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瓜蒂(熬黄)1g 赤小豆1g 淡豆鼓9g
【主治】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证。胸中痞硬,烦懊不安,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
【医案】李士材治秦景明。素有疾饮,每岁必四五发,发即呕吐不能食,此病久结成窠囊,非大涌之,弗愈也。须先进补中益气,十日后,以瓜蒂散频投,涌如赤豆沙者数升,已而复各水晶色者升许。为是者七补之,七涌之,百日而窠囊始尽,专服六君子,八味丸,经年不辍。 (摘自《伤寒名案选新注》)
【分析】本案为痰饮壅塞胸中证,患者“素有痰饮,每岁必四五发”,发作时呕吐即为排出病邪的表现,患者呕吐后必然病情转轻。邪气阻于膈上,而有上逆之势,故考虑用吐法。但凡久病痰饮成窠囊,非大吐之不能愈,所以这就需要借助药力才能达到大吐的效果。患者素病痰饮,又经常呕吐,而其体必虚,寥笙注曰:“虚家非吐非所宜,而痰实成澼,又非吐不可,无已,则先补其虚,后吐其痰,预为安内而攘外,则吐不损正,使补正与祛邪各得其宜”,所以先进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健脾,固守中州,以七补七涌,病得以愈,此治法之既善且巧也。金·成无己释方义:“瓜蒂味苦寒,《内经》曰:湿气在上,以苦吐之。寒湿之气,留之胸中,以苦为主,是以瓜蒂为君;赤小豆味酸涩,《内经》曰酸苦涌泄为阴,分涌膈实,必以酸为佐,是以赤小豆为臣;香豉味苦寒,苦以涌泄,寒以胜热,去上膈之热,必以苦寒为辅,是以香豉为使。酸苦相合,则胸中痰热涌吐而出矣。”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注解4参考资料附:1治疗身目俱黄的方剂2治疗身目俱黄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身目俱黄 1拼音 shēn mù jù huáng
2英文参考 yellow skin and ey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注解
身目俱黄为症状名[1]?,指全身皮肤和白睛黄染的表现[2]?,为黄疸病之主症[1]。《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尿黄之谓也。……熏蒸遏郁,浸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尿色为之变赤。”一般黄疸病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1]。
参见黄疸、阳黄、阴黄:
黄疸古代亦称黄瘅[3]?。主要表现为目黄、皮肤黄、小便黄[3]。《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认为其发病多由瘀热与湿相搏,不得泄越所致;也有因寒湿在里不解所引起者[3]。本病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3]。《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3]。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3]。黄疸可见于肝细胞损伤、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等[3]。
阳黄为黄疸两大类型之一[4]?。见《伤寒微旨论》。《景岳全书·杂证谟》:“阳黄证因湿多成热,热则生黄,此即所谓湿热证也。”由湿热蕴蒸肝胆,胆热液泄,外渗肌肤,下流膀胱而致一身面目及小便尽黄[4]。主要症状为发热,烦渴,身目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小便色深如浓茶,伴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不畅,腹胀胁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等[4]。治法以清化湿热为主[4]。热重于湿者,常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大柴胡汤等;湿重于热者,可用茵陈五苓散等。针灸疗法,瓜蒂散搐鼻、毛茛发泡疗法等,对退黄及其他症状都有一定疗效[4]。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63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大陷胸汤的组成与功效
下一篇: 大承气汤的组成和功效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