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方与应用

小建中汤组成,方歌方解,临床医案,功效与作用

道医 2023-06-25 03:11:35

【组成】桂枝三两(9g),去皮 甘草二两(6g),炙 大枣十二枚(6枚),擘 芍药六两(18g)生姜三两(9g),切 胶饴一升(30g)

【方歌】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2次温服)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方解】本方病证因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所致。中焦虚寒,纳运无力,不得温养,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中焦虚寒,化源匮乏,气血俱虚,故见心悸、面色无华、烦热、口燥咽干等。治当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中补虚,缓急止痛。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阴血,缓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六药合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小建中汤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 本方为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临床应用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为用方要点。

2.临床加减 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者。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伴腹部冷痛者,可加干姜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呕吐清水者加干姜、陈皮、茯苓、半夏;泛酸者加煅瓦楞子、吴茱萸、乌贼骨;伴便溏者,加白术健脾燥湿止泻;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慢性肝炎黄疸明显加苍术、蒲公英、垂盆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伴体虚乏力加党参、白术、山药、黄芪以益气健脾;伴肝区硬肿疼痛加红花、桃仁、穿山甲以活血消癥。慢性胃炎腹胀者加陈皮、厚朴。

 3.典型医案 某女,26岁。2017年12月1日初诊。患者人工流产术后9个月,腹痛明显就诊。现腹痛明显,喜揉喜按,伴腰痛如折、坐立不安,倦怠乏力,时有心悸,眠差,纳少不欲食,口渴喜饮,便尚可,舌质淡紫,脉沉细涩。治以补脾肾、调阴阳、化瘀滞。予小建中汤加减。处方:桂枝15g,白芍30g,当归15g,川芎10g,党参15g,黄芪30g,生姜6片,大枣12枚,杜仲15g,续断15g,荔枝核15g,夏枯草15g,浙贝母10g,生牡蛎30g,赤芍15g,土鳖虫10g,炙甘草10g。10剂。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四诊后自述腹痛明显缓解,腰痛减轻,面色红润,心情开朗。继服上方15剂,巩固治疗。后患者亲属来诊,告知患者腹痛未再复发。[于燕,刘芳媛,邹红,等,小建中汤化裁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验案2则.江苏中医药,2019,51(7):52-53.]

【使用注意】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脘疼痛忌用。

相关文章:

小建中汤加减治疗结核性腹膜炎小建中汤组成配方,功效与作用小建中汤组成,方歌方解,医案分析,功效与作用小建中汤配方与临床运用,小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以中医学术思想为基础,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以方剂为主要研究对象,这样就能贯通整个方剂学了。

方剂学于20世纪50年代方剂理论体系才得以初步形成,方剂学才逐渐地从中医药学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基础和临床的双重属性,联系中医基础和临床,沟通中医和中药,衔接传统中医和现代生命科学。

研究方法是在传统中医临床观察和思辨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和吸取现代科学方法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中医学整体、系统、辨证的基本思想与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结合,方剂学科理论与现代多学科技术手段的结合。

扩展资料

方剂学研究具体工作主要有临床试验,文献整理,逻辑分析,实验研究,多学科研究等方面。

方剂学与现代药理、化学、制剂及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渗透,运用实验研究的手段,从实证的角度认识方剂效用与方内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阐明方剂效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发现方剂的潜在功效和新用途以及改进传统剂型,研发复方新药。

-方剂学

甘味药物有哪些主要药理作用

甘味药物是很多人都常用的药物之一,甘性的药物是有很多种类的。其实甘性药材的主要功效是什么样的。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甘味药物的主要作用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甘味药物的主要作用
作用1、甘温补气

此法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所导致的各种病症,临床往往出现四肢倦怠,院腹胀满,食后纳呆,大便溏泄,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身体消瘦,或脘腹重坠,便意频数,或久泻脱肛,或子宫下垂,或长期低热等症。遇此即用甘温之品,健脾益气,补脾胃之不足。常用药如炙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甘草等。方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益气可生血摄血,益气亦可生精,益气还可扶正以去邪,甘温补气之法,化裁活用,用药中的,是治疗慢性疾病的王道之法。

作用2、甘寒养阴

用于脾气不亏,胃阴不足之证,清代叶天士提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强调脾胃分治,重视滋养胃阴,在用药模式上以清养、滋养为主。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明确指出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躁土,得阴自安?。甘寒之品常常治疗口干舌燥,胃脘嘈杂,不思饮食,口渴心烦,大便干结,口舌溃裂,干呕呃逆,胃中灼热而痛,皮肤干燥,肌肉消瘦或干瘪无力,舌质红,苔少,或舌心无苔或绛舌,脉细数或弦数等各类消化系统疾病。仿叶天士甘寒(甘凉)滋润之法,常用药如沙参、麦冬、石斛、花粉、生地、玉竹、莲子肉等,常用方如益胃汤、沙参麦冬汤、麦门冬汤等。

作用3、辛甘化阳

适用于治疗脾阳虚而内有阴邪之证。本证常由脾胃气虚而水液运行失常发展而来,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伤害脾阳所致。因阳虚而生寒,故又称脾胃虚寒证。此法治疗脘腹冷痛而喜温喜按,纳食减少而腹胀怕冷,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兼有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胃脘有振水音,或白带清稀而多,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细或迟弱等各类病证,治宜辛甘化阳,温运中阳,常用药如桂枝、干姜、白术、甘草、大枣等,方如苓桂术甘汤、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理中汤等。

作用4、酸甘化阴

适用于胃阴不足而致的脘腹疼痛症。从五味所入而言,酸入肝,酸味药与甘味药合用,又具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的作用,用于脾胃病,可以养阴益胃。现代药理研究酸味药有促进胃酸分泌、帮助消化的作用。此法用于中焦营阴虚弱的胃脘疼痛,肝胃阴虚的消渴,四肢拘急疼痛等病证。常用药物有白芍、乌梅、木瓜、甘草、怡糖、大枣等,临床常以仲景的芍药甘草汤为基础方。

作用5、甘缓和营

适用于中焦营阴失和,阴阳两虚之证。本证常由于病久不愈,阴阳失和而导致中焦阳气不足而阴无以化,营阴不足而阳无以运。症见脘腹疼痛隐隐,痛有规律,或夜半而痛,或空腹饥饿而痛,时常畏冷, 舌质淡嫩,苔白或白腻,脉细或濡弱。此法实际是辛甘化阳和酸甘化阴的合法以图阴阳并补,调理脾胃,缓急止痛。叶天士治疗此类病人,用甘缓之法,建中汤类调治,临床运用,实有良效,如《临证指南医案》说:?痛而纳食稍安,病在脾络,因饥饿而得,当养中焦之营,甘以缓之,是其治法,归建中汤?。临床上对于脾胃虚寒性的胃溃疡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运用此法效果肯定,常用黄芪、桂枝、炙甘草、当归、白芍、高良姜、香附子,临证化裁,屡试不爽。

作用6、甘热祛寒

从甘味药的配伍特点看,还可以甘热相配来治疗各种脾胃虚寒病,只是此法已不属于补法。先圣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甘热相配以缓寒盛里急。方如大建中汤,人参、胶饴建中缓急,配辛热之川椒、干姜以散里寒;又如用大乌头煎治寒盛腹痛、乌头赤石脂丸治阴寒胸痛、乌头汤治阴寒脚气疼痛,均配以白蜜而甘热驱寒。常用来治疗寒积腹痛等病证。
甘味的作用
温中补虚,长养气血

相对而言,甘味也是五味中即使摄入偏多也最不易对人体造成损伤的味道,因为甘味在五行属土,土能生养万物,对人体的补养作用最强。

中国人的主体食物为五谷,五谷皆生于土中,为甘味之品,大家都有一个体会,小麦、大米、小米、玉米等谷物做的食品,咀嚼到最后均会出现淡淡的甜味。同时,常用的补药如人参、桂圆、红枣、山药等,也多为甘味之品。中国人的日常饮食以五谷为主,亦是以甘味食品为主体,其原因就在于甘味对人体补养性最强,当然,也是由于这些食物均属于微甘之味,即甘而不过。

由于甘味归属于脾胃,所以多能补中焦脾胃之虚,不仅能改善脾胃,而且间接补益其他脏腑。对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者,平素应多食甘味之品,逐步改善体质,强身壮体。

缓解疼痛

甘味性和缓,疼痛多属筋脉拘急所致,所以用甘味之品可以缓急止痛。我们的方剂中,有很多治疗疼痛的方子是用甘味药为主要药物:如《伤寒论》中用?小建中汤?治疗虚劳性腹痛,?小建中汤?即是?桂枝汤?加饴糖250克组成的方子;用?芍药甘草汤?治疗小腿转筋的疼痛。同样,人体各个部位出现疼痛,如头痛、腹痛、腰痛、肢体关节疼痛等,皆可选用甘味药物。

解百药之毒

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在中药组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味药是炙甘草,在很多方子中,甘草可起到?调和众药?的作用。之所以医家喜欢在自己的方子中加上一把炙甘草,就是因为甘草味甘,入脾胃,性中和而缓,可以缓解其他药物的偏性与毒性,使整个方子趋于平稳。除了甘草可以解百药之毒外,常用的解毒之品还有蜂蜜、红枣。在煎煮生附片、生半夏等时,常加入红枣;而川乌头等大毒之品,必须要与蜂蜜同煮方可,否则,服用后就会出现唇麻、手麻等征象。蜂蜜还是丸药、膏剂的主要原料,一般中药丸多是做成蜜丸,一则缓和药性,二则解毒。
甘味中药列表
阿胶(驴皮胶、傅致胶、盆覆胶)

味性:甘,平。归经:肝;肺;肾经。滋阴补血,安胎。治血虚,虚劳咳嗽,吐血,衄血、便血,妇女月经不调,崩中,胎漏。

八宝镇心丹(大叶沿阶草、褐鞘沿阶草)

味性:甘,平。定心安神,止咳化痰。主治心悸,心慌,风湿性心脏病,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

八哥(寒皋、鸲鹆、花鹆、哵哵鸟)

味性:甘,平。下气,止血。治久嗽,呃逆,痔疮出血。

八角乌(活血莲[湖北、湖南]、金杯盂、独脚莲[福建]、橐吾、铁冬苋、大马蹄、大马蹄香、马蹄当归、一叶莲)

味性:辛、甘、微苦,凉。活血止血,散结消肿。用于咳嗽咯血,便血,月经不调,跌打损伤,乳腺炎,痈疖肿毒。

八月札(燕蓄子、畜蓄子、拿子、桴棪子、覆子、木通子、八月瓜、八月炸、野毛蛋、冷饭包、野香蕉、羊开口、玉支子、腊瓜、畜葍子、八月楂、压惊子、预知子、八月果、百日瓜、牵藤瓜、拉拉果、野香交)

味性:甘,寒。归经:肝;胃经。舒肝理气,活血止痛,除烦利尿。治肝胃气痛,胃热食呆,烦渴,亦白痢疾,腰痛,胁痛,疝气,窟经,子宫下坠。

巴旦杏仁(八担仁、巴达杏仁、叭哒杏仁、巴旦杏、偏桃、婆淡树、偏核桃、匾桃、忽鹿麻、京杏)

味性:甘,平。归经:归心、肝、大肠经。润肺,止咳,化痰,下气。治虚劳咳嗽,心腹逆闷。

巴东岩白菜(岩白菜[湖北巴东]、岩白菜、石白菜)

味性:味甘;性凉。补肾;明目;调经。主目昏多泪;肾虚腰痛;月经不调

巴戟天(鸡肠风、鸡眼藤、黑藤钻、兔仔肠、三角藤、糠藤、巴戟、兔子肠、巴吉天、戟天、巴戟肉、猫肠筋、兔儿肠)

味性:辛甘;温。归经:肝;肾经。补肾阳,壮筋骨,祛风湿。治阳痿,少腹冷痛,小便不禁,子宫虚冷,风寒湿痹,腰膝酸痛。

巴茅根(大茅根、野苇子、红紫)

味性:甘,凉。清热活血。主干血痨;潮热;产妇失血口渴;牙痛

芭蕉根(芭蕉头)

味性:味甘;性寒。归经:胃;脾;肝经。清热解毒;止渴;利尿。主热病;烦闷消渴;痈肿疔毒;丹毒;崩漏;淋浊;水肿;脚气

芭蕉花

味性:甘谈微辛,凉。归经:心;肝;胃;大肠经。化痰消痞;散瘀;止痛。主胸膈饱胀;脘腹痞疼;吞酸反胃;呕吐痰涎;头目昏眩;心痛;怔忡;风湿疼痛

芭蕉叶

味性:甘淡,寒。归经:心;肝经。清热,利尿,解毒。治热病,中暑,脚气,痈肿热毒,烫伤。

芭蕉油(芭蕉汁、芭蕉树水)

味性:味甘;性寒。归经:心;肝;胃经。清热,止渴,解毒。治热病烦渴,惊风,癫痫,高血压头痛,疔疮痈疽,汤火伤。

芭茅(竿青、竿芒)

味性:甘;淡;平。清热通淋;祛风和湿。主热淋;石淋;白浊;带下;风湿痹痛

芭茅果(牛草果、苦芦骨)

味性:辛;甘;微温。解表透疹;行气调经。主小儿疹出不透;胃脘痛;疝气;月经不调

鲃鱼(青竹、青鱼、竹鲃、青竹鲤、青鲋鲤)

味性:味甘,性热。补肾阳;壮腰膝。主肾虚阳萎;腰膝酸软

菝葜(金刚藤、铁菱角、马加勒、筋骨柱子、红灯果、金刚根、王瓜草、金刚骨、山梨儿、金刚树、铁刷子、金刚刺、金刚头、假萆薢、山菱角、霸王引、沟谷刺、金巴斗、豺狗刺、鲎壳藤、马甲、硬饭头、冷饭头、龙爪菜、普贴、鸡肝根、路边刷、鲎壳刺、铁刺苓、饭巴铎、冷饭巴、霸王力、金刚鞭、马鞍宫、马加刺兜)

味性:甘,温。归经:肝;肾经。祛风利湿;解毒消痈。主风湿痹痛;淋浊;带下;泄泻;痢疾;痈肿疮毒;顽癣;烧烫伤

菝葜叶

味性:甘;性平。治风肿,疮疖,肿毒,臁疮,烫伤。

白八角莲(血丝金盆、鬼臼、九臼)

味性:味甘;苦;性平。滋阴补肾;清肺润燥;解毒消肿。主劳伤筋骨痛;阳萎;胃痛;无名肿毒;刀枪外伤

白背三七(大肥牛、土生地、白仔菜药、散血姜、土田七、三百棒、地滚子、大救驾、百步还阳、石三七、树三七、大绿叶、接骨丹、枪刀药、清心菜、白血皮菜、胡豆七、胖儿草、磊救驾、玉枇杷、金丝枇杷、白东枫、厚面皮、鸡菜、白番苋、白红菜、疔拔、叉花三七、大晕病药)

味性:甘,凉。清热凉血,散瘀消肿。治支气管炎,肺结核,崩漏痈肿,烫伤。跌打损仿,刀伤出血。
甘性食物推荐
蔬菜类:苦菜、苦瓜、蕹菜、西红柿、茭白、蕨菜、瓠瓜、冬瓜、黄瓜、慈姑、竹笋等。

瓜果品类:西瓜、甜瓜、香蕉、柿子、桑葚、柚、荸荠等。

水产类:紫菜、海带、田螺、蟹、蛏肉、藕等。

调味品类:淡豆豉、酱、食盐等。

酸性还是甘性或者碱性食物的分析

(1)大部份的动物性食物,属於酸性食物。

(2)大部份的谷类,部份的坚果类,属於酸性食物。

(3)多数的蔬菜类、水果类、海藻类属於碱性食物。

(4)食用醋和酸味水果所含的醋酸、苹果酸、柠檬酸等进入体内吸收后,胰脏、胆汁、肠液就以碳酸钠中和,再被吸收入肝中,很快的燃烧掉,对人体几无影响,故不列入酸性食物。

(5)柠檬、橘子、醋的有机酸被分解后,留下钾、钠、钙、镁等矿物质,归为碱性食物。

(6)南瓜子、葵瓜子、杏任、腰果、芝麻、核桃属於碱性食物。

(7)烘烤过的面包、全麦面包、小麦胚芽、糙米、等全谷类食物酸度较精制后明显减少。
药物的性甘和性寒的区别
中药上讲究四气五味,四气就是寒热温凉,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每味中药都有四气五味,某一种药,从四气上讲,可以性寒、性热、性温、性凉,性寒是针对性热,性温是针对性凉,具体什么意思可以看看中医药的书,网上也有;某一味药从五味上讲,又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性甘属于四气,性寒属于五味上的讲法,这是二者本质上的区别

猜你感兴趣:

1. 最好的养胃食疗

2. 甘味药物的主要作用

3. 什么是新药 新药的开发途径

4. 藏药药物技术论文

5. 东阿阿胶的功效作用

理中丸和附子理中丸

温中祛寒剂,适用于中焦虚寒证。代表方如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大建中汤等。

《伤寒论》

【组成】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各9g)

【用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9g)。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现代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9g,每次1丸,小蜜丸则每次9g,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药后饮热粥适量)。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1.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面色?白,气短神疲,脉沉细或虚大无力。3.中阳不足,阴寒上乘之胸痹;脾气虚寒,不能摄津之病后多涎唾;中阳虚损,土不荣木之小儿慢惊;食饮不节,损伤脾胃阳气,清浊相干,升降失常之霍乱等。

【证治机理】本证系由脾胃虚寒所致。中阳不足,寒自内生,阳虚失温,则畏寒肢冷;寒凝而滞,则腹痛绵绵喜温按;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脾胃虚寒致脾不运化、胃不受纳,升降纳运失职,故见脘腹痞满,食少倦怠,呕吐便溏;舌淡苔白润,口中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若脾胃虚寒,统摄失权,血不循经则可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但血色暗淡,质清稀;若中阳不足,阴寒上乘而致胸阳不振,则可见胸痹心痛;若久病伤及脾阳,使津无所摄,上溢于口,则可见病后多涎唾,甚则流涎不止;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虚寒,生化无源,致经脉失养,土不荣木,则可见慢惊;若食饮不节,损伤脾胃阳气,清浊相干,升降失常则致霍乱。法当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方解】方中干姜大辛大热,温脾暖胃,助阳祛寒为君药。阳虚则兼气弱,气旺亦可助阳,故臣以甘温之人参,益气健脾,补虚助阳,《内经》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君臣相配,温中健脾。脾为中土,喜燥恶湿,虚则湿浊易生,反困脾胃,故佐以甘温苦燥之白术,既健脾补虚以助阳,又燥湿运脾以助生化。甘草与诸药等量,一与参、术以助益气健脾,补虚助阳;二可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诸药,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四药相伍,可温中阳,补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

本方在《金匮要略》中作汤剂,称“人参汤”。理中丸方后亦有“然不及汤”四字。盖汤剂较丸剂作用强而迅速,临床可视病情之缓急酌定剂型。(理中丸与人参汤,两方组成、用量完全相同。前者为丸剂,治中焦虚寒之脘腹疼痛、自利不渴或病后喜唾;后者为汤剂,主治中、上二焦虚寒之胸痹,症见心胸痞闷、气从胁下上逆抢心。前者虚寒较轻,病势较缓,取丸以缓治;后者虚寒较重,病势较急,取汤以速治)

【配伍特点】辛热甘苦合方,温补并用,补中寓燥。

【运用】本方为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之基础方。以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本方临证服后,当“饮热粥”,且温覆“勿发揭衣被”。药后当觉腹中似有热感,若“腹中未热”,则应适当加量,“益至三四丸”,或易为汤剂。

【附方】

1.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附子炮,去皮、脐? ?人参去芦?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各9g)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6g),以水一盏,化开,煎至七分,稍热服之,空心食前。

功用:温阳祛寒,补气健脾。主治: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证。症见脘腹疼痛,下利清谷,恶心呕吐,畏寒肢冷,或霍乱吐利转筋等。

2.桂枝人参汤(《伤寒论》)?

桂枝别切,四两(12g) 甘草炙,四两(9g) 白术三两(9g) 人参三两(9g) 干姜三两(9g)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功用:温阳健脾,解表散寒。主治:脾胃虚寒,复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腹痛,下利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浮虚者。

【鉴别】理中丸为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之基础方,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均为理中丸加味而成。附子理中丸加用大辛大热之附子,其温中散寒之力更强,且能温肾,适用于脾胃虚寒之重证或脾肾虚寒者;桂枝人参汤即人参汤加桂枝,温阳健脾,兼解表寒,表里同治,适用于脾胃虚寒而外兼风寒表证者。

【方论选录】脾胃应土,处在中州,在五脏曰孤脏,属三焦曰中焦,自三焦独治在中,一有不调,此丸专治,故名曰理中丸。人参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缓中益脾,必以甘为主,是以人参为君。白术味甘温,《内经》曰:脾恶湿,甘胜湿,温中胜湿,必以甘为助,是以白术为臣。甘草味甘平,《内经》曰:五味所入,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补之,补中助脾,必先甘剂,是以甘草为佐。干姜味辛热,喜温而恶寒者,胃也,胃寒则中焦不治,《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散寒温胃,必先辛剂,是以干姜为使。(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医案举例】曹省初病伤寒,六七日,腹满而吐,食不下,身温,手足热,自利,腹中痛,呕,恶心。医者谓之阳多,尚疑其手足热,恐热蓄于胃中呕吐,或见吐利而为霍乱。请予诊,其脉细而沉。质之,曰太阴证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予止以理中丸,用仲景云“如鸡子黄大”,昼夜投五六枚。继以五积散,数日愈。(《伤寒九十论》)

【方歌】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合六法,方六首。

理中丸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下有作汤加减法)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右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理中汤

脾胃不和,中寒上冲,胸胁逆满,心腹 痛,痰逆恶心,或时呕吐,心下虚痞,隔塞不通,饮食减少,短气羸困,温中逐水,止汗去湿。又肠胃冷湿,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鸣,伤寒时气,里寒外热,霍乱吐利,手足厥冷,胸痹心痛,逆气结气,并皆治之。

人参? ?甘草锉,炒? ?白术? ?干姜炮,各三两

上为粗末。每三钱,以水一盏半,煎取中盏,去滓,稍热服,空心、食前。

附子理中圆?

治脾胃冷弱,心腹绞痛,呕吐泄利,霍乱转筋,体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满,腹中雷鸣,呕哕不止,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并皆治之。

附子(炮,去皮、脐)? 人参(去芦)?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上为细末,用炼蜜和为圆,每两作一十圆。每服一圆,以水一盏化破,煎至七分,稍热服之,空心食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64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