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王令生平
王令的高祖父、曾祖父都曾在朝廷任要职,而他父亲只当过几年郑州管城县主簿。王令五岁时,母亲父亲已相继离世,唯一的姐姐已出嫁,王令遂成孤儿,无所依靠,只得孤身一人随当时在淮南东路真、扬州当驻泊、巡检一类低级武官的叔祖父王乙来到扬州,寄居在叔祖父门下长大成人,王令因此而以广陵人自居。
王令七八岁时进书塾读书。他常是白天与众学童一起嬉戏,晚上回家独自读书,有时通宵达旦而不眠。少年时代的王令,好助人,气盛放纵,对他人不义行为好当面指责而无所顾忌,众人都很敬服他。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十六岁的王令跟随叔祖父的长子越石来到瓜洲(今江苏扬州南)。次年,王令即离开寄居十年的叔祖父而另立门户,接回了寡居而难以生存的姐姐及外甥。从此,王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与姐姐相依为命、孤贫流浪的家塾聚学生活。经济上失去了对叔祖父的依赖,一个三口之家的生活担子落在了年仅十七岁的王令身上。在瓜洲安家不久,王令便只身到山阳县某家塾当先生。第二年,又应邀去天长县一束姓的人家家塾聚学。在这里,王令一共度过了五个春秋。束氏,是王令一生中相交最深的知己之一,他给了孤苦的王令经济上的支持和感情上的安慰。实际上,束氏二子年龄与王令相当,也有一定的学识。王令《答束孝先》云:“君家兄弟贤,我见始惊夥,文章露光芒,藏蕴包丛脞。关门当自足,何暇更待我?固知仁人心,姑欲恤穷饿。”王令名为先生,实乃伴读,他也从不以先生自居。王令依靠束氏的帮助,维持着自己与家人的生活。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朝廷举行科举考试,二十一岁的王令不顾众人的劝说,决然放弃了进取功名的机会。他本希望“生太平世,读书学古,自少壮期切切以自奋进,裨补当世之万一”,可现在“不幸穷蹇颠倒,不得比常流”(《壬辰三月二十一日读李翰林墓铭云少以任侠为事因激素志示杜子长》)。在这以后几年间,王令从未参加科举考试。黑暗的社会现实,寄居他人篱下的孤贫生活,使他徒有济世救民之宏愿,却又不甘愿“将六尺躯,贱易五羖皮”(《答黄薮富道》),他以为人生只是暂就天地舍,“百岁只如梭过机,安能跼促努筋力,眼穿仰望丹桂枝?”(《快哉行呈诸友兼简仲美》)就在这一年除夕,在万家欢笑声中,王令哭作《送穷文》,叙述自己悲惨的人生,以泄心中苦闷:“自我之生,迄于于今,拘前迫后,失险堕深。举头碍天,伸足无地,重上小下,卒莫安置!刻瘠不肥,骨出见皮,冬燠常寒,昼短犹饥……”
束氏子女年龄渐长,王令觉得再不辞去空受馈赠有愧,便辞别束氏到高邮聚学。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王安石由舒州通判被召入京,途经高邮,王令投书并赠《南山之田》一诗与王安石以求见,开始了他与王安石的交往。王安石长王令十一岁,在这之前,早与王乙父子相熟,王令也早已敬佩他的人品和文章,王令曾在《与束伯仁手书》中云:“自扬雄以来,盖未有临川之学也。”王安石也十分看重王令的为人与才学。在回信中他赞王令“足下之材,浩乎沛然,非某之所能及”、“足下之行,学为君子而方不已”。从此,两人书信往来频繁,成莫逆之交。经王安石的举荐,当时许多有声誉的文人学者开始与王令投赠唱和,王令的诗文得以传抄流通。王令声誉赫然,便有不少好攀附之徒望风伺候,进誉献谀,这使清高倔强的王令大为恼火,他在门上大书“纷纷闾巷士,看我复何为?来则令我烦,去则我不思”以绝客。
这一年,江淮大闹蝗灾,到处饿殍遍野,满目凄凉。王令见其景,愤作《梦蝗》诗。
次年,王令被高邮知军邵必强邀为高邮学官,不久便书告邵必:“人固各有志,令志在贫贱,愿阁下怜其有志,全之不强。”辞归天长束氏。王令重返束氏之家,“去而复来,苟得食以自延”,“而受人之厚赐,无足酬报”而又“迫于莩饿,又不得自引而去,其惭于旦暮不忘”。不求功名的生活信念和生活的贫困,使王令陷于难堪的境地而难以自拔。
王令知道,自己不可能靠束氏的怜悯度过一生。于是在二十五岁那年秋天,他辞别束氏,到润州(今江苏镇江市)以求聚徒教授糊口。然在润州事久未成,又不得不重返瓜洲。
从十七八岁开始,王令就独自一人为养家糊口而四方奔走,饱受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他常以孤雁自喻:“万里常为客,飞飞岂自由?情知稻粱急,莫近网罗求。……哀鸣徒自切,谁谓尔悲愁。”(《雁》)他感叹“笑面恶肝脾”(《交难赠杜渐》)的险恶人心;他渴望有朝一日,“买田结归庐,种树屋四周,子居课桑蚕,我出鞭耕牛,教妻绩以筐,使儿饷东畴,坐笑忘岁时,聚首成白头”(《山阳思归书寄女兄》)。
润州之行,经济上无所收获,虚度一年光阴,这使王令陷入更加窘迫的境地。虽说王令奉寡姊如严父,教孤甥如爱子,可为了大家不致饥寒而死,他不得不决定让多年来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姐姐再嫁。据封建礼教,妇女在丈夫去世之后,应终身守节,不可再嫁。为了不使自己和姐姐在熟人面前感到羞愧而无地自容,从润州归来不久,王令便举家迁往江阴暨阳。
“颓檐断柱不相缔,瓦坠散地梁架虚,门无藩闑户不闭,时时犬彘入自居。”从王令《暨阳居四首》中的这段描写,我们可以得知其住房的破败不堪。房主人可怜他不能自己动手修葺,便替他找来一位泥瓦匠,这位泥瓦匠见王令穷得实在拿不出什么来招待他,便伺机溜之大吉。“家无田食储,雀鼠非我仇,朝出从人居,诗书讲前修”(《暨阳居四首》),王令依旧一贫如洗,依旧靠聚徒教授勉强度日,同时四方借贷,艰难地筹集姐姐再嫁所必需的资金。
姐姐出嫁了,王令又成孤身一人。孤独、贫穷与时发时愈的脚气病纠缠着他,使他精神颓丧,难以振作。深夜,他常独对摇曳的烛火,顾影自叹,泪滴满襟。他感叹自己“趋坐迷夷涂,失城陷深堑,病拙未为疗,膏肓不容砭。无家可容归,有灶外断掭”(《夜坐》)。他希望能早日与亲人一起盖棺而去,结束苦难的命运。
在这以后的凄苦生活中,唯一给他带来安慰的是在王安石的关心与努力下,他终于娶亲成家。还是在十八岁时,王令就曾书告姐姐“吾将亦娶妇,力以石臼未”,然而奉寡姊,育孤甥,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难以如愿。王令二十六岁在润州之时,王安石就多次修书给舅舅吴蕡,力荐王令,以求吴蕡之女能与王令成婚。嘉祐三年,王令前往吴蕡所任地蕲州蕲春县(今湖北蕲春县)迎亲,于十一月归暨阳,十二月,又“以生用之窘”而应人之邀到常州聚徒讲学。
迎亲而归,次年妻子有孕,这给王令孤寂贫困的生活带来了一点安慰与甜蜜。然而,此时他的脚气病越来越剧。疾病迫使他卧床难起,“足疾之余,心虚善忘,恍惚无聊”(《与王介甫书》)。嘉祐四年(1059)六月初二,年仅二十八岁的王令便在贫病交加之中离世而去。
《暑旱苦热》
宋代: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译文
清风没有力量驱赶暑天的炎热,那西坠的太阳仿佛生了翅膀,飞旋在山头,不肯下降。
人们个个担心这样干旱江湖大海都要枯竭,难道老天就不怕耿耿银河被晒干?
高高的昆仑山有常年不化的积雪,遥远的蓬莱岛有永不消失的清凉。
我不能够携带天下人一起去避暑,又怎能忍心独自一个,到那儿去逍遥徜徉?
注释
屠:*。这里意为止住、驱除。
着翅:装上翅膀。这里形容太阳腾空,久久不肯下山。
昆仑:昆仑山,中国西部高山,传说为擎天柱,是神仙东王公、西王母居住的地方。
蓬莱:传说中海中三仙岛之一。遗:留存。
鉴赏一
此诗的开篇便不同凡响:“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前句写“清风”,凉爽的风对驱暑显得无能为力,是指清风小而无力驱暑,用“清风无力”来衬托暑旱之甚,酷热难当。这句中的“屠”字下得尤为精妙。“屠”,是杀掉的意思。“屠得热”,即使“热”人格化了,又有力地表现了诗人恨暑热的情感。给读者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画面:时值酷暑,大旱不雨,小河干涸了,土地龟裂了,禾苗枯萎了,而太阳又偏偏不肯下山,炎气蒸腾,热得人们坐立不安。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这里的“天”著上了人的感*彩,它不痛惜“河汉”(指银河)干涸,这与人害怕江海枯竭的心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对老天爷的憎恨之情。可见,“人固已惧江海竭”还包含的潜台词:人们最害怕的还不是江海枯竭,而是因暑旱酷热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无力解决的生计问题。紧扣住了诗题“暑旱苦热”中的“苦”字。“河汉干”诸语,想象瑰奇,令人拍案叫绝。
鉴赏二
这首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写暑旱酷热,反映诗人憎恨“热”、“天”之情,后面四句重在发抒诗人愿与天下共苦难的豪情,显示其博大的胸襟。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昆仑”是中国西部的高山,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蓬莱”是古代传说中渤海三座神山之一。这些都是诗人心目中无暑旱酷热之苦的清凉世界。诗人由“暑旱苦热”想到昆仑、蓬莱等现实与传说中的清凉世界,这是极其自然的。如此清凉世界对饱尝暑旱酷热之苦的诗人产生的吸引力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不能将整个世界拎在手里同去,又怎忍心只身独往那清凉世界昆仑和蓬莱山呢?诗人尽情抒发了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豪情,显示了其博大的胸襟。“手提天下”诸语,想象奇特,气魄宏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在王令的诗集中,此相类的诗句:“长星作慧倘可假,出手为扫中原清”(《偶闻有感》),“终当力卷沧溟水,来作人间十日霖”(《龙池二绝》其一)。
王令和孙蓉在小说里没在一起。王令和孙蓉分手了,最终两人没有走进婚姻的殿堂。王令和孙蓉两人因为性格不合,互相觉着彼此并不适合对方,所以最终选择了分手。王令在小说中发微博称真分手;简简单单道出分手原因。
随即,孙蓉转发此条微博称:爱过你,再见。虽然看似很文艺,但却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唏嘘,很多网友说这句话可以列为渣男语录了,这么多年的感情竟然一句轻描淡写的爱过就带过了。
扩展资料:
其他介绍:
王令和孙蓉两人在小说里相差了5岁,虽然姐弟恋本身没什么问题也是很正常的一种社会现象并且也有发展得很好的,但是根据研究显示女性是心理年龄本身就比同阶段的男性成熟几岁,所以对婚姻或者对感情的需求和理解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如果不去沟通或者找到一个很好的方法解决,分手的概率就会变高。
再看王令和孙蓉就是典型的例子,都说她太作,但其实粉丝很理解她,说只是孙蓉没有给到王令想要的足够的安全感。而明明就像个还不成熟的大孩子,根本不能理解这种需求。
虽然每次王令生气了不高兴了,孙蓉都会变着花样去哄,但是其实从来没有真正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种看似很甜的吵吵闹闹的相处模式持续下去,两人迟早会累,最终两人选择分手结束恋情。
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力卷雨来无岁旱,尽吹云去放天高。岂随虎口令轻啸,愿助源毛绝远劳。江海可怜无际岸,等闲假借作波涛。——宋代·王令《暑热思风》 暑热思风 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
力卷雨来无岁旱,尽吹云去放天高。
岂随虎口令轻啸,愿助源毛绝远劳。
江海可怜无际岸,等闲假借作波涛。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王令
镟买扁舟载一翁,片帆吹下夕阳东。西风欲织江头锦,催染秋林叶叶红。——宋代·高翥《秋日》 秋日
镟买扁舟载一翁,片帆吹下夕阳东。
西风欲织江头锦,催染秋林叶叶红。两淮仍蜀道,群寇再侵寻。不戒兵犹火,唯夸旅若林。皇图终复古,天意亦难谌。咨尔无猖獗,须思后患深。——宋代·章甫《即事》 即事
两淮仍蜀道,群寇再侵寻。
不戒兵犹火,唯夸旅若林。
皇图终复古,天意亦难谌。
咨尔无猖獗,须思后患深。仲春渐燠沐,摅散常远步。独穿林下蹊,斜转竹间屿。鸣泉竞漱石,迸笋或妨路。吹衣信和风,濯足解双履。深行意益惬,默坐憩亦屡。野花迎客来,啼鸟惊我去。群鸣投树鸦,独下过溪鹭。晴霞送斜日,历历星已布。娟娟新月弯,稍稍山已暮。用此遣朝昏,谁谓非尺素。——宋代·张耒《感春十三首》 感春十三首
宋代张耒
展开阅读全文∨ 仲春渐燠沐,摅散常远步。
独穿林下蹊,斜转竹间屿。
鸣泉竞漱石,迸笋或妨路。
吹衣信和风,濯足解双履。
深行意益惬,默坐憩亦屡。
野花迎客来,啼鸟惊我去。
群鸣投树鸦,独下过溪鹭。
晴霞送斜日,历历星已布。
娟娟新月弯,稍稍山已暮。
用此遣朝昏,谁谓非尺素。 ▲
王令诗文
王令很有诗词天赋,这和他丰富的人生阅历离不开,他有才华,有抱负,却没赶上一个好时候。他十八岁开始被世人知道,死的时候二十八岁。这短短的十年便是他的短暂创作时间。在这十年中,他写出了70篇散文和500首左右的诗词。
他的这些诗词就是他人生的记录,是他文学创作的汇聚。王令诗文可以分为几个类别,一是答谢友人,也就是朋友之间小聚的时候互相赠予。二是自己悲惨人生的生平写照,词句间多是悲苦凄凉。三是反映统治者昏庸下的社会劳苦大众的生活状态,感受民间疾苦,他希望自己能够救这些百姓于水火,风格积极向上。
他的笔触锋利,能够敢于揭露剥削者搜刮民脂民膏的嘴脸。他善于观察,有感于苍生。这点让王安石格外看重,因为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和王令是一样的。
王令文学风格延续了韩愈孟郊,想象力丰富,气势雄厚。但是他又有新一代诗坛创作风格,在所有学习韩孟的人里面,王令是最有天分的一个,他吸收了韩孟两家的优点,然后融合当朝的文学风格流派。常常还能看出他诗文中有杜甫的风格,可能是因为两人的境遇都比较凄凉。
很多人把王令和李贺并称,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还是蛮大的。李贺风格瑰丽,王令气势雄厚。将两人相提并论的原因可能是同是短命和作诗求奇。
送春 王令
王令著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他的诗文朗朗上口,擅长用拟人比喻等手法表明志向,《送春》就是其中一首。
《送春》这首诗写的是晚春时节,濒临阴历三月,百花已经开到了尽头,逐渐呈现落败的趋势。南飞的燕子也回到了之前的地方衔泥筑巢开始了新生活,但是那该离开的杜鹃却还不愿离去,每逢夜半便绕花啼哭。他不相信春天已经走了,希望用自己忘情的呼唤能够唤回春天的身影。
王令用杜鹃比喻自己,杜鹃执着的留恋春天就是自己在留恋春天。文章读起来浅显易懂,并不晦涩,但是能够感受到字里行间的凄凉悲苦。他这半生飘落,境遇悲凉,但是他却有一颗执着的心。他用杜鹃奋力留下最美好时光来比喻自己不放弃和拼搏的精神。《送春》虽然字词表达的凄凉,但是仍然带着积极向上的心态。
《送春》作者王令是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1032,死于1059。他一开始的字是钟美,后来改成丰原。家乡祖籍是河北。他年幼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只能跟随着叔叔在扬州居住。从学堂学成之后在天长、高邮等地方教书为学。他这个人不仅有才学还有治国治世的能力,抱着一颗为天下百姓安宁而努力的心,宰相王安石十分喜欢王令的为人和诗作。
《送春》中杜鹃啼血引用的是民间典故,因为杜鹃的叫声悲切,像咳出血一样的鸣叫,经常被诗文中借用表明心迹。
王令早年曲折
王令早年曲折,早年的时候曾祖父祖父都是朝廷要臣,但是到了他父亲这一辈的时候,就只做了一个郑州的县城能主簿,家境一落千丈。在王令五岁那一年的时候,父亲死了,之后母亲也病逝,就剩他和姐姐相依为命,姐姐出嫁之后,王令彻底成了孤儿。
早年王令无依无靠,只能寄人篱下,跟着官微家贫的低级武官叔叔王乙一起到了扬州。自此之后,王令称自己为广陵人。到了王令七八岁的时候,他被叔叔送进了私塾。早年王令是一个性格奇怪的孩子,他白天在私塾读书的时候不认真学习,就和小朋友一起玩,到了晚上的时候,通宵达旦的开始苦读。他为人仗义,不像一般的酸秀才,年轻气盛,敢于和不义行为作斗争,是私塾里的孩子王。
转眼,王令十六岁,他跟着表哥一起到瓜州,一年之后,他自立门户,离开了寄居十年的叔父,他的姐夫死了,姐姐成了寡妇。他前去接回了姐姐和外甥。离开叔叔经济支持的他迫不得已离开了私塾,年少的他担起了一个家的担子。
他去私塾当了老师,在这里他认识了束氏,这是他人生至交。这让他的人生多了一些经济和情感上的支撑。他的性格还是那么古怪,不理会别人的建议,他放弃了科举,就像现在有人放弃高考。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早年曲折的生活经历让他对这个官场产生了失望,他在华灯初上,别人家欢声笑语的时候经常感觉到悲苦。王令早年曲折让他过上了一种不同于常人的生活。
王令和妻子
王令这一辈子都是坎坷度日,经历了寄人篱下,声名鹊起,家境贫困,他最终还是一个人孤独度日。家中的房子都仅能堪堪防风,他租住的房子主人看他可怜,给他找个工人补补房子。不过幸运的是,他遇到了自己的妻子,这给他的人生多了些许慰藉。
王令的妻子是王安石帮忙介绍认识的。王令在十八岁的时候就应该成亲的,但是那时候他刚刚把姐姐接过来,自己本是年幼,还要照顾姐姐和外甥,实在没有经济基础去娶妻生子组建自己的家庭。
遇见妻子之前的王令到了人生的最低谷。姐姐再嫁之后,他孤独一人,而且他患有脚气病。孤独和病痛折磨他,他成天的睡不着觉,整个人的精神状态迅速恶化。王安石知道之后,给自己的舅舅写信,在书信中极力推荐王令。舅舅家有个女儿,也就是王安石的表妹,在王安石的促成之下,两人结了婚。
王令的妻子是一个温柔的女人,她给王令带去了人生的新希望,王令和妻子有了一个孩子。但是上天似乎就是王令这辈子来尝尽人间疾苦。生活刚刚好转,有了孩子,找到了工作。但是他的身体开始恶化,常年的艰苦生活环境让他落下了病根,脚气病越来越严重,到了后来基本上不能下床,在他婚后两年,也就是王令二十八岁的时候,他因为疾病离开了人世。王令的妻子在王令病死之后带着孩子回到了自己的娘家,独自抚养孩子长大,王令和妻子没能携手到老,实在可惜。
王令和王安石
宋仁宗时期,王令辞别束氏,一个人到了高邮去聚学。在高邮,王令认识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这个人就是变法的丞相王安石,王安石当时正好由舒州入京,经过高邮。王令早就听闻王安石的名声,对他很是钦佩,便给王安石写一封陈情表。正是这篇陈情表让王令和王安石相识。
这封陈情表就是《南山之田》,王安石果然也没让他失望,两个人在精神上高度契合。王安石年长王令十余岁,但是年龄并未给两人产生代沟。王安石在这之前认识王令的叔叔王乙,听过王令这个孩子。
王安石特别喜欢这个聪慧的孩子,他看中王令的才华,两个人成了莫逆之交。这时间多得是趋炎附势之辈,王安石举荐王令给一些声名斐然的文人学者,王令的诗文也开始流传开来。但是一些阿谀奉承的人开始闻声而来,这让性格倔强的王令十分不喜。他在自己家的大门上写上一句话:您们别来看我了,看 *** 什么呢?来了我又不开心,您可就别再来了。
王令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他看见江淮地区闹荒,到处都是饿死的孩子,他触景生情,写了《梦蝗》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但是王安石的赏识并没有让他的生活变得好转,因为他为人刚正不阿,所以注定到不了官场。家境贫困,他只能让姐姐再嫁,但是在古代,迫于礼数,再嫁的人是备受鄙视的。为了不让姐姐和自己在亲友面前难堪,他举家迁往江阴。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8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王观
下一篇: 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