清凉国,也合甘心吃水休。——宋代·白玉蟾《水(左米右团)》 水(左米右团)

火宅煎熬不自由,就中涝漉几沉浮。
翻身得入清凉国,也合甘心吃水休。燕颔虎头古班超,龙章凤姿晋嵇康。高人心地本无象,风清月冷倪梅窗。——宋代·白玉蟾《倪梅窗喜神赞》 倪梅窗喜神赞

燕颔虎头古班超,龙章凤姿晋嵇康。
高人心地本无象,风清月冷倪梅窗。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50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