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阿里耀卿

佚名 2023-06-05 21:55:30

阿里耀卿

曲家阿里西瑛之父。元代散曲作家。

生卒年、生平不详。西域人。散曲作品今存小令【正宫醉太平】1首,载《太平乐府》卷五。《太和正音谱》列入150词林英杰中。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五十四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以下为《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九 列传第五十四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裴崔卢李王严

裴守真,绛州稷山人,后魏冀州刺史叔业六世孙。父諲,隋大业中为淮安司户参军。郡人杨琳、田瓒等乱,劫吏多死,唯諲以仁爱故,贼约其属无敢害,护送还乡。

守真早孤,母丧,哀毁癯尽。举进士,六科连中,累调乾封尉。养寡姊谨甚,士推其礼法。永淳初,关中旱,悉禀禄奉姊及诸甥,与妻息恶食不赡也。

授太常博士。守真善容典,时谓才称其官。高宗将封嵩山,诏诸儒议射牲事。守真奏:"古者郊祀天地,天子自射牲。汉武帝封太山,令侍中儒者射之,帝不亲也。今按礼,前明十五刻,宰人鸾刀割牲,质明行事,毛血已具,天子至,奠玉酌献而已。今若前祀一日射牲,则早于事;及日,则冕不逮事。汉又天子不亲,古今异宜,恐不可行。"是时,《破阵》、《庆善》二乐舞入,帝常立以视,须乐阕乃坐。守真并言:"二舞诚祖宗盛德,然古无天子立观者。化育诒庇,孰非阙功,不应鼓舞别申严奉。"诏可,未及行。会帝崩,大行旧礼无在者,守真与博士韦叔夏、辅抱素等讨按故事,称情为文,咸适所宜,时人服其得礼。

天授中,为司府丞,推核诏狱,多裁恕,全免数十姓。不合武后旨,出为汴州司马。累迁成州刺史,政不务威严,吏民两怀之。徙宁州,送者千数,出境尚不止。长安中卒,赠户部尚书。

子子余、耀卿、巨卿。曾孙行立。耀卿、巨卿别有传。

子余事继母以孝闻,中明经,补鄠尉。时同舍李朝隐、程行谌以文法称,而子余以儒显,或问优劣于长史陈崇业,答曰:"兰菊异芬,胡有废者?"

景龙中,为左台监察御史。泾、岐有隋世番户子孙数千家,司农卿赵履温奏籍为奴婢,充赐口。子余曰:"官户以恩原为番户,且今又子孙,可抑为贱乎?"履温倚宗楚客势,辩于廷,子余执对不挠,遂诎其议。

开元初,累迁冀州刺史,为政惠裕,人称有恩。入为岐王府长史。卒,谥曰孝。时程行谌谥贞。中书令张说叹曰:"二谥可无愧矣!"子余居官清,家闱友爱,兄弟六人,皆有志行云。

行立,重然诺,学兵有法。母亡,泣血几毁。以军劳累授沁州刺史,迁卫尉少卿。口陈愿治民,试一县自效,除河东令,宽猛时当。由蕲州刺史迁安南经略使。环王国叛人李乐山谋废其君,来乞兵,行立不受,命部将杜英策讨斩之,归其孥,蛮人悦服。英策及范廷芝者,皆奚洞豪也,隶于军,它经略使多假借,暴恣干治,行立阴把其罪,贷之,许自效,故能得英策死力。廷芝尝休沐,久不还,行立召之,约曰:"军法,逾日者斩,异时复然,尔且死!"后廷芝逾期,行立笞杀之,以尸还范氏,更为择良子弟以代,于是威声风行。徙桂管观察使。黄家洞贼叛,行立讨平之。俄代桂仲武为安南都护。锐于立功,为时所訾。召还,道卒,年四十七,赠右散骑常侍。

崔沔,字善冲,京兆长安人,后周陇州刺史士约四世孙,自博陵徙焉。纯谨无二言,事亲笃孝,有才章。擢进士。举贤良方正高第,不中者诵訾之,武后敕有司覆试,对益工,遂为第一。再补陆浑主簿,入调吏部,侍郎岑义叹曰:"君今郤诜也!"荐为左补阙。性舒迟,进止雍如也,当官则正言,不可得而诎。睿宗召授中书舍人,以母病东都不忍去,固辞求侍,更表陆浑尉郭邻、太乐丞封希颜、处士李喜以代己处。诏改虞部郎中,俄检校御史中丞。请发太仓粟及减苑囿鸟兽所给以赈贫乏,人赖其利。监察御史宋宣远与卢怀慎姻家,恃以弄法;姚崇子彝留司东都,通宾客,招贿赂。沔将按劾,崇、怀慎方执政,共荐沔有史才,转著作郎,去其权,盖惮之也。久之,为太子左庶子。母亡,受吊庐前,宾客未尝至柩室。语人曰:"平生非至亲不升堂入谒,岂以存亡变礼邪?"中书令张说数称之。服除,迁中书侍郎。

玄宗以仙州数丧刺史,欲废之,沔请治舞阳,舞阳,故樊哙国也,更为樊州,帝不纳,州卒废。沔既喜论得失,或曰:"今中书宰相承制,虽侍郎贰之,取充位而已。"沔曰:"百官分职,上下相维,以成至治,岂可俯首怀禄邪?"凡诏敕曹事,多所异同,说不悦,出为魏州刺史。雨潦败稼,沔弛禁便人。召还。分掌吏部十铨,以左散骑常侍为集贤修撰,历秘书监、太子宾客。

是时,太常议加宗庙笾豆,又欲增丧服,于是卿韦縚请坐增笾豆至十二;外祖服大功,舅小功,堂姨若舅、舅母袒免。沔曰:"祭祀上矣,古者饮食必先严献。未有火化,故有毛血之荐,未有曲糵,故有玄酒之奠。后王作为酒醴、牺牲以致馨香,故有三牲、八簋、五齐、九献。神道主敬,可备而不敢废也,虽曰备物,而节制存焉。钘俎、笾豆、簠簋尊罍之实,皆周时馔,其用通宴飨宾客,而周公与毛血、玄酒同荐于先祖。晋卢谌家祭礼,所荐皆晋时常食,不纯用古。此圣贤变文而通其情也。然当时饮食不可阙于祭,明矣。国家清庙时享,礼馔具设,周制也,古物存焉。园寝上食,时膳备列,汉法也,它珍极焉。职贡来祭,致远物也。有新必荐,顺时令也。苑囿躬稼所收,搜狩亲中,莫不荐而后食,尽诚敬民。若此至矣,无以加矣。诸珍羞鲜物,第敕有司悉使著于令,因宜而荐,不必加笾豆以为嗛也。大羹,古食也,盛于古器。和羹,常馔也,盛于时器。毛血盛于盘,玄酒盛于尊。未有荐时馔而用古器者,繇古质而今文,便事也。故加笾豆未足尽天下美物,而措诸朝,徒近侈耳。鲁丹桓宫之楹,刻其桷,《春秋》非之。班固称:’墨家出于清庙,是以贵俭。’然清庙不奢,旧矣。太常所请,臣所未安。"

又太常言:"爵小不及合,执持至难。"沔曰:"礼有以小为贵者,献以爵是也。然今不及制,则非礼,自有司之陋也。随失制宜,不待议而革云。"又言:"礼本于家正,家正而天下定。家不可以贰,故父以尊崇,母以厌降。是以内服齐斩,外服缌,尊名所加,不过一等,今古不易之道也。昔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知其将戎,礼先亡也。比制《唐礼》,推广舅恩,故弘道以来,国命再移于外姓,本礼验亡,可不戒哉!"时职方郎中韦述、户部郎中杨伯成、礼部员外郎杨仲昌、监门兵曹参军刘秩等议与沔合,又诏中书门下参裁,于是宗庙笾豆坐各六,姨若舅小功,舅母缌麻,堂姨袒免,余仍旧制。

每朝廷有疑议,皆咨逮取衷。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子祐甫至宰相,别传。

卢从愿,字子龚。六世祖昶,仕后魏为度支尚书,自范阳徙临漳,故从愿为临漳人。擢明经,为夏尉。又举制科高第,拜右拾遗,迁监察御史,为山南黜陟巡抚使,还奏称旨,累进中书舍人。

睿宗立,拜吏部侍郎。吏选自中宗后纲纪耗荡,从愿精力于官,伪牒诡功,擿检无所遗,铨总六年,以平允闻。帝异之,特官其一子。从愿请赠其父敬一为郑州长史,制可。初,高宗时,吏部号称职者裴行俭、马载,及是,从愿与李朝隐为有名,故号"前有裴、马,后有卢、李"。

开元四年,玄宗悉召县令策于廷,考下第者罢之。从愿坐拟选失实,下迁豫州刺史。政严简,奏课为天下第一,宝书劳问,赐绢百匹。召为工部侍郎,迁尚书左丞、中书侍郎,以工部尚书留守东都,代韦抗为刑部尚书。数充校考使,升退详确。

御史中丞宇文融方用事,将以括田户功为上下考,从愿不许,融恨之,乃密白"从愿盛殖产,占良田数百顷",帝自此薄之,目为多田翁。后欲用为相屡矣,卒以是止。十八年,复为东都留守,坐子起居郎论输籴于官取利多,贬绛州刺史,迁太子宾客。二十年,河北饥,诏为宣抚处置使,发仓廥赈饥民。使还,乞骸骨,授吏部尚书致仕,给全禄终身。卒,赠益州大都督,谥曰文。

李朝隐,字光国,京兆三原人。明法中第,调临汾尉,擢至大理丞。武三思构五王,而侍御史郑愔请诛之,朝隐独以"不经鞫实,不宜轻用法",忤旨,贬岭南丑地。宰相韦巨源、李峤言于中宗曰:"朝隐素清正,一日远逐,恐骇天下。"帝更以为闻喜令。

迁侍御史、吏部员外郎。时政出权幸,不关两省而内授官,但斜封其状付中书,即宣所司。朝隐执罢千四百员,怨诽哗腾,朝隐胖然无避屈。迁长安令,宦官闾兴贵有所干请,曳去之。睿宗嘉叹,后御承天门,对百官及朝集使褒谕其能,使遍闻之。进太中大夫一阶,赐中上考、绢百匹,以旌刚烈。成安公主夺民园,不酬直,朝隐取主奴杖之,由是权豪敛伏。为执政所挤,出通州都督,徙绛州刺史。开元初,迁吏部侍郎,铨叙明审,与卢从愿并授一子官。久之,以策县令有下第,降滑州刺史,徙同州。玄宗东幸,召见慰劳,赐以衣、帛。擢河南尹,政严清,奸人不容息。太子舅赵常奴怙势横闾里,朝隐曰:"此不绳,不可为政。"执而悟辱之,帝赐书慰勉。

入为大理卿。武强令裴景仙丐赃五千匹,亡命,帝怒,诏杀之。朝隐曰:"景仙,其先寂有国功,载初时,家为酷吏所破,诛夷略尽,而景仙独存,且承嫡,于法当请。又丐乞赃无死比,藉当死坐,犹将宥之,使私庙之祀无馁魂可也。"帝不许,固请曰:"生杀之柄,人主专之;条别轻重,有司当守。且赃惟枉法抵死,今丐赃即斩,后有枉法,亦又何加?且近发德音,杖者听减,流者给程,岂一景仙独过常法?"有诏决杖百,流岭南。

邵伯温文言文阅读

1. 《乞猫》文言文阅读理解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1)请你以“其父”或“其子”的身份,就“猫”的去留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读过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悟?使用一个成语或名言警句加以概括。

一.以父亲的身份猫不能走!猫走后老鼠会偷窃我们的粮食,毁坏我们的衣服,穿破我们的墙壁,破坏我们的器具如果我们把猫赶走我们就会有挨饿受冻的危险虽然猫也会把鸡吃了,但是对我们没有多大的不利影响,大不了我们家不吃鸡了-----------------------------------------------------------------------------------------二.感悟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凡事有利也有弊。我们要全面衡量。切不可患得患失,因小失大。

!!!!!!!!!!!!!!!!11

2. 分粮救荒整篇文言文阅读答案 《分粮救荒》

【原文】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骆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居无子,则统甚衰之,数问其故,统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曰:“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之】,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

【题目】1、解释括号内的词。(1)【遂】使分施( )(2)数问其【故】( )(3)两狼之并驱如【故】( )(4)诚如【是】( )2、翻译文中括号内的语句。(1)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2)乃自以私粟与之。3、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故事的内容。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答案】1、(1)于是。(2)原因。(3)之前、以前。(4)这样、上文所说那样。2、(1)士大夫(骆统)您的粮食不够,我怎么安心的让自己一个人吃饱呢?(2)于是把自己储藏的粮食给了他(骆统)!3、在一次粮食紧缺的时候骆统爱民如子,将粮食分给其他人,没有私藏!他姐姐知道后,被骆统感动,将自己的粮食拿了出来,贡献灾民!4、要为官清廉,不能为一己私利而贪污腐败,要时时刻刻以人民利益为重。作为国家一份子,每一个公民都要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家做贡献!全社会要向好的人或事看齐,让社会更好发展!这对现代社会建设有很大借鉴!

3. 文言文《新唐书.李固言传》翻译及阅读答案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贞元初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因严词奏论皇帝宠信的权臣(违逆君心),被调出朝廷任河南府功曹。

很久之后,裴度升任御史中丞。宣徽院的五坊小使,(每年)秋季要(到京城附近的地区)校阅鹰犬。所到之处,骚扰官吏理事,得到厚礼馈赠后才离去。下邽县令裴寰是一个有才能的官员,他没有赠送礼物,小使们就诬陷裴寰狂言侮辱朝廷,皇帝下诏将其拘捕入狱,打算以“大不敬”罪处置他。宰相武元衡委婉地劝解,宪宗很生气,不予理睬。裴度到延英殿进见,陈述裴寰无罪。宪宗恼怒地说:“(如果)裴寰确实无罪,就杖责五坊小使;如果小使们无罪,就将杖责裴寰。”裴度回答说:“(若论)责罚,您说的本来合理。只是裴寰作为县令, 顾惜陛下的子民,怎么可以加罪于他呢?”宪宗怒色立消,便下令释放了裴寰。

元和十年,皇帝下旨紧急征讨吴元济,王承宗、李师道想缓解蔡州叛军(被攻打)的压力,便派遣刺客埋伏在京城,(寻机)刺杀掌握朝政的大臣,已经刺杀了宰相武元衡,又刺杀裴度。裴度(受伤)跌进沟里,刺客以为裴度已死,于是罢手离去。议事者想罢免裴度,来安定王承宗、李师道二藩的犹疑之心,宪宗大怒说:“裴度的命能保全,是天意啊!如果罢免了裴度,这恰是让贼计得逞,我依仗裴度一人,足以击败这三个叛贼。”

在这个时候,朝廷多次讨伐吴元济也没有成效。大臣们争相请求停止讨伐,只有裴度请求亲自督战,(朝议之后)皇帝唯独使眼色示意裴度留下,问道:“卿果真能替朕出征吗?”裴度伏地流泪说:“臣誓不与此贼共存!”于是立即任命裴度为门下侍郎、彰义军节度、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出征)。裴度驻军郾城,慰劳诸军,宣告皇帝厚意,军士勇气十足。当时,各路军队都由宦官监军督阵,他们常自主军队的进退。裴度到行营后,奏请朝廷将所有的监军宦官一并撤掉,兵权由主将掌握,号令统一,士气倍增。

没过多久,(唐邓节度使)李愬趁夜攻入蔡州,活捉了吴元济来报。裴度派遣马总先入蔡州城(安抚),第二天他亲自带领洄曲投降的万名士兵、手持朝廷的节杖徐徐进入蔡州,稳定那里的百姓。裴度处理政务,下令只有盗贼、致人死命者依法惩处,其余的全部免于治罪。百姓往来不限昼夜,老百姓才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他还用蔡州的降卒做帐下侍从,有人对裴度说:他们的犹疑之心还没有安定,不可以去除防备之心。裴度笑着说:我现在是彰义节度使了,既然已经捉住了元凶,那么这里的百姓也是朝廷的百姓了。(蔡州)人听了感动得落泪。

开成三年,裴度因病请求返回东都,七十六岁逝世。

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权嬖梗切 权:政权。

B.以度视行营诸军 视:巡察。

C.奏攻取策 策:谋略。

D.不时去 时:及时。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裴度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①于是表马摠为宣慰副使 ②宣朝廷厚意

③号令一,战气倍 ④缚吴元济以报

⑤倚以击贼 ⑥数斩将以闻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度能力卓著,不断被加官进职。他在贞元初年考中进士,由河阴县尉做到御史中丞、司徒、平章事,历任显职,任事多称皇帝意。

B.裴度力主讨蔡,平定叛乱有功。在讨伐蔡州一再失利、群臣要求罢兵的情况下,他力排众议,以平贼为己任,亲自出征,活捉吴元济,赢得了胜利。

C.裴度治民有方,抚慰安定蔡州人。他就任蔡州后,下令盗贼和犯死罪的人可以依法抵罪,其余一律免除惩罚,并信任当地衙门警卫亲兵,使蔡州人民备受感动。

D.裴度晚年多病,失意于朝廷积弱。他多次提出因病不能胜任机要重任,要上交政事,虽然皇帝仍重用他,但因当时宦官专权,他最终选择寄情酒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未授首,臣无还期。

(2)度不复有经济意,野服萧散,把酒穷昼夜相欢,不问人间事。

4.(3分)A

5.(3分)B

6.(3分)B

7.(10分)

(1)国君担忧就是臣下的耻辱,在道义上我一定以死相报,叛贼不投降,臣没有回朝的日期。

(2)裴度不再有经国济民的打算,穿着村野的衣服,潇洒自在,喝着酒,白天黑夜不停地地欢会,不问人间事情。

4. 《旧唐书·裴耀卿传》古文阅读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裴耀卿,赠户部尚书守真子也。少聪敏,数岁解属文,弱冠拜秘书正字,俄补相王府典签。开元初,累迁长安令。长安旧有配户和市之法,百姓苦之。耀卿到官,一切令出储蓄之家,预给其直,遂无奸僦之弊。十三年,为济州刺史,车驾东巡,耀卿躬自条理,科配得所。又历宣、冀二州刺史,皆有善政。

二十年,礼部尚书、信安王祎受诏讨契丹,诏以耀卿为副。俄又令耀卿赍绢二十万匹分赐立功奚官。耀卿谓人曰:“夷虏贪残,今赍持财帛,深入寇境,不可不为备也。”乃令先期而往,分道互进,一朝而给付并毕。时突厥及室韦果勒兵袭之,比至而耀卿已还。

迁京兆尹。明年秋,霖雨害稼,京城谷贵。上将幸东都,独召耀卿问救人之术,耀卿奏请唐玄宗通漕运,调运江淮粮赋进京。上深然其言。寻拜黄门侍郎,充转运使,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或说耀卿请进所省脚钱,以明功利。耀卿曰:“是谓以国财求宪,其可乎?”

二十四年,拜尚书左丞相。时夷州刺史杨浚犯赃处死,诏令杖六十,配流古州。耀卿上疏谏曰:“臣以为刺史、县令,与诸吏稍别。刺史,人之父母,风化所瞻,解体受笞,事颇为辱。又暑热不耐,因杖或死,又恐非圣明宽宥之意。伏望凡刺史、县令于本部决杖及夏暑生长之时,所定杖刑,并乞停减。”帝许之。

俄而,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耀卿密上疏曰:“伏见盖嘉运立功破贼,诚精劲勇烈,然其近日言气矜夸,臣窃忧之。若不可回换,即望速遣进途,仍乞圣恩,勖以严命。”疏奏,上乃促嘉运赴军。

天宝元年,改为尚书右仆射。一岁薨,年六十三,赠太子太傅,谥曰文献。

(选自《旧唐书·裴耀卿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岁解属文 属:写作 B.耀卿躬自条理 躬:亲自

C.上将幸东都 幸:宠幸 D.上深然其言 然:认为……是对的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一切令出储蓄之家 独召耀卿问救人之术 B.科配得所 所定杖刑

C.诏以耀卿为副 以明功利 D.乃令先期而往 比至而耀卿已还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B.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C.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D.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耀卿出身于官宦之家,小时候聪明会写文章,青年时代在相王府中任典签。

B.裴耀卿担任京兆尹的第二年,建议通漕运,调江淮粮赋进京,唐玄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C.唐玄宗采纳裴耀卿的建议,给贪赃犯死罪的夷州剌史杨浚免死流放,停减杖刑。

D.裴耀卿历任济州刺史、京兆尹、尚书左丞相等职,不谋私利,颇有政绩。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是谓以国财求宠,其可乎?(3分)

②刺史,人之父母,风化所瞻,解体受笞,事颇为辱。(4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裴耀卿“有善政”的两个具体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选择:CACC

望采纳

5. 夏元吉 文言文阅读原文翻译 夏原吉,字维哲,他的祖先是德兴人。

他的父亲夏时敏在湘阴做教谕官,于是在这里安家。夏原吉很早就成了孤儿,他努力学习,奉养母亲。

因州县地方官荐举进入太学,后被选入宫中书写皇帝的诏令。诸生中有的人大声说笑,夏原吉端正地坐着很严肃。

明太祖暗中观察认为他与众不同,提拔他做户部主事。明成祖即位,调任他任左侍郎。

浙西发大水,主管官员治水不见成效,永乐元年,命令夏原吉去治水。夏原吉穿着布衣徒步行走,日夜治理谋划,最热的天气不张伞盖,他说:“百姓劳苦,我怎么忍心独自舒适呢。”

治水完毕,他回到京城。永乐七年,皇帝北巡,命令夏原吉兼代理皇帝所至之地的礼部、兵部、都察院政事。

有两个禁卫军官冒领月俸,皇帝要斩他们。夏原吉说:“这个不合法律,假如他们确实是盗窃,将施加什么刑罚呢?”皇帝于是停止了斩他们的诏令。

明宣宗三年,随从皇帝北巡,皇帝拿夏原吉袋子里的干粮尝了尝,笑着说:“怎么这么难吃啊?”夏原吉回答说:“军队中还有挨饿的人呢。”皇帝命令把高官的饭食赐给他,而且犒劳了将士。

夏原吉有宏大的气量,人们不能测量它的边际。同在朝班的官员有优点,他就采纳接受;有的人有小过失,他一定为他们掩盖不张扬。

有一次一个官吏弄脏了他所穿的皇帝赐给的金织衣服,夏原吉说:“别害怕,脏污可以洗掉。”又有一次一个官吏弄脏了精微的文书,磕头请求死罪。

夏原吉不追问,自己入朝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皇帝命令换了文书。吕震曾排挤夏原吉。

吕震为他的儿子请求官职,夏原吉认为吕震在“靖难”时守城有功,为他向朝廷请求。平江伯陈 起初也厌恶夏原吉,夏原吉反而时常称赞陈 有才能。

有的人问夏原吉:“气量可以学吗?”他说:“我年幼时,有人触犯了我,我不曾发怒。开始在脸色忍耐,中间一段时间在内心忍耐,时间长了就没有什么可忍耐的了。”

他曾经夜晚审阅记录罪犯口供的文书,拍着桌子叹息,笔要下落总是停止。妻子问他,他说:“这是年终执行死刑的奏章啊。”

有一次他与同朝班里的官员到别的地方饮酒,晚上回来时赶上下雪,经过宫门,有人想要不下马。夏原吉说:“君子不能因要昏暗中使品行堕落。”

他谨慎如此。

6. 高崇文文言文阅读翻译 《旧唐书·高崇文传》原文及翻译【原文】高崇文,其先渤海人。

崇文生幽州,朴厚寡言,少从平卢军。贞元中,随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

五年夏,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甲士三千救之,战于佛堂原,大破之,死者过半。韩全义入觐,崇文掌行营节度留务,迁兼御史中丞。

十四年,为长武城使,积粟练兵,军声大振。永贞元年冬,刘辟阻兵,朝议讨伐,宰臣杜黄裳以为独任崇文,可以成功。

元和元年春,拜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左神策行营节度使,兼统左右神策、奉天麟游诸镇兵以讨辟。时宿将专征者甚众,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大惊。

崇文在长武城,练卒五千,常若寇至。及是,中使至长武,卯时宣命,而辰时出师五千,器用无阙者。

军至兴元,军中有折逆旅之匕箸,斩之以徇。西从阆中入,遂却剑门之师,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遁归。

屯军梓州,因拜崇文为东川节度使。先是,刘辟攻陷东川,擒节度使李康;及崇文克梓州,乃归康求雪己罪,崇文以康败军失守,遂斩之。

城以成都北一百五十里有鹿头山,扼两川之要,辟筑城以守,又连八栅,张掎角之势以拒王师。是日,破贼二万于鹿头城下,大雨如注,不克登,乃止。

明日,又破于万胜堆。堆在鹿头之东,使骁将高霞寓亲鼓,士扳缘而上,矢石如雨;又命敢死士连登,夺其堆,烧其栅,栅中之贼歼焉。

遂据堆下瞰鹿头城,城中人物可数。凡八大战皆大捷,贼摇心矣。

八月,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到行营愆一日。惧诛,乃深入以自赎,故军于鹿头西大河之口,以断贼粮道,贼大骇。

是日,贼绵江栅将李文悦以三千人归顺,寻而鹿头将仇良辅举城降者众二万。辟之男方叔、子婿苏强,先监良辅军,是日械系送京师,降卒投戈面缚者弥十数里,遂长驱而直指成都。

德阳等县城皆镇以重兵,莫不望旗率服,师无留行。辟大惧,以亲兵及逆党卢文若赍重宝西走吐蕃。

吐蕃素受其赂,且将启之。崇文遣高霞寓、郦定进倍道追之,至羊灌田及焉。

辟自投岷江,擒于涌湍之中。西蜀平,乃槛辟送京师伏法。

文若赴水死。王师入成都,介士屯于大逵,军令严肃,珍宝山积,市井不移,无秋毫之犯。

衣冠先是,贼将邢泚以兵二万为鹿头之援,既降又贰,斩之以徇。衣冠陷逆者,皆匍匐衙门请命,崇文条奏全活之。

制授崇文检校司空,兼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管内度支营田观察处置、统押近界诸蛮,西山八国云南安抚等使。改封南平郡王,食实封三百户,诏刻石纪功于鹿头山下。

崇文不通文字,厌大府案牍谘禀之繁,且以优富之地,无所陈力,乞居塞上以扞边戍,恳疏累上。二年冬,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州刺史、邠宁庆三州节度观察等使,仍充京西都统。

恃其功而侈心大作,帑藏之富,百工之巧,举而自随,蜀都一罄。以不习朝仪,惮于入觐,优诏令便道之镇。

居三年,大修戎备。元和四年卒,年六十四,废朝三日,赠司徒,谥曰威武,配享宪宗庙庭。

【译文】高崇文,他的祖先是渤海人。高崇文生于幽州,他淳朴宽厚少话语,年轻时参加过平卢军。

贞元中,跟随韩全义安定长武城,治军很有声望。贞元五年的夏天,三万吐蕃军侵犯宁州,高崇文率领三千披甲的士兵救援宁州,与吐蕃军在佛堂原大战,大败了吐蕃军,使敌方死者超过一半。

韩全义到朝廷去朝见皇帝,崇文便主管行营节度的政务,而后又被任命兼任御史中丞。贞元十四年,崇文担任长武城的使者,囤积粮食勤加练兵,使得军队的名声大大地提高。

永贞元年的冬天,刘辟仗恃着军队造反,朝堂讨论去讨伐他,宰相杜黄裳认为只需任命高崇文去做这件事,便能够办好。元和元年的春天,授给高崇文检校工部尚书的官职,兼任御使大夫,又担任左神策行营节度使,兼任主管左右神策,遵奉天子的命令去游说各镇的军队来讨伐刘辟。

当时经验丰富的专门征讨叛军的将领很多,他们人人都说自己应当被选上,等到皇帝的文稿出来都大大地惊讶了。高崇文在长武城时,训练了五千士兵,平常便严阵以待好像敌人要到了一般。

等到这时,宦官使臣到了长武,卯时宣布命令,高崇文辰时就能率五千军队出发,兵器用品都不缺少。军队到了兴元,军中有损失旅舍食物的行为,高崇文把这些人杀了来巡行示众。

高崇文率军走西边从阆中进入,成功击退剑门的敌军,解了对梓潼的包围,犯上作乱的贼人将领邢泚逃了回去。高崇文把军队驻扎在梓州,朝廷于是授予他官职东川节度使。

在此以前,刘辟攻陷东川,捉住了节度使李康;等到崇文攻克了梓州,于是李辟让李康返回请求能够洗刷自己已犯下的罪过,崇文因为李康使军队打了败仗让东川失守,于是斩杀了他。成都北面一百五十里处有一座鹿头山,据守着两川重要的地方,刘辟修筑城墙来防守,又连接了八座营寨,陈列出互相支援的形势来抵御朝廷的军队。

这一天,高崇文在鹿头城下打败了两万犯上作乱的贼人,雨下得很大,像往下灌一样,没能够成功进入鹿头城,于是中止了进攻。第二天,又在堆打败了千万的敌军取得胜利。

堆在鹿头城的东面,高崇文派遣骁勇的将领高霞寓亲自击鼓,士兵们攀援而上,箭石如雨一般落下;崇文又命令敢死之士连续攀登,终于夺下了堆,烧毁了他们的营寨,营寨中。

7.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之诸葛恪得驴及答案 译文及注释供参考:)

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让人牵一头驴来,用笔在纸上写了诸葛子瑜,贴在驴的脸上。诸葛恪跪下来说:“我乞求大王让我用笔增加两个字。”孙权听了就从了他,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简要评析

这是一篇文言文历史故事,说的是诸葛恪如何用他的聪明才智把父亲的窘迫转危为安的故事。运用了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从侧面衬托出诸葛恪的聪明,可以看出诸葛恪是个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聪明机智的人。

启示

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心烦气躁地面对,换一种方法或方式,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词解

1.瑾:指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

2.面长似驴:意为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3.会:聚集,会合.

4.题:书写,题写.

5.听:听从.

6.举:全部.

7.以:相当于“把、拿、将”

8.使:让.

9.益:增加.

10.因:于是.

11.与:给.

12.益:在本文中指增加 还指好处.

13.举:全.

14.坐:同“座”座位.

8. 盗泉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盗泉》译文供参考:

有一年,天大旱,卞邑遭受灾荒,颗粒无收,老百姓饿得连树皮都剥着吃光了,可是官府照常要钱粮。官逼民反,有一个叫刘夏子的庄稼汉,领着一大帮子人,上了卞城北的青龙山,在那里占山为王造了反。他们人多势众,连官府也没有办法。正在发愁,孔子和他弟子们来了,卞邑大夫说起这件事,孔子问:“老百姓为什么要造反?”,大夫说:“年成不好,灾荒赶的”。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少收钱粮呢?”大夫说:“收这些钱我还不够花的,哪能再少收?反正不动武是不行的!”孔子说道:“这还用杀人吗?我去把他们叫下山来吧。”

孔子只带了高柴一个徒弟,走到了青龙山下。山上刘夏子听说是孔子师徒来了,便打发人请他上山。孔子说:“只要你归顺了官府,我马上就上山,只要你还是盗人,我就不上山。”刘夏子怎么能归顺?谈了很长时间谈不拢。当时天很热,孔子和高柴都渴得很厉害,刘夏子叫人端了一碗水给他师徒两个喝。高柴正要喝,孔子却大声地阻止说:“这种泉水喝不得!”刘夏子很奇怪,说:“夫子,这是山上的清泉水,喝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为什么不喝?”孔子说道:“山为盗占,盗山也!盗山之泉,盗泉也!君子不饮盗泉之水!”

9. 廉范为蜀郡太守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廉范迁蜀郡太守,其俗尚文辩,好相持短长,范每厉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说。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墓?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

【译文】

廉范改任蜀郡太守,蜀郡的人喜欢争论,好互相评论好坏,廉范常常用纯朴厚实训导他们,不接受别人在他耳边说坏话。成都物产丰盛,房屋之间很窄,从前的条令禁止百姓晚上活动,防止火灾,但是百姓偷偷的活动,火灾每天都会发生。廉范于是废除原来的法令,只是严格要求百姓储存水而已。百姓感到很方便,于是编成歌说:“廉叔度,来何墓?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

语文文言文阅读邵伯温

1. 求文言文阅读徐坚字元固的全文翻译 徐坚,字元固,湖州人。

举进士。圣历中为东都留守判官,专主表奏,王方庆称为掌纶诰之选。

杨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与徐彦伯、刘知几、张说同修《三教珠英》。

构意撰录,具为条流。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中宗时,为给事中。睿宗朝,自刑部侍郎拜散骑常侍。

开元中,改丽正书院为集贤院,以坚为学士,副张说知院事。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

又讨集前代文词故实,为《初学记》。坚与父齐聃俱以词学著闻。

长姑为太宗充容,次姑为高宗婕妤,并有文藻。议者方之汉世班氏。

集三十卷,今存诗九首。

2. 朱异,字彦和吴郡钱塘人也 译文供参考:朱异,字彦和,是吴郡钱唐人.父亲朱巽,以忠义刚烈闻名,曾任南朝齐国的江夏王参军、吴平令.朱异几岁时,外祖父看着他,高兴地抚摸他,对朱异的祖父朱昭之说:"这个孩子不是普通材料,可以成就你的家族."朱异十多岁时,喜欢聚众赌博,很被同乡人担心成为祸患.等到年龄大些,就开始拜师,学遍了《五经》,尤其通晓《礼》、《易》,学习内容涉猎文史,兼通各种杂项艺术,赌博、下棋、书法、算术,都很擅长.二十岁时,来到京城,尚书令沈约当面测试他,对朱异开玩笑说:"你年纪这么轻,怎么就这么不廉呢?"朱异犹犹豫豫的没理解沈约的意思.沈约就说:"天下的东西,只有文义棋书几样,你(这么贪心)一下子全拿走了,可以说不廉了."。

3. 《旧唐书·裴耀卿传》古文阅读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裴耀卿,赠户部尚书守真子也。少聪敏,数岁解属文,弱冠拜秘书正字,俄补相王府典签。开元初,累迁长安令。长安旧有配户和市之法,百姓苦之。耀卿到官,一切令出储蓄之家,预给其直,遂无奸僦之弊。十三年,为济州刺史,车驾东巡,耀卿躬自条理,科配得所。又历宣、冀二州刺史,皆有善政。

二十年,礼部尚书、信安王祎受诏讨契丹,诏以耀卿为副。俄又令耀卿赍绢二十万匹分赐立功奚官。耀卿谓人曰:“夷虏贪残,今赍持财帛,深入寇境,不可不为备也。”乃令先期而往,分道互进,一朝而给付并毕。时突厥及室韦果勒兵袭之,比至而耀卿已还。

迁京兆尹。明年秋,霖雨害稼,京城谷贵。上将幸东都,独召耀卿问救人之术,耀卿奏请唐玄宗通漕运,调运江淮粮赋进京。上深然其言。寻拜黄门侍郎,充转运使,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或说耀卿请进所省脚钱,以明功利。耀卿曰:“是谓以国财求宪,其可乎?”

二十四年,拜尚书左丞相。时夷州刺史杨浚犯赃处死,诏令杖六十,配流古州。耀卿上疏谏曰:“臣以为刺史、县令,与诸吏稍别。刺史,人之父母,风化所瞻,解体受笞,事颇为辱。又暑热不耐,因杖或死,又恐非圣明宽宥之意。伏望凡刺史、县令于本部决杖及夏暑生长之时,所定杖刑,并乞停减。”帝许之。

俄而,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耀卿密上疏曰:“伏见盖嘉运立功破贼,诚精劲勇烈,然其近日言气矜夸,臣窃忧之。若不可回换,即望速遣进途,仍乞圣恩,勖以严命。”疏奏,上乃促嘉运赴军。

天宝元年,改为尚书右仆射。一岁薨,年六十三,赠太子太傅,谥曰文献。

(选自《旧唐书·裴耀卿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岁解属文 属:写作 B.耀卿躬自条理 躬:亲自

C.上将幸东都 幸:宠幸 D.上深然其言 然:认为……是对的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一切令出储蓄之家 独召耀卿问救人之术 B.科配得所 所定杖刑

C.诏以耀卿为副 以明功利 D.乃令先期而往 比至而耀卿已还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B.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C.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D.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耀卿出身于官宦之家,小时候聪明会写文章,青年时代在相王府中任典签。

B.裴耀卿担任京兆尹的第二年,建议通漕运,调江淮粮赋进京,唐玄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C.唐玄宗采纳裴耀卿的建议,给贪赃犯死罪的夷州剌史杨浚免死流放,停减杖刑。

D.裴耀卿历任济州刺史、京兆尹、尚书左丞相等职,不谋私利,颇有政绩。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是谓以国财求宠,其可乎?(3分)

②刺史,人之父母,风化所瞻,解体受笞,事颇为辱。(4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裴耀卿“有善政”的两个具体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选择:CACC

望采纳

4. 文言文阅读《明史 刘宗周传》全文翻译阅读理解 刘宗周,字起东,山阴人。他的父亲刘坡是一个童生。他的母亲章氏怀他五个月时他父亲死了。生下宗周后,家里酷贫,章氏把他带到外祖父家里养育。后来因为宗周的祖父老而且生病,他回去侍候,挑水砍柴,煮药烧粥。但是宗周身体虚弱,母亲常常忧念他,放不下心,终于生了病,又因为家里穷,忍着不治疗。万历二十九年(1601),宗周考中进士,他的母亲死在家里了。宗周奔丧到家,在中门外搭了一间居丧的白泥屋,天天在里边哭自己的母亲。脱下丧服后,朝廷选派他当行人,宗周请求回家赡养祖父母。祖父母下世后,中间过了七年宗周才赴京候补。他的母亲因为贞节扬名于朝廷。

当时朝廷里边有昆党、宣党跟东林作对。宗周上书说:“东林是顾宪成讲学的地方。高攀龙、刘永澄、姜士昌、刘元珍都是贤人。于玉立、丁元荐为人清白,心口如一,有国士的气度。那些大臣指摘他们的人品是可以的,争论意见的短长就不应该;攻击东林也可以,偏袒昆党、宣党就不应该了。”这下党人大肆吵闹,宗周只好请假回乡去了。

5. 6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点击《管宁割席》答案 管宁割席》是一篇文言文,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没有把握其重点中心内容.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管宁割席阅读答案”,同学们动手完成下.如果想快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还需要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哦. 《管宁割席》节选 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予非吾友也.” [注释]席:坐具、坐垫.轩冕:轩,大马车;冕,大礼帽. 管宁割席阅读答案(一)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华歆掷轩冕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__________ (2)管挥锄与瓦石不异.____________ (3)又尝同席读书.____________ (4)有乘轩冕过门者.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华捉而掷去之. (2)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4,“管宁割席”可以看出管宁是怎样一个人? 管宁割席阅读答案 2,(1)共同(2)没有差别(3)曾经(4)······的人 3,(1)华歆拿起来又扔掉了金子. (2)管宁读书和原来一样,华歆放下书出去观看. 4,是一个淡泊名利,不事权贵、非常清高的一个人. 管宁割席阅读答案(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A.又"尝"同席:B.宁读如"故": 2.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不要求加标点符号)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3.翻译“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一句. 管宁割席阅读答案 1、a:曾经 b:先前 2、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3、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以上是我整理的管宁割席阅读答案,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旨在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管宁割席》这篇文章的重点内容,并有所启发和收获.。

6. 夏元吉 文言文阅读原文翻译 夏原吉,字维哲,他的祖先是德兴人。

他的父亲夏时敏在湘阴做教谕官,于是在这里安家。夏原吉很早就成了孤儿,他努力学习,奉养母亲。

因州县地方官荐举进入太学,后被选入宫中书写皇帝的诏令。诸生中有的人大声说笑,夏原吉端正地坐着很严肃。

明太祖暗中观察认为他与众不同,提拔他做户部主事。明成祖即位,调任他任左侍郎。

浙西发大水,主管官员治水不见成效,永乐元年,命令夏原吉去治水。夏原吉穿着布衣徒步行走,日夜治理谋划,最热的天气不张伞盖,他说:“百姓劳苦,我怎么忍心独自舒适呢。”

治水完毕,他回到京城。永乐七年,皇帝北巡,命令夏原吉兼代理皇帝所至之地的礼部、兵部、都察院政事。

有两个禁卫军官冒领月俸,皇帝要斩他们。夏原吉说:“这个不合法律,假如他们确实是盗窃,将施加什么刑罚呢?”皇帝于是停止了斩他们的诏令。

明宣宗三年,随从皇帝北巡,皇帝拿夏原吉袋子里的干粮尝了尝,笑着说:“怎么这么难吃啊?”夏原吉回答说:“军队中还有挨饿的人呢。”皇帝命令把高官的饭食赐给他,而且犒劳了将士。

夏原吉有宏大的气量,人们不能测量它的边际。同在朝班的官员有优点,他就采纳接受;有的人有小过失,他一定为他们掩盖不张扬。

有一次一个官吏弄脏了他所穿的皇帝赐给的金织衣服,夏原吉说:“别害怕,脏污可以洗掉。”又有一次一个官吏弄脏了精微的文书,磕头请求死罪。

夏原吉不追问,自己入朝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皇帝命令换了文书。吕震曾排挤夏原吉。

吕震为他的儿子请求官职,夏原吉认为吕震在“靖难”时守城有功,为他向朝廷请求。平江伯陈 起初也厌恶夏原吉,夏原吉反而时常称赞陈 有才能。

有的人问夏原吉:“气量可以学吗?”他说:“我年幼时,有人触犯了我,我不曾发怒。开始在脸色忍耐,中间一段时间在内心忍耐,时间长了就没有什么可忍耐的了。”

他曾经夜晚审阅记录罪犯口供的文书,拍着桌子叹息,笔要下落总是停止。妻子问他,他说:“这是年终执行死刑的奏章啊。”

有一次他与同朝班里的官员到别的地方饮酒,晚上回来时赶上下雪,经过宫门,有人想要不下马。夏原吉说:“君子不能因要昏暗中使品行堕落。”

他谨慎如此。

7. 语文练习册第25课古文阅读祈人忧天答案 杞人忧天阅读答案。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②,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③,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④,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⑤,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⑥,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我整理,仅供参考:

1、解释词语意思:

①崩坠( ) ②果( )

③只使( ) ④四虚( )

2、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 )”这句成语。

3、翻译下列句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4、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

杞人忧天阅读答案参考:

1、倒塌,坠落;2、果然,果真;3、即使;4、四方。

2、杞人忧天。

3、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4、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8. 分粮救荒整篇文言文阅读答案 《分粮救荒》

【原文】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骆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居无子,则统甚衰之,数问其故,统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曰:“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之】,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

【题目】1、解释括号内的词。(1)【遂】使分施( )(2)数问其【故】( )(3)两狼之并驱如【故】( )(4)诚如【是】( )2、翻译文中括号内的语句。(1)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2)乃自以私粟与之。3、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故事的内容。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答案】1、(1)于是。(2)原因。(3)之前、以前。(4)这样、上文所说那样。2、(1)士大夫(骆统)您的粮食不够,我怎么安心的让自己一个人吃饱呢?(2)于是把自己储藏的粮食给了他(骆统)!3、在一次粮食紧缺的时候骆统爱民如子,将粮食分给其他人,没有私藏!他姐姐知道后,被骆统感动,将自己的粮食拿了出来,贡献灾民!4、要为官清廉,不能为一己私利而贪污腐败,要时时刻刻以人民利益为重。作为国家一份子,每一个公民都要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家做贡献!全社会要向好的人或事看齐,让社会更好发展!这对现代社会建设有很大借鉴!

开元贤相裴耀卿

裴耀卿(681年—743年),字焕之,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唐朝时期宰相,宁州刺史裴守真之子。裴耀卿出身河东裴氏,自幼聪敏,考中童子举,历任迁济州刺史、宣州刺史、冀州刺史,拜户部侍郎,迁京兆尹。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授黄门侍郎、同平章事,迁侍中,成为宰相,封赵城侯。天宝元年(742年),拜尚书左仆射。天宝二年(743年)去世,被追赠太子太傅,谥号文献。

裴耀卿无论是任地方官吏还是做朝中宰相,都非常注重简约,不搞繁文缛节,尽量不打扰黎民百姓。开元十三年(725年),裴耀卿担任济州刺史。不久,唐玄宗要去泰山封禅,济州是必经之地。此处地广人稀,裴耀卿亲自安排,一切从简,沿途所设驿站,唐玄宗都很满意,认为这是东巡所经历十几个州安顿最好的。裴耀卿在正税外临时加税,但是处置得当,既接待了皇帝,也没有加重百姓负担,得到唐玄宗的赞赏。

开元十四年(726年),黄河发生大水,“河防坏”。沿河州县因为没有接到朝廷修堤的任务和命令,不敢擅自动工兴修。裴耀卿面对严峻形势,认为不奉命即不抢救,“非至公也”,决然亲临堤线,率众抢救堤防,并“躬护作役”。工程未竣,裴耀卿接到调任宣州刺史的朝命。裴耀卿忧虑河堤工程没有竣工,未立即宣布他要调职的消息,督工愈急。直至河堤竣工,才“发诏而去”。济州父老十分感激,给裴耀卿立了功德碑。

裴耀卿任宣州刺史期间,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提出了全国性漕运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方案。

唐代建都长安,京城所需粮食相当一部分由江南供给。由于“漕路多梗,船樯阻隘”“得行日少,阻滞日多”,加之江南水手不熟悉黄河河道,且当时漕运方式落后,年运量远不能满足京城需求,甚至不能保证正常供应,更不敌天灾。为了加快漕运速度,解决朝廷面临的粮食和物资问题,裴耀卿深刻总结宣州为政期间的经验,又调查了江南到京师的水陆运输,分析利弊,看出了症结,提出了一个新鲜而又大胆的“漕运”改革议案。裴耀卿在议案中总结了南粮北运的良好条件,分析了漕运现状和弊病,设计了改革的具体步骤和措施。他建议疏浚水道,沿线建置“仓储”,“节级转运”,分段漕运,改进运输方式。

裴耀卿受命后,沿黄河建置河阴、集津、三门三个大粮仓,开通河道,三年时间就积粮米至700万石,省运费30万缗。这时,有人劝他将节省下的钱上交朝廷以表明功劳,但他推却了这种做法,而是奏请唐玄宗将这笔钱充作政府向百姓购买粮谷等费用。

事不避难者进。裴耀卿不畏艰难,治理黄河堤防不达目标不罢休,留下美名。他提出了全国性漕运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方案,改变了南北交通运输格局,节省了巨额开支,为促进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广大党员干部要向裴耀卿学习,既要敢担当,在大事难事面前不回避,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知难而进;又要善担当,多下基层调查研究,不断练就分析、解决问题的本领,以担当精神、奋进姿态书写精彩人生。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6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