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王溥

佚名 2023-06-05 21:39:52

王溥

王溥字齐物,生于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年),卒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是五代至宋初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王溥生平

王溥于后汉乾祐中进士及第,授秋书郎。时李守贞等三镇叛乱,汉廷派郭威讨伐,郭威素知王溥才学出众,辟其为从事,为之效力。叛乱平定后,缴获了一大批朝中官员与叛将往来交通的文书,郭威将名字记下,准备一一查实,王溥劝道:“魑魅之形,伺夜而出,日月既照,氛沴自消。愿一切焚之,以安反侧”。郭威作了皇帝后,王溥步步高升,广顺初,授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二年(952年),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三年(953),加部侍郎,改端明殿学士。郭威临终时,所作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任命王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任命下达后,郭威说:“吾无忧矣”,当日即死去。周世宗即位后,北汉乘周太祖之丧,由刘崇亲自率兵大举南侵。周世宗召集群臣商议准备亲自迎敌,宰相中只有王溥一人,力主世宗御驾亲征。这场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北汉的嚣张气焰,为后周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周世宗得胜还朝后,为褒扬王溥的远见卓识,加封其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显德二年,(955),周世宗发兵攻打秦、凤,王溥推荐向拱担任主帅,果然大获全胜,周世宗设宴庆贺,赐酒给王溥说:“为吾择帅成边功者,卿也。”

显德六年(959),周世宗去世,年仅7岁的柴宗训继位。第二年正月初一,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谎报契丹兵南犯,王溥,范质等未辨虚实,仓猝命赵匡胤率兵出征。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四日黎明,率军返回开封。在罗彦环的宝剑威逼下,王溥只好赽快给赵匡胤叩头,高称万岁。赵匡胤为安定人心,暂时保留了王溥的相位,并进位司空,但免去了他参知枢密院事的兼职,乾德二年(964)正月,罢相,任太子少保,开宝二年(969)十月,迁太子太师,太平兴国初,封祁国公,七年(982)八月去世,时年61岁。谥文献。入宋以后,从表面上看王溥的地位在不断的上升,但实际上这只是赵匡胤笼络旧臣、稳定统治的一种手段,在逐步抬高其地位的同时,将其架空。

政治上的失意却使王溥有充裕的时间钻研学问。王溥家藏万卷,博学多识,尤长史学。周恭帝时,他曾上表请修《世宗实录》,恭帝命他与扈蒙、张淡、王格、董敦等共同编修,建隆二年八月,书成奏上。他又以唐苏冕所修《会要》仅详高祖至德宗九朝典制,崔铉修《续会要》亦止于宣宗,乃参以二书,复采宣宗至唐末史事,修成《唐会要》100卷,从帝号开篇,以四夷终卷,共分514事目,其细琐典故不能概以定目者,则别为杂录.附于各条之后,其中间载苏冕驳议,义例该备,足资考证,“于唐代沿革损益之制,极其详核”。特别是在苏、崔二书今已不存的情况下,该书是现存会要体史书中最早的一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王溥还广搜后梁、后唐、后普、后汉、后周诸朝旧史实录,分类纂辑,编成《五代会要》30卷,共分279事目,卷一至六记帝号与宫中制度、卷七记乐、卷八记礼、卷九记刑、卷十至十一记天文、卷十三至二十四记官制、卷二十五至二十六记民族与周边关系,内引诏令奏议等第一手资料颇多,极富史料价值。又因其成书在新、旧《五代史》之前,历来为史家所重,且欧阳修作《五代史》尊《春秋》之法,专务褒贬,许多重要史实,赖溥是编以传。四库馆臣称该书“收放失旧闻,厥功甚伟”,又说:“读五代史者,又何能无此一书哉!”

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就夺取了后周政权,为何他如此顺利的就政变成功,而且还没有遇到来自朝廷的反抗呢?

掌控兵权,安插自己人

首先掌控兵权并不一定意味着可以政变成功,有很多没有掌控兵权的人也通过政变夺取了政权。如唐朝时期的“神龙政变”中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等人带着500个禁军就成功逼迫武则天退位,不过兵权虽然不是政变成功的主要因素,但也是不可或缺的资本。

柴荣去世以后,赵匡胤权势很大,担任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和检校太尉一职,此外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当初赵匡胤和其他九个人(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结为“义社十兄弟”。

其中石守信、王审锜、张光翰、韩重赟和赵匡胤的关系最好,而且都在禁军中担任高级官职,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石守信和王审琦负责的就是守城,就是他们打开城门放任赵匡胤进去,最终才让赵匡胤兵不血刃的进入都城夺取了政权。

可以说,此时的赵匡胤不仅掌握着兵权,关键都城里也有自己的人在军队中担任高级职位,这是赵匡胤能够迅速瓦解朝廷反抗的根本原因。这些人后来都被授予节度使一职,“陈桥兵变”以后,并不是没有人站出来反对赵匡胤,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和淮南节度使李重进都起兵反抗赵匡胤。

但都以失败告终,自此后周更加没有人站出来为它摇旗呐喊了。

人才凋零,缺乏有力支持

后周恭帝柴宗训继位时不过7岁,主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宰相范质、王溥等人辅佐军国大事,而赵匡胤作为柴荣时代受重用的将领,自然也受到器重。当时以赵匡胤为核心的这个圈子几乎已经垄断了都城里的兵权,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是赵匡胤的童年好友。

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是赵匡胤圈子里的人,殿前都虞侯王审锜也是一样,而赵匡胤自己又担任殿前都点检,可以说当时都城里的禁军权力完全被赵匡胤一党掌控。反观柴宗训这边孤儿寡母,根本没有势力可言,宰相范质、王溥这些人不过是一群文官,更加没有威胁力。

当时唯一不是赵匡胤这个圈子里的人就是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不过后来他成为“陈桥兵变”中唯一被杀的人,且满门诛杀,当时赵匡胤命令大家秋毫无犯,不要杀人抢东西。大家都遵守得很好,但王彦升把韩通一家都杀了,惹得赵匡胤不高兴,成为唯一没有被授予节度使的人。

所以说,当时都城里面根本就没有人可以和赵匡胤势力进行抗衡。

当赵匡胤发动政变进入都城以后,宰相范质、王溥束手无策,根本没有能力阻止这一切。当时范质紧紧抓住王溥的手说:

仓促谴将,吾辈之罪也——《东都事略》

范质的指甲直抓得王溥的手都出了血,后者不敢说什么。而赵匡胤的一个手下说到:

军校罗彦环举刃拟质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宋史》

被逼无奈的范质只好拥戴赵匡胤为帝,通过禅让的形式取代了后周政权。据说后来赵匡胤还搞了一块“太祖誓碑”,上书三条内容说:

柴氏(周世宗)子孙有罪不得加刑;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

子孙必须遵守;

也算是对柴荣家族的一个优待了吧,从结果来看,柴氏虽然丢掉了皇位,但是好歹没有丢掉性命,而且还得到了优待,算是不幸中的万幸。至于赵匡胤不杀士大夫,是因为要削弱武将们的权力,避免“黄袍加身”的故事再次上演,这又才有了“杯酒释兵权”,以及宋朝“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风气。

纵观赵匡胤之所以能够顺利取代后周政权,主要还是后周朝廷内部缺乏能够制衡赵匡胤的力量,柴荣去世前,还把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替换成为赵匡胤,这让赵匡胤以后发动政变更加方便。事后,唯一站出来为柴氏一族打抱不平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也没有形成什么气候。

赵匡胤自此就坐稳了江山。

咏牡丹翻译王溥

咏牡丹翻译王溥如下:

咏牡丹(其二)。

草堂松菊晚凋残,独有西园旧牡丹。

自是枯枝存劲节,依依唯恋故人还。

翻译:

草堂旁边的松树、菊花都已经凋零,只有西园以前的牡丹还在独自开放。

枯萎的牡丹枝条也还保留着坚韧和气节,痴痴等待故人的归来。

赏析:

王溥的这首之所以能给人耳目一新的直觉印象,是他一反人们对牡丹一向喜爱赞美的心态。题目用“咏”,先顺从人众的普遍心理定势,先诱导你,鄙人可没说牡丹的坏话,我是要歌咏它。读者乍眼一看,心理必然想着,歌咏牡丹者伙矣,王溥还能说出什么?

这样想着,就好奇的往下读,结果却读出了对牡丹的说三道四。虽然有些生气,但细品,诗人的审美情思落在了两个点上——外表美和实用美。

他担心人们不服气,先拿枣桑来示例:枣花虽小,秋后有枣儿甜脆可口;桑叶很柔弱,他能养蚕结丝,美艳的绫罗由桑叶生成。这回晾晾牡丹的底吧:花朵真大呀!大得无法形容,好像人们喜欢用“斗”来形容大,那就说她“如斗大”吧。

还有,她的美艳,她的光彩,耀人眼目,让人心荡神怡,诗人是知道的,但他有意无视这些,因为,这些都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仅此一点,不值一提,值得一提的是,她一旦开完美艳的花,就花去枝空,空空如也,有什么好赞美的呢?诗我可写完了,读不读是你的事,读懂读不懂更是你的事,认同不认同我也不管你,我只写我的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5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