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法照大师(公元约747-821)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四代祖师。法照大师的俗世事迹,史料中不见记载。按照大师于唐代永泰年中(765年)既已在南岳衡山三祖承远大师处习净土教的时间来推算,他在少年时期即已出家为僧。初因仰慕远公之芳踪,由东吴到庐山东林,结净土道场,专修念佛三昧,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有著垢弊衣而侍于佛侧者,得佛明示,知乃衡山承远也。因是径往湖南,入山求之,觅得师于岩谷间,于是师从教,在弥陀台般舟道场,专修净业。当时衡山念佛道场,在南方颇有名声,来山从学受教者数以万计。
【生平】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法照于南岳弥陀台广发弘愿,尽此形寿,每夏九旬,常入般舟念佛道场,决定毕生修持净土法门。同年,法照往长安(今西安),在章敬寺的净土院,依《无量寿经》撰写了第一部著作《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此外,法照大师所撰写的第二部著作《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则更为详尽系统地介绍了他所倡导的净土五会念佛法门。
法照大师的一生有许多神奇殊妙的感应事迹。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迁居衡州(今湖南衡阳)云峰寺时,一日,于斋堂用餐时,从钵盂中,忽睹五色祥云及寺院、山林、流涧、石门等,距石门约五里处复见一寺,名大圣竹林寺。过些时日,也是在用餐时的钵中,见五色云彩、寺院的亭台楼阁等皆微妙无比,无有此界所见之土石秽恶,纯金色界,众宝交错,万千菩萨杂处其中,种种妙相宛若诸佛严净国土。及至用餐完毕,钵中诸境方才消失。师以所见请问大德,其中有嘉延、昙晖二僧告知曰“圣神变化,不可以凡情测,若论山川之势,乃五台尔”。获知许是五台圣境,师曾萌发朝山之愿,然因有诸障缘,未能如愿。
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的夏天,法照大师于衡州的湖东寺(或作湘东寺),启建五会念佛道场,六月初二日,也感得祥云弥漫道场,云中有诸楼阁,见数梵僧,身可丈余,执锡行道。阿弥陀佛及二菩萨现金色身,满虚空中。在会众等,咸皆清楚观见此景,无不欢喜踊跃,焚香瞻礼。此情此景,良久方消。在当天晚间,师于道场外遇一老者,那老者质问师言:“汝曾发愿,往金色界,礼觐大圣,今何辄止?”大师答曰:“唯因时艰路难,不易前往”。彼老者复劝告法照说:“若有坚固愿心,何难之有?”言毕,消然不见其踪。法照大师甚感惊异,思索再三,自认志向未坚,遂即入道场于佛像前重发诚愿曰:“愿以此身,奉觐大圣,准夏满前往,任是火聚冰河,终无退堕。”
是年八月十三日,师与数位志同道合者,由南岳出发,行脚北上,一路果无艰险。历时七个多月,终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四月到达五台县境的佛光寺。法照于五台山间蒙大圣普贤菩萨不思议光的摄照,又得善财、难陀二童子的引路,来到了大圣竹林寺,所见景象果如钵中所见,略无差脱。大师即具威仪,入于寺中,至讲堂,见文殊、普贤二大菩萨各据东西狮子座上,万众围绕而为说法。师于二菩萨前,作礼问曰:“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隘劣,障垢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何法门,最为其要,惟愿大圣,断我疑网。”文殊菩萨答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善要。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师复问曰:“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永不退转。”开示完毕后,二大菩萨同舒金臂,摩师之顶,为师授记曰:“汝以念佛故,不久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子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师闻此语已,疑网悉除。欢喜踊跃,作礼而退。于顷刻间,所有景象已失所在,大师内心怅然悲感,便于所在之处立石以为标记。
这一年的四月初八释迦佛诞日,大师于华严寺般若院西楼下安止。四月十三日师与五十余僧,同往金刚窟,虔心礼拜三十五佛名,师礼才十遍,忽见其处,广博严净,琉璃宫殿,文殊、普贤与众菩萨俱在一处,大师见此情景,唯自欣喜,未曾言说,默然随众归寺,其夜三更时分,在华严寺般若院西楼,见有诸灯炬于寺东岩壑之畔,随师咒愿,变化无穷,甚为奇妙,此情景甚为激发师之热诚,于是乘夜独诣金刚窟所,五体投地,虔诚顶礼,祈愿得见文殊大圣,幸蒙圣僧佛陀波利(华言觉护。北印度人)的引导,进入一所名为:“金刚般若寺”的道场中,见四处皆异宝庄严,光明闪烁,观见殿堂之中文殊大圣,处位尊严,无以伦比。大师得见此景,信念倍增,念佛修行更加勇猛精进。
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二月,大师于华严寺入念佛道场,下定决心,断绝饮食,给自己订好时间,以求克期取证,誓愿求生西方净土,到了第七日的初夜,大师正用功时,见一梵僧入道场对他说道:“师所见五台山之圣境,何故不说,胡不传示于人?”言讫随即隐去,法照闻此言已,内心尚存疑虑,也就未作决定是否向众人表明所见之境。次日申时,师于道场又遇一老梵僧神色严峻地对大师言:“法师于五台所见到的灵异境相,请普示众生,以令闻道生信,使发无上菩提心,而获大利乐,胡不为耶?”大师答言:“实无心隐瞒圣道,惟恐闻者信念不坚而生疑心招致诽谤耳!”老僧开导说:“大圣文殊,现在此山,尚招人谤,汝何惜焉?但使众生,见闻之者,发菩提心,作毒鼓耳!”于是法照大师便回忆自己所见到的不思议境界,记录成册,这就是法照大师传世的另外一部著作《大圣竹林寺记》。后来,法照大师在五台山中台麓菩萨变化而有的竹林寺题额处,距华严寺南十五里,凭记忆中的印象,仿建了一所宏伟庄严的寺院,仍号竹林寺。以为永久之纪念。翌年正月,大师与江东释慧从和华严寺僧众崇晖、明谦等三十余人再往金刚窟所,及立石标记处,瞻仰旧处,于礼拜时,也是有缘遇上奇异景象,是以大众方知法照大师所见实为不虚。俱念宿缘多幸,得与同游,因而将之书写记录在金刚窟的屋壁上,普令见闻者,同发胜愿心,共修无上道。
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九月十三日,大师与弟子八人:纯一、惟秀、归政、智远、沙弥惟英、优婆塞张希俊、童子如静等,在东台见有白光四道,紧接着便有五色奇特云一红色圆光,微妙无比,文殊菩萨乘青毛狮王,涌现光中,在场大众全都清楚目睹这一殊胜景象。于此同时,天雨雪花,与五色毫光相和,遍布整个山谷。
自此之后,大师的信念与道心益加坚固,专心致志地念佛,修持精苦,日夜无旷。从他能入定往极乐世界亲见阿弥陀佛来看,大师的念佛境地决非一般,往生净土自然不在话下。然而大师的往生日期与情形却无从得知,单据有关史料记载,大师一日正念佛时,有梵僧入道场告言:“汝之净土花台现矣,后三年花开,汝当往矣!”过三年,大师自知生西之期已至,普告大众说::“吾行矣!”言已,端坐而寂。
大师住世时,常行般舟三昧,自修五会念佛,也以五会念佛之法教人修行。当时的代宗皇帝于长安城内,常闻东北方有念佛声,遣使寻觅至山西太原地界,果见大师于彼弘教,修行念佛法门。
于是下诏书,迎入宫中,封为国师,教宫人修五会念佛。之后的德宗皇帝于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也请师入宫中,教五会念佛。因此之故,大师又号“五会法师”。在净土宗的祖师中,被封为国师者,为数甚少,大师之所以能得到帝王的尊崇,实则与他的念佛三昧功夫分不开。而后人将大师尊为净土宗的第四代祖师,这除了基于他与三祖承远大师有师承关系外,同时也因为他在弘扬净土念佛法门上取得了特殊的功绩。
竹林寺位于九龙岗之西,坐落在中央台南麓竹林村附近,距台怀镇6公里。若乘车到竹林寺,但觉渐入开阔幽远之境,寺区百花竞放,寺中山泉流下,群山浅浅环围,人在其中,宛然置身于一朵硕大的莲花之中。这处颇具神幻色彩的地方,早在唐代既有法照大师在此建大圣竹林寺,既而成为盛唐的一处闻名全国的净土道场。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竹林寺 位于 :九龙岗之西 始建于 :唐朝代宗年间 占地 :2142平方米
竹林寺始建于唐朝代宗年间,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以后虽每有兴建,但大唐的深痕印迹犹存。 法照大师创建的竹林寺,不仅规模宏大,庄严绮丽,而且仪规尽善,声誉隆盛。 因此,在半个世纪以后,吸引了当时入唐求法高僧圆仁慈视大师。圆仁慈觉大师是日本比睿山延历寺的第三代座主,也是日本天宗的著名高僧,他以“请益僧”的身份,在唐开成年间(838)来到五台山的两个多月中,就在竹林寺住了半个月,进行了细致的参观考察,认真学习了该寺的教理仪规、斋礼佛式和五会念佛,随行弟子惟正和惟晓,还在寺中的万圣白玉戒坛(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两座戒坛之一,另一处在嵩山。在五台山、嵩山受戒才能成为正式僧尼),请登坛大德灵觉受了具足戒。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当时竹林寺的庄严和隆盛。圆仁回国著述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对竹林寺有详尽的描述。 说那时的竹林寺有律院、库院、华严院、阁院、佛殿院和念佛的般若道场。由于圆仁的介绍,使竹林寺的声誉在日本历久不衰(当时,日本就有两座佛寺先后命名和改名为竹林寺)。在五台山竹林古刹正殿前,矗立著1942年日本僧人上阪泰山为圆仁慈觉大师立的纪念碑,它已成为中国文化交流的见证。以后,凡来五台山的日本佛徒信众,都要来此观光礼竭。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法照还是圆仁,他们为中日文化交流和人民的友好往来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竹林寺背倚中台,坐北向南,依山建造,占地2142平方米。自法照创寺以来。历代不废修葺,其中明朝建的释迦牟尼舍利塔,堪为五台山有代表性的建筑(这座塔是明成化年间,一农夫在柴犁出石椁中珍藏的数百粒光芒璀璨的舍利,弘治四年燕京穆氏建塔收于其下的。)这座高25米的楼阁式砖塔,五层平面八角,形制宏伟秀丽。 塔外可上至三层,层层雕构斗拱、塔檐、依座、椽飞、瓦垅清晰秀雅。塔内可上层五层,内供释迦牟尼、文殊、普贤、地藏等13尊佛像,是五台山能走上去的塔。竹林寺到嘉靖年间,,由古灯重建。万历年间镇澄法师再建。原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正殿、配殿、禅院等。 后因风雨侵蚀,人为破坏,已颓废不堪。近年来,由妙江法师依原址重建,新建的大圣竹林寺已完工的有:藏经楼,大雄宝殿,文殊殿,天王殿,钟鼓楼,教学楼,尊客堂,综合楼,东西丈室等。 其雄伟浩大的气派,叫人刮目相看,已成为五台山著名的中国男众佛学院。
五会念佛的念法:
第一会,平声缓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二会,平上声缓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三会,非缓非急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四会,渐急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五会,四字转急念,阿弥陀佛。
五会念佛的佛学词典相关解释:
1、《佛学大词典》
为唐代法照依无量寿经所创之念佛法门。又作五会真声。法照模仿无量寿经中风吹宝树,出五音声,而定五会念佛之法,令道俗欣羡净土。此仪式每集合音声佳美之道俗数人,威仪齐肃,分为五会,依五种高低缓急之音调而念佛。其第一会平声缓念,第二会为平上声,亦缓念,第三会非缓非急念,第四会渐急念,第五会阿弥陀佛四字转为急念。此五会念佛具有除五苦、断五盖、截五趣、净五眼、具五根、成五力、得菩提、具五解脱、能速疾成就五分法身等利益。
2、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会念佛是净土宗念佛的一种方法。其法主要在于念佛音声的缓急,以此表达念佛的心情安静和急切的意义。第一会是‘平声缓念’,即平声静意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佛号。第二会是‘平上声缓念’,就是念佛号时声音略高一些。第三会是‘非缓非急念’,前两会都是缓念,此言非缓,就是不再太慢,稍快一些,故言非缓;但也不要太快,这叫‘非缓非急念’。第四会‘渐急念’就是逐渐快念,并带有急切之感。第五会‘四字转急念’,前四会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此第五会只念‘阿弥陀佛’四字,并且要更快、更急的念。这叫‘四字转急念’。这种‘转急念’是要表达出急切求佛救脱,急切求佛接引的心情,从而达到意志纯诚,一心不乱的念佛境地。五会念佛的方法,是唐代净土宗法照根据《无量寿经》而建立的。该经说:‘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这就是五会念佛的出处。法照并有偈赞云:
第一会时除乱意,第二高声遍有缘,第三响扬能哀雅,第四和鸣真可怜,第五震动天魔散,能令念者入深禅。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3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法振
下一篇: 法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