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曹松为诗,学贾岛苦吟。“平生五字句,一夕满头丝”(《崇义里言怀》),是其自我写照。工五言律诗,炼字琢句,取境幽深,也有点接近贾岛,但尚未流于怪僻,而自有一种清苦澹宕的风味。“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秋日送方干游上元》)、“废巢侵晓色,荒冢入锄声”(《送进士喻坦之游太原》),正代表他的这种诗风。题材狭窄,不外乎叹老嗟卑,旅思离情,很少接触社会问题,而《己亥岁二首》中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却历来传诵不衰。
曹松
晚唐,又是一个乱世。乱世出怪事。怪事之一便是“五老榜”。“五老”之一便是曹松。
曹松,字梦征。他的籍贯有点混乱,据清《一统志》说是桐城人,更多的地方说他是潜山人。不过在当时,是没有混乱的,因为当时桐、潜同属舒州。他的籍贯也一直说是舒州人。混乱是难免的,桐、潜两地,依山傍水,通婚接嫁,谁能说得清一千多年前的谁谁谁究竟住在哪旮旯?只是近年来争抢名人的事时有发生,笔墨官司打得热火朝天。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桐城名人,就常常被咱的邻县枞阳兄弟们不厌其烦地将其籍贯改换,且一直有些耿耿戚戚地抱怨:“枞阳出人,桐城出名”。唉,谁让那时枞阳属于桐城地界呢。其实争抢名人的事大可不必,是你的老祖宗,你爱他,以他为荣,说他赞他就是。至于他的籍贯,还是以历史记载为准。就如曹松,严格地说,应是“舒州人”(清《一统志》注桐城人,一说潜山人),这样才科学,才历史。像朱光潜等人,是不是应该说,某某某,桐城某地人(现属枞阳)呢。
扯远了,还说曹梦征。他的生卒年代也和他的出生地一样不甚清晰,《新编唐诗三百首》中就说其“生卒年不详”。据《桐城县志》载,其生卒年大约(注意:是大约)在公元830—903年。这是个战乱迭起,黄巢起义,朱温乱唐,五代十国酝酿成立的历史区间哦。
乱世是英雄的时代,可不是文士的时代。曹松手难缚鸡,生不逢时,只好在战争的夹缝里到处奔走避祸。“他先到洪都西山避乱,继又奔波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漫长的流浪生涯,激起他对故乡山水无限眷念,不少作品都倾注了羁留异乡所产生的思归之情。”
作者是唐代诗人曹松。全诗的内容是: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曹嵩的《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译文为:
富饶的水域江山都已绘入战图,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请你别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一将功成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
此诗题作《己亥岁》,题下注:“僖宗广明元年。”按“己亥”为广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的干支,诗大约是在广明元年追忆去年时事而作。“己亥岁”这个醒目的诗题,就点明了诗中所写的是活生生的社会政治现实。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战场。这就是所谓“泽国江山入战图”。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一句之中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骨”字极形象骇目。这里的对比手法和“骨”字的运用,都很接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惊人之句。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曹松的这首诗描写了唐末的战争安史之乱,战乱殃及江淮流域,兵荒马乱,人民都为生活发愁;打柴为“樵”,割草为“苏”,樵苏生计本来艰辛,现在更无乐趣可言;不要去谈论什么立功封侯的事情了,一个将军的战功,是千万条士卒的生命换来的。“ 一”与“万”、将军荣与“万骨枯”强烈对比,令人触目惊心。?
战争是一种集体和有组织地互相使用暴力的行为,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战争亦被视为政治和外交的极端手段,是矛盾斗争表现的最高形式。一个国家要为战争积蓄巨大财力,在某种意义上讲,战争打的是财力。操纵战争的人是最优秀的人才,其中的佼佼者凭借战争这个舞台,演绎出五彩缤纷的画卷,也就有了“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一流传千古的名言。这是一句是警策之语,它词约而义丰,一位将军带领士兵去战斗,是国家赋予他的使命,是战争行为。
诗中揭露了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将军的战功是千千万万人的生命换来的,在诗人看来,封建社会中最为荣耀的封侯之事实则是一种罪恶。张蠙的“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吊万人冢》),刘商的“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行营即事》),用意与此相同。从诗人充满感伤语调的规劝可以体会战争灾难之深。这两句语言朴素,而意旨极深,是警世之言。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中秋节到了,中秋要赏月。有一首《中秋对月》诗,表述人们赏月时的一种心情,诗曰:“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这首诗是唐朝末期文人曹松写的一首绝句,曹松是今安徽潜山人。唐末期历经甘露之变,黄巢、王仙芝起义,社会十分动乱。唐朝以后便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最后大宋一统天下,在这个时期,曹松的《中秋对月》诗,写出了作者对光明普照,和对大公无私的赞颂。这首诗本身有积极意义,因为诗赞扬了光明与无私。值得我们当今之人要像八月十五的月亮,把握住自已的生活,要大公无私、光明正大的做人。我们要无愧于今天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国强民富的大好时期。还有一首唐诗表述了人们赏月时的又一种心情,诗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友,竟夕起想思。……”在赏月时,你感到远方的亲人、情人、朋友与你正一起共渡此时。多情的人憎恨谩漫长夜,整夜的思念使你难以孤眠。在园园的月光下,不尽使人有思念家人团园之意。
“一将功成万骨枯”全诗意思:大片的水域江山都已绘入战图,百姓们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请你不要再提封侯的事情了,一位将军的功成名就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
《己亥岁感事》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赏析
《己亥岁二首》是唐代诗人曹松的组诗作品,这组诗以干支为题,以示纪实,明确表明了对现实的批判态度。曹松的这首诗描写了安史之乱后的战争战乱殃及江汉流域,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的现实,诗中揭露了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将军的战功是千千万万人的生命换来的。
作者简介
曹松是唐朝晚期诗人,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5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曹唐
下一篇: 蔡隐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