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琬生于明熹宗天启四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年六十七岁。生于世宦之家,曾参与复社事。汪氏性情急躁冲动,坦率直言,不能容人过错,以是人多嫉之,然坦率无城府,光明磊落,立志自重,耿介有守。不喜仕进,惟嗜读书问学,发明经义,精研史学,昌言朴学。
顺治十二年(1655年)中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刑部郎中等。后因病辞官归家。康熙九年(1670年)辞官归里。康熙十八年(1679年),召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预修《明史》,在馆六十余日,撰史稿一百七十五篇,后乞病归,晚年隐居太湖尧峰山,闭户撰述,不问世事,学者称“尧峰先生”。
汪琬文学成就
他的散文疏畅通达,主张才气要归於节制,以呼应开阖,操纵顿挫,避免散乱。所谓“扬之欲其高,敛之欲其深”(《答陈霭公书二》)。他反对“以小说为古文辞”,认为“既非雅驯,则其归也,亦流于俗学而已矣”(《跋王于一遗集》)。这种观点,偏于正统。他的文风,一般论者认为受欧阳修的影响,而近于南宋诸家。计东为作《生圹志》,则以为“若其文章,溯宋而唐。明理卓绝,似李习之(翱);简洁有气,似柳子厚(宗元)”。康熙曾称赞他:“尝与近臣论本朝文学砥行之儒,首称数先生。”(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代表作《陈处士墓表》、《尧峰山庄记》、《绮里诗选序》、《江天一传》、《书沈通明事》》、《送王进士之任扬州序》等文是其代表作。
汪琬亦能诗,以清丽为宗,成就及影响不如其文。著有《钝翁类稿》62卷,《续稿》56卷。晚年自删为《尧峰文抄》50卷,包括诗10卷、文40卷。
清初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作家的散文被称为文人之文
"文人之文"一派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的纤佻,提出恢复唐宋散文的传统。"文人之文"则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的纤佻,提出恢复唐宋散文的放诞与华丽文风基本上被荡涤肃清。
1. 治生之道译文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
【译文】
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
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2. 求一片语文文言文翻译 楚某贵人,蚤岁不善治生,箪飘屡空,高尚其 楚地有个贵人,早年不善于谋生之道,常常连一碗水都喝不上,但仍坚持自己高尚的情操,不受嗟来之食。
他原有个亲戚在江苏为官,他就过去探亲,同时想游览一下山水。到了金陵之后,他的亲戚却早就回乡了。他的盘缠已经用完,幸亏这旅店的老板不是常来催债,而且还常常找他聊天,说:“看您的相貌,您不是会长久困于风尘的人。”于是这老板就教他去卖卦,在店门口设了个卦摊,不过每天赚的钱刚刚够用,没有多余的。第二年正月,老板向他敬酒说:“今年正好有大考,还请您重新收拾学业应考。”老板每天来勉励他读书,就像师长一般,过了端午,还给他饯行,送他白银三十两。这位贵人回乡应考,考中举人,第二年就考中了进士,还做了翰林。他马上写信向那位老板报告,但信没送到。
过了十几年后,贵人总管两江,微服探访老板。但老板已经老得认不出他了,过了好久才会过来,和他握手,仿佛素来的好友。老板拿出酒共饮,贵人慢慢告诉他自己的情况,老板吃惊地站起来要下拜。贵人把他按住,要他坐下,说:“我们是贫贱之交,不要拘于这些礼数。”
贵人就请老板做了自己的食客。老板的长子本来只是个营卒,马上就升为了守备;次子稍微认识几个字,贵人就帮他捐钱,弄了个县丞的官做,这孩子在浙江做官,后来升到了司马的位置。
3. 王随《一饭之恩》文言文译文 从前,淮阴人韩信,品行不好,不能被推选为官吏,又不能做生意为生,曾经从别人那儿得到食物,人们大部分都很讨厌他。韩信钓鱼在城下,有个洗衣服的妇人,看见韩信十分饥饿,给韩信饭吃。韩信十分高兴,告诉洗衣服的人说:“我以后一定重报您!”洗衣服的人十分生气说:“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是可怜年轻人,你吃顿饭难道就要报答?”
汉五年的正月,韩信成为楚王,召见当时给他吃饭的洗衣服的妇人,赏赐千万两黄金
②治生商贾:以做生意维持生计。治生:以……为生。
①行:品行,善行。
③漂母:漂洗衣物的妇人。
④食:养活。
⑤哀:可怜。
⑥王孙:公子,少年。对年轻人的敬称。
⑦徙:改封。
⑧国:都城,指下邳。
⑨饭;给……饭吃
4. 治生之道的译文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
【译文】
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
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5. 《勤训》文言文翻译 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重要的了,因此邵雍说:“一天的计划在于早晨的决定,一年的计划在于春天的决定,一生的计划在于勤劳的决定。”这句话虽然说得浅近,意义却很深远啊!
无奈一般人的习性,厌恶劳苦而喜好安乐,在食物方面贪图美味,在衣著方面讲究华丽,怠墯偷安,浪费光阴。让他去当农夫,却不能把土耕深把草除尽;让他去做工人,却不能计算日期来求工作的成效;让他去做商人,却不能把握时机而追求利润;让他去当读书人,却不能坚定志向努力实践。白白生活在人间,好像一只蛀虫罢了!
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是天天更新就不会败坏。因此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蛀蚀,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实在是上天不想要万物常常安逸啊!人的心思和力量,不是也一样吗?劳苦了就会用心思考,安逸了就会迷惑昏乱,这是一般人的常情。像大禹那样的圣人,尚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那样贤明的人,尚且爱惜每一分的光阴;又何况才能,智慧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6. 这片文言文翻译 纪老农夫说
清·戴名世
顷余读书山间,西邻有农夫,年老矣,犹治田事甚勤,暇则休乎树下而卧焉,余尝视之,朴且鄙,然其意有以自得者。
一日,余谓之曰:“汝劳苦田间,手足胼胝,顾不识亦有所乐于此乎?”曰:“否也,然吾平生亦不知所为忧戚。吾侪小人,生僻壤,未尝见世事,忽忽以老,筋骨之劳与夫风雨暴露之苦无岁无之,吾岂有乐哉?然而聊且治生,无饥寒之患,平居鲜与往来,终其身未入城市,虽贫且贱,无求于世。纵横荆棘之中,出入麋鹿之侣,以此往往习而自安。”
余闻之而叹曰:“至哉乐乎!何谓不得也?”老农又曰:“吾幼未学书,曾不识字,其何敢望君?而君若有慕于余者,何也?”余闻其语,愈益慕之,因书其说。
【注释】
1、戴名世:清代散文家,主张“率其自然”。出于耕读世家,有经世致用之心,但炎凉世态又使他欲仕不成,欲隐不能。
2、顷:近来。
3、有以:犹有何。有什么。《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4、胼胝:手掌脚底因长期劳动摩擦而生的茧子。《荀子·子道》:“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史记·李斯列传》:“禹凿龙门,通大夏,疏九河,曲九防,决渟水致之海,而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唐陆龟蒙《樵人十咏·樵叟》:“自小即胼胝,至今凋鬓发。”清黄遵宪《感怀》诗:“摹写车战图,胼胝过百纸。”沈从文《阿黑小史·秋》:“阿黑的爹这时不打油,用那起着厚的胼胝的扶油槌的手在乡约家抹纸牌去了。”
5、忧戚:忧愁烦恼。《墨子·尚贤中》:“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谤在下,宁乐在君,忧戚在臣。”《庄子·让王》:“君固愁身伤生,以忧戚不得也。”唐杜甫《催宗文树鸡栅》诗:“不昧风雨晨,乱离减忧戚。”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三:“公以苍生之命,挺身入不测之敌,万里沙漠,嘻笑而还,气宇恢然,殊不见衰悴忧戚之态。”《水浒传》第一一○回:“词中之意,甚有悲哀忧戚之思,宋江心中,郁郁不乐。”曹禺《日出》第二幕:“他不大爱笑,仿佛是很忧戚的,话也不多,但偶尔冲出一两句,可使举座失色。”
6、吾侪:我辈。《左传·宣公十一年》:“吾侪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之也。”唐杜甫《宴胡侍御书堂》诗:“今夜文星动,吾侪醉不归。”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上:“仓猝遣将,吾侪之罪也。”陈毅《寄友》诗:“叛徒国贼皆可杀,吾侪南线寄安危。”
7、忽忽:倏忽,急速貌。时间快速飞逝的样子。《楚辞·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兮其将暮。”宋王安石《骅骝》诗:“怒行追疾风,忽忽跨九州。”清戴名世《戴母唐孺人寿序》:“忽忽遂至四五十年,恍如昨日,而余亦老矣。”胡国梁《黄花岗之役》:“我在教练所,忽忽已有一个多礼拜了。”
8、纵横荆棘之中,出入麋鹿之侣:化用苏轼《赤壁赋》中的“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文】
近来我在山中读书,西边的邻居家有一位农夫,年纪很大了,还非常勤劳地种田,闲暇时就在树下躺着休息,我曾经仔细观察过他,朴素而且鄙俗,然而(看)他的神情似乎很自得的样子。
有一天,我对他说:“你在地里如此辛苦,手脚都结了茧子,不过(我)不明白你对这种生活也很喜欢吗?”他说:“不是这样,然而我平生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忧愁烦恼。我们这些人都是小民,生于穷乡僻壤,不曾见过世面,(这一辈子)很快就会老去,劳动筋骨与那些风吹日晒的痛苦没有一年没有,我哪里有快乐呢?尽管如此,但是姑且(好好)谋生计,(才会)不受饥寒之苦,平时很少与人交往,一辈子未到城市去过,虽然既贫穷又卑贱,但是对社会也没有太高的要求。(一生不过)在荆棘之中过活,与麋鹿相交相伴,因此常常习惯了这种生活,因而觉得很安适。”
我听了他的话不由得慨叹:“他的快乐真是到了极致了啊!为什么说不自得呢?”老农又说:“我从小没读书,一个字也不认识,怎么敢跟您相比呢?但是您看上去好像有羡慕我的意思,为什么呢?我听到他的话,更加羡慕他了,因此记下了他的话。”
7. 《勤训》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勤训《恒斋文集》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
【译文】
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
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阅读训练】
1. 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2. 与“且惜寸阴”中的“且”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愚公者,年且九十。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3. 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
答:
答案;
1.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2.B
D 3.以古代圣贤珍惜光阴的榜样来鼓舞读者,使读者警醒。
8. 帮忙翻译下这段文言文``` 原创翻译,请勿盗用。
韩信,淮阴县人。家境贫寒,品行不好,不能被推荐做官。又不会做生意维持生活,经常到别人家里蹭饭吃。他的母亲死后无钱安葬,于是草草葬在一处高而且干燥的地方,使旁边可以安得下万家。韩信在下乡县南昌亭长家吃闲饭,亭长的妻子非常恼怒,就一大早做饭躲在被子里吃,韩信到了吃饭的时候去了,不为他准备饭食。韩信知道她厌恶自己,自动地再也不去了。
韩信到城墙下钓鱼,有一个漂洗絮棉的女人怜悯他,给他饭吃,打算在这里漂洗几十天。韩信对这个女人说:“我一定会很好地报答您。”女人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自己谋生,我是可怜公子你,才给你饭吃,哪是指望你报答我呢!”
淮阴有个少年羞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壮实,还喜欢带着刀剑,实际上是个胆小鬼。”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你有胆量,就用刀剑来刺我;不能的话,就从我裤裆里钻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看了看他,趴在地上,从少年的胯下钻了过去。整个集市的人都嘲笑韩信,以为他胆子真的很小。
见于史籍的汪姓名人,主要出自隋代以后,以清代为最多。唐代有泾县人汪伦,大诗人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他热情招侍,李白因赋《赠汪伦》诗,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南宋有文学家汪藻,诗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彦。元代有航海家汪大渊,曾经两下东西洋,游踪广远。元末清初有散曲家汪元亨。明代有戏曲家汪道昆、汪延讷。
清代有医学家汪昂,著有《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等,非常实用,流传很广,对普及医学有所贡献;有散文家汪琬;有书画家汪士慎,善于写诗,精通篆刻和隶书,工画花卉,尤其擅于画梅,笔墨清劲,对后世影响较大,是“扬州八怪”之一,有军机大臣汪由敦,以办理公文敏捷干练而著称,也善于书法。
有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汪中,早年因曾经助书商贩书,所以遍读经史百家和天文历算,所作《哀盐船文》被杭世骏所叹赏,从此文名大显。他尤其致力于西洋数学,曾经自制仪器多种,测绘黄河新旧海口地势。他还曾为墨子荀子翻案被统治者视为“明教之罪人”。
有女作家汪端,编著有诗集《明十三家诗选》、小说《元明佚史》。还有太平天国将领汪海洋,京剧演员、剧作家汪笑侬。有早期话剧活动家、演员、剧作家汪优游;著名诗人汪国真,网络诗人汪艾若(爱若干)。 汪精卫:字兆铭,清末著名革命义士,曾有“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言壮语,民国日军侵华时期,摇身一变而成为最大的汉奸头子,后死于日本。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0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桑弘羊
下一篇: 章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