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辰翁(1233年2月4日-1297年2月12日)字会孟,别号须溪。生于1232年十二月二十日(1233年2月4日),死于1297年正月二十日(2月12日)。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因与权臣不合,以母老为由请为濂溪书院山长。景定五年,应江万里邀入福建转运司幕,未几,随江入福建安抚司幕。度宗咸淳元年(1265),为临安府教授。四年,入江东转运司幕。五年,为中书省架阁,丁母忧去。他对专权误国的贾似道不满。宋亡后,刘辰翁矢志不仕,回乡隐居,居家著作。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天下同文集》等书所录,辑为十卷,另有《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传世。《新元史》卷二三七、《宋季忠义录》卷一六有传。存词300余首。其现存作品大致情况是:文249篇,诗205篇,词358篇,计812篇,数量仅为《须溪先生全集》的十分之一左右。
刘辰翁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词作方面。刘辰翁的词属豪放风格,受苏东坡、辛弃疾的影响很深。辰翁的词对苏辛词派既是发扬又有创新,兼熔苏辛,扬其之长,使词风有苏辛之色,又不流于轻浮,形成自己独有的清空疏越之气,对元明词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刘辰翁还是一个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一生勤于批点,所掇点者为:《班马异同评》三十五卷、《校点韦苏州集》十卷、《批点孟浩然集》三卷、《批点选注杜工部》二十二卷、《评点唐王丞集》六卷等等。其词学批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其生年据《须溪先生集》卷九《百字令》自注“仆生绍定之五年壬辰”,卒年据《天下同文集》卷三七《哭须溪墓》,元成宗大德元年卒。
刘辰翁诗作
《须溪集》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有关书引录,编为第一卷。《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以宜秋馆本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车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编为第二、三、四、五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刘辰翁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绪。漫忆海门飞絮。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春去。谁最苦。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苏堤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此词写于德祐二年(1276)。这年二月,元军攻陷临安。题为“送春”,实抒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三迭皆以“春去”发端,曲折抒怀而各有重点,一唱三叹,辞情哀怨。
首片,总写“春去”的情势。起笔暗寓人间已无归路,春将去何处? “秋千外”三句承“无路”,一是连天的芳草遮断了归路;一是送别之地弥漫在风沙之中。“风沙”与下文“乱鸦”,比喻统治者。” “漫忆”句,以“飞絮”喻辗转闽广一带的抗元力量,谓其微弱和飘泊不定,且表达了对南下幼帝的深切关怀。“乱鸦过”三句,慨叹经剧变后当年之繁华已无觅处。
二片,写“春去”的景象,以“谁最苦”领起,以下围绕“苦”字,从不同侧面加以铺写。“箭雁”,比喻被虏北去的南宋君臣; “梁燕”,借指流散失所的南宋士大夫;而以“杜鹃”象征死难忠烈的泣血哀鸣。再通过“想”字直贯而下。“玉树凋土”,化用《晋书·庾亮传》: “亮将葬,何充叹曰: ‘埋玉树于土中,使人情何能已!’”这里借指那些为国牺牲的人。每念及此,“泪盘如露”,沉郁中含无限哀思。“咸阳送客”,语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衰兰送客咸阳道”,指被俘北上的南宋君臣。着一“屡”字,指明这些人难堪的故国之思与依依不舍之情。“斜日未能度”,日暮时分尤其是最难消磨的时刻。
三片,写“春去”的感受。“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其中作者自注云: “二人皆北去。”江令,指江总,他原为南朝陈后主时尚书令,陈亡,北上归隋。庾信初任南朝梁,奉使西魏,被扣留不放还。用此二典,抒发对故国的情怀。“苏堤”句,以景衬情,更见哀愁。“神游”八字,化用苏轼、刘禹锡诗句,着一“叹”字,感慨深沉,意谓即使回来,也只能记取“前度”的如花美景。歇拍三句,思乡恋阙,更把痛悼国家之亡与个人之命运融合在一起,悲愤满怀,可发浩叹。
这首词始终扣紧“春去”,虽经转折,仍处处照应,流转自如。同时化用了许多前人的诗句、典故,形象地烘托亡国的哀痛。写景与寓意相互交织,浑成一体,沉郁顿挫,堪称“苦调”。
“送春去”二句,悲绝。‘春去。谁最苦’四句,凄清何减夜猿。第三迭,悠扬悱恻,以为小雅,楚骚可也。(卓人月《古今词统》)
厉樊榭《论词绝句》: “送春苦调刘须溪”,信然。(张宗橚《词林纪事》)
想故国、高台月明
——刘辰翁词选讲
刘辰翁
【作者简介】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因家在龙须山南面的须溪山,故自号须溪?????????????????????????????????????????????????????????????????????????????????????????。幼年丧父,家贫力学,从庐陵著名学者欧阳守道游,二十七岁举于乡?????????????????????????????????????????????????????????????????????????????????????????。后补太学生,受知于国子祭酒江万里,后曾多次为其幕僚?????????????????????????????????????????????????????????????????????????????????????????。1262年参加廷试,此时贾似道专权,刘辰翁在对策中直刺贾似道,于是得名,文章也流传于世。宋亡后以遗民终老。作品有《须溪集》《须溪四景诗》《须溪先生集略》等,词集名《须溪词》。
柳 梢 青
春 感[1]
【题解】
刘辰翁在宋亡后隐居不仕,过着清苦的生活。虽隐居山中,仍时时眷怀故国,他“于宗邦沦覆之后,眷怀麦秀,寄托遥深,忠爱之忱,往往形诸笔墨”(《四库全书总目》)。他常借伤春、惜春来写亡国之痛,这样的作品在他的词集中比比皆是,如《山花子·春暮》《柳梢青·春感》、《虞美人·春晓》《八声甘州·送春韵》《减字木兰花·庚辰送春》《菩萨蛮·丁丑送春》《沁园春·送春》等。《柳梢青·春感》即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铁马蒙毡[2],银花洒泪[3],春入愁城[4]。笛里番腔[5],街头戏鼓[6],不是歌声[7]。
那堪独坐青灯[8]。想故国、高台月明[9]。辇下风光[10],山中岁月[11],海上心情[12]。
(《须溪词》)
【注释】
[1] 此词未标年,细绎词意,估计是元人攻陷临安不久、二王逃往滨海时所写。
[2] 铁马蒙毡:指元人南侵的骑兵。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蒙毡:冬天在战马身上披的一层保暖用的毛毡。
[3] 银花洒泪:有“感时花溅泪”之意。银花:指银色灿烂的花灯。洒泪:指烛泪。
[4] 愁城:指元人侵占的城池。
[5] 笛里番腔:元人歌唱的异国曲调。
[6] 街头戏鼓:元人在街头表演的杂耍百戏。
[7] 不是歌声:唱得不成曲调,这里含有对元人的极大反感和蔑视。
[8] 那堪:不堪。青灯:油灯光亮暗淡呈青色,故称。
[9] “想故国”二句:化用南唐李煜《虞美人》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语意,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10] 辇下风光:指故都繁华的景象。辇下:即辇毂下,指天子车驾近旁,代指京城。
[11] 山中岁月:南宋亡国后,作者不仕元朝,隐居山林。
[12] 海上心情:1276年元人攻陷临安后,将宋室帝后百官掳往元大都。宋臣张世杰、陈宜中、陆秀夫等先后拥立赵昰、赵昺,继续在福建、广东一带抗元。作者关注着他们,对他们怀着很大的期望。
兰 陵 王
丙子送春[1]
【题解】
这首词作于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这年春正月,元军兵迫临安,宋帝向元朝奉表称臣。三月,元军掳帝后百官北行。三年后(1279),在元军的逼迫下,陆秀夫背负幼帝投海而死。至此,元统一中国。刘辰翁这首词借“送春”寄寓了对宋朝灭亡的极大伤痛。题是送春,情是悲宋,曲折说来,充满血泪。全词分三段,每段首句“送春去”“春去”“春去”,蝉联而下,一层深似一层,读起来,其呜咽之声可闻,其凄切之情可感。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2]。秋千外、芳草连天[3],谁遣风沙暗南浦[4]。依依甚意绪。漫忆海门飞絮[5]。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6]。
春去?????????????????????????????????????????????????????????????????????????????????????????。最谁苦。但箭雁沉边[7],梁燕无主[8]。杜鹃声里长门暮[9]。想玉树凋土[10],泪盘如露[11]。咸阳送客屡回顾[12]。斜日未能度[13]。
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14]。苏堤尽日风和雨[15]。叹神游故国[16],花记前度[17]。人生流落,顾孺子[18],共夜语。
(《须溪词》)
【注释】
[1] 丙子送春:丙子,为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这年二月,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把宋室帝后百官掳往元大都。这首词当作于这年暮春,用“春去”象征南宋朝廷的灭亡。
[2] “送春去”二句:指南宋已向元朝奉表称臣,国土已拱手献给元朝统治者。
[3] “芳草”句:形容春已晚。这里化用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词意。
[4] “谁遣”句:写国土沦陷后的凄凉景象。风沙:比喻入侵的敌人。南浦:风景美好的水乡,借指宋朝的锦绣山河。
[5] “漫忆”句:临安沦陷,南宋的宗室、官吏和军队多从海上逃亡,撤退到南方。刘辰翁也想走这条路,但没有成行。漫忆:空忆。海门:入海口。
[6] “乱鸦”三句:时代剧变之后,昔日繁华之地已成荒城。乱鸦:比喻元军。斗转:北斗星位置转移,喻指改朝换代。来时:前时。试灯:张灯。这里以灯彩代表过去的繁华景象,谓繁华一去不复返。
[7] 箭雁沉边:指元将伯颜把南宋君臣掳往元大都。箭雁:带伤之雁,这里以受伤的雁比喻身心俱受重创的南宋君臣。
[8] 梁燕无主:借指流离失所的南宋士大夫。梁燕:在屋梁上寻觅旧巢的燕子。
[9] “杜鹃”句:在黄昏杜鹃凄切的啼声中,故都的宫殿愈显得寂寞冷清。长门:汉武帝时陈皇后被贬居的冷宫,这里借指南宋故宫。
[10] 玉树凋土:这句是说故宫衰败,苑中珍奇的树木都凋零了。《三辅黄图》:“甘泉谷北岸有槐树,今谓玉树。”甘泉:汉宫名。
[11] 泪盘如露:这里以汉宫铜人被迁时泪滴露盘喻亡国之痛。泪盘: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云:魏明帝青龙元年(233)八月,下诏令宫吏牵车西取汉孝武帝时所建的捧露盘仙人,想要立在前殿,临载时仙人流下了泪水。
[12] “咸阳”句:语出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这里化用其意,借喻被金人俘虏的帝后百官等人去国离乡时的愁苦。屡回顾:写被迫北行的人们对故国的恋恋不舍。
[13] “斜日”句:指日落时分最难消磨。
[14] “正江令”二句:这里借指被俘的南宋士大夫,说他们满怀离愁别恨。江令:诸本认为指江淹,缪钺先生认为“江令”应指江总。(见其所作《论刘辰翁》)江总在陈后主时仕至尚书令,陈亡,北去入隋。(见《陈书》卷二十七《江总传》)江总与庾信身世有相似之处,都是国亡流北者,所以作者将二人并称?????????????????????????????????????????????????????????????????????????????????????????。至于江淹,他平生未尝北去,不能与庾信相提并论。这里采用缪钺先生的说法。庾信:南朝梁诗人,他奉命出使北魏,使命未完而江陵陷落,遂留长安不得归。所作《哀江南赋》等诗赋多抒写亡国后被羁留的痛苦。
[15] “苏堤”句:谓西湖天天都是凄风苦雨,暗寓临安沦陷后遭受铁骑的蹂躏。苏堤:指西湖外湖和后湖的界堤,苏轼在杭州作知府时所筑,人民为了纪念他,称为苏堤。
[16] “叹神游”句:指感叹故国昔日的繁华,只能在追忆和梦境中重新领略。
[17] “花记前度”句:唐代诗人刘禹锡于宪宗元和年间从贬所被召回长安,因游玄都观赏桃花作诗,对新贵寓有讽刺,执政者又将他贬到更远的地方。十四年后,刘禹锡再度回京,重游旧地,颇多感慨,作《再游玄都观》诗,有“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之语。这里承上句,说“神游”回到沦陷后的临安,见昔日如花美景已荡然无存,深感失落和慨叹。
[18] 孺子:指作者的儿子。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据刘辰翁《永遇乐》(灯舫华屋)词序: “余方痛海上元夕之习,邓中甫适和易安词至,遂以其事吊之。”这首《柳梢青》乃元夕词,末句云“海上心情”,当也是“痛海上元夕”之作。什么是“海上元夕”?应该先予说明,这首词的作年与背景即与之有关。人们知道宋时汴京与临安两地元夕风光之盛,但是却不知道,南宋的末世君臣,他们的最后一个元夕,竟是在惊涛骇浪、战事正酣的珠江口海上度过的。德祐二年(1276)元兵攻陷临安之后,陆秀夫、文天祥等先后拥立赵是、赵昺,转战于福建、广东等地。祥兴元年(1278)六月,赵昺移驻厓山,厓山就在今广东新会以南八十里的大海中。次年正月,元兵进攻厓山。赵昺等就在行将覆亡之际,迎来了这一年的元宵节,刘辰翁因此就称之为“海上元夕”。到了二月,宋军大溃,陆秀夫负八岁的赵昺蹈海而死,南宋的最后一个小朝廷就最终灭亡了。
刘辰翁《须溪词》中,咏元夕的词多达十余首。宋亡之后,接连几年的元夕,他都有词志哀。这首词的上片,就是宋亡后的元夕景象。江山易帜,风月全非。上元之夜,耳目所接,竟是元蒙铁骑的横行和北地番腔的喧嚣。月色,繁华灯市,以及满城仕女,满城箫鼓,这些向来为宋人词咏叹不绝的元夕风光,竟然都为之黯然消失。咏元夕而一不赏月,二不观灯,三不听乐,这是刘辰翁这首《柳梢青》有别于两宋元夕词的一个特异之处。词中以“铁马蒙毡”、“笛里番腔”寓沧桑之变,以“银花洒泪”、“不是歌声”抒亡国之痛,把星月交辉的元宵佳节,渲染得一片愁云惨雾,十分黯淡。“铁马蒙毡”用于起句,笼罩全篇,还给向属承平气象的元夕带来了肃杀而萧条的气氛。“笛里番腔”即随“铁马蒙毡”而来,不仅与江南元夕的传统习俗格格不入,而且也是异族统治的另一象征。刘辰翁另有一首《卜算子》咏元夕云: “十载废元宵,满耳番腔鼓。”胡骑与番腔,都招致了南宋人民的敌视与仇恨。
这首词上片感时,下片述志。“独坐青灯”,是说自己闭户不出,无心赏月。“想故国、高台月明。”除了心怀故国,还含有“月是故国明”的意思,从杜甫《月夜》“月是故乡明”变化而来。“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互为对句,词曲中称为“鼎足对”。前人作《柳梢青》调者,如秦观“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前二句作对;周密“最爱孤山,雪初晴后,月未残时”,后二句作对,从无三句互对者。此词采用鼎足对,是出于内容的需要,为刘辰翁的创格(《词律》、《词谱》皆未收此体,可以补入)。“辇下风光”,是追念临安故都的风月繁华,“山中岁月”,是表示穷老守节的坚定意志,“海上心情”,是关切厓山君臣的安危存亡。这种句式,既有凝聚力,又有表现力,集中表现了刘辰翁此时复杂而丰富的思想感情。
“海上心情”句,有人以为乃用苏武囚于匈奴,于北海上杖节牧羊事,与“山中岁月”意同。亦可备一说,录以备考。
《海棠·谒金门》咏海棠诗鉴赏
刘辰翁
风乍起,约巽吾同赋海棠。娇点点,困倚春光欲软。滴尽守宫难可染,浓欺红烛艳。寂寂露珠啼脸, 翠袖不禁风 。 芳在相逢惊笑靥, 日长初睡转。
刘辰翁写过多首咏海棠的词作。这首《谒金门》是写得较好的一首。它虽无深远的寄意。但以拟人化的手法,把海棠花描绘得娇娆可爱,也不无洼处。
春光明媚,春风和煦。一丛海棠正迎风开放。首二句便写春日之海棠花。“点点”,言其多而小。着一“娇”字,不仅写出花枝之俏丽,而且表达了词人的爱怜之情。但她们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困乏、柔软了。“困倚春光”四字,很形象地写出海棠因困乏而娇软,因娇软而不得不倚春光的情状。接下二句写海棠花之红艳。她红得透彻,即使滴尽守宫的血也难以染成,其浓艳超过了红烛。“守宫”,虫名,晰蜴的一种。又名壁虎、蝘娫等。因它经常守伏在屋壁宫墙,扑食虫蛾,故称,又,张华《博物志》:“以器养之以朱砂,体尽赤,所食满七斤,治捣万杵,点女人支体,终本不减,有房室事则灭,故号守宫。”此句极言海棠花的红色乃自然天成,非人工所致。
如果说上片是写艳阳下海棠之娇美、柔弱的话,那么下片则是描绘清晨醒来后的泪脸和笑靥。过片中的“寂寂”,写清晨之沉寂、冷落;“露珠啼脸”,状海棠之露浓。即然如此,她娇小的身子骨儿怎能禁得起风寒呢!最后二句以惊喜的口吻收拍,给人以欢快之感:当词人在花径再睹芳容时,她笑靥环生,一改其啼痕满面的旧容。对此词人不觉感到惊讶。原来,先前海棠未醒,直到“日长”才“睡转”。以上是用拟人手法写海棠花有如千娇百媚的美人儿。她始而睡眼惺忪,啼泪潸然,翠袖随风飘举,身子微微抖动。继而,红日升起,天气渐暖,她嫣然一笑,楚楚动人。
这首词主要是描绘海棠花娇美的姿容,并无寄托。但由于词人善于抓住海棠的特点,生动地描绘出其多彩多姿的形象,所以自有其审美价值。不过。此词含蓄蕴藉不足,似有一览无余之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8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刘过
下一篇: 刘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