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冯道之

佚名 2023-06-05 21:20:54

冯道之

【作者小传】:一作冯用之,诗一首。

历史上侍奉帝王最多的人是谁

这个人是官场上的不倒翁,历仕五个王朝: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侍奉过十一位帝王:后唐的庄宗李存勗、明宗李嗣源、闵帝李从厚、末帝李从珂,后晋的高祖石敬瑭、出帝石重贵,契丹的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的高祖刘知远、隐帝刘承佑,后周太祖郭威与世宗柴荣,位极宰相,在乱世王朝更替中屹立不倒几十年,迎刃有余。

创造了奇迹,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也让他留下千古骂名,宋代的欧阳修与司马光修《新五代史》时骂冯道是“无廉耻立人之大节”,是造成“国家危亡致乱之祸根”,是一个“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何足称乎”的无耻之徒,奸诈小人,被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世世代代遭人唾骂。
骂他的人无非是骂他缺少气节,很不“君子”,“圣人门徒”们个个说起冯道都义愤填膺,骂他位极人臣而国亡苟活,清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更是把冯道的“罪恶”上升到——冯道之恶浮于商纣王,其祸烈于盗跖矣!

(冯道画像)
然而,这冯道真的君子过,不是苟活,在痛苦中思考,在险恶中挣扎,现实许多无奈,并不悲欢也不绝望,体现了内在精神的鸢飞鱼跃,远胜那些注重外在的炫人耳目作秀者。也许他也曾博取声誉,投机取巧,尚惜小命,但君子与小人到底该有怎样的界线?就是被后人骂他屈身契丹的事,看看他做了怎样“好个奴才的奴才”的事?
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的石敬瑭为了纂夺后唐江山,认比他小十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需要派一个人出使契丹,选中了冯道,冯道十分爽快地答应了,按常理(所谓的常理成全了一批伪君子),冯道应该拒绝,但他没有,被认为不知羞耻,放弃尊严,而让他背上千古骂名。但谁又知道当时冯道内心的真实想法,箭在弦上,由不得冯道来作主呀!

(五代十国武士复原图)
让我们认真看一下他后来与耶律德光的“交锋”,就能深层回味一些事情的初衷。
当耶律德光灭了后晋,占领开封,时任外官的冯道主动进京觐见,似乎这冯道小人到一定程度。
这耶律德光小觑中原所有的人物,对冯道更是有点不屑一顾。单刀直入问他:你为什么来见我?(这其实是有原因的,当初冯道出使契丹,耶律德光想留下他,冯道这个老油条以退为进,着实戏弄了耶律德光一把)
冯道不动声色地回答:无兵无城,怎敢不来?(这话暗藏锋芒)
耶律德光很得意,几近骂人地对他说:你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家伙(你是何等老子)?
冯道不由地笑了:无才无德,痴顽老子。(痴顽,是指有底线,这老子是真老子)
耶律德光被他的妙对逗乐了,便止住笑声,开始问点正事:你看这天下百姓如何救得?
其实耶律德光的意思是说如何治理中原百姓。
冯道盯着耶律德光认真的回答:佛都救不了,只有皇帝救得了呀!

(五代十国时期,夜宴图)
冯道巧妙地告诉耶律德光,善待老百姓,百姓才会拥戴你这个皇帝!水能载舟,水能覆舟呀!人本才是立国之本。
从这冯道与耶律德光的对话中,看出冯道很仁慈很君子,迂回劝说,心系苍生。在强权面前,冯道不是一个唯唯诺诺,随波逐流的人,能够立身乱世,周旋于人主间,尽心去做些有益的事情,深得不同的皇帝赏识,这本身就是一种大学问大智慧。
留意冯道的一些事迹,其修养与行为不折不扣地是真君子所为,让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笔伐口诛的伪君子强得不是一点半点。真小人无论怎样打扮自己的清廉气节,总会不经意间露出小来,攀高枝、扯虎皮、装清高、灵魂深处一颗肮脏的心与粉墨的媚骨,招摇过市,急功近利,整日在演戏,但自古以来演戏终会有演砸的一天,露出本来面目。

(五代十国时期,夜宴图)
冯道当年跟后唐李存勗出征与后梁争天下,他与士卒同甘共苦,住草舍茅屋,把自己的工资与随从、仆人们共同消费;将士给他送来抢劫来的美女,坚辞不要,实在推不掉就另找房子养起来,想法设法让她们回到家人身边;当老百姓遭受饥荒,颗粒无收,冯道便倾其所有赈灾济民,并且亲自下田种地,凡此种种,这不是装出来的君子所为,试问那些“君子们”都发自肺腑地做了什么?
公元954年,冯道死了,活了七十三岁,多少人骂他该死,每一次改朝换代他就应该死,可惜他一次次没有死,而他终归死了,死的太晚,而骂他的人都以怎样的姿态活着?
君子与小人,谁又能说的清,叩问良心,在语言之外,都做了些什么?立身修己吧。

《旧五代史》 卷四十一唐书 明宗纪七

  长兴元年春正月丙寅朔,帝御明堂殿受朝贺,仗卫如常仪。乙亥,国子监请以监学生束修及光学钱备监中修葺公用,从之。丙子,帝谓宰臣曰:?时雪未降,如何??冯道曰:?陛下恭行俭德,忧及蒸民,上合天心,必有春泽。?是夜,降雪。其夕,右散骑常侍萧希甫封状申枢密称,得河堰衙官状,告本都将校二十余人欲谋不轨,至旦追问无状,斩所告人。是日,幸至德宫。辛卯,中书奏,郊天有日,合差大内留守。诏以宣徽南院使朱宏昭充。

  二月戊戌,幸稻田庄。己亥,黑水国主兀儿遣使贡方物。翰林学士刘煦奏:?新学士入院,旧试五题,请今后停试诗赋,只试麻制、答蕃书、批答共三道。仍请内赐题目,定字数,付本院召试。?从之。(《五代会要》载刘煦原奏云:?旧例学士入院,除中书舍人不试,余官皆先试麻制、答蕃、批答各一道,诗赋各一道,号曰五题,并于当日呈纳。从前每遇召试,多预出五题,潜令宿构,其无党援者,即日起草,罕能成功。今请权停诗赋,只试三道,仍内赐题目,兼定字数。?从之。)有司奏:?皇帝致斋于明堂,按旧服通天冠、绛纱袍,文武五品已上著袴褶,近例只著朝服。?从之。乙巳,中书奏:?皇帝朝献太微宫、太庙,祭天地于圜丘,准礼例亲王为亚献行事,受誓戒。?从之。以天雄军节度使石敬瑭为御营使。壬子,帝宿斋于明堂殿。癸丑,朝献太微宫。是日,宿斋于太庙。诘旦,请行飨礼。甲寅,赴南郊斋宫。是夜微雨,三鼓后晴明如昼。乙卯,祀昊天上帝于圜丘,柴燎礼毕,郊宫受贺。是日,御五凤楼,宣制:改天成五年为长兴元年;大赦天下,除十恶五逆、放火劫舍、屠牛、官典犯赃、伪行印信、合造毒药外,罪无轻重,咸赦除之。天成四年终诸道所欠残税及场院欠折,并特放免。群臣职位带平章事、侍中、中书令,并与改乡名里号。朝臣及蕃侯郡守亡父母,及父母在并妻室未沾恩命者,并与恩泽。应私债出利已经倍者,只许微本;已经两倍者,本利并放。河阳管内人户,每亩旧征桥道钱五文,今后不征。诸道州府每亩先征曲钱五文,今特放二文云。商州吏民以刺史郭知琼善政闻,诏褒之。

  三月丁卯,幸会节园,遂幸河南府。灵武奏,杀戮蕃贼二千人。壬申,凤翔节度使李从〈日严〉进封岐国公,移镇汴州。甲戌,延州节度使高允韬移镇邢州。丙子,以宣徽使朱宏昭为凤翔节度使;潞州节度使朱汉宾加检校太傅,移镇晋州;徐州节度使房知温移镇郓州;郓州节度使王晏球移镇青州。宰臣冯道率百僚拜表,请上尊号曰圣明神武文德恭孝皇帝,诏报不允。壬午,许州节度使孔循移镇沧州;陕州节度使张延朗移镇许州,加检校太傅;沧州节度使张虔钊移镇徐州,加检校太保。癸未,诏贬右散骑常侍、集贤殿学士、判院事萧希甫为岚州司户参军,仍驰驿发遣,坐诬告之罪也。宰臣冯道等再请上尊号,诏允之。丙戌,以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河阳节度使康义诚为襄州节度使、检校太傅;以左武卫上将军刘彦琮为陕州节度使、检校太保。庚寅,制淑妃曹氏可立为皇后,仍令择日册命。

  夏四月甲午朔,国子司业张溥奏,请复八馆,以广生徒。按《六典》,监有六学,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是也,而溥云八馆,谬矣。丁酉,前汴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侍中符习加太子太师致仕,进封卫国公。戊戌,遂州节度使夏鲁奇加同平章事,皇子河中节度使从珂进位检校太尉,封开国公。自是诸道节镇皆次第加恩,以郊禋覃庆泽故也。己亥,幸会节园。壬寅,以枢密使安重诲为留守、太尉、兼中书令,使如故。青州节度使王建立加侍中,移镇潞州。皇子河中节度使从珂奏:?臣今月五日,阅马于黄龙庄,衙内指挥使杨彦温据城叛,臣寻时诘问,称奉宣命。(胡三省《通鉴注》云:枢密院用宣,三省用堂帖。)臣见在虞乡县。?帝遣西京留守索自通、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药彦稠等攻之,仍授彦温绛州刺史,冀诱而擒之也。诏从珂赴阙。丁未,以户部尚书李铃为兖州行军司马,坐引淮南觇人贻安重诲宝带也。戊申,宰臣冯道加右仆射,赵凤加吏部尚书。乙酉,以左龙武统军刘君铎卒废朝。

  癸丑,索自通、药彦稠等奏,收复河中,斩杨彦温,传首来献。初,彦稠出师,帝戒之曰:?与朕生致彦温,吾将自讯之。?及收城,斩首传送,帝怒彦稠等。时议皆以为安重诲方弄国权,从荣诸王敬事不暇,独忌从珂威名,每于帝前屡言其短,巧作窥图,冀能倾陷。彦温既诛,从珂归清化里第。重诲谓冯道等曰:?蒲帅失守,责帅之义,法当如何??翼日,道等奏:?合行朝典。?帝不悦,赵凤坚奏:?故事有责帅之义,所以激励藩守。?帝曰:?皆非公等意也。?后数日,帝于中兴殿见宰臣,赵凤承重诲意,又再论列,帝默然。翼日,重诲复自论奏,帝极言以拒之,语在《末帝纪》中。帝又曰:?卿欲如何制置??重诲曰:?于陛下父子之间,臣不合言,一禀圣旨。?帝曰:?从他私第闲坐,何烦奏也!?乃止。以前邢州节度使、检校司徒李从温为左武卫上将军。丙辰,以西京留守、检校司徒索自通为河中节度使。丁巳,云州奏:掩袭契丹,获头口万计。

  戊午,帝御文明殿受册徽号,册曰:?维长兴元年,岁次庚寅,四月甲午朔,二十五日戊午,金紫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太微宫使、宏文馆大学士、上柱国、始平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食实封一百户臣冯道,银青光禄大夫、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判集贤院事、上柱国、天水郡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臣赵凤,及文武百官特进、太子少傅、上柱国、酒泉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臣李琪等五千八百九十七人言:

  臣闻天不称高而体尊,地不矜厚而形大,厚无不载,高无不覆。四时行于内,万物生其间,总神祗之灵,叶帝王之运。日出而星辰自戢,龙飞而雷雨皆行,元气和而天下和,庶事正而天下正。

  伏惟皇帝陛下,天授一德,时历多艰。翊太祖以兴邦,佐先皇而定难,拯嗣昭于潞困,救德威于燕危,遏思远而全邺都,诛彦章而下梁苑。成再造之业,由四征之功。洎纂鸿图,每敷皇化。去内库而省庖膳,出宫人而减伶官,轻宝玉之珍,却鹰鹯之贡。淳风既洽,嘉瑞自臻。故登极之前,人皆不足;改元之后,时便有年。遐荒旋毙于戎王,重译径来于蛮子,东巡而守殷殪,北讨而王都歼,破契丹而燕、赵无虞,控灵武而瓜、沙并复。

  近以飨上元而荐太庙,就吉土而配昊天,辂已降而雨沾,事欲行而月见。燔柴礼毕,作解恩覃,帝命咸均,人情普悦。非陛下有道有德,至圣至明,动不疑人,静惟恭己,常敦孝礼,每纳忠言,则何以临御五年,澄清四海!时久缠于灾害,民骤见于和平。休征备载于简编,徽号过持于谦让。三年不允,众志皆坚。天不以上帝自崇,日不以大明自贵,于烝民有惠,于元后同符,列圣皆然,旧章斯在。今以明庭百辟,列土诸侯,中外同辞,再三沥恳。臣等不胜大愿,谨奉玉宝玉册,上号曰圣明神武文德恭孝皇帝。

  伏惟皇帝陛下,体尧、舜之至道,法日月于太虚,威于夷狄,恩及虫鱼。奉国者继加荣宠,违天者咸就诛锄。典礼当告成之后,夙夜思即位之初,千秋万岁,永混车书。

  宰臣冯道之辞也。庚申,以左多吾上将军史敬熔为邓州节度使,以右金吾上将军符彦超为兖州节度使,以骁卫上将军张敬询为滑州节度使,以阆州防御使孙岳为凤州节度使。诏改凤翔管内应州为匡州,信州为晏州,改新州管内武州为毅州。

  五月乙丑,郑州防御使张进、副使咸继威并停任,以盗掠城中居人故也。丙寅,以少府监韦肃为洺州刺史,以潞州节度使王建立为太傅致仕。建立素与安重诲不协,因其入朝,乃言建立自镇归朝过邺都,日有扇摇之言,以是罪之,故令致仕。丁卯,以前兴元节度使刘仲殷权知潞州军州事。戊辰,以安州节度使高行珪卒辍朝。有司上言:?皇后受册,内外命妇并合奉贺。今未有命妇准例上表称贺。中书诸道节度使但进表上言皇帝,外命妇上皇后贺笺表,进呈讫,无报。应皇亲或有庆贺及起居章表,内中进呈后,只宣示来使,并不合答复。?从之。壬申,以权知昭义军军州事刘仲殷为潞州节度使、检校太傅。丁丑,帝临轩,命使册淑妃曹氏为皇后。礼院上言,百官上疏于皇后曰?皇后殿下?,及六宫及率土妇人庆贺只呼?殿下?,不言?皇后?。中书覆奏,若只呼?殿下?,恐与皇太子无所分别,凡上中宫表章呼?皇后殿下?,若不形文字,寻常只呼?皇后?。从之。癸未,太子少傅萧顷卒,废朝。甲申,回鹘可汗仁喻遣使贡方物。辛卯,以翰林承旨、兵部侍郎李愚为太常卿。壬辰,以前滑州节度使李从璋为左骁卫上将军。

  六月丁酉,以护驾马军都指挥使、贵州刺史安从进为宣州节度使,充护驾马军都指挥使;以护驾步军都指挥使、澄州刺史药彦稠为寿州节度使兼护驾步军都指挥使。甲辰,以皇城使安崇绪为河阳留后,重诲子也。凤翔奏:?所管良、晏、匡三州并无属县,请却改为县。?从之,仍旧为军镇。前振武节度使安金全卒。壬子,中书门下奏:?详覆到礼部送今年及第进士李飞、樊吉、夏侯珙、吴沺、王德柔、李谷等六人,望放及第。其卢价等七人及宾贡郑朴,望许令将来就试。知贡举张文宝试士不得精当,望罚一季俸。?从之。丁巳,皇子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从厚移领镇州,以左武卫上将军李从温为许州节度使。

  秋七月甲子,以宣徽南院使、行右卫上将军、判三司冯赟为北京留守、太原尹。己巳,以邓州节度使史敬镕卒废朝。甲戌,以左威卫上将军梁汉颙为邓州节度使,前兖州节度使赵在礼为左骁卫上将军。庚辰,奉国军节度使兼威武军节度副使、检校太尉、兼侍中王延禀加兼中书令。诏:?诸州得替防御、团练使、刺史并宜于班行比拟,如未有员阙,可随常参官逐日立班。?新例也。辛巳,诏拣年少宫人及西川宫人并还其家,无家可归者,任从所适。甲申,以前齐州防御使孙璋为鄜州节度使。戊子,以右散骑常侍陆崇卒废朝。崇为福建册使,卒于明州,赠兵部尚书。宿州进白兔,安重诲谓其使曰:?丰年为上瑞,兔怀狡性,虽白何为!?命退归。

  八月甲午,以前邓州节度使卢文进为左卫上将军。北京奏,吐浑千余帐内附,于天池川安置。禁在京百司影射州县税户。乙未,捧圣军使李行德、十将张俭、告密人边彦温并族诛,以其诬告安重诲私市兵仗故也。以前许州节度使张延朗为检校太傅、行兵部尚书,充三司使。三司之有使额,自延朗始也。初,中书覆奏,授延朗诸道盐铁转运等使,兼判户部度支事。奏入,宣旨曰:?会计之司,国朝重事,将总成其事额,俾专委于近臣,贵便一时,何循往例,兼移内职,可示新规。张延朗可充三司使,班在宣徽使下。?癸卯,北京奏,生吐浑内附,欲于岚州安族帐。都官员外郎、知制诰张昭远奏:?请依国朝旧以例,选郎官、御史分行天下,宣问风俗,兴利除害。?不报。

  壬寅,皇子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从荣封秦王,仍令所司择日册命。(《五代会要》:长兴元年九月,太常礼院奏,草定册秦王仪注。博士段颙议曰:据《开元礼》,临轩册命诸王大臣,其日受册者,朝服从第卤簿,与百官俱集朝堂,就次受册讫,通事舍人引,不载谒朝还第之仪。自开元以后,册拜诸王皆正衙命使,诣延英进册,皇帝御内殿,高品引王入立于位,高品宣制读册,王受册讫,归院,亦无乘辂谒朝之礼。臣按《五礼精义》云:?古者皆因禘尝而颁爵禄,所以示无自专,禀之于祖宗也。?今虽册命,不在烝尝,然拜大官、封大邑,必至殿廷,敬慎之道也。今当司欲准《开元礼》,其日秦王服朝服,自理所乘辂车、备卤簿,与群臣俱集朝堂,就次受册讫,至应天门外,奉册置于载册之车,秦王升辂,出谒太庙讫,归理所,仪仗卤簿如来时之仪。从之。)戊申,兖州奏:?淮南海州都指挥使王传拯杀本州刺史陈宣,焚烧州城,以所部兵士及家口五千人归国,至沂州。?帝遣使慰纳之。庚戌,正衙命使册福庆长公主孟氏。以前雄武军节度使王思同为左武卫上将军,以前凤州节度使陈皋为右威卫上将军。壬子,正衙命使赴太原,册永宁公主石氏。乙卯,以左监门卫上将军陈延福卒废朝。丙辰,皇子镇州节度使从厚封宋王,仍令择日册命。

  九月乙丑,阶州刺史王宏贽上言:?一州主客户才及千户,并无县局,臣今检括得新旧主客已及三千二百,欲依旧额立将利、福津二县,请置令佐。?从之。丁丑,诏天下诸州府,不得奏荐著紫衣官员为州县官。戊寅,升尚书右丞为正四品。癸未,利、阆、遂三州奏,东川节度使董璋谋叛,结连西川孟知祥。甲申,以镇州节度使范延光为检校太傅、守刑部尚书,充枢密使。利州、阆州进纳东川檄书,言将兵击利、阆,责以间谍朝廷为名。乙酉,以左骁卫上将军赵在礼为同州节度使兼四面行营马步军都指挥使。枢密院直学士、守工部侍郎阎至,枢密院直学士、守尚书右丞史圭,并转户部侍郎,依前充职。以翰林学士、守户部侍郎李怿为尚书右丞;以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刘煦为兵部侍郎;以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窦梦征为工部侍郎,依前充职。以中书舍人刘赞为御史中丞,以御史中丞许光义为兵部侍即,以兵部侍郎姚顗为吏部侍郎。丙戌,诏东川节度使董璋可削夺在身官爵,仍征兵进讨。丁亥,以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兼西南面供馈使,天雄军节度使石敬瑭兼东川行营都招讨使,以遂州节度使夏鲁奇兼东川行营招讨副使。庚寅,以右卫上将军王思同为京兆尹,充西京留守兼西南行营马步都虞候。

  冬十月壬辰,以太子少傅李琪卒废朝。癸巳,以鄜州节度使米君立卒废朝。诏:?凡赙赠布帛,言段不言端匹,段者二丈也,宜令三司依此给付。?甲午,正衙命使册兴平公主于宋州节度使、驸马都尉赵延寿之私第。己亥,以左骁卫上将军李从璋为陕州节度使,陕州口度使刘彦琮移镇邠州。尚书博士田敏请依旧典藏冰、颁冰,以销阴阳愆伏之沴,诏从之。(《五代会要》载原敕云:?藏冰之制,载在前经,献庙之仪,废于近代,既朝臣之特举,案典礼以宜行。田敏所奏祭司寒献羔事宜依。其桃弧棘矢,事久不行,理难备创。其诸侯亦宜准往制藏冰。?)乙巳,供奉官张仁晖自利州回,奏董璋攻陷阆州,节度使李仁矩举家遇害。丁未,宫苑使董光业并妻子并斩于都市,璋之子也。辛亥,以武安军节度副使、洪鄂道行营副都统、检校太尉马希声为武安军节度使,加兼侍中。时湖南马殷奏,久病不任军政,乞以男希声为帅,故有是命。中书奏:?吏部流内铨诸色选人,所试判两节,欲委定其等第,文优者超一资,其次者次资,又次者以同类,道理全疏者于同类中少人户处注拟。?从之。

  十一月庚申朔,帝御文明殿,册皇子秦王,仗卫乐悬如仪。甲子,正衙命使册皇子宋王于镇州。是日,幸龙门。翼日,冯道奏曰:?陛下宫中无事,游幸近郊则可矣,若涉历山险,万一马足蹉跌,则贻臣下之忧。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立不倚衡。况贵为天子,岂可自轻哉!?帝敛容谢之。退令小黄门至中书问道垂堂、倚衡之义,道因注解以闻,帝深纳之。己巳,故太子少保致仕封舜卿赠太子少傅。庚午,应州节度使张敬达移云州,以捧圣都指挥使、守恩州刺史沙彦询为应州节度使;以颍州团练使高行周为安北都护,充振武节度使。壬申,黔南节度使杨汉章弃城奔忠州,为董璋所攻也。乙亥,制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削夺官爵,以其同董璋叛也。丙子,以前同州节度使罗周敬为左监门上将军。丁丑,故兵部侍郎许光义加赠礼部尚书。辛巳,西面军前奏,今月十三日,阶州刺史王宏贽、泸州刺史冯晖,自利州取山路出剑门关外倒下,杀败董璋守关兵士三千余人,收复剑州。甲申,日南至,帝御文明殿受朝贺。丙戌,以给事中郑韬光为左散骑常侍。青州奏,得登州状,契丹安巴坚男东丹王托云越海来归国。(《契丹国志》:时东丹王失职怨望,因率其部四十余人越海归唐。)

  十二月乙未,荆南奏,湖南节度使、楚国王马殷薨,废朝三日。庚子,以前襄州节度使安元信为宋州节度使。辛丑,幸苑中。丁未,以二王后秘书丞、袭酅国公杨仁矩卒辍朝,赠工部郎中。庚戌,湖南节度使马希声起复,加兼中书令。壬子,以枢密院直学士、户部侍郎阎至为泽州刺史;枢密使直学士、户部侍郎史圭为贝州刺史。甲寅,遣枢密使安重诲赴西面军前。时帝以蜀路险阻,进兵艰难,潼关已西,物价甚贱,百姓挽运至利州,率一斛不得一斗,谓侍臣曰:?关西劳扰,未有成功,谁能办吾事者!朕须自行。?安重诲曰:?此臣之责也,臣请行。?帝许之。言讫而辞,翼日遂行。甲寅,故西川兵马都监、泗州防御使李严赠太傅。丙辰,车驾畋于西山,腊也。丁巳,回鹘遣使来朝贡。戊午,故荆南节度使、检校太尉、兼尚书令、南平王高季兴赠太尉。

关于 忍 的议论文 800字

孔子说过“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话,这话本来不错。因为他只教人忍小事,当然权衡轻重,以成就大计划,忍耐小事件为是。倘若对方要使你的大计划弄不成,那就不是小事,只要你还有做人的血性,一定忍无可忍了。孔子的话虽然这样说,可是他老先生常常为了一点小事气得胡子发抖。比如他看见鲁国当权的阔人季氏在家里擅用只有天子可用的八佾的乐舞,他就气愤愤地说道:“这个可忍呀!还有什么不可忍呀!”又有一次齐国打发人送女戏子给季氏,季桓子玩疯了,三天不办公。恰好有祭祀,胙肉又忘记分送给孔子,孔子只好气冲斗牛地出走,连官也不要做了。可见孔子还有修养不到的地方。
五代时候,冯道以孔子自比,他的忍性的修养工夫,似乎要比孔子进步,相传他做宰相的时候,有人在街上牵着一匹驴子,用一块布写着“冯道”二字,挂在驴子的脸上,这分明是在取笑他了,他看见了也不理。有个朋友告诉他,他不好再装聋,只好答道:“天下同姓名的不知道有许多,难道那一冯道就是我?想是人家拾了一匹驴子,寻访失主呢。”
俗语道:“宰相肚里好撑船。”肚皮窄狭,不能容忍,那是不配做宰相的。相传唐朝有一个宰相,叫做娄师德。他放他的弟弟去做代州都督,要动身了,他叮嘱弟弟道:“我本不才,位居宰相,你如今又做了一州的都督,我家阔气过分,这是人家要妒忌的,你想怎么了局?”弟弟道:“从今以后,有人吐我一脸的唾沫,我也不敢做声,只好自己抹去,这样或者不致累哥哥担忧罢?”师德道:“这恰恰是我担忧的地方。人家要吐你一脸的唾沫,那是因为他对你生了气。你如今把脸上的唾沫自己抹去,那就会更招人家生气。唾面不抹,它会自干,为什么不装着笑脸受了呢!”弟弟道:“谨受哥哥的指教。”这就是娄师德唾面自干的故事。这一故事活活描出了为着做官,不惜忍受一切耻辱的心理。
吾家白沙先生,是明朝大儒,他有一篇忍字箴道:“七情之发,惟怒为剧。众怒之加,惟忍为是。当怒火炎,以忍水制。忍之又忍,愈忍愈励。过一百忍,为张公艺。不乱大谋,乃其有济。如不能忍,倾败立至!”他要学张公百忍,可惜他不曾做宰相,像娄师德冯道之流,以忍治国,他只能学张公艺以忍治家。从家到国,都离不了一个忍字,一忍了事,中国民族算是世界上最能忍耐的伟大的民族了。
这个忍字,真可算得咱们唯一无二的国粹。忍的哲学:道家发明最早,不过不曾呈请注册专利。老子的不争主义,就在于能忍。他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只算是他的诡辩。道家每每把黄帝老子并称,称做“黄老之学”,其实不对。倘若关于黄帝的史事可靠,那么,黄帝开国,他是用抵抗主义斗争主义战胜一切的。他把蚩尤赶走,外患消灭,他才开始整理内部,建设了一个像样的国家。老子主张不争,主张柔弱,不但不曾继承了黄帝的道统,他简直不配做黄帝的子孙。
自从佛家的哲学传到中国,老子的哲学又得了一个帮手。
相传释迦昔为螺髻仙人,常常行禅,在一棵树下兀坐不动。有鸟飞来,把他看做木头,就在他的发髻里生蛋。等他禅觉,才知脑袋顶上有了鸟蛋。他想,我若起身走动,鸟不会再来,鸟蛋一定都要坏了,他即再行入定,直到鸟蛋已生鸟儿飞去,他才起身。这个故事虽然未必真有其事,可是佛家忍性的修养工夫,实在比咱们的道家不知高了许多。六朝道家佛家的思想最有势力,恰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最倒霉,北方经过五胡十六国以及北朝的蹂躏,可怜南方小朝廷,还是偏处一隅,相忍为国,醉生梦死,苟安旦夕。宋朝虽说好像是儒家思想最占势力,其实一般道学家戴的是儒家帽子,却穿了佛家道家的里衣。他们好发议论,没有实际工夫。“议论未定,兵已渡河”,贻为千古笑柄。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也最倒霉,北方始终在异民族手里,结果南方的小朝廷退让,退让,一直退到广州的海里崖山,小皇帝投海死了。明朝道学号为中兴。所谓儒家还是贩的佛道两家的货色,即消极的哲学,懒惰的哲学,不求长进的哲学。虽说有个王阳明算为无用的书生吐了一口气,可是王学的末流,堕落做了狂禅。明朝亡了,中国民族又倒霉三百年。我虽然不一定要把两千年来受异民族侵略倒霉的责任,通通推在道家佛家乃至号为儒家的道学家身上。但这三派思想浸透中国民族的血液,已经久远了,三派所最注重的忍性修养工夫做得愈精进,愈深湛,就愈成为牢不可破的民族性。因此这个在世界上最会忍耐一切的伟大的民族,也就愈成为最适于被侮辱被侵略的民族了。
被作为墨家的一个哲学家说,“见侮不辱,救世之斗。”忍受一切,提倡和平,好伟大的和平主义者!记得清儒张培仁的《妙香室丛话》里有一段说:忍之一字,天下之通宝也。如与人相辩是非,这其间著个忍字,省了多少口舌。如与美人同眠,这其间著个忍字,养了多少精神。……凡世间种种有为,才起念头,便惺然着忍,如马欲逸,应手加鞭,则省事多矣。但忍中有真丹,又是和之一字。以和运忍,如刀割水无伤。和者,众人见以为狂风骤雨,我见以为春风和气,众人见以为怒涛,我见以为平地,乃谓之和耳。这也像是说的忍耐与和平二者有不可分离的关系。难怪中国民族是这个世界上最会忍耐一切的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这个世界上最爱和平的伟大的民族。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2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