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豳(1170-1249)字西士,号东亩,一作东猷,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安吉州教授,调重庆府司法参军,改知建昌。绍定六年(1233),擢秘书丞,兼仓部郎官。端平元年(1234),除浙西提举常平,移浙东提点刑狱。嘉熙初,召为左司谏。与王万、郭磊卿、徐清叟俱负直声,时号“嘉熙四谏”。嘉熙三年(1239),知福州,以礼部侍郎召,为台臣所沮,遂守宝章阁待制致仕。淳祐九年卒,年八十,谥文恭。刘克庄为撰神道碑(《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四),《宋史》附《曹叔远传》。《全宋词》辑其词二首。
瑞安曹姓的始祖神奇地被阴封为王,子孙绵延,聚居许峰,改名曹村,其下俊杰英才辈出,300多年间,涌现各类进士159人,赢得「 ”中华进士第一村”美名,更有六部出了5位同族侍郎,曹叔远、曹豳叔侄同传《宋史》的辉煌。曾因同族曹姓京官众多,惹人妒忌,为表一直忠心耿耿,生造字眼去曹一竖,称为「 ”一直曹”。现如今,曹村却无一人姓曹,幸得曹昌孙迁居高楼,于上泽延一脉曹氏后裔。 曹姓源于神奇「 ”曹三王” 瑞安的曹姓始于一个叫曹蔼的人,此人世居福建长溪(今宁德境内)之霍童洞天。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在其《天地宫府图》「 ”三十六洞天”部分记载:「 ”第一霍桐山洞,周回三千里,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属仙人王纬玄治之。”据百度搜索,在道教「 ”三十六洞天”中,第一洞天霍童山地位非常高,排位在五岳之前。高楼上泽村《曹氏宗谱》记载:这霍童洞天曾有「 ”九仙会饮二僧化鹤之迹”,其始祖曹蔼「 ”得其遗法”,于唐朝中叶率弟曹霅、曹昌裔二公云游至瑞安来暮乡(今曹村)许峰,爱其风光秀美,就此定居。 这位曹蔼始祖生前虽只有「 ”为人正直、乐于好施”的八字评语,死后筑祠于曹村前坡,却风光无限,连同一起来到许峰的曹霅、曹昌裔二公同被阴封为「 ”曹三王”,何也? 上泽村曹氏宗谱有一篇《始祖孚泽王事实》,记载曹蔼、曹霅、曹昌裔三公的在天之灵:宋朝宣和年间,方腊起义进军温州,曹蔼等三公「 ”神现而拒之,具有灵迹”。不久,平阳出现盗贼,流窜作案,逼近许峰,曹蔼等常托梦给乡民,提醒大家警惕防备,使乡民「 ”安堵无恐”避免了损失。再有一次是在宋绍兴年间,瑞安遭遇飓风大雨,担忧许多平民将流离失所,当时有乡民邵贵、季宣、张成亲眼所见曹蔼等三公立于水畔,挥手指划,水势立止,乡民安然无恙。此后,凡有乡民祈晴祷雨、抗患御灾、卫国惠民的事,均有求必应。凡此种种,乡人皆以为神力。时有邑大夫申报郡府转呈至朝廷礼部,宋宝庆三年(1227)八月,诏封曹蔼为顺佑广福昭德王,封曹霅为顺应广惠昭泽王,封曹昌裔为顺济广宁昭显王,并敕赐祠额为孚泽庙。 这就是「 ”曹三王”和孚泽庙的来历,其事迹在清嘉庆《瑞安县志·卷三·祠祀》和民国《瑞安县志·宗教门》均有同样的记载。 可见,瑞安曹氏起源于神奇,或者已为其后神奇的中华进士第一村早留下了伏笔。据上泽村曹氏宗谱排序,「 ”曹三王”为第11世祖,后来声名卓著的曹逢时、曹叔远、曹豳等均为曹蔼之后裔。 曹氏五侍郎,叔侄传《宋史》 据上泽《曹氏宗谱》记载,曹蔼生二子。次子曹谦「 ”潜德不仕”,没有做官。直到第18世出了曹逢时(字梦良),在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中了王十朋榜进士,官任严州司户,后擢升福州教授(未赴)。曹逢时少时勤奋好学,博闻强识,曾入临安太学与王十朋一起同窗数载,王十朋称他「 ”卓然自立,才隽气豪,人莫能及”。从王十朋《访许峰曹梦良山中留诗为别》「 ”我自箫峰下,遥来访许峰。故里行将远,吾人岂易逢”看来,他们交情深厚。 这时,曹逢时的先祖曹蔼尚未阴封为王,他作为南宋曹村进士第一人,开启了曹氏家族后来者庞大的进士先河。从他开始至明永乐甲申二年(1404),200多年间,同族曹氏中甲科进士者多达26人,其中尤以曹叔远、曹豳、曹觱、曹元发、曹良朋分别官至礼部侍郎、工部侍部、刑部侍郎、户部侍郎等,并称「 ”曹氏五侍郎”(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 宋绍熙元年(1190),曹叔远(1159—1234)登进士第,率先官至礼部侍郎。《宋史》列传175称其为「 ”正人端士”。他知遂宁时,营卒苦于军饷被侵克,相率作乱,局势十分紧张。他即禁止乱兵扰乱百姓,并进行耐心细致的疏导,终于使事态平息。人们赞曰「 ”此江南好官员也”。曹叔远一生还勤于著述,是永嘉学派的重要学者,《宋史》称「 ”尝编《永嘉谱》,识者谓其有史才”。其子曹觱、其孙曹邰皆中进士第,连同其父曹逢时,四世甲科蝉联,亦是曹村一绝。 曹叔远族侄曹豳(1170—1249)于宋嘉泰壬戍二年(1202)登进士榜,同样累官至侍郎。比较起来,曹豳的声望更胜其叔,这大约缘于他的文名。「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这首《春暮》绝句就是曹豳作为瑞安人收录在《千家诗》中的绝响。 曹豳步其叔曹叔远之后同列《宋史》列传175,短短200余字,精选了曹豳为官40余年的几件经典事迹:他在任重庆府司法参军时,郡守度正欣赏他的人品和才学,正要推荐他升职时,他推辞道:「 ”章司录母老,请让其先。”度正为他的为人而敬叹。另一件事说他在任浙东提点刑狱时,「 ”寒食放囚归祀其先,囚感泣如期至”。清明前放了牢狱里的囚犯回家祭祖,囚犯感激涕零如期归来。这仁慈与胸怀也许只有曹豳能做到,要是囚犯一去不返,丢官还算事小,丢命也极有可能。正是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这位曹氏先贤,其人品、文品、官品,都让后人无比敬叹! 曾经俊杰英才辈出,如今空遗进士第一村 孚泽庙 自唐中叶至宋,曹氏在许峰经过200多年的繁衍,已发展成为一支庞大的家族,从此许峰改名为曹村。 2003年,曹村为申报「 ”中华进士第一村”,根据《曹氏宗谱》及明代嘉靖《瑞安县志》、万历《温州府志》,清代乾隆《温州府志》、嘉庆《瑞安县志》,《瑞安市志》的记载,对曹村的曹姓进士作了全面统计:除了甲科进士26人,还有武进士3人、特奏名进士30人、荐举进士20人、太学进士27人,以及乡贡进士、胄贡进士、漕贡进士等共计159人。于是,我们现在看到,在许峰山下竖起一个花岗岩的高高牌坊,上书「 ”中华进士第一村”。 然而,我们在附近的许南村寻访,却被告知整个曹村都已找不到姓曹的人家。曾经自宋以来出过159位曹姓进士的曹村,其家族应该相当庞大,竟然全部销声匿迹!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有的说,平阳来的盗寇曾频频光顾曹村,专劫富户人家,曹姓大都进士为官家庭富有,闻风统统外迁去了;有的说,曹姓大都为宋官,自宋归元,担忧遭元朝廷清洗,除了外迁另处的,统统就地隐姓埋名,不敢再称姓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却都没有直接的证据。 事实是,曾经为曹村赢得「 ”中华进士第一村”曹姓,已没有一个后裔在本地,或者改为别姓,因历史悠久已认不得姓曹了。只有曹豳曾经在自家附近创办的「 ”虎邱书院”遗址以及墓地还在。「 ”曹豳墓已被挖掘得认不出来,墓碑也被移到玉海楼收藏了。”曾经为曹村搜寻整理众多进士名录的许北村人倪日稿先生告诉我们说。 在玉海楼退思园里,我们在众多碑文里找到了曹豳的墓碑,上面刻着由宋状元周坦填写的约300余字的墓志铭。 京官众多遭忌妒,为表一直忠心造别字 曹村无曹姓,现在瑞安的曹姓要归功于一个叫曹昌孙的先祖,他好像有先见之明,迁居到了高楼上泽,繁衍了曹姓一脉。 据上泽《曹氏宗谱》排的辈分,曹叔远为19世,曹豳属20世,他们均为曹蔼次子曹谦之后。曹蔼长子名曹赟,传至第19世时出了一个曹昌孙。此人虽非甲科进士出身,却深得其祖遗风,「 ”浪游江湖,与时宰胡晋臣友善”。因结识了当时的宰相胡晋臣,曹昌孙被荐举考试做了官,最后做到江西榷茶都转运副使。 现任上泽村村委会主任的曹仲远介绍说,曹昌孙正是上泽曹氏的始祖,现在村里约有200多户、900多人的曹姓人都是他的后裔。另有场桥、下霖的曹姓亦传于上泽。 《曹氏宗谱》在曹昌孙的传记中写道「 ”公自许峰迁嘉屿玉壶里”,即今高楼上泽,并于宋绍兴四年(1134)「 ”复建孚泽庙为七星敦之北”。 原来孚泽庙在曹村,因为曹昌孙迁居上泽,便把孚泽庙也「 ”搬”到了玉壶山下。而据上泽曹氏后人曹仲生老人介绍说,玉壶山原本叫山下田,因为建了孚泽庙,才改名为玉壶山。 现在,在通往上泽新村的路上,会看到路边的一块牌子上写着「 ”上泽古村落”,据说这是我省现存为数不多的宋代古民居群。已历800多年的孚泽庙就位于路边,里面供着的正是曹氏始祖「 ”曹三王”的画像。「 ”原本庙前有十六对旗杆,文官经此要下轿,武官要落马。唯有新娘不用落轿,因为新娘的銮嫁象征着皇后驾到。”熟悉曹氏诸多掌故的曹仲生老人介绍说,「 ”你看这‘曹氏宗祠’匾额,曹字是少了一竖的。” 原来有个故事:因为南宋朝廷里曹姓京官众多,不免遭人忌妒,向皇帝进言:曹字为日上面一个曲,而曲有二竖,岂不是对皇帝有二心?闻此风声,为了避免祸患,曹家人就将「 ”曹”字去了一竖,以表曹家一直对朝廷忠心耿耿,直到现在《曹氏族谱》中「 ”曹”字都是少一竖,成了一个别字。 这听起来就像曹姓的缘起「 ”曹三王”一样充满了传奇。到此,我们才发现上泽《曹氏族谱》中所载一个时间上的自相矛盾:诏封「 ”曹三王”并赐额孚泽庙既然在宋宝庆三年(1227),曹昌孙应该绝无可能在绍兴四年(1134年)「 ”复建孚泽庙为七星敦之北”。这或者又是曹姓历史留下的一个谜团,期待有识之士去考证。 [相关链接] 曹姓起源于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六子曹振铎,受封曹国。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30位,人口约791万,主要名人有曹操、曹雪芹等。据我市2012年7月人口统计,有曹姓5189人,姓氏排位第44。(记者 金锦潘)
凤去寥寥今几年,至今人唤凤凰山。只愁有凤无人识,却指凡禽误世间。——宋代·曹豳《凤凰山》 凤凰山 凤去寥寥今几年,至今人唤凤凰山。
只愁有凤无人识,却指凡禽误世间。曹豳(bīn)(1170-1249)字西士,号东亩,一作东猷,温州瑞安(今属浙江 )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安吉州教授,调重庆府司法参军,改知建昌。绍定六年(1233 ),擢秘书丞 ,兼仓部郎官。端平元年(1234 ),除浙西提举常平,移浙东提点刑狱。嘉熙初,召为左司谏。与王万、郭磊卿、徐清叟俱负直声,时号“嘉熙四谏”。嘉熙三年(1239),知福州,以礼部侍郎召,为台臣所沮,遂守宝章阁待制致仕。淳祐九年卒,年八十,諡文恭 。刘克庄为撰神道碑(《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四),《宋史》附《曹叔远传》。《全宋词》辑其词二首。 曹豳
长淮矫首得遐观,犹记当年获奉銮。万马饮淮貔虎肃,六师扈跸水云寒。欣瞻幕府莲依水,慨念神州李下冠。狼望已销归庙略,更持韵语访任安。——宋代·曹勋《持节和王枢密三首》 持节和王枢密三首
长淮矫首得遐观,犹记当年获奉銮。
万马饮淮貔虎肃,六师扈跸水云寒。
欣瞻幕府莲依水,慨念神州李下冠。
狼望已销归庙略,更持韵语访任安。几见秋风来,坐念岁月改。宫蕉泣白雨,孤愁越青海。——宋代·曹勋《次韵程机宜感怀》 次韵程机宜感怀
几见秋风来,坐念岁月改。
宫蕉泣白雨,孤愁越青海。春雨要如膏,发生物已拆。霡霂则易耨,浸渍乃损麦。连旬不见日,过社麻亦阨。再拜祈开晴,民食庶可得。——宋代·曹勋《山居杂诗九十首》 山居杂诗九十首
春雨要如膏,发生物已拆。
霡霂则易耨,浸渍乃损麦。
连旬不见日,过社麻亦阨。
再拜祈开晴,民食庶可得。
1.有关芦苇的诗句 岸边的芦苇
我坐在夜的秋千上 风
轻轻吻过幽幽的竹林
半轮弯月悬在天空
月色如水
半卷青光
睡在黛色的帘幕上
醉醒时分,
我又往何处去
二
以喜剧开场,
以悲剧谢幕
虚无飘渺
如微风携走的轻纱
如流水卷走的花瓣
如岁月带走的泪珠
三
爱智慧
这是怎样的爱
无限的思绪
凝结成永恒的缭绕
举杯问青天
几时才能邀得明月?
四
痛苦的
是哲人
快乐的
是猪
无数的中间者
为那淡淡的问语“我是谁”
跌跌撞撞的融入了苦难的
寻觅之路
空气聚成了铁
头破血流
却依旧无悔
2.关于芦苇的诗句 【江村晚眺】 戴复古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青溪主客歌】
汪崇亮
野王手奏淮淝捷,门外归来有旌节。
伸眉一笑紫髯秋,袖中犹挟柯亭月。
山阴主人载雪舟,掀篷系缆青溪头。
平生耳热欠一识,若为牵挽行云留。
一声横玉西风里,芦花不动鸥飞起。
马蹄依旧入青山,柳梢浸月天如水。
【咏芦苇】 余亚飞
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
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
3.描写芦苇的诗句 1、《与侯春时同年南池夜话》
作者:唐代许浑
芦苇暮修修,溪禽上钓舟。
露凉花敛夕,风静竹含秋。
译文:芦苇修长的身影伫立在暮色中,溪里的家禽纷纷上了渔船。傍晚露水透着凉意,花收敛了花瓣。风静止着,竹子透着秋天的气息。
2、《送耿处士》
作者:唐代贾岛
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
译文:山川和草原在秋色下显得非常宁静,芦苇在晚风中欢乐的鸣唱。
3、《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4、《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
作者:唐代贯休
芦苇深花里,渔歌一曲长。
人心虽忆越,帆态似浮湘。
译文:江上芦花深处传来打渔人悠扬的渔歌声,人心虽然还惦记着吴越之地,但船帆却已经毫不留恋地行驶在湘江之上了。
5、《行舟芦苇中》
作者:宋代:彭汝砺
芦苇萧萧吹晚风,画船长在雨声中。
浮生厌足江湖味,好在溪边旧钓筒。
译文:芦苇林吹来潇潇的晚风,船行在雨中的芦苇林中像画一样。此生已经厌倦了江湖上的事情,悠闲自得的在河边钓鱼。
6、《送浙东德师侍御罢府西归》
作者:唐代张贲
杨柳渐疏芦苇白,可怜斜日送君归。
释义:杨柳渐渐的落叶,芦苇也白了,傍晚残阳的时候就送你回去。
4.赞美芦苇的诗词有哪些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出自先秦:佚名《蒹葭》
白话文释义: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2,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出自唐代:杜甫《蒹葭》
白话文释义:蒹葭面对摧残不能够保全自我,又被瑟瑟秋风吹着该怎么办。只是在极短的时间里盛开花朵,很快叶子就会沉入水中。在形体柔弱的时候春风拂过都嫌来得早,在生长成密丛时夜里的寒露又多了。即使衰败后花叶摇落,还担心岁月虚度。
3、风飘细雪落如米,索索萧萧芦苇间——出自唐:白居易《浦岁暮对酒送王十五归京》
译文:风刮着,雪像小米一样落下,芦苇间淅淅索索
4、蕙兰秋露重,芦苇夜风多——唐:许浑《江楼夜别》
译文:蕙兰秋天露水多,芦苇荡夜里风大。
5、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宋: 曹豳《西河 和王潜斋韵》
译文:关河万里寂静无人,明月直射芦苇荡。
5.描写“芦苇”的诗句有哪些 1、《句》——宋代张致远
三寺楼台烟雾里,一川芦苇画图中。
译文:几座寺院的塔院高楼于水雾氤氲中朦朦胧胧,一川芦苇更使景色迷蒙醉人,如在图画中一般。
2、《楚汉两城》——元代王冕
徘徊望尽东南地,芦苇萧萧野水黄。
译文:我犹豫徘徊,心潮起伏,不禁升起了对远在东南故乡的思念,却只看到了萧萧的芦苇和黄浊的河水。
3、《与侯春时同年南池夜话》——唐代许浑
芦苇暮修修,溪禽上钓舟。
译文:芦苇修长的身影伫立在暮色中,溪里的家禽纷纷上了渔船。
4、《行舟芦苇中》——宋代彭汝砺
芦苇萧萧吹晚风,画船长在雨声中。
译文:萧萧地晚风吹拂着芦苇林,小船航行在雨中的芦苇荡,就像一幅画一样。
5、《国风·秦风·蒹葭》——先秦佚名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译文: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
6.关于“芦苇”的古诗词有哪些 1,《苇丛》
作者:翁洮 -唐
得地自成丛,那因种植功。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倒影翘沙鸟,幽根立水虫。
萧萧寒雨夜,江汉思无穷。
2,《芦苇》
作者:王贞白
高士想江湖,湖闲庭植芦。
清风时有至,绿竹兴何殊。
嫩喜日光薄,疏忧雨点粗。
惊蛙跳得过,斗雀袅如无。
未织巴篱护,几抬邛竹扶。
惹烟轻弱柳,蘸水漱清蒲。
溉灌情偏重,琴樽赏不孤。
穿花思钓叟,吹叶少羌雏。
寒色暮天映,秋声远籁俱。
朗吟应有趣,潇洒十馀株。
3,《西河·和王潜斋韵》
作者:曹豳-宋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
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坠泪。
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薮泽里。
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
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
4,《风雨晚泊》
作者:白居易-唐
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
青苔扑地连春雨, 白浪掀天尽日风。
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
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
5,《江际》
作者:郑谷-唐
杳杳渔舟破暝烟,疏疏芦苇旧江天。
那堪流落逢摇落, 可得潸然是偶然。
万顷白波迷宿鹭,一林黄叶送残蝉。
兵车未息年华促,早晚闲吟向浐川。
7.描写芦苇花的诗句 1、索索萧萧芦苇间唐白居易 只查询白居易的结果 《南浦岁暮对酒送王十五归京》
2、夜寒宿芦苇唐常建 只查询常建的结果 《晦日马镫曲稍次中流作》
3、钓翁在芦苇唐常建 只查询常建的结果 《太公哀晚遇》
4、月明空照芦苇宋曹豳 只查询曹豳的结果 《西河 和王潜斋韵》
5、芦苇已雕荷已败宋吴潜 只查询吴潜的结果 《南乡子·野思浩难收》
6、秋声思芦苇唐刘禹锡 只查询刘禹锡的结果 《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
7、芦苇晚风起唐刘禹锡 只查询刘禹锡的结果 《晚泊牛渚》
8、芦苇丛中作此诗唐白居易 只查询白居易的结果 《独树浦雨夜寄李六郎中》
9、芦苇声多雁满陂唐朱庆馀 只查询朱庆馀的结果 《早发庐江途中遇雪寄李侍御》
10、芦苇夜风多唐许浑 只查询许浑的结果 《江楼夜别》
11、芦苇暮修修唐许浑 只查询许浑的结果 《与侯春时同年南池夜话》
12、芦苇萧萧风雨多唐许浑 只查询许浑的结果 《夜泊永乐有怀》
8.求描写芦苇的诗 搜了一些,看你喜欢哪个啦!
【作者】:刘禹锡 【题目】:晚泊牛渚 【内容】: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作者】:贾岛 【题目】:送耿处士 【内容】: 一瓶离别酒,未尽即言行。 万水千山路,孤舟几月程。 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 迢递不归客,人传虚隐名。
国风 秦风 蒹葭 书名:诗经 作者:不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沚。 注:蒹葭就是芦苇。
4. 苇编五绝
芦苇高,芦苇长,
芦花似雪雪茫茫。
芦苇最知风儿暴,
芦苇最知雨儿狂。
芦苇高,芦苇长,
芦苇荡里捉迷藏。
多少高堂名利客,
都是当年放牛郎。
芦苇高,芦苇长,
隔山隔水遥相望。
芦苇这边是故乡,
芦苇那边是汪洋。
芦苇高,芦苇长,
芦苇荡边编织忙。
编成卷入我行囊,
伴我从此去远航。
芦苇高,芦苇长,
芦苇笛。搜了一些,看你喜欢哪个啦!
【作者】:刘禹锡 【题目】:晚泊牛渚 【内容】: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作者】:贾岛 【题目】:送耿处士 【内容】: 一瓶离别酒,未尽即言行。 万水千山路,孤舟几月程。 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 迢递不归客,人传虚隐名。
国风 秦风 蒹葭 书名:诗经 作者:不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沚。 注:蒹葭就是芦苇。
4. 苇编五绝
芦苇高,芦苇长,
芦花似雪雪茫茫。
芦苇最知风儿暴,
芦苇最知雨儿狂。
芦苇高,芦苇长,
芦苇荡里捉迷藏。
多少高堂名利客,
都是当年放牛郎。
芦苇高,芦苇长,
隔山隔水遥相望。
芦苇这边是故乡,
芦苇那边是汪洋。
芦苇高,芦苇长,
芦苇荡边编织忙。
编成卷入我行囊,
伴我从此去远航。
芦苇高,芦苇长,
芦苇笛声多悠扬。
牧童相和在远方,
令人牵挂爹和娘。
《雨后宿刘司马池上》 年代:唐 作者:贾岛
蓝溪秋漱玉,此地涨清澄。芦苇声兼雨,芰荷香绕灯。岸头秦古道,亭面汉荒陵。静想泉根本,幽崖落几层。 。
白居易 【风雨晚泊】
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
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
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
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
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
杜甫 【官亭夕坐戏简颜十少府】南国调寒杵,西江浸日车。客愁连蟋蟀,亭古带蒹葭。不返青丝鞚,虚烧夜烛花。老翁须地主,细细酌流霞。
卢纶 【送朝长史赴荆南旧幕】元瑜思旧幕,几夜梦旌旃。暑退蒹葭雨,秋生鼓角天。月明三峡路,浪里九江船
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出自宋代诗人曹豳《春暮》。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译文
没人去注意那门外纷纷飘落的红花,树木的枝条低垂,浓郁的绿阴,直铺向海角天涯。树上的黄莺儿啼声渐渐停下,春草芊芊,我独自站立在池塘边,听着青蛙不停地叫着,一片喧哗。
作品赏析
这首绝句写的是暮春三月的景象。繁花凋谢,树阴绿浓,莺啼声渐渐消歇,春草池塘的蛙声开始热闹起来。诗人选择的几个物象,花落、绿阴、莺老、蛙鸣,无一不是暮春典型景况,
通过这些,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热闹非凡的暮春全景。大凡写暮春的诗词,总是由惜春而充满着愁怨,尤其是对落花,没有不带有伤感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9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蔡确
下一篇: 曹希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