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882~954)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字可道,自号长乐老。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生平】
冯道出生在“为农为儒,不恒其业”的家庭。年轻时品行纯厚,不耻清贫,事亲孝而为学勤,颇有古风。唐末天祐年间,冯道曾任刘守光的参军,因常陈利害而惹怒刘守光。刘守光失败后,他逃到太原投靠当时在河东任监军使的宦官张承业,当了巡官。后张承业把他推荐给晋王,被任命为河东节度掌书记。李存勗与后梁军夹河对垒之时,郭崇韬要求裁减闲散人员,李存勗怒而欲“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令冯道草拟文告发表,冯道执笔久之不写。李存勗正色催促,冯道说:“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不久,郭崇韬向李存勗道歉,经过冯道的调和,此事顺利解决,人们开始佩服他的胆量识见。李存勗称帝后,冯道被破格升为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
冯道为人刻苦俭约。在晋梁交战前线,他在军中只搭一茅屋,室内不设床席,睡觉仅用一捆牧草。请将送他在战争中掠得的美女,他无法推却时就安置于别室,等找到她原来的亲人后再送回去。他因父丧丁忧期间,遇到饥荒,他就尽自己所有用来救济乡里,亲自种田背柴。有因人力不足而致田地荒芜的人家,他就不声不响地在夜里帮助耕种,事后人家前来道谢,他认为这完全是应该做的。守孝期满,后唐朝廷重新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他赴任途中走到汴州时,正遇上赵在礼魏州兵变后李嗣源带兵进攻首都洛阳,孔循劝他等到局势明朗后再走,他认为奉诏赴阙,不可擅留,依旧快速赶赴京师。
李嗣源向来知道冯道的声名,即帝位后任命冯道为端明殿学士,不久,迁兵部侍郎。一年后,又迁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冯道引荐任用了不少有才识的孤寒士子,而对那些品行浮躁的衣冠子弟都加以抑制。尽管因此遭受一些人的讽刺打击,但一直得到李嗣源的信任。
天成、长兴年间,连年丰收,中原太平无事。冯道打比方提醒李嗣源,借自己在河东任掌书记时出使到中山(今河北定州),路过井陉(今属河北)地区的险恶山路因十分小心而没有出事,等走到平地时以为可以放心大胆结果反而跌伤的事说:“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李嗣源问他丰收年景的百姓情况时,他说:“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并且特地吟诵了聂夷中的《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李嗣源听了很受感动,命人抄下经常诵读。当李嗣源为得到一只刻有“传国宝万岁杯”字样的玉杯而高兴时,他说:“此前世有形之宝尔,王者固有无形之宝也。”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无形之宝便是“仁义”。他因势利导地规劝明宗,既使对方乐于接受,又使自己的地位得到巩固。他还因为“诸经舛谬,与同列李愚委学官田敏等,取西京(今陕西西安)郑覃所刊石经,雕为印板,流布天下”。这是中国古代印刷史的一件大事。李嗣源死后,他在闵帝李从厚时仍任宰相。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他又率百官迎接末帝李从珂入主朝廷,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后晋灭后唐时,他又投靠新朝,石敬瑭任他为守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事无巨细,悉以归之。其荣宠程度更胜前朝。石重贵时,他仍为宰相,且加太尉,封燕国公。后出任匡国军(治同州)节度使,又徙镇威胜(治邓州,今河南邓县)。“契丹灭晋,道又事契丹,朝耶律德光于京师。德光责道事晋无状,道不能对。又问曰:‘何以来朝?’对曰:‘无城无兵,安敢不来。’德光诮之曰:‘尔是何等老子?’对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这种自甘贬辱的态度使耶律德光感到高兴,被任为太傅。耶律德光曾问他:“天下百姓,如何可救?”他说:“此时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有人说这种谄媚的谀词讨得了耶律德光的喜欢,因而没有夷灭中原人民。耶律德光北撤时,他一直随从到了常山。刘知远建汉称帝后,他以太师奉朝请。后周灭后汉之后,冯道又被后周任命为太师兼中书令为首相。
冯道在未发迹时曾写过一首诗: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反映了他既要洁身自好又打算委曲求全的人生哲学。后来,有人因他“历任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而称之为不倒翁。
乾祐三年(950)夏,冯道写了一篇题为《长乐老自叙》的文章,历述自己在后唐、后晋、后汉三朝及契丹入主时期所获官爵荣宠,真是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荫子弟。他写道:“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耶!老而自乐,何乐如之?”然而,在文中他也承认自己的一生“奉身即有余矣,为时乃不足”。并且明白指出这不足在于“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因而他清醒地预见到后人对他“知之者,罪之者,未知众寡矣!”后周取代后汉时,冯道已是一位经验老到的政客,连郭威都要细察他的反应来决定行止。当郭威进攻洛阳,刘承祐为乱兵所杀后,郭威认为后汉大臣一定会推戴自己为帝。可是在见到冯道时,发现冯道一点表示都没有,只好像往常一样先向他行礼,冯道仍像平时一样受之。郭威就意识到取代后汉为帝的时机尚未成熟,于是就假意提出立刘赟为帝,并且派冯道到徐州去迎接。因此当时的舆论并没有把后汉之亡归罪于冯道,而冯道对于改朝换代丧君亡国也因习以为常而并不在意。柴荣继位后打算亲征刘赟,冯道以为不可,再三谏阻。当柴荣说要以唐太宗为榜样时,他更直言“陛下未可比唐太宗”。因而惹怒了柴荣,亲征时就不要他随行而让他去处理郭威的后事。结果郭威刚安葬完毕,冯道不久也就患病,四月去世,终年73岁。谥文懿,追封瀛王。冯道墓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捻掌镇。
【成就】
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冯道为印行经籍标准文本,经皇帝批准由尚书屯田员外郎田敏等人任详勘官,李鹗、朱延熙等书写,依唐刻《开成石经》,并和经注合刊,开雕“九经”:《易》、《书》、《诗》、《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仪礼》和《礼记》,以端楷书写,能匠刊刻。
到了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五月雕印完成,历时22年。同时刻成的有唐代张参撰《五经文字》、玄度撰《九经字样》等书。因刻书事业由国子监主持,故史称“五代监本九经”,创官刻书籍之始。当时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对此,元王祯评为“因是天下书籍遂广”。印本后来失传。
冯道之所以能得到那么多皇帝的信任与重用,除了冯道具有很好的才学跟品行外,跟冯道不愚忠于某个人,没有政治野心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个皇帝上位之后,都会提拔重用自己的亲信,上一任皇帝的亲信都会被疏远冷落,这是历史规律,可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却有这样的一位奇人,被称为?官场不倒翁?,不管是皇帝更迭甚至是朝代更替,他都是妥妥的位居高位,他曾经侍奉过十位帝王,历经四个朝代,甚至都担任了将相、三公、三师的位置,被称为?十朝元老?,这个人就是冯道,当然冯道之所以有这样特殊的经历跟那个动乱的年代是有着分不开的关系的,当时正处在唐朝末年的五代十国,皇帝跟朝代更迭可以说比翻书还快,但是最为主要的原因应该在冯道自己身上,下面就来说一说冯道究竟有何能耐,能够得到那么多皇帝的信任与重用:
一、具有很好的才学跟品行
冯道出生于耕读世家,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从而被李存瑁发现并重用,之后被李存瑁的儿子李从珂拜为了司空,自此开始了冯道的开挂人生,其之所以受到这样多皇帝的重用跟其超高的才学具有脱不开的关系。
二、冯道个人的性格
冯道被这些皇帝重用跟冯道的性格也脱不开关系,冯道年轻时就能安贫乐道,同时还没有那些愚忠的思想,否则侍奉一个朝代,更迭之后估计就尽忠了,同时冯道没有政治野心,一个非常有才学同时不会对自己产生威胁的能臣是所有皇帝都喜欢的。
你觉得冯道有什么能耐?为什么他得到那么多皇帝的信任与重用?欢迎留言讨论。
冯道(882954),自号长乐老,赢州景城(今河北沧州)人。他先后辅佐了5个朝代(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契丹)的11位君主,而且朝朝公卿,最后全身而退,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奇迹。冯道是如何在乱世政坛中得以长乐的呢?
善变而不失职守
长期以来,许多史学家因为冯道没有在王朝交替的时候杀身成仁而对他多加指责。司马光对他的评价是滑稽多智,浮沉取容。不过,我们不应该拘于这种传统的愚忠思想。作为一名职业官僚,冯道虽然多次随着朝代的更替改变效忠对象,但他却对每一任皇帝都尽到了人臣的责任。
正所谓武死战、文死谏,对于身为文官的冯道来说,既然进入官场,自然而然就要博取名声,这需要敢于说真话。敢说真话是有风险的,但后面的利益也大,关键在于怎么操作。面对那些尚武的马上天子,冯道不但了解其脾气秉性,而且洞悉每件事情的要害,谋而后动,取得了很好的劝谏效果。
比如在后梁时期,冯道在晋王李存勖手下效力。晋王亲率大军攻打梁朝,与梁军隔黄河对峙。晋王帐下大将郭崇韬有一次惹恼晋王,晋王生气地说:让三军另选统帅吧,我让贤回太原!随即命当时负责文字工作的冯道起草文件公布于众。冯道拿起笔却迟迟不动。晋王不断地催促,冯道心平气和地对他说:起草文件是我的工作,你叫我做,我还能不做吗?但是,如今大王屡建大功,正待平定南方敌寇,崇韬所谏并不过分,顶多您不听他的就是了,何必大动肝火?若让敌人知道了,以为我们君臣不和,于我们不利。李存勖听后醒悟过来。一会儿,郭崇韬也来向李存勖谢罪。一场内部矛盾就此平息,冯道也因此受到了普遍尊重。试想冯道劝谏时不是以情理动人,并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而是像别人那样斤斤于道德说教,甩大帽子压人,其结果只能是火上浇油,搞不好还自身难保。
再比如后唐天成、长兴年间,连年丰收,中原比较安定。冯道却进谏明宗说:我以前追随先帝(李存勖)的时候曾出使中山,在经过井陉天险时,怕马有个闪失,小心翼翼地紧握着缰绳,但到了平地就认为没有什么值得顾虑了,结果突然给从马上跌下受伤。在危险的地方因考虑周到而获得安全,处于太平的环境却因放松警惕而产生祸患,这是人之常情。他向明宗推荐聂夷中的《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明宗听后很受启发,让人将其诗抄下来时常吟诵。冯道正是以这种灵活的方式奉劝皇帝不要陶醉于眼下太平无事,而要居安思危,以百姓生计为念。
虽然圆滑,但同其他许多清流一样,冯道的政治生涯也是断送在诤谏之上。当时,后周世宗要御驾亲征北汉刘崇。冯道劝阻说人心未稳,不易轻动。周世宗自比唐太宗,认为后周击败北汉就像大山压卵。冯道竟然出言讥讽他比喻得不恰当。周世宗一怒之下罢了他的相位,只命他负责修陵。陵修好不久,冯道就去世了,终年73岁。
可见,冯道已经尽到了一个臣子应尽的进谏义务,只不过他更注重技巧。在冯道看来,进言直谏是风险投资,所以他致力于将风险降到最小,把收益增到最大,身家性命、身后名节和不朽功业,哪个都不能少,那种以死犯谏的傻事,他是绝对不会做的。
位高而不失清廉
冯道的'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后唐庄宗时任户部尚书、翰林学士,明宗时出任宰相。后晋高祖、出帝时均连任宰相,契丹灭晋后,被任为太傅,后汉代晋后任太师,后周代汉后依然任太师。不过,纵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冯道依然不失清廉的本色。
冯道年少时家境贫寒,深知百姓艰辛,发达后依然非常俭朴。外出打仗的时候,冯道就在军中搭一茅庵,铺草而眠,所得俸禄与左右下属同享。有的士兵将掠来的美女送给冯道,他将其安置好,等找到她家人后再送回。
冯道的父亲去世了,已经官至户部侍郎、翰林学士的他立刻解职回乡守孝,仅住在一间茅草屋里,过着清苦的生活,自己种地,自己砍柴,还经常悄悄地为劳动力不足的人家耕地;所得朝廷俸禄尚有剩余,全部拿来救济受灾的乡邻;当地官员知道他回来了,要馈赠给他礼物,他一律婉言谢绝。有一次,皇帝想送他一份生日钱财,冯道也以父母早死,不记生日,坚让不受。
所以,晚年冯道曾于心无愧地宣称:在孝于家,在忠于国,日无小道之言,门无小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他希望死后选择一块无用之地埋葬即可,不像别人那样嘴里含珠玉下葬,也不穿豪华的寿衣,用普通的粗席子安葬就行。即便是对他持否定态度的正史也承认他居官能自刻苦为俭约《新五代史冯道传》)。在相位二十余年,未尝以片简扰于诸侯(《旧五代史冯道传》)。仅这一点,就足以让那些十万雪花银的清知府们无地自容。
冯道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为官之道首要在于正,只有廉洁自律,冯道才能获得那么多帝王的信赖和同僚的尊重,才能在官场中游刃有余。正如他晚年所做的一首表明自己做官诀窍的诗中所说: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小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文弱而不失胆略
冯道乃一介书生,虽然文弱,但颇有胆略。后汉皇帝刘知远为了收集牛皮,制作胄甲,曾颁布了一道牛皮法。规定民间如果死了牛,牛皮必须交公。有一次,上党地区有20多人违犯了牛皮法,当地的判官认为这项法令不合理,反对执行死刑,还大胆地上书给刘知远。刘知远大怒,下令将犯人和判官一块处死。
冯道却据理力争,刘知远最终释放了与该案件有所牵连的所有人。
除了在内政上敢逆龙鳞,在外交上冯道也显示出过人的胆识。后晋时,契丹皇帝得知冯道的名望,指名要求冯道出使,想把他留在契丹。面对有去无回的形势,所有的人都主张冯道不要出使,但冯道为了国家的安宁,坦然出使契丹。到契丹后,契丹皇帝多次用放他走来试探他,冯道却摆出一副长期停留的架势。他先将契丹皇帝赐给他的全部钱财,换成过冬取暖用的柴炭,当契丹皇帝准许他回归时,他又上表三次恳请留下,被拒后还滞留了一月余才上路。
一路上,冯道走走停停,磨磨蹭蹭,折腾了两个月才走出契丹边境。身边的人问他:出使契丹仍能活着回来,犹如漏网之鱼,要是别人,只恨没长两只翅膀,走得越快越好。你怎么却这样慢慢腾腾的呢?冯道解释说:你走得再快,他们若真要将你追回去,你终归是逃脱不掉的。还不如走得慢点,他们反而不会来追了。
尽管正史对冯道多有微词,但以我们今天的价值标准来判断,冯道可以说是一个完人。他对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不跟着别人一条道走到黑;他忠于职守,办事情既有原则也讲究技巧;他清正廉洁,一心为民;他有胆有识,谋略过人。置于五代十国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时空下,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保持人格的独立、为民请命后还能全身而退。对于投身于职场的现代人来说,冯道身上有着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冯道比较有才学,有丰富的生存经验,淡泊名利,有长寿经验。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最乱的时代,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那么就不得不提到冯道了,他是唯一一个见证五代史的人,所以人们都称他为十朝元老。
冯道,他是一个有很有才学的人,在五代十国的时候,那时候都是武人,武人们为了登上皇帝的宝座,各种厮杀打仗,所以当时几乎很少有人读书了,但是武人当上了皇帝他又不认识字,也没多少人读过书,这时候冯道就出现了,他满腹经纶,非常有才华,所以不管是哪个皇帝都非常愿意重用他,他也不争名夺利,不得不说这是很少见的品质,或许这就是他能在乱世里活那么久的秘诀了吧。
五代十国那个时期充满了战乱,不停的打仗,冯道有着丰富的经验,从来不主动惹事,安安稳稳。而且冯道的长寿经验也很丰富,每天都严格要求自己,住的也很简朴,还很乐观。不得不说,尽管经常得到皇帝的重用,但是他却不沉迷权利,严格律己,所以这种人活该他长寿啊。
总之,冯道确实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他严格要求自己,不贪不偷不抢。在他的身上有很多品质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别说我们还是在一个和平年代了,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事乐观开朗,这样才能成大事。
【“官场奇人”——冯道】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大乱时代:春秋战国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
彼时,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华大地,五十六个民族的精英们个个粉墨登场,乱世中不知出了多少位智者,多少位英雄。
冯道,便是见证五代史的唯一奇人。
有人称他是“十朝元老”,官场上的不倒翁;
有人说他软脊梁,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汉奸”;
有人说他颇懂“无为”之道,上善若水,悟出了官场上的老子之道;
有人说他政绩空空,无所建树,占着茅坑不拉屎;
还有人说他个人修为了得,是大至大圣的完人;
更有人说他体察民情,也算个仁人君子……
冯道(882~954),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字可道,自号长乐老。
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监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冯道有六奇:
一奇历五代十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
常听戏的人,说某人资格老,便称他为“三朝元老”,冯道则三倍超越之外再加一朝,他历经桀燕皇帝刘守光、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闵帝李从原、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出帝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十朝,基本上在每朝都受重用,是名副其实的“官场不倒翁”。
二奇总换“明主”,却不被人当做“汉奸”。
冯道的脾气,现在看来有点象墙头上的草,随风倒,谁硬,谁有势力,他就投奔谁,寡廉鲜耻、丧失气节到了极点。
尤其是投奔契丹时,他说过一句话:“南朝为子,北朝为父,两朝为臣,岂有分别哉!”
因此做了耶律德光的太傅,令稍有一点廉耻心的人大跌眼镜。
奇怪的是,随后的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并没有因此而看不起他,反封他在本朝连任太师。
三奇没有气节的冯道却是个书虫。
冯道虽然如此没有气节,但你千万不要把他当做一个老粗,冯道在当时是有了名的书虫。
他饱读圣贤之书,几乎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他出身低微,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
受其影响,冯道从小酷爱读书,对吃穿从不挑剔,既使是大雪封门时也要记着读书为重,因此满腹文章,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成了大江南北第一名人,不管是哪朝哪代,都以能聘请到他为官为荣。
他在南朝为官时,北朝契丹素闻冯道大名,想偷袭将他抢走,只是由于边境守军严密防备,这才没有得逞。
四奇冯道虽无气节,却不是个贪官。
别以为冯道奴颜媚骨,必是个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恰恰相反,冯道严于律己,体察民间疾苦,应该是个大大的好人。
他的家乡闹饥荒时,冯道不惜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而自己却住在茅草屋里。
他在家乡替父守孝期间,并没有在乡亲们面前摆官架子,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上山砍柴,对一些缺乏劳力的人家尽力帮助。
南北战乱频仍,冯道从北方逃回,看见被掠夺的中原妇女,心中不忍,就变卖东西将她们赎回,然后派人将她们一一送回家,完全是一副菩萨心肠。
更难能可贵的是,冯道还不好女色,当年后唐与后梁交战时,有的武将把抢掠来的美女送给他,冯道就“金屋藏娇”——找间屋子养着,寻访到她的家后再送回去。
他留的遗嘱中说死后希望选择一块无用之地埋葬即可,不要像别人那样嘴里含珠玉下葬,也不用穿豪华的寿衣,用普通的粗席子安葬就行。
在对后唐明宗李嗣源进谏时,冯道说:“谷贵则饿农,谷贱则伤农,这是常理。臣还记得近代举人聂夷中的一首诗《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唐明宗后为一代明君。
五奇冯道官位之多,可得中国历史之冠。
冯道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为幽州节度巡官、河东节度巡官、掌书记、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兼侍中、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行台中书舍人、户部侍郎,转兵部侍郎、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右仆射、司空、在中书、司徒兼侍中、太尉兼侍中、太傅、太师等等达四十余种之多。
冯道的历次散阶为仕郎、议郎、朝散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开府仪同三司。
他的武职勋位自柱国至上柱国。
历次爵位为开国男爵、开国公、鲁国公、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食邑自三百户至一万一千户,食实封自一百户至一千八百户。
六奇冯道官职虽多,却无一件政绩传世。
冯道虽饱读诗书,却既不是乱世中平定江山的良将,也不是帮助哪个君王治国的良臣。
他虽位居高职,却很难指出他在五代乱世的政局变迁中发挥过什么具体的作用,以及他和一些重大事件有什么具体的关联。
他可以说是一个很“专业”的官员,却非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
乃至于后来欧阳修编修《新五代史》时,把《旧五代史》中关于冯道的粉饰内容全部删除了。
《冯道传》也从原来的近五千字减至不到两千字。
冯道自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他从道家老子的“无为”中悟出了“为官之道”,从“上善若水”中悟出随波逐流。
他有一首诗正好说明自己的心声:“莫为危时便怅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冯道,是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历经四朝十帝。基本上每朝都受重用,是名副其实的“官场不倒翁”。
丁俊贵
2018年10月2日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2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房孺复
下一篇: 封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