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叔达(573—635)字子聪,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人,陈宣帝顼之第十六子。约生于宣帝太建五年,卒于唐太宗贞观九年,年约六十三岁。(两唐书本传均不载年岁。此依陈书推得其兄叔慎生年,再由其兄生年约推而得)太建十四年(582),封义阳王。接着任仁武将军,置佐史。祯明元年(587),封丹阳尹。三年入关。叔达善容止,颇有才学。年十余岁,尝侍宴,赋诗十韵,援笔便成。仆射徐陵甚奇之。
隋大业中,拜内史舍人,官至绛郡太守。以郡归李渊,授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与温大雅同掌机密。后拜侍中,进封江国公、初唐宰相。尝赐食御前,得蒲萄执而不食。高祖问故,以‘母患口渴,求之不能致。欲归以遗母’对。高祖喟然流涕,因赐物三百段。贞观中,拜礼部尚书。后坐阁庭不理,为有司所劾。朝廷不欲彰其罪,听以散秩归第。卒,初谥缪,后改谥忠。
叔达著有文集十五卷,(旧唐书志作五卷。此从旧唐书本传及新唐书志)传于世,今存诗九首。
菊花诗
咏菊诗虽不始于陶渊明,但陶翁的爱菊,由于宋人《爱莲说》的推许而更出名,有人甚至推陶为菊花的护花神。
菊花以黄色显示自己的容貌。《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黄花”在诗人笔下成了菊花的代词。“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初唐王绩见到菊花吐艳,醒悟到重阳节的来临。杜甫在战乱中度过重阳,“旧采黄花賸,新梳白发微”;“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从时序的推移中觉察到自身的衰老。李白却用“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显示他所特有的豪情。
白菊可算是后起之秀。最早咏白菊的当推刘禹锡和白居易。令狐楚家中有白菊,刘一再见诸吟咏:“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花的洁白有如“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妆”;花的娇贵使得“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白居易回忆经历的杭州、洛阳、苏州“三处菊花同色黄”,晚年见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时,不由得既兴奋又感慨。
中唐时白菊还是如此珍稀,到晚唐李商隐笔下,便是“霜天白菊绕阶墀”了。相应地咏白菊诗也多了起来。司空图对白菊怀有偏爱,写有《白菊杂书四首》和两组《白菊三首》。
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杜甫)。元稹说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僧齐已赞它“无艳无妖别有香”,声明自己“栽多不为待重阳”,“却是真心爱澹黄”。东坡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
〔菊韵〕--李师广--
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信手拈来无意句,天生韵味入千家。
〔秋声〕--风子--
廊下阶前一片金,香声潮浪涌游人。只缘霜重方成杰,梁苑东篱共古今。
〔菊城吟〕--王如亭--
狮龙气象竟飞天,再度辉煌任自威!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唐·太宗《赋得残菊》: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吴履垒《菊花》
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
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
唐·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宋·苏轼《赵昌寒菊》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宋·梅尧臣《残菊》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宋·朱淑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金·元好问《赋十月菊》
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
明·沈周《菊》
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
宋·杨万里《咏菊》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明·唐寅《菊花》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董必武《赏菊》
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 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
陈毅《秋菊》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红楼梦》里菊花诗可为一绝,请欣赏红楼艺苑内的菊花诗
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蘅芜君
访菊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拄杖头。
----怡红公子
种菊
携锄秋圃自移来,畔篱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怡红公子
对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丝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云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枕霞旧友
唐高祖李渊,本就出身于关陇豪门,而关中又是他的龙兴之地,所以他在位期间,所用的宰相都是北方人。但这里面也有两个例外,一个是浙江长兴的陈叔达,一位是江苏武进的萧瑀。他两人有何过人之处,能在用人为亲的时代,脱颖而出呢?
陈叔达是帝王之后,他的父亲是南陈的一代贤君陈宣帝陈顼,哥哥是南陈的最后的一位帝王陈后主陈叔宝。少年时,身为皇子的陈叔达,并不像他的哥哥陈叔宝?复扇淫侈之风?(早年陈叔宝曾作为人质,回国后又过上纸醉金迷的生活,所以用?复?)。据《旧唐书》记载,他十岁时,就可以在宴会上即兴赋诗,这说明他从小就聪明,而且在学问上也下过真功夫。
在南陈被灭之前,他一直在朝中为官,后来隋炀帝兴兵灭了南陈,他作为俘虏也被带回长安。因为他的身份比较敏感,所以初期他一直都被组织审查,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不过一个人真有本事,到哪都会被重视,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隋炀帝篡位后,他得到了启用,还被外派到了绛郡(今天的山西绛县附近)当了副市长。从他后来能献城给李渊看,他还是很有手腕的。
在他归附李渊后,他并没有一上来就获得重用,因为李渊一是对他不熟悉,二是李渊刚开始打天下,更愿意相信自己的亲朋故旧。不过很快他就发现了陈叔达的长处,那就是文字工作特别出色。当时的很多公文,都是由他起草,当时的?禅代文诰?就出自他的笔下(在古代这是极高的认可)。
据《旧唐书》记载,当时李渊的草台班子刚搭好,李渊的身边多是以军功进阶的武将,就是文官也多是李渊的故旧,所以在文字表达上有所欠缺,而陈叔达?明辩,善容止,每有敷奏,搢绅莫不属目?(思路清晰,回答问题有条理,让同僚都刮目相看)。这么优秀的人才,在大唐初建时,属于高端人才,所以他一步步走向了权力的核心,最终当上了宰相。
西梁皇子,骨鲠大儒
萧瑀也是一位皇子,他的父亲是梁明帝萧岿,他的姐姐是隋炀帝的皇后。他在当皇子时,也是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而且他从小就是书法爱好者。后来西梁亡了之后,他的姐姐嫁给了还是晋王的杨广,他也跟着去了长安。因为从小就跟在姐夫杨广身边,所以杨广知道他的能力,执政后就一步步地把他提拔为了宰相。
因为他的妻子出自独孤一族,而李渊的母亲也出自独孤一族,并且两人一直同朝为官,所以他和李渊的私交很好。后来隋炀帝倒行逆施,萧瑀也从中央部委被贬到了地方。再后来李渊晋阳起兵,四方征战,建立了大唐。李渊又把萧瑀请回中央,当了宰相。因为萧瑀在李渊麾下的时间不长,所以他在李渊执政时的表现,在史书上也着墨不多。
不过从李渊能把他提拔到高位看,萧瑀的执政能力是得到了李渊的认可的,毕竟两人相识多年。我们从一些小细节,也能对他有一个初步了解。据史书记载,他在高祖、玄宗两朝,都曾直言敢谏,他也因此六次被罢相。六次被罢相,说明他至少被起复了五次,也说明了他的个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他还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排名第九。
小结
陈叔达和萧瑀,虽然都曾贵为皇子,但是他们能当上宰相,最终凭借的还是自己的真本事。所以骆驼认为,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决定一个人最终高度的,不是家世,也不是环境,而是自身的能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4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陈著
下一篇: 陈彦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