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方与应用

理中汤组成,方歌方解,医案分析,功效与作用

道医 2023-06-25 00:44:31

本文目录

1 【理中汤组成】2 【理中汤方歌】3 【理中汤方解】4 【理中汤主治】5 【理中汤医案】6 【医案分析】7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中关于理中丸的论述7.1 病机及证候分析7.2 方义分析7.3 配伍特点7.4 辨证要点7.5 加减及附方7.6 加减变化

【理中汤组成】生晒参(另) 干姜 炙甘草 炒白术各15g

【理中汤方歌】理中白术与人参,干姜炙草四药亲。脾阳虚衰寒湿甚,腹满吐利脉迟沉。

【理中汤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升降失常所致。本方证治广泛,但总属脾胃虚寒。一则失于温煦,症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或胸痹证;二则运化失常,症见腹满食少;三则升降失常,症见呕吐下利;四则摄纳无权,症见阳虚失血,或病后喜唾涎沫等。舌淡苔白润,口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治宜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方中以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中祛寒,扶阳抑阴,为振奋脾阳之要药。以人参之补,益气健脾,以复运化,为臣药。君臣相配,温养中焦脾胃阳气,以复运化、统摄、升降之能。以白术之燥,健脾燥湿,防脾虚生湿医学|教育网整理,为佐药。以炙甘草之和,益气和中,为使药。四药相配,一温一补一燥,使脾胃阳气振奋,寒邪祛除,则运化升降功能恢复诸证自愈。本方在《金匮要略》中作汤剂,称“人参汤”。理中丸方后亦有“然不及汤”四字。盖汤剂较丸剂作用力强而迅速,临床可视病情之缓急酌定使用剂型。

【理中汤主治】(1)中焦虚寒证。脘腹疼痛,喜得温按,自利不渴,畏寒肢冷,呕吐,不欲饮食,舌淡苔白,脉沉迟。

(2)阳虚失血。吐血,便血,血色暗淡,面色白,气短神疲,脉细或虚大无力。

(3)小儿慢惊风。形体羸瘦,目睛上视,手足抽搐,神疲食少,便溏或泻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缓弱。

(4)病后喜吐涎沫。

(5)胸痹因中焦虚寒所致者。

【理中汤医案】秦某,女,42 岁,农民,1999年6月2日初诊。自诉因胃溃疡出血手术后泛吐大量清水痰涎,伴食纳不佳、神疲乏力三年。曾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故求诊于我院。诊见面色萎黄无华,精神萎靡,肢冷,腹部柔软略胀,舌淡白、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属脾气虚寒,治宜温中补脾益气、摄津止唾,方拟理中汤加附子(先煎40分钟)6g、益智仁9g、乌药6g。服药三剂,泛吐清水痰涎停止,纳食增加,精神亦转佳。原方继服七剂,诸症消失,纳食正常,病告痊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医案分析】“食纳不佳、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无华,精神萎靡......脉无力”,必有脾气虚。又“肢冷”,是脾阳虚常见表现之一。上述综合,考虑到阳气一体(即阳虚多是气虚失于温煦所致),定为脾阳虚,并不与脾气虚的判断相冲突。且“舌淡白、苔薄白,脉沉”亦是脾阳虚可见的,只是舌淡而不胖,腹亦不冷,尚属轻证。主诉胃手术后“泛吐大量清水痰涎”,脾阳虚应是胃病及手术损伤后引起的。脾在液为涎,吐清涎应是脾虚不摄津的表现。脾虚的人腹仅“略胀”,还算是轻度的,可能略有气滞,也可能是“虚胀”。《伤寒论》396条:“大病瘥后,喜唾.....宜理中丸。”理中丸又恰温补脾阳。仲景条文简略,从本案来看,虚性喜唾还正与脾阳气不足有关。从脾气摄涎看,笔者估计单纯脾气虚证也可能见此主诉。

作者在理中丸基础上,加附子补火生土。针对主诉,加摄涎治标的要药益智仁(也可能同时可治本,益智仁毕竟是温补肾阳的药)。加乌药,与益智仁配伍,便是助膀胱气化止尿崩的缩泉丸,在此方中似无必要。但其性温,加之亦无碍,本案又略有气滞,它可以理气。全方目标明确,配伍精当,数年虚证,3剂大效,10剂而愈。实证易去,虚证难补,本案堪称奇迹,可见经方历久弥坚的价值。

——本段摘自《方剂学案例分析》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中关于理中丸的论述理中丸

病机及证候分析

中焦虚寒失温四肢不温失运不欲食、吐、利、腹痛失化(土不_水)抽搐失摄出血、喜唾涎沫寒邪凝滞、心脉痹阻胸痹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阳气不足,作为气它还有固摄作用,也可以对于人体的津液的固摄、血液的固摄产生问题。所以在理中丸主治当中,有阳虚失血,病后喜唾涎沫。临床上有些,过去看一小孩子长期吐、利、泄泻的,经常流口水,病后喜唾涎沫,对津液失去固摄。阳虚失血,一般以下部出血居多,因为理论上讲,吐血、衄血、便血,以及月经过多等等,这个都可以,但一般以下部出血的为多。

我们教材的主治分几个部份,第一部份基本的中焦虚寒见证,刚才讲到的温煦的能力,四肢不温,四肢清冷,以及腹痛,喜温喜按,吐、利、呕吐、泄泻,以及舌像脉像,这是基本的。反应出中焦阳虚失去温煦,失去温通,失去温化以后的一个表现。

主治里还有阳虚失血,还有胸痹是由于阳虚之后相对的阴寒内盛,寒性收引气机不通,心脉痹阻,造成这种阳虚型的胸痹。这个方它是个基础方。所以即使是阳虚型胸痹用这个方,还要结合它具体的有没有瘀血阻滞,还是痰凝,痰湿凝滞,胸痹往往兼夹痰瘀。这来加减组成一些复合方剂。这个方是基础方,反应基础病机。包括病后喜唾涎沫,这都是阳虚不能固摄造成。

方义分析

温中祛寒

补气健脾君干姜温中阳内生之寒

温必兼补臣人参温补脾胃佐白朮健脾使甘草助人参补气,调和药性是温补结合。我们教材里面谈到整个温里剂概述里,也反复强调了,温和补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虚寒,是仲景时代,从他开始对后世影响很大。体现内生之寒,温必兼补,这样一个原则。这个方是很典型的一个方。君药,干姜,温中阳,侧重于祛内寒,温补脾胃,温脾胃阳气,和人参结合,温补结合。主要解决脾胃阳虚问题。

佐药的白朮是考虑到脾不健运,阳气不足,运化无力,用白朮健脾,帮助脾胃运化。用甘草既能帮助人参补气,又能调和药性。使药力持久发挥。因为做为丸剂,它是服用较持久,丸者缓也。

理中丸,如果要它发挥作法迅速的话,仲景认为丸不及汤。就要用理中汤、人参汤治胸痹这一类,要比较迅速打开这种阴寒凝聚,用汤剂较好。

方义分析,过去医家有并不统一,有些认为应该人参为君,认为它阳虚,本质上还是虚,所以应该用人参为君药,这类医家意见占少数。比如成无己的解释,《伤寒》方君臣佐使,他就认为人参为君。多数的认为应该生姜为君。毕竟是以寒为主。实际上整个《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仲景方,可以发现,人参为君极少。人参,仲景几乎时候都不作君药。他虽然没有明确君臣佐使,从它的地位,针对很多方里用的地位,它实际上除了助正祛邪,它补气方面大多数是一个辅助地位。而当时的用方用药,作为寒证,对温这个是很突出的。这是理中丸的方义分析。

同时我们也谈到汤和丸,在力量和发挥作用方面的一个差别。

配伍特点

温补并行,以温为主。

辨证要点

四肢不温,腹中绵绵作痛,呕吐,便溏(吐利),舌淡苔白,脉沉细。

为温中祛寒的基础方,代表方。

从这个方里,刚才提到腹痛,历来多数认为是脾胃本身阳虚,寒性收引造成腹痛,也有一部份因为提到腹痛,把肝结合起来,认为是由于脾胃阳气不足,相对就会肝旺。因为肝脾的关系,即使肝本身不旺,土虚就要木贼,就这样一个关系。但理中丸用药,这个基础方这方面并不突出。有时会看到参考书提到。从中焦阳气虚,由土不荣木,反过来可以引起这种肝脾不和,这里理中丸有一系列的加味方剂。

加减及附方

阳虚甚肢冷,下利清谷加附子,肉桂。附子理中汤,桂附理中汤纳送升降失常胃不纳谷不欲饮食加山楂、麦芽、神曲楂曲理中汤胃不降浊呕吐加砂仁、半夏砂半理中汤脾不运湿湿滞为痰,兼咳嗽吐痰加茯苓、半夏理中化痰丸我们这里往往以附子理中丸做为一个代表。下面还列了一些楂曲理中汤,砂半理中汤,理中化痰丸这些。还包括连理汤这类,供参考了。因为临床常用附子理中丸,有单加附子,有加肉桂成桂附理中,住方面用得多一些。它的特点,中焦虚寒比较重的,特别是在四肢不温,或者吐利。特别泄泻比较突出的,往往加附子,增加温阳的力量。有的说这是加附子,脾肾都阳气不足,这个不一定,就是中焦虚寒,加附子,附子理中丸还是很多这样用的。加肉桂当然温阳力量强,加了肉桂以后,一般都涉及到脾肾阳气都不足。

加减变化

气机阻滞脘腹胀满+ 枳实、茯苓枳实理中汤出血吐血、便血+ 黄耆、当归、阿胶、艾叶胶艾理中汤月经延长、漏下+ 艾叶、益母草固本止崩汤吐涎沫+ 益智仁、山药表兼风寒者+ 桂枝桂枝人参汤这是一些理中丸基础的化裁方,或加减方法。供参考。

相关文章:

理中汤,旋覆代赭汤加味治疗虚寒呃逆

理中汤加味治疗中阳不振

理中汤(理中丸)配方,理中汤方歌方解

理中丸的功效与作用

理中丸方歌方解,功效与作用

理中丸(汤)配方

八珍汤的配方各是多少克

八珍汤《正体类要》(补益剂:补气)

[组成] 当归(酒拌)10g、川芎5g、白芍药8g、熟地黄(酒拌)15g、人参3g、白术(炒)10g、茯苓8g、炙甘草5g。

[用法] 清水二盅,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煎至八分,食前服。

[功用] 补益气血。

[主治] 气血两虚。 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虚。

[方解] 本方在原书用治于失血过多,以致气血皆虚诸证。 肢体倦怠乏力,面色苍白无华,短气懒言,心悸怔忡。 脉细虚,舌淡苔白,皆为气血两亏,心脾不足所致。 肝藏血,开窍于目肝血亏,故头晕目眩。 方用参、术、苓、草补脾益气; 归、芍、地滋养心肝,加川芎入血分而理气,则归、地补而不滞; 加姜、枣助参、术入气分以调和脾胃。 全剂配合,共收气血双补之功。

【方歌】 四君四物加姜枣,八珍双补气血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

组成:人参(30克) 白术(30克) 白茯苓(30克) 当归(30克) 川芎(30克) 白芍药(30克) 熟地黄(30克) 炙甘草 (30克)

简介:

【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本方常用于病后虚弱、各种慢性病,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属气血两虚者。)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9克)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通口服(现代用法:或作汤剂,加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类别:补益类

出处:《瑞竹堂经验方》

【来源】《丹溪心法》卷四。

【组成】当归 赤芍 川芎 熟地黄 人参 白茯苓 甘草 砂仁等分

【用法】上药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功用】和气血,理脾胃。

【主治】虚损属于气血两虚,脾胃不和者。

八珍汤

【药物组成】人参、砂仁、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芷、熟地黄。

【处方来源】《外科启玄》卷十二。

【方剂主治】痘已齐,兼气血俱虚证。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服。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细辛,别名:华细辛、盆草细辛,拉丁文名:Asarum sieboldii Miq. 马兜铃科、细辛属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直立或横走,直径2-3毫米,节间长1-2厘米,有多条须根。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细辛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的知识,欢迎阅读。

功效作用

1、细辛对于风湿痹痛,以属于寒湿者为宜,可与羌活、川乌、草乌等配合应用

2、细辛治咳,消死肌疮肉,胸中结聚。《日华子本草》

3、细辛又谓温中下气,破痰开胸中,除喉痹,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益肝胆,通精气,皆升发辛散,开通诸窍之功也。其曰久服明目,利九窍,必无是理,盖辛散升发之药,岂可久服哉。细辛,其性升燥发散,即入风药,亦不可过五分,以其气味俱厚而性过烈耳。《别录》

4、细辛主少阴苦头痛。《珍珠囊》

5、细辛治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陶弘景)

6、细辛治邪在里之表,故仲景少阴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也。(李杲)

7、细辛敛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驱水饮而逐湿寒,润大肠而行小便,善降冲逆,专止咳嗽。其诸主治,收眼泪、利鼻壅、去口臭、除齿痛、通经脉,皆其行郁破结,下冲降逆之力也。《长沙药解》

8、细辛治脑风头痛:细辛(去苗叶)、高良姜、瓜蒂各0.5g、硝石25g,上四味捣研为细散。每用新水满含一口口畜药半字入鼻中良久即定。(《圣济总录》点头散)

9、细辛主痰结湿火,鼻塞不利。《本经逢原》

10、细辛又能通鼻窍,疗口疮。用于鼻渊,常配合白芷等应用

11、细辛治上气不得息卧、喉中如水鸡声、气欲绝:麻黄(去节)200g、细辛100g、五味子半升、桂心、干姜各50g、半夏八枚(洗去滑),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绞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投杯即卧。令人汗出不得卧 勿怪。亦可从五合,不知升增,日再。(《古今录验》沃雪汤)

12、细辛治肺寒卒咳嗽方 :细辛25g(捣为末)、杏仁25g(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如膏)、上件药于铛中熔蜡25g, 次下酥0.5g,入细辛、杏仁,丸如羊枣大。不计时候,以绵裹一丸,含化咽津。(《圣惠方》)

13、细辛用于头痛、齿痛、风湿痹痛:细辛止痛力强,对于头痛、齿痛都有较显著的疗效,头痛可配合羌活、白芷等同用,齿痛可配合白芷、石膏等同用。细辛对于风湿痹痛,以属于寒湿者为宜,可与羌活、川乌、草乌等配合应用。

14、细辛治因风眉骨痛不止者:川乌、草乌各5克 此二味俱用童便浸二宿、细辛、羌活、片芩(酒拌炒)、甘草(炙) 各2.5g,上为细末,分二服,清茶调下。(《丹溪心法》羌乌散)

15、细辛能温肺以化痰饮,所以主要用于治疗肺寒咳嗽、痰多质稀色白的病症,常与干姜、半夏等配伍应用

16、细辛用于口舌生疮,可单用一味细辛,研末敷于脐部。

17、细辛治头面风痛。《本草衍义》

18、细辛用于痰多咳嗽:细辛能温肺以化痰饮,所以主要用于治疗肺寒咳嗽、痰多质稀色白的病症,常与干姜、半夏等配伍应用。细辛又能通鼻窍,疗口疮。用于鼻渊,常配合白芷等应用;细辛用于口舌生疮,可单用一味细辛,研末敷于脐部。

19、细辛风药也。风性升,升则上行,辛则横走,温则发散,故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盖痹及死肌,皆是感地之湿气,或兼风寒所成,风能除湿,温能散寒,辛能开窍,故疗如上诸风寒湿疾也。《本草经疏》

20、细辛治咳逆上气,恶风,风头。手足拘急,安五脏六腑,添胆气,去皮风湿痒,能止眼风泪下,明目,开胸中滞,除齿痛,主血闭、妇人血沥腰痛。《药性论》

21、细辛治卒暴中风、昏塞不省、牙关紧急、药不得下咽者:细辛(洗去土、叶)、猪牙皂角(去子)各5g,研为细末,每用少许,以纸捻蘸药入鼻,俟喷嚏,然后进药。(《济生续方》)

22、细辛辛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气、惊痫者,宜用之。口疮、喉痹、齿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则发之之义也。辛能泄肺,故风寒咳嗽上气者宜用之。辛能补肝,故胆气不足,惊痫、眼目诸病宜用之。辛能润燥,故通少阴及耳窍,便涩者宜用之。《纲目》

23、细辛对于外感风寒、阴寒里盛的病症,亦可应用,须配合麻黄、附子等同用

24、细辛治口舌生疮,大使燥结,起目中倒睫。《纲目》

25、细辛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等症:细辛主要能散寒止痛,常与羌活、荆芥、川芎等同用,治疗外感风寒头痛较剧的病症;对于外感风寒、阴寒里盛的病症,亦可应用,须配合麻黄、附子等同用。

26、细辛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本经》

27、细辛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别录》

28、细辛治鼻塞、不闻香臭:细辛(去苗叶)、瓜蒂各0.5g、上二味捣,罗为散,以少许吹鼻中。

29、细辛止痛力强,对于头痛、齿痛都有较显著的疗效,头痛可配合羌活、白芷等同用,齿痛可配合白芷、石膏等同用

30、细辛以气为治也。凡药香者,皆能疏散风邪,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且风必挟寒以来,而又本热而标寒,细辛性温,又能驱逐寒气,故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也。《本草经百种录》

31、细辛治脾胃虚弱、呕哕寒痰、饮食不下:细辛(去苗叶)25g、丁香0.5g,上二味捣,罗为细散。每服10g,煎柿蒂汤调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辛香散)

32、细辛治风寒在脑或感湿邪头痛头晕及眉棱眼眶痛者:川芎15克 细辛(洗去土)、白术各15g、甘草5g,水二盅 姜三片, 煎八分,食远服。(《妇人良方》小芎辛汤)

33、细辛若寒邪入里,而在阴经者,以此从内托出。佐九味羌活汤,发散寒邪快捷,因其气味辛香,故能上升。入芎辛汤,疗目痛后羞明畏日,隐涩难开。合通窍汤,散肺气而通鼻窍。佐清胃汤,祛胃热而止牙疼。此热药入寒剂,盖取反以佐之之义也。《药品化义》

34、细辛主风寒湿头疼,痰厥气壅。《本草通玄》

35、细辛主要能散寒止痛,常与羌活、荆芥、川芎等同用,治疗外感风寒头痛较剧的病症。

食用方法

细辛散

处方:细辛(去苗,一钱)、白术(去芦,一钱)、独活(去芦,一钱)、附子(炮,去皮脐,一钱)、肉桂(一钱)、防风(去芦,一钱)、厚朴(姜制,二钱)、麻黄(去节,二钱)、枳实(麸炒,半钱)、甘草(半钱)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主治:脾脏中风,肉热肌肤,淫淫如虫行;或腠理开,汗大泻,脾肉色不泽,唇鼻黄色。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细辛散

组成:细辛(去苗叶)1两、荆芥(去梗)1两、莽草1两、升麻1两、胡桐泪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每用5钱匕,水2盏,加槐枝10数茎,盐2钱匕,同煎令浓,热漱冷吐。

主治:牙齿浮动,宣露疼痛。

细辛散

组成:细辛1两、芎1两、赤茯苓1两半、桑根白皮2两(锉)、麦门冬1两半(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锉)、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尖,微炒)。

制法:上为散。

用法:每服5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伤寒,发歇寒热,唇口干焦,毒气攻四肢浮肿。

细辛散

组成:细辛1两、肉桂(去皴皮)1两、独活1两、秦艽(去苗)1两、麻黄(去根节)1两、菖蒲1两、红兰花1两、薏苡仁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当归(锉,微炒)1两、萆薢(锉)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半两。

制法:上为散。

用法:每服4钱,以水、酒各半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产后中风,手脚不遂,筋脉拘急,不能言。

细辛散

组成:细辛1两、麻黄1两(去根节)、葛根3分(锉)、荆芥1两、白术1两、赤芍药1两、紫菀3分(洗去苗土)、桔梗1两(去芦头)、桂心1两、甘草3分(炙微赤,锉)、五味子3分。

制法:上为粗散。

用法: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伤寒3日,咳嗽,胸膈不利,四肢烦疼,壮热头痛。

细辛散

组成:细辛(去苗,锉)1分、附子(炮裂,去皮脐)1分。

制法:上为散。

用法:以葱汁和1钱匕,绵裹塞耳中。

主治:聤耳,耳中痛,脓血出。

细辛汤

组成:细辛(去苗叶)3分、防风(去叉)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柏子仁(研)3分、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3分、山茱萸3分、甘草(炙,锉)3分、蔓荆实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每服3钱匕,水1盏,加大枣3枚(擘破),同煎数沸,去滓,取7分,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肝虚气痹,两胁胀满,筋脉拘急,不得喘息,四肢少力,眼目不明。

细辛茶

材料:细辛0.3g、绿茶3g。

用法:用1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祛风,散寒,行水,开窍;解热镇痛,抑菌。

主治:风寒湿头痛;风湿痹痛。

细辛粥

组成:综辛3克,大米100克。

制法:将细辛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每日1-2剂,连续2--3天。

功效:祛风散寒,温肺化饮,宣通鼻窍。

适应症: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身痛,牙痛,痰饮咳嗽,痰白清稀,鼻塞等。

提示:

1、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阴虚肺热咳嗽等不宜选用;

2、历代中医认为,"辛不过钱",故临床使用时用量不宜过大。

细辛大黄丸

组成:细辛、大黄、枳实、紫朴、麻仁、青皮、桃仁(去皮尖)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水泛为丸。每服1钱,重者2钱,再重3钱,淡姜汤送下,稍冷服之。

主治:痧,大便干结,气血不通,烦闷壅盛,昏沉者。

细辛五味子汤

组成:北细辛(去苗)1两、半夏(洗7次)1两、甘草(炙)1两半、乌梅(去核)1两半、五味子3两、xx壳(去蒂盖)3两、桑白皮(炒)2两。

制法:上为粗散。

用法:每服3钱,水2盏半,加生姜10片,煎至1盏,用纱帛滤去滓,温服。留2服滓并作1服,再煎。

主治:肺经不足,胃气怯弱,或冒风邪,或停寒有饮,咳嗽倚息,不得安卧,胸满迫塞,短气减食,干呕作热,嗽唾结痰,或吐涎沫,头目昏眩,身体疼重,语声不出,鼻塞清涕,头面脚膝时带虚浮,痰咳不止,痛引胸胁者。

菟丝细辛粥

材料:菟丝子15克、细辛5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菟丝子洗净后捣碎和细辛水煎去渣取汁,入米煮粥,粥熟时加白糖即可。

功效:治疗过敏性鼻炎肾虚型:鼻流清涕,喷嚏频频,鼻痒不适,经常反复发作,早晚为甚;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遗精早泄,夜尿多,舌质淡,苔白,脉濡弱。

杜仲细辛酒

材料:杜仲半斤、丹参半斤、芎劳五两、桂心四两、细辛二两

功效:治疗突然腰痛。

用法:随多少饮服。

制法:上药切细,用酒一斗,浸五宿。

禁忌:忌生葱、生菜。

麻黄细辛附子汤

组成:麻黄(去节)6克(二两)、细辛6克(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15克(一枚)、(根据唐宋度量衡:1两=41.5克=10钱。)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助阳解表。

禁忌:若少阴阳虚而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则应遵仲景“先温其里,乃攻其表”的原则,否则误发其汗,必致亡阳危候。

方论: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通彻表里,助麻黄发汗解表,协附子内散阴寒。故适用于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

方歌: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独活细辛汤

组成:独活、细辛、川芎、秦艽、生地、羌活、防风、甘草

用法:水煎服。

主治:外感头痛,邪在少阴,头痛痛连颊部。

加减:有风,加荆芥,倍防风;有寒,加麻黄、桂枝;有暑,加黄芩、石膏;有湿,加苍术、白芷;有燥,加石膏、竹叶;火旺,加知母、黄柏。

细辛附子狗肉汤

材料:狗肉150克、细辛6克、熟附子9克、熟地18克、八角、茴香6克

做法:

1、狗肉洗净、切块;细辛、熟附子、熟地、八角、茴香分别用清水洗净。

2、起油锅,下狗肉爆香,与其它用料一齐放入砂煲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2--3小时,调味供用。

功效:补肾助阳、化浊开窍

主治:老年耳聋属于肾阳不足、痰浊蒙窍者。症见听力减退,对语言的理解力亦日见下降,伴有神志呆滞,腰酸膝冷,夜尿清长,形体虚胖,舌胖淡,苔白浊,脉迟弱。

牛膝细辛酒

组成:牛膝一两、秦艽一两、天门冬(去心)一两、薏苡仁二两、独活一两、细辛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五加皮一两、桂心一两、丹参一两、杜仲(去粗皮)一两、酸枣仁一两、仙灵脾一两、晚蚕沙(微炒)二两。

制法:上药细锉,用生绢袋盛,好酒一斗五升,浸七日。

用法:每日不计时候温饮一小盏,常令有酒气为佳。

主治:妇人中风偏枯,一边手足不收、顽麻不仁、筋脉拘急、不能运动。

吴萸细辛理中汤

组成:党参、白术、生姜各9克,细辛1.5克,吴茱萸、炮姜各6克。

制法:上药加水适量煎煮,连煎2次,取药汁300毫升。

用法:每日1剂,早、晚温服。

功效:益补肾气。适用于肾虚作泻,消化不良性腹泻者。

当归细辛汤

组成:当归12g、桂枝(去皮)9g、芍药12g、细辛3g、炙甘草6g、木通6g、大枣9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症见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者;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者。

细辛天麻鹿肉汤

材料:鹿肉120克、细辛3克、天麻24克、熟地30克、砂仁6克、生姜少许。

做法:

1、将鹿肉洗净,切块;砂仁洗净,打碎;天麻、熟地、生姜洗净。

2、把全部用料(除砂仁外)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2小时,加人砂仁,再煮半小时,调味即可。随量饮用。

功效:细辛性味辛温,人肾经,长于止痛,兼能开窍,对于少阴(肾寒或肾虚)头痛,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天麻性味甘平,熄风止痉,助细辛之止痛;熟地性味甘而微温,补肾滋阴,益精填髓,与细辛共用,有标本兼顾之效;鹿肉性昧甘温,善于补肾益精,肾精足,脑海得养则头痛可愈;生姜助天麻之祛风,并可调味。

用药禁忌

1、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忌服细辛。

2、风热阴虚禁用细辛。《得配本草》

3、凡病内热及火生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细辛。《本草经疏》

4、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本草别说》

5、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注解伤寒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59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