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有幸随李克绍教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见一老媪,年届古稀。自述五天前因误食生冷之物,遂见上腹部阵发性绞痛难忍,时向右肩胛部放射,伴有四肢不温,恶心呕吐,不敢纳食等。素有吐蛔虫史,切脉沉弦而弱,舌质淡嫩、苔薄白。李老诊毕,遂书:乌梅12克,川椒9克,炙甘草6克,嘱其取药三剂,煎汤温服。值此,吾疑其药少量微,恐难胜病,碍于李老在场,不便明言。至门外,告其子:“老人患胆道蛔虫症,非同小可。但愿此药能解除病痛,若有异常变化,定要速赴医院及时救治,不容贻误。”
三日后,患者欣喜复诊。自云服药一剂,痛疼顿时减轻,三剂尽而痛疼竟全消失,并便下蛔虫数条。继以香砂六君子汤一剂善后。
按:《伤寒论》338条:“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乌梅丸主之。”本例患者主症甚合蛔厥之证,故取乌梅丸加减化裁奏效。因误食生冷而诱发,且无上热之象,故弃苦寒之黄连、黄柏,并去参归等安脏之药,但以乌梅、川椒安蛔驱虫,甘草益气和中。斯方药少而精、简捷效速,紧扣病机,故收药到病除之效。李老谓“运用经方治病,首要把握病机,尚需牢记方中主药,乌梅丸中诸药皆可去掉,唯乌梅、川椒为其主干,不可弃之”。李老堪称善用经方之良师。仅叙其一例,以窥全貌。
后,曾遇本族一孕妇,年二十七岁。始因上腹部阵发性疼痛伴剧烈呕吐,急赴就医,诊为胆道蛔虫症。住院五天,屡用解痉止痛、镇静安眠、抗菌消炎之西药,并兼服乌梅汤三剂,疼痛未得缓解,邀余诊治,谛思良久,遂忆《金匮要略》所谓:“蛔厥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验之此证,甚为合拍。遂开:炙甘草10克,粳米粉60克,生白芍30克,上三味煎后,兑入蜂蜜30克,令小冷分两次分服。
翌日再诊:腹痛缓解,欲进饮食,嘱原方续服两剂,其痛消失告愈,数月后顺产一男婴。患者已服解痉安蛔止痛之品,疼痛未减,胃气挫伤,故选用甘草粉蜜汤加芍药治疗。该方主在解毒养胃,缓急止痛,寓有“先治其卒病”的意义。
对方中之粉,尤在泾主用铅粉,《千金》、《外台》皆用米粉。笔者认为,此证当以米粉为是。因原文中既言,“毒药不止”,若再用铅粉,非但无效,反冒虚虚之戒,方后注亦云:“煎如薄粥”,就是“糜粥自养”之意。
——本段摘自《 当代名家论经方用经方》
? ? ? ?肠蛔虫病的出现是胆道蛔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人的肠道里面也会有寄生虫,蛔虫是最常见的类型。肠子里面是蛔虫,但腹泻、便秘、高热等疾病的出现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使蛔虫钻进胆道,引起胆道蛔虫病。导致胆道蛔虫病的原因之一就是肠道运动障碍,这种情况在妊娠晚期阶段比较常见。怀孕晚期,子宫会继续膨胀,这种情况下子宫膨胀会使病人的肠道受压,导致肠道的运动功能受到影响,小肠上段部位的蛔虫会因肠道运动障碍而进入胆道。?
? ? ? 驱虫治疗不当是导致胆道蛔虫病的主要因素。驱虫药应用剂量不足这种不恰当的驱虫治疗方法,不但不能达到驱虫效果,而且使蛔虫钻到胆道内,导致胆道蛔虫病。胆道蛔虫病的发病原因有可能是肠道自身的异常。假如我们的肠道有松弛的括约肌,那么蛔虫就更容易进入我们的胆道内部,使我们患上胆道蛔虫病。? ? ? ?
? ? ?通常是进行腹部检查。事实上,胆道蛔虫病持续存在的典型问题是腹部绞痛,但有些并不成比例或没有明显症状。这种情况下最好做腹部检查。在临床上,这是最常见的诊断依据,依从率一般都很高,辅助检查的主要选择是B超检查。此时,它可以直接被诊断出来。当然,因为它和结石的症状类似,详细的诊断是必要的。接下来要做的是 X射线静脉造影,一般是5分钟左右就可以找到这样的检查,大约45分钟就可以看到最好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只需与第一类检测相结合,此类检验的发现率可维持在50%左右。? ? ? ? ? ?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61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经方运用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