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孔稚珪

佚名 2023-06-05 21:04:25

孔稚珪

孔稚珪(447~501)南朝齐骈文家。一作孔珪。字德璋。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刘宋时,曾任尚书殿中郎。齐武帝永明年间,任御史中丞。齐明帝建武初年,上书建议北征。东昏侯永元元年(499),迁太子詹事。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孔稚珪文享盛名,曾和江淹同在萧道成幕中"对掌辞笔"。豫章王萧嶷死后,他的儿子请沈约和孔稚珪写作碑文,可见他在上层社会中的地位。史称他"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但他对皇帝所不喜欢的人也从不稍假宽容,其弹章劾表,著称一时。

人事部·卷四十九原文_翻译及赏析

人事部·卷四十九 李昉

○交友三

《宋书》曰:晋安帝义熙初,高祖命琅琊王弘为徐州治中从事吏,不就,隐于会稽,与鲁国孔淳之为莫逆交。

又曰:何点,字子皙,庐江灊人也。宋征为庶子,不就。与陈郡谢瀹、吴国张融、会稽孔稚珪为莫逆之交。

王知肾露宋纪》曰:孔淳之隐居剡山,尝遇桑门法崇于三山,披衿领契,自以为得意之交。

《齐春秋》曰:檀超,字悦祖,高平金乡人也。少而负气。始为南徐州西曹书佐,与别驾萧惠开抗礼。惠开,自以地位居前,稍相凌驾。而啸傲不以地势推之,谓惠开曰:"我与卿并有何等官阀?俱是国家征时外戚耳。何以一爵高人!"惠开欣然,更为刎颈之交。

《齐书》曰:刘悛,字士操,彭城安上里人也。从驾登蒋山,上数叹曰:"贫贱之交不可忘。"顾谓悛曰:"此况卿也。今日与卿尽布衣之交游。"悛起拜谢。

又曰:柳世隆,字彦绪,河东解县人。宋太尉玄景弟也。当时名士张绪、王延之、沈淡之徒,雅相钦慕,以为君子之交。

又曰:刘善明素与崔思祖友善,闻死恸哭,仍得病卒。

又曰:孔稚珪,字德璋,会稽人也。早立名誉,当时名士陆惠晓、谢瀹、张融、何点、沈渊,相与为君子之交。

《梁书》曰:何逊,字仲言,东郡郯人也。弱冠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答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好。自是一文一咏,云辄嗟赏。

又曰:张缅弟缵迁尚书吏部,河东裴子野曰:"张吏部有喉舌之任。"子野性旷远,自云年出三十,不复诣人。初未与缵遇,便相推重。因为忘年交。

又曰:萧介,性高简,少交游,惟与族兄琛、从兄眕(音轸。)素、及洽、从弟淑等文酒赏会,时人以比谢氏乌衣之游。

又曰:高祖性不好声色,颇慕高名,与裴子野、刘显、萧子云、张缵及当时才秀为布衣交。

何玄之《梁典》曰:刘许,字彦度。与陈留阮籍、李绪申金兰之契。筑室钟阜之傍,共听内义,钻寻奥典。

《魏书》曰:夏侯尚,字伯仁。有筹画知略,文帝器之,为布衣之交。

《后魏书》曰:眭夸,一名昶,赵郡高邑人也。少与崔浩为莫逆之交。

《北齐书》曰:崔瞻与赵郡李概为莫逆之交。概将东还,瞻与之书曰:"仗气使酒,我之恒弊,诋诃指切,在卿尤甚。足下告归,吾于何闻过也?"

又曰:袁聿修历任清华,在郎署之日,值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彦深后被沙汰停秩,门生藜藿,聿修犹以故情,存问往来。

又曰:裴谳(鱼列切。)之,字士平。不妄交游,惟与陇西辛术、赵郡李绘、顿丘李构、清河崔瞻为妄年之交。

《后周书》曰:柳弘,字光道,河东解县人。少聪颍,工草隶,博涉群书,词彩丰赡。与弘农杨素为莫逆之交。

又曰:张轨,济阴临邑人也。少好学,志识开朗。初在洛阳,家贫,与乐安孙仁为莫逆之交,每易衣而出,以此见称。

又曰:黎景希,字季明,河间鄚(音莫。)人也。好占玄象,颇知术数,而落魄(音托。)不事生业。与范阳卢道源为莫逆之交。

又曰:韦敻,(休政切。)字弘远。志尚夷简,澹于荣利。周弘正乃造敻,谈谑尽日,恨相遇之晚也。后请敻至宾馆,敻未赴。弘正乃赠诗曰:"德星犹未动,真车讵肯来。"当时所钦挹如此。

《南史》曰:谢弘微性宽博,无喜愠。末年尝与友人棋,友人西南棋有死势,复一客曰:"西风急,或有覆舟者。"友人悟,乃救之。弘微大怒,投局于地。识者知其暮年之事,果以此岁终。

《北史》曰:卢怀仁,有行捡,善与人交。与琅琊王衍、陇西李寿之情好相得,尝语衍云:"昔太丘道广、许邵知而不顾,嵇生峭立钟会遇而绝言语,处季孟之间,去其太甚。"衍曰:"然。"

《三十国春秋》曰:敦煌太守李暠(古老切。)表于段业,暠称尽忠不贰,横为李嗣所谗,请业杀嗣。暠自归司败,业乃杀嗣,遣使谢暠,初,嗣与暠结刎颈之交,嗣常以宗族托暠曰:"我身犹子身,勿为疑也。"及是暠反为嗣所构,暠乃恨之。

又曰:姚苌单骑度淮,见豫州刺史谢尚于寿阳,幅巾以待之,一面如旧相识。

又曰:王镇恶随宋高祖入关中。初,镇恶流寓崤渑,崤渑人李方厚待之。镇恶曰:"待吾伫英雄主,取万户侯,乃厚相报。"方笑曰:"本县足矣。"镇恶力不绝人,不闲弓马,略通诸子兵书,纵横有智计,以此成名。及是,李方尚在,镇恶升堂拜母,表方渑池令。

《陈书》曰:江总聪敏,笃学有文。范阳张缵、琅琊王筠、南阳刘之遴,并高才硕学,总时少有名,缵等雅相推重,为忘年友。

又曰:陆景文,字叔辩。少有胆略,武勇,与陈武帝有布衣之旧。

《隋书》曰:李密与杨玄感为刎颈之交,尤好兵书,常皆在口。

《唐书》曰:武德中玄敬为秘书郎,太宗召为天策府参军,兼直记室。薛收与玄敬俱为文学馆学士。时房、杜等处心腹之寄,深相友托。玄敬畏于权势,竟不之狎。如晦常云:"小记室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又曰:于休烈,河南人也。贞观中任左仆射,为十八学士。心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与会稽贺朝万齐融、延陵包融为文词之友,齐名一时。

又曰:王琚,怀州河内人也。少孤而聪敏,有才略,好玄象合炼之学。神龙初,尝谒驸马王同皎,同皎甚器之。言及谋刺武三思事,琚义许之,与周璟、张仲之为忘年之友。

又曰:萧昕,河南人也。开玄中,首举博学弘词,首婶武县主簿,后迁左拾遗。昕尝与布衣张镐友善,表荐之曰:"如镐者,用之则为王者师,不用之则幽谷一叟尔。"玄宗擢镐拾遗,后为将相。

又曰:权皋,德舆之父,大历中卒于家。玄和中谥曰:"贞孝"。初,皋卒,韩泂、王定为服朋友之丧,李华为其墓表,以为"分天下善恶,一人而已"。

又曰:杜伏威,齐州章丘人也。少为盗,与乡人辅公祐为刎颈之交。公祏姑家公牧羊为业,公祐数攘羊以馈之。

又曰:杨凭,字虚受。为左散骑。少负气节,与母弟凝、凌相爱,皆有名。重交游,与穆质、许孟容、李鄘、王仲舒为友,故时人称穆、许、李之交。

又曰:朱敬则,亳州永城人也。长寿中,为右补阙。家代孝义称。敬则倜傥,早以词学知名。与左史江融、尚书左仆射魏玄忠相友善。

又曰:刘黑闼,贝州漳南人也。与窦建德少相友善。家贫无以自给,建德每资之。黑闼所费至尽,而不以为疑,建德亦弗之间也。

又曰:刘孝孙者,荆州人也。祖贞周,石台太守。孝孙弱冠知名,为当时词人。虞世南、蔡君和、孔德绍、庾自直、刘斌等登临山水,结为交会。

又曰:陆象先弟监察御史景倩,吏部侍郎景融,大理正景献,河南令景裔,皆有美誉。僧一行少时,与象先昆弟友善,常谓人曰:"陆氏兄弟皆有才行,古之荀、陈,无以加也。"

又曰:杨纂,华州华阴县人也。父文伟,隋温州刺史。纂略涉经史,尤明时务。少与琅琊颜师古、敦煌令狐德棻(音芬。)友善。大业中,进士举,终为考功郎中。

又曰:张道源尝与友人客游,友人病,中宵而卒,道源恐惊扰主人,遂共尸卧,达曙方哭,亲步营送至其本乡。后仕隋,吻监察御史。

又曰:孔绍安,越州山阴人也,陈吏部尚书奂之子也。少以文词知名。年十三,入隋,徙居京兆鄠县。闭门读诵,集数十万言。时有词人孙万寿,与绍安笃忘年之好。绍安大业末吻监察御史。

又曰:李密,长安人也。父宽,隋上柱国、蒲山公。密开皇中袭父爵,年始弱冠。尚书令杨素见而奇之,谓其子玄感曰:"李密智计不穷,尔所不及,可与为友。"玄感遂倾心礼遇,定为刎颈之交。

又曰:刘裔之,徐州彭城人也。少有学业,与隋信都丞孙万寿、宗正卿李百药为忘年之交。

又曰:柳宗玄移柳州,时刘禹锡得播州,宗玄谓所亲曰:"禹锡有母,今为郡蛮方,绝域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吾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禹锡易连山。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笔记:古文选(一)魏晋南北朝三

17、谢眺《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题解:从金陵的新林浦向板桥方向走,到宣城郡去

文学常识:

1、谢眺:

和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永明体的创始人之一。“竟陵八友”之一;世称“谢宣城”。

竟陵八友:南北朝齐永明年间,一大群文士集合于竟陵王萧子良左右,形成一个文学群体,文学史上称“竟陵八友”,包括萧衍、沈约、谢眺、王融、萧探、范云、任昉、陆倕。

2、内容:

流露出对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畏惧和不满情绪,山水诗成就很高。

写作背景:谢跳从金陵(南京)到宣城(安徽)出任太守,在此之前,经历了一场错综复杂的王位争夺战,一年间,换了三位皇帝,改了三个年号。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识”和“辩”两个动词尤其传达出诗人面对景物时的主观感情。被王夫之称赞为“隐然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

“虽无玄豹姿,中隐南山雾”

玄豹:古代传说南山有玄豹,因爱惜皮毛,保护文采,所以因而不出。典出《列女传》。

典故的含义:

结尾用典表示爱惜名誉,认真治政,以仕为隐,远祸避害,把情怀与沧州趣统一了起来。

全诗分两层:

①前四句写江上远景,简约的文笔,勾勒出远眺中所见江流、归舟、云树等景物的轮廓,对江水流向的描写,蕴含着对京城的依恋之情。

②后八句抒情,庆幸自己此行得以远离尘嚣,全身远祸。

18、丘迟《与陈伯之书》

文学常识

丘迟:字希范,今浙江人,齐梁时人,擅长骈文和山水诗,辞采丽逸,《丘司空集》。

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优美的骈体书信,丘迟奉命写给投降北魏的陈伯之的劝降信。陈伯之收信后权衡厉害,果然率兵归梁,这封信起到了很大的政治感召作用。

什么叫骈文?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全篇四六句,讲究语言文采,讲究声律音韵。

什么叫对比?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艺术特色:

1、信中运用对比使言辞动人,说理透辟。

如第一段陈伯之的由齐入梁与由梁入魏做对比,包括两层意思,认识上是明智与昏愦的对比,结果则是“壮”与“劣”的对比。

又如第三段中北魏政权的分崩离析与梁朝的“皇帝盛明”之间国势强弱的对比,就今昔、利害、对错、敌我各个方面展开,周全有力。

2、作为一篇骈文,信中用典较多,或明用,或暗用,或对照,都增加了情理的内涵。

艺术特色(详细分析情理)

1、情理兼长,理智的剖析与感情的感召互相交错,层层递进。

先用事实做对照,惊醒对方,接着,点名陈伯之去梁投魏的原因是“不能内省诸已,外受流言”,在以历史典故和陈伯之旧家情况,说明梁武帝宽宏大量,以此感化陈伯之进,进而陈说现实厉害,指出梁朝欣欣向荣,北魏内部自相残杀。

文辞优美,又有事实做支撑,所以有利。

2、中间借景抒情“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一句是描写江南美景的名句,激发对方的故国之思,乡土之恋。

3、最后一段阐发眼前形式,既有对方着想的警告,又有对朋友之谊的关切,全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有打动人的力量。

19、孔稚圭《北山移文》

文学常识

1、孔稚珪,字德章。

2、南朝宋时与江淹对掌辞笔,史称文韵清疏,不乐世务,性喜山水,好文咏。

3、有《孔詹事集》。

写作背景:

六朝时代,老庄思想盛行,贵族文人爱好在江南秀丽的山林环境中隐居生活,但又贪婪高官厚禄,于是一隐一仕,表里不一。

思想内容:假托山灵口吻讽刺隐士贪图官禄。

以钟山(北山,进江苏南京)山神名义发布文告,揭露封建士大夫伪装清高,实则争名逐利的丑恶灵魂,戳破他们隐而复仕,表里不一的虚伪面目,坚决拒绝假隐士再进北山山林。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艺术特色

1、运用对比手法。

2、运用拟人化手法。对山林景物的描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更表现得惟妙惟俏,风云泉石似乎都染上了人的感情,代替作者在嬉笑怒骂,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3、是优秀的骈文,句式整齐。两两相对,辞藻华丽,多用典故且讲究音韵的协调。长短句交互使用,长句舒缓,短句节奏急促,以表达不同的情景与感情。

本文主要写作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

1、首先以历史上的真隐士与假隐士比较。真隐士品性高洁,假隐士“始终参差”,反复多变。

2、其次以假隐士周子前后的思想行动对比。

初至时“风情张日,霜气横秋”,不可一世;

朝廷诏书一到,就眉飞色舞,表里不一,虚伪做作。

3,再次以价隐士出山后的忙碌得意与山林寂寥悲愤对比。突出对假隐士的谴责,层层揭开假隐士伪善面目。

重点语句

1、“泪翟子之悲,恸诸公之哭”典出《淮南子》。2、“虽假容于江皋,乃缨情于好爵”、“乍回迹以心染,或先贞而后黩”两句,描写假隐士。

3、“脱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写周子接到朝廷诏书后志变神动。

20、干宝《李寄》

《李寄》出自《搜神记》,作者为干宝。

思想内容:

《李寄》记叙了少女李寄斩蛇除害的英雄事迹,歌颂了她勇敢机智,不畏凶暴的斗争精神,也具有反对愚昧迷信,反对重男轻女的深刻意义。

李寄人物形象:

李寄挺身而出,斩蛇是为了反对封建歧视和反抗不公平的命运。

斩蛇之前她做了充分准备,备剑、带狗、做了饭团。与蛇斗,啖蛇,放犬,剑斫,步骤分明,终于杀死大蛇。

当地官吏的昏庸,怯懦,无能,反衬出李寄的清醒,勇敢,能干。

李寄具有勇敢机智,不畏凶暴的斗争精神。

21、《干将莫邪》

背景:

出自于《搜神记》,此故事也见录于《列异传》和《太平御览》。

干将、莫邪:

古代利剑名,此两剑早在战国时期著作如《庄子.达生》、《荀子.性恶》中有记载。

早在西汉刘向《列士传》中,已有干将被杀,其子复仇的故事。

故事线索:父亲被杀→儿子报仇→自刎→分葬。

故事情节:

复仇起因:干将铸剑被杀。

复仇跌宕:赤比得剑复仇,遭到楚王追杀,逃往山中,山中客出现。

复仇高潮:赤比自刎,山中客煮赤比头,诱使楚王到锅边,砍楚王头,客自刎。

故事结局:分葬为三王墓。

思想内容:

这篇作品通过能工巧匠干将被害,棋子赤比为父报仇,体现了人民对统治者暴行的憎恨和对坚毅顽强的斗争意识的歌颂。

艺术特色:

内容:作品通过能工巧匠干将被害,其子赤比为父报仇。

思想:体现了人民对统治者暴行憎恨和对坚毅顽强的斗争意志的颂扬。

特点:作品以复仇贯穿全篇,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富有浪漫色彩。

22、刘义庆《子猷访戴》

文学常识:

1、刘义庆,南朝刘宋宗室。

2、喜好文学,招聚文学之士撰《世说新书》,后人改为《世说新语》。

3、《世说新语》是著名笔记小说,载汉末以来至东晋士族文人的言谈和逸事。表现了这一时期闻人明示的生活情景和精神面貌,以及当时道德、思想与习尚。

4、鲁迅评之为“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第五子。

戴:指戴逵,字安道,不乐仕进,好鼓琴,善属文,擅长书画雕刻。

任诞:魏晋世人常常在生活上任性而为,即所谓“任诞”。

思想内容:

1、此文记载了王徽之此类生活片段。

大雪之夜,喝酒、看雪、咏《招隐》诗。

访隐士戴安道,“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2、他生活中追求的是“兴”,及兴味与意趣。

大雪之夜的种种活动都是因性而发,这是不受任何拘束和限制的率真的举动,是当时盛行的名士风流。

23、《周处》

思想内容:

意在赞扬周处的改过自新,这是全文重点。

周处改过自新,突出三点:

一是“侠气”,年轻时“胸疆”,“暴犯百姓”,但有侠气,故答应杀虎斩蛟;

二是“有自改意”,发现其“为人情所患”,立即就有悔改之意;

三是陆云对他的教诲。他明白了做人的道理,终于改恶从善,成为“忠臣孝子”。

全天立意鲜明,有详有略,情理相得,很有教育意义。

24、南朝民歌《西洲曲》

文学常识:

南朝民歌:

1、文学史上指东晋至南朝陈末这一时期的乐府歌辞今存约500首。

2、主要收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杂曲歌辞”中。

“清商曲辞”可分为吴声和西曲两类:

①吴声是长江下游以建业(今江苏南京)为中心这一地区的民歌,

②西曲是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的民歌。

3、南朝民歌内容多为女子所唱的情歌,表现的爱情大多坦率而健康,有的则轻俗浮艳,总体上以清心婉转、自然本色见称,善用谐音双关,当时文人对乐府民歌多喜模仿。

《西洲曲》属南朝乐府的《杂曲歌辞》,是经过文人加工的南朝民歌。西洲是地名,是诗中女子和她情人曾经欢会的地方。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代表作。

结构内容:

第一层从开头到“两桨桥头渡”,写女子想折梅遥寄情郎以表相思。

第二层从“日暮伯劳飞”到“出门采红莲”,写从夏到秋的日夜相思。

第三层从“采莲南塘秋”到“仰首望飞鸿”,叶夏末初秋时采莲怀人。

第四层从“鸿飞满西洲”到“海水摇空绿”,写秋天女子登楼遥望,却盼不到一纸书信。

诗中的女子四季相思,早晚相思,连绵不断,感情细腻缠绵,十分动人。

莲子:谐音怜子,意为爱你。

青如水:比喻女子情爱纯洁如一碧秋水。

彻底红:红透,比喻女子情爱赤诚忠贞。

艺术特色:

1、运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多次出现“莲”这一意象,与“怜”谐音,“莲子”即“怜子”,暗示爱怜的人。

“低头弄莲子”暗示爱抚情郎;

“莲子青如水”表示对情郎的爱情纯洁如水;

“置莲怀袖中”表现对情郎珍爱;

“莲心彻底红”表示爱情的成熟与热烈。

2、运用了顶针(真)的修辞手法,使前后句相互勾连;

风吹鸟舀树——树下即门前

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

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

25、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

26、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

了解即可

文学常识:

1、北朝民歌一般指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梁鼓角横吹曲”。

以鲜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歌谣为主,或经过汉族文人的翻译和润饰。

2、北朝民歌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尤其写出了当时动乱社会的现实,也赋予尚武精神,其中的情歌则显得粗放直率,风格较南朝民歌质朴无华。

文化背景:

1、折柳告别是古代习俗,“柳者留也”,送行者常常折柳以为留念。以折杨柳为题的乐府诗始于汉代,现存的作品以南北朝时期居多。

2、北朝乐府中的《折杨柳歌辞》共五首,这里选的两首是夫妻双方临别时的对答词。

思想内容:前一首是出征的丈夫所唱,表示不愿离别的依恋之情。

已经骑在马上,但不是扬鞭催行,反而拿起了,杨柳枝表示,但愿留下,可是周围送别曲响彻一片,所以“愁杀”,其中既有离别之悲,又有一路艰辛,前途茫茫的愁苦。

后一首是妻子的答词,表示妻子的愁苦。

丈夫出征,妻子“愁不乐”,用重叠的词义表示极其愁苦。他要变苦为乐,追随丈夫出征。丰富的想象,表达了深厚的爱情,符合北方女子勇武的性格,符合丈夫起马出征的情景。这种口吻是文人笔下所没有的。

艺术特色:

因为是夫妻对答,两首诗内容相接,词语相承。

前一首提到马鞍,后一首即以马鞍展开想象;

前一首用“愁杀”,后一首用“愁不乐”呼应;

前后都用了“碟座”,前者是渲染离别氛围,后者则是表示夫妻形影不离。

《南齐书》卷五十三 列传第三十四◎良政

  傅琰 虞愿 刘怀慰 裴昭明 沈宪 李圭 孔琇之

  太祖承宋氏奢纵,风移百城,辅立幼主,思振民瘼。为政未期,擢山阴令傅琰为益州刺史。乃捐华反朴,恭己南面,导民以躬,意存勿扰。以山阴大邑,狱讼繁滋,建元三年别置狱丞,与建康为比。永明继运,垂心治术。杖威善断,犹多漏网,长吏犯法,封刃行诛。郡县居职,以三周为小满。水旱之灾,辄加赈恤。明帝自在布衣,晓达吏事,君临意兆,专务刀笔,未尝枉法申恩,守宰以之肃震。

  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及建武之兴,虏难猋急,征役连岁,不遑启居,军国糜耗,从此衰矣。

  齐世善政著名表绩无几焉,位次迁升,非直止乎城邑。今取其清察有迹者,余则随以附焉。

  傅琰,字季圭,北地灵州人也。祖邵,员外郎。父僧佑,安东录事参军。琰美姿仪,解褐宁蛮参军,本州主簿,宁蛮功曹。宋永光元年,补诸暨武康令,广威将军,除尚书左民郎,又为武康令,将军如故。除吴兴郡丞。泰始六年,迁山阴令。山阴,东土大县,难为长官,僧祐在县有称,琰尤明察,又著能名。其年爵新亭侯。元徽初,迁尚书右丞。

  遭母丧,居南岸,邻家失火,延烧琰屋,琰抱柩不动,邻人竞来赴救,乃得俱全。琰股髀之间,已被烟焰。服阕,除邵陵王左军谘议,江夏王录事参军。

  太祖辅政,以山阴狱讼烦积,复以琰为山阴令。卖针卖糖老姥争团丝,来诣琰,琰不辨核,缚团丝于柱鞭之,密视有铁屑,乃罚卖糖者。二野父争鸡,琰各问"何以食鸡"。一人云"粟",一人云"豆",乃破鸡得粟,罪言豆者。县内称神明,无敢复为偷盗。琰父子并著奇绩,江左鲜有。世云诸傅有《治县谱》,子孙相传,不以示人。

  升明二年,太祖擢为假节、督益宁二州军事、建威将军、益州刺史、宋宁太守。建元元年,进号宁朔将军。四年,征骁骑将军,黄门郎。永明二年,迁建威将军、安陆王北中郎长史,改宁朔将军。明年,徙庐陵王安西长史、南郡内史,行荆州事。五年,卒。琰丧西还,有诏出临。

  临淮刘玄明亦有吏能,为山阴令,大著名绩。琰子翙问之,玄明曰:"我临去当告卿。"将别,谓之曰:"作县唯日食一升飰,而莫饮酒。"

  虞愿,字士恭,会稽余姚人也。祖赉,给事中,监利侯。父望之,早卒。赉中庭橘树冬熟,子孙竞来取之,愿年数岁,独不取,赉及家人皆异之。元嘉末为国子生,再迁湘东王国常侍,转浔阳王府墨曹参军。明帝立,以愿儒吏学涉,兼蕃国旧恩,意遇甚厚。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领五郡中正,祠部郎如故。帝性猜忌,体肥憎风,夏月常著皮小衣,拜左右二人为司风令史,风起方面,辄先启闻。星文灾变,不信太史,不听外奏,敕灵台知星二人给愿,常直内省,有异先启,以相检察。

  帝以故宅起湘宫寺,费极奢侈。以孝武庄严刹七层,帝欲起十层,不可立,分为两刹,各五层。新安太守巢尚之罢郡还,见帝,曰:"卿至湘宫寺未?我起此寺,是大功德。"愿在侧曰:"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罪高佛图,有何功德?"尚书令袁粲在坐,为之失色。帝乃怒,使人驱下殿,愿徐去无异容。以旧恩,少日中,已复召入。

  帝好围棋,甚拙,去格七八道,物议共欺为第三品。与第一品王抗围棋,依品赌戏,抗每饶借之,曰:"皇帝飞棋,臣抗不能断。"帝终不觉,以为信然,好之愈笃。愿又曰:"尧以此教丹朱,非人主所宜好也。"虽数忤旨,而蒙赏赐犹异余人。迁兼中书郎。

  帝寝疾,愿常侍医药。帝素能食,尤好逐夷,以银钵盛蜜渍之,一食数钵。谓扬州刺史王景文曰:"此是奇味,卿颇足不?"景文曰:"臣夙好此物,贫素致之甚难。"帝甚悦。食逐夷积多,胸腹痞胀,气将绝。左右启饮数升酢酒,乃消。疾大困,一食汁滓犹至三升,水患积久,药不复效。大渐日,正坐,呼道人,合掌便绝。愿以侍疾久,转正员郎。

  出为晋平太守,在郡不治生产。前政与民交关,质录其儿妇,愿遣人于道夺取将还。在郡立学堂教授。郡旧出髯蛇胆,可为药,有饷愿蛇者,愿不忍杀,放二十里外山中,一夜蛇还床下。复送四十里外山,经宿,复还故处。愿更令远,乃不复归,论者以为仁心所致也。海边有越王石,常隐云雾。相传云"清廉太守乃得见",愿往观视,清彻无隐蔽。后琅邪王秀之为郡,与朝士书曰:"此郡承虞公之后,善政犹存,遗风易遵,差得无事。"以母老解职,除后军将军。褚渊常诣愿,不在,见其眠床上积尘埃,有书数帙。渊叹曰:"虞君之清,一至于此。"令人扫地拂床而去。

  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兄季为上虞令,卒,愿从省步还家,不待诏便归东。除骁骑将军,迁廷尉,祭酒如故。愿尝事宋明帝,齐初宋神主迁汝阴庙,愿拜辞流涕。建元元年卒,年五十四。愿著《五经论问》,撰《会稽记》,文翰数十篇。

  刘怀慰,字彦泰,平原平原人也。祖奉伯,元嘉中为冠军长史。父乘民,冀州刺史。怀慰初为桂阳王征北板行参军。乘民死于义嘉事难,怀慰持丧,不食醯酱,冬月不絮衣。养孤弟妹,事寡叔母,皆有恩义。复除邵陵王南中郎参军,广德令,尚书驾部郎。怀慰宗从善明等为太祖心腹,怀慰亦豫焉。沈攸之有旧,令为书戒喻攸之,太祖省之称善。除步兵校尉。

  齐国建,上欲置齐郡于京邑,议者以江右土沃,流民所归,乃治瓜步,以怀慰为辅国将军、齐郡太守。上谓怀慰曰:"齐邦是王业所基,吾方以为显任。经理之事,一以委卿。"又手敕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今赐卿玉环刀一口。"怀慰至郡,修治城郭,安集居民,垦废田二百顷,决沈湖灌溉。不受礼谒,民有饷其新米一斛者,怀慰出所食麦饭示之,曰:"旦食有余,幸不烦此。"因著《廉吏论》以达其意。太祖闻之,手敕褒赏。进督秦、沛二郡。妻子在都,赐米三百斛。兖州刺史柳世隆与怀慰书曰:"胶东流化,颍川致美,以今方古,曾何足云。"在郡二年,迁正员郎,领青冀二州中正。

  怀慰本名闻慰,世祖即位,以与舅氏名同,敕改之。出监东阳郡,为吏民所安。还兼安陆王北中郎司马。永明九年卒,年四十五。明帝即位,谓仆射徐孝嗣曰:"刘怀慰若在,朝廷不忧无清吏也。"怀慰与济阳江淹、陈郡袁彖善,亦著文翰。永明初,献《皇德论》云。

  裴昭明,河东闻喜人,宋太中大夫松之孙也。父骃,南中郎参军。昭明少传儒史之业,泰始中,为太学博士。有司奏:"太子婚,纳征用玉璧虎皮,未详何所准据。"昭明议:"礼纳征,俪皮为庭实,鹿皮也。晋太子纳妃注'以虎皮二'。太元中,公主纳征,虎豹皮各一。岂其谓婚礼不详。王公之差,故取虎豹文蔚以尊其事。虎豹虽文,而征礼所不言;熊罴虽古,而婚礼所不及;圭璋虽美,或为用各异。今宜准的经诰。凡诸僻谬,一皆详正。"于是有司参议,加圭璋,豹熊罴皮各二。

  元徽中,出为长沙郡丞,罢任,刺史王蕴谓之曰:"卿清贫,必无还资。湘中人士有须一礼之命者,我不爱也。"昭明曰:"下官忝为邦佐,不能光益上府,岂以鸿都之事仰累清风。"历祠部通直郎。

  永明三年使虏,世祖谓之曰:"以卿有将命之才,使还,当以一郡相赏。"还为始安内史。郡民龚玄宣云神人与其玉印玉板书,不须笔,吹纸便成字,自称"龚圣人",以此惑众。前后郡守敬事之,昭明付狱治罪。及还,甚贫罄。世祖曰:"裴昭明罢郡还,遂无宅。我不谙书,不知古人中谁比?"迁射声校尉。九年,复遣北使。

  建武初为王玄邈安北长史、广陵太守。明帝以其在事无所启奏,代还,责之。昭明曰:"臣不欲竞执关楗故耳。"昭明历郡皆有勤绩,常谓人曰:"人生何事须聚蓄,一身之外,亦复何须?子孙若不才,我聚彼散;若能自立,则不如一经。"故终身不治产业。中兴二年卒。

  从祖弟顗,字彦齐。少有异操。泰始中于总明观听讲,不让刘秉席,秉用为参军。升明末,为奉朝请。齐台建,世子裴妃须外戚谱,顗不与,遂分籍。太祖受禅,上表诽谤,挂冠去,伏诛。

  沈宪,字彦璋,吴兴武康人也。祖说道,巴西梓潼二郡太守,父璞之,北中郎行参军。宪初应州辟,为主簿。少有干局,历临首、余杭令,巴陵王府佐,带襄令,除驾部郎。宋明帝与宪棋,谓宪曰:"卿,广州刺史才也。"补乌程令,甚著政绩。太守褚渊叹之曰:"此人方员可施。"除通直郎,都水使者。长于吏事,居官有绩。除正员郎,补吴令,尚书左丞。

  升明二年,西中郎将晃为豫州,太祖擢宪为晃长史,南梁太守,行州事。迁豫章王谘议,未拜,坐事免官。复除安成王冠军、武陵王征虏参军,迁少府卿。少府管掌市易,与民交关,有吏能者皆更此职。迁王俭镇军长史。

  武陵王晔为会稽,以宪为左军司马。太祖以山阴户众难治,欲分为两县。世祖启曰:"县岂不可治,但用不得其人耳。"乃以宪带山阴令,政声大著。孔稚珪请假东归,谓人曰:"沈令料事特有天才。"加宁朔将军。王敬则为会稽,宪仍留为镇军长史,令如故。

  迁为冠军长史,行南豫州事,晋安王后军长史、广陵太守。西阳王子明代为南兖州,宪仍留为冠军长史,太守如故,频行州府事。永明八年,子明典签刘道济取府州五十人役自给,又役子明左右,及船仗赃私百万,为有司所奏,世祖怒,赐道济死。宪坐不纠,免官。寻复为长史、辅国将军,以疾去官。除散骑常侍,未拜,卒。当世称为良吏。

  宪同郡丘仲起,先是为晋平郡,清廉自立。褚渊叹曰:"见可欲心能不乱,此杨公所以遗子孙也。"仲起字子震,少为宪从伯领军寅之所知。宋元徽中,为太子领军长史,官至廷尉。卒。

  李圭之,字孔璋,江夏钟武人也。父祖皆为县令。圭之少辟州从事。宋泰始初,蔡兴宗为郢州,以圭之为安西府佐,委以职事,清治见知。迁镇西中郎谘议,右军将军,兼都水使者。圭之历职称为清能,除游击将军,兼使者如故。转兼少府,卒。

  先是,四年,荥阳毛惠素为少府卿,吏才强而治事清刻。敕市铜官碧青一千二百斤供御画,用钱六十万。有谗惠素纳利者,世祖怒,敕尚书评贾,贵二十八万余,有司奏之,伏诛。死后家徒四壁,上甚悔恨。

  孔琇之,会稽山阴人也。祖季恭,光禄大夫,父灵运,著作郎。琇之初为国子生,举孝廉。除卫军行参军,员外郎,尚书三公郎。出为乌程令,有吏能。还迁通直郎,补吴令。有小儿年十岁,偷刈邻家稻一束,琇之付狱治罪。或谏之,琇之曰:"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县中皆震肃。

  迁尚书左丞,又以职事知名。转前军将军,兼少府。迁骁骑将军,少府如故。出为宁朔将军、高宗冠军征虏长史、江夏内史。还为正员常侍,兼左民尚书、廷尉卿。出为临海太守,在任清约,罢郡还,献干姜二十斤,世祖嫌少,及知琇之清,乃叹息。除武陵王前军长史,未拜,仍出为辅国将军,监吴兴郡,寻拜太守,治称清严。

  高宗辅政,防制诸蕃,致密旨于上佐。隆昌元年,迁琇之为宁朔将军、晋熙王冠军长史,行郢州事,江夏内史。琇之辞,不许。未拜,卒。

  史臣曰:琴瑟不调,必解而更张也。魏晋为吏,稍与汉乖,苛猛之风虽衰,而仁爱之情亦减。局以峻法,限以常条,以必世之仁未及宣理,而期月之望已求治术。先公后私,在己未易;割民奉国,于物非难;期之救过,所利苟免。且目见可欲,嗜好方流,贪以败官,取与违义,吏之不臧,罔非由此。擿奸辩伪,诚俟异识,垂名著绩,唯有廉平。今世之治民,未有出于此也。

  赞曰:蒸蒸小民,吏职长亲。棼乱须理,恤隐归仁。枉直交瞀,宽猛代陈。伊何导物,贵在清身。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0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