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1 【大建中汤组成】2 【大建中汤方歌】3 【大建中汤方解】4 【大建中汤主治】5 【大建中汤医案】6 【医案分析】7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中关于大建中汤的论述
【大建中汤组成】花椒6g 干姜12g 生晒参(另)6g 饴糖(烊)30g
【大建中汤方歌】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阴盛阳虚腹冷痛,温补中焦止痛强。
【大建中汤方解】本证多由中阳衰弱,阴寒内盛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为主。寒性收引,阴寒内盛,阳失温煦,故心胸中大寒,拘急作痛,甚则上冲皮起有头足,手不可触近。中寒内盛,胃失和降,故呕而不能食。方中蜀椒温脾胃,助命火,散寒止痛,为君药。以辛热之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助蜀椒散寒之力;饴糖温补中虚,缓急止痛,助蜀椒止痛之功,共为臣药。人参补脾益气,配合饴糖重建中脏,为佐药。
运用
本方用于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临床应用以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咳嗽者,加款冬花,咳血者,加阿胶;便精遗泄者,加龙骨;怔忡者,加茯神。
禁忌
本方辛甘温热之性较强,素体阴虚者慎用,寒凝气滞者亦不宜应用。
【大建中汤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腹痛连及胸脘,痛势剧烈,其痛上下走窜无定处,或腹部时见块状物上下攻撑作痛,呕吐剧烈,不能饮食,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
【大建中汤医案】赵某,女,64岁,农民,左上腹痛5天,于2006年12月5日来诊。5天前患者进食冷剩饭后引起左上腹痛,疼痛较重,来我院急诊,按“急性胃炎”给解痉止痛、抗生素输液治疗,连续4天,疼痛未见明显缓解。遂停用西药,来门诊治疗。目前患者左上腹疼痛呈阵发性,并时有连及背部疼痛,疼痛时腹部起包块,攻撑作痛,按之可移动,疼痛过后包块消失,遇冷后加重。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滑,两尺脉弱。史教授辨证为虚寒性腹痛,治以温中散寒,以大建中汤加减变化:蜀椒12g,干姜15g,细辛3g,党参10g,炙甘草10g。水煎服3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并对患者说:“如无意外,当药后见效,愈后不必再服。”约1个月后,患者因感冒又来诊,追问上次病情,述药后左上腹疼痛即大减,服完3剂,疼痛完全消失,遂停药,至今未再腹痛。 (摘自《史载祥教授应用大建中汤治疗腹痛验案》)
【医案分析】患者左上腹痛乃因冬天“进食冷剩饭后引起”,病史相当明确,实寒无疑。“疼痛时腹部起包块,攻撑作痛,按之可移动,疼痛过后包块消失,遇冷后加重”,明显寒凝气滞之重证。其疼痛除寒凝血脉所致外,继发气滞之攻撑(包块,可移动)亦是一大原因。舌象示寒象,脉象示里寒欲遏伏阳气之外达。苔腻应是其食积难化之象。全案为寒、食相结于中焦,并阻滞气机,当无疑问。如此重证数日,可能已伤脾胃。治当温散、消食、理气、健脾并举。实寒导致“腹部时见块状物上下攻撑作痛”,正是仲景的大建中汤。
史老用此方大散其寒。人参改为党参(现临床常例,因虑其为农民,必须为其考虑价格)。未用饴糖,是考虑腹痛并非持续,无需缓急止痛?还是非虚之痛?或者没有购到?加细辛,仲景喜用此药温散诸实寒积滞,也是史教授活用仲景经验。并未加直接消食、理气药。考虑到4天住院,住院部已约束其为极少饮食?气滞包块本因寒触发,服药时暂未见到,故暂只需祛寒治本,而无须理气?服药3剂而愈,效甚速。不过笔者认为,加消食、理气药不能说效果会更好,加上是否也无妨碍?史老言“如无意外,当药后见效”,是对仲景方吃透后的底气,方与证果然若合符节。又言“愈后不必再服”,一是乡下不便复诊,二是此以实证为主,实证一去,正气伤之轻者可自我康复。
——本段摘自《方剂学案例分析》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中关于大建中汤的论述大建中汤 三类方
建中汤在温里方面,还有一个教材还有三类方,大建中。大、小建中的区别,小建中虚为主,都有寒,大建中实证为主。疼痛,小建中是腹痛,喜温喜按,大建中是寒实,寒实证。所以大建中像蜀椒这一些,它还有一个散的作用。临床发生往往外寒直中,本身阳气不足,内外之寒结合,由外寒引动。所以他描述主证当中,腹中寒可有胃气上逆,呕逆,由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临床一般两种情况。一个由于内外之寒结合,造成阴寒内盛,寒性收引,形成一些像腹肌痉挛,古人说叫阴凝成像,阴寒凝滞重了就产生有形的这个,出现按之有包块。
还有一类更多的是本来阴寒内盛,又加上外寒直中,比如蛔虫引起腹痛,蛔虫成团引起腹痛,药少力专,温里散寒,又结合建中气的饴糖。所以这两个虚证、实证,一个实证为主,一个虚证为主。这个是不同的。
了解一下大、小建中汤的区别,重点提示一下,这个是三类方。
相关文章:
大建中汤加减治疗虚寒腹痛
大建中汤方歌方解,临床运用医案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金匮要略方论》卷上方之大建中汤 4.1大建中汤的别名4.2处方4.3功能主治4.4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4.5方解4.6大建中汤的药理作用4.7用药禁忌4.8大建中汤的临床应用4.9各家论述4.10附注 5《严氏济生方》卷一方之大建中汤 5.1方名5.2组成5.3制法5.4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5.5功能主治5.6加减 6《全生指迷方》卷二方之大建中汤 6.1处方6.2制法6.3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6.4功能主治6.5加减 7《丹溪心法》卷二方之大建中汤 7.1处方7.2制法7.3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7.4功能主治 8《重订严氏济生方》之大建中汤 8.1处方8.2制法8.3功能主治8.4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8.5摘录 9《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方之大建中汤 9.1大建中汤的别名9.2处方9.3功能主治9.4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9.5摘录 10《外台秘要》卷十七引《深师方》之大建中汤 10.1大建中汤的别名10.2处方10.3制法10.4功能主治10.5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10.6注意10.7各家论述10.8摘录 11《宣明论方》卷一方之大建中汤 11.1大建中汤的别名11.2处方11.3制法11.4功能主治11.5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11.6摘录 12《普济方》卷二一七引《定斋未病方》之大建中汤 12.1处方12.2功能主治12.3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12.4摘录 13《临证指南医案》卷一方之大建中汤 13.1处方13.2功能主治13.3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13.4摘录 14《圣济总录》卷五十方之大建中汤 14.1方名14.2组成14.3主治14.4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14.5制备方法 15《女科百问》卷上方之大建中汤 15.1方名15.2组成15.3主治15.4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15.5制备方法 16《医方类聚》卷一五○引《管见大全良方》之大建中汤 16.1方名16.2组成16.3主治16.4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16.5制备方法 1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大建中汤 1拼音 dà jiàn zhōng tāng
2英文参考 dajianzhong decoc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a Jianzhong Tang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Large Jianzhong Decoc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 大建中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十三首。
4《金匮要略方论》卷上方之大建中汤
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2]。
蜀椒3克(炒去汗)干姜12克 人参6克
补心脾,祛寒气。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中阳虚衰,阴寒内盛,或蛔虫为患,脘腹寒痛,呕不能食,腹皮高起,出现头足状包块,痛而拒按,或腹中漉漉有声,舌苔白滑,脉细紧,甚则肢厥脉伏。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饮食下咽,自知偏从一面下流,有声决决然。心腹寒痛,呕不能食,腹中虫物乘之而动。阴黄。厥逆,脉伏。寒饮升降,心腹剧痛而呕;疝瘕腹中痛者;又治挟蛔虫者。
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2]。
上三味,用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胶胎70毫升,微火煎取150毫升,分二次温服,每次相隔约一小时。药后可饮粥适量。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方中蜀椒味辛大热,温脾胃,助命火,并能散积杀虫;干姜辛热,温中助阳,散寒降逆;人参补益脾胃,扶助正气;重用饴糖建中缓急,并能缓和椒、姜燥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之功。
2.蛔虫性肠梗阻:杨某,男,6岁。患蛔虫性肠梗阻,脐腹绞痛,呕吐不能食,呕出蛔虫一条。患儿面色萎黄有虫斑,身体瘦弱,手脚清冷,按其腹部有一肿块如绳团状,舌苔薄白,脉沉细。此中气虚寒,蛔虫内阻。治以温中散寒,祛虫止痛,用大建中汤。西党10g、川椒3g、干姜3g、饴糖30g,加槟榔10g、使君子10g,嘱服2剂。因患儿哭闹不休,进城买药缓不济急,乃先用青葱、老姜切碎捣烂,加胡椒末拌匀,白酒炒热,布包揉熨腹部,冷则加热再熨。肠鸣转气,腹痛渐减。药买到后急煎成汤,分小量多次服,一剂呕吐已止,再剂腹痛消失,并排出蛔虫一百多条。
3.嗜睡:刘某,女,18岁。患病半年。起初胸脘闷痛,渐次困顿喜卧,多眠睡。近一月余来,无论上课或进餐行路时均不自主地入睡,以致辍学。神经科诊断为“发作性睡病”。刻诊精神困顿、时时入睡、呼之蒙昧、胸腹时时窜痛,余无所苦。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缓。此乃脾胃阳衰,中焦寒甚,阳为阴困,不得舒展,阳入于阴则寐;中阳虚衰,阴寒之气攻冲则胸腹窜痛。治拟温中健脾,大健中阳。人参、蜀椒各9k,干姜12k,饴糖30k,水煎服。眼药五剂后,胸腹窜痛消失,嗜睡稍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原方继进五剂,嗜睡大减,精神振作,舌质淡,苔薄,脉沉。更以原法加减服药十余剂,诸恙悉平。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2.《千金方衍义》:虚寒积聚之治,此方最力,故《备急千金要方》效《金匮要略方论》用之,其方中人参辅椒、姜温散之法,人皆得之。至于胶饴为助满之首列,而反用以治病呕不能食,是专用助满之味,引领椒、姜、人参为泄满之通使。
3.《医方论》:非人参不能大补心脾,非姜、椒不能大祛寒气,故曰大建中。又有饴糖之甘缓以杀姜、椒之辛燥。非圣于医者,不辨有此。
4.《金匮要略释义》:《本草经》谓蜀椒主邪气,温中,逐痹痛,下气。夫大寒乃邪气也。心胸中大寒痛,呕而不能食,法当温中。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又宜下气,故舍蜀椒莫与,从而可知中不受温,痛痹之不必下气者,则非蜀椒所宜矣。干姜亦温中之品,此证沉寒痼冷之在中者,性动而猖,其势向上,因用蜀椒复佐以干姜,镇以静而抑之使平。有谓附子驱寒止痛,何以舍而不用?曰:夫向上者,阴中有阳,实中有虚,何则?呕为实而有火之证,呕而不能饮食,中气大伤,自不得以附子攻也。爱用人参、饴糖补其虚乏。方名大建中汤者,宜矣。
5《严氏济生方》卷一方之大建中汤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6《全生指迷方》卷二方之大建中汤
7《丹溪心法》卷二方之大建中汤
8《重订严氏济生方》之大建中汤
咳嗽者,加款冬花,咳血者,加阿胶;便精遗泄者,加龙骨;怔忡者,加茯神。
9《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方之大建中汤
10《外台秘要》卷十七引《深师方》之大建中汤
11《宣明论方》卷一方之大建中汤
12《普济方》卷二一七引《定斋未病方》之大建中汤
13《临证指南医案》卷一方之大建中汤
14《圣济总录》卷五十方之大建中汤
15《女科百问》卷上方之大建中汤
16《医方类聚》卷一五○引《管见大全良方》之大建中汤
温中祛寒剂,适用于中焦虚寒证。代表方如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大建中汤等。
《伤寒论》
【组成】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各9g)
【用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9g)。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现代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9g,每次1丸,小蜜丸则每次9g,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药后饮热粥适量)。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1.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面色?白,气短神疲,脉沉细或虚大无力。3.中阳不足,阴寒上乘之胸痹;脾气虚寒,不能摄津之病后多涎唾;中阳虚损,土不荣木之小儿慢惊;食饮不节,损伤脾胃阳气,清浊相干,升降失常之霍乱等。
【证治机理】本证系由脾胃虚寒所致。中阳不足,寒自内生,阳虚失温,则畏寒肢冷;寒凝而滞,则腹痛绵绵喜温按;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脾胃虚寒致脾不运化、胃不受纳,升降纳运失职,故见脘腹痞满,食少倦怠,呕吐便溏;舌淡苔白润,口中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若脾胃虚寒,统摄失权,血不循经则可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但血色暗淡,质清稀;若中阳不足,阴寒上乘而致胸阳不振,则可见胸痹心痛;若久病伤及脾阳,使津无所摄,上溢于口,则可见病后多涎唾,甚则流涎不止;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虚寒,生化无源,致经脉失养,土不荣木,则可见慢惊;若食饮不节,损伤脾胃阳气,清浊相干,升降失常则致霍乱。法当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方解】方中干姜大辛大热,温脾暖胃,助阳祛寒为君药。阳虚则兼气弱,气旺亦可助阳,故臣以甘温之人参,益气健脾,补虚助阳,《内经》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君臣相配,温中健脾。脾为中土,喜燥恶湿,虚则湿浊易生,反困脾胃,故佐以甘温苦燥之白术,既健脾补虚以助阳,又燥湿运脾以助生化。甘草与诸药等量,一与参、术以助益气健脾,补虚助阳;二可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诸药,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四药相伍,可温中阳,补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
本方在《金匮要略》中作汤剂,称“人参汤”。理中丸方后亦有“然不及汤”四字。盖汤剂较丸剂作用强而迅速,临床可视病情之缓急酌定剂型。(理中丸与人参汤,两方组成、用量完全相同。前者为丸剂,治中焦虚寒之脘腹疼痛、自利不渴或病后喜唾;后者为汤剂,主治中、上二焦虚寒之胸痹,症见心胸痞闷、气从胁下上逆抢心。前者虚寒较轻,病势较缓,取丸以缓治;后者虚寒较重,病势较急,取汤以速治)
【配伍特点】辛热甘苦合方,温补并用,补中寓燥。
【运用】本方为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之基础方。以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本方临证服后,当“饮热粥”,且温覆“勿发揭衣被”。药后当觉腹中似有热感,若“腹中未热”,则应适当加量,“益至三四丸”,或易为汤剂。
【附方】
1.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附子炮,去皮、脐? ?人参去芦?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各9g)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6g),以水一盏,化开,煎至七分,稍热服之,空心食前。
功用:温阳祛寒,补气健脾。主治: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证。症见脘腹疼痛,下利清谷,恶心呕吐,畏寒肢冷,或霍乱吐利转筋等。
2.桂枝人参汤(《伤寒论》)?
桂枝别切,四两(12g) 甘草炙,四两(9g) 白术三两(9g) 人参三两(9g) 干姜三两(9g)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功用:温阳健脾,解表散寒。主治:脾胃虚寒,复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腹痛,下利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浮虚者。
【鉴别】理中丸为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之基础方,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均为理中丸加味而成。附子理中丸加用大辛大热之附子,其温中散寒之力更强,且能温肾,适用于脾胃虚寒之重证或脾肾虚寒者;桂枝人参汤即人参汤加桂枝,温阳健脾,兼解表寒,表里同治,适用于脾胃虚寒而外兼风寒表证者。
【方论选录】脾胃应土,处在中州,在五脏曰孤脏,属三焦曰中焦,自三焦独治在中,一有不调,此丸专治,故名曰理中丸。人参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缓中益脾,必以甘为主,是以人参为君。白术味甘温,《内经》曰:脾恶湿,甘胜湿,温中胜湿,必以甘为助,是以白术为臣。甘草味甘平,《内经》曰:五味所入,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补之,补中助脾,必先甘剂,是以甘草为佐。干姜味辛热,喜温而恶寒者,胃也,胃寒则中焦不治,《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散寒温胃,必先辛剂,是以干姜为使。(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医案举例】曹省初病伤寒,六七日,腹满而吐,食不下,身温,手足热,自利,腹中痛,呕,恶心。医者谓之阳多,尚疑其手足热,恐热蓄于胃中呕吐,或见吐利而为霍乱。请予诊,其脉细而沉。质之,曰太阴证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予止以理中丸,用仲景云“如鸡子黄大”,昼夜投五六枚。继以五积散,数日愈。(《伤寒九十论》)
【方歌】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合六法,方六首。
理中丸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下有作汤加减法)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右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理中汤
脾胃不和,中寒上冲,胸胁逆满,心腹 痛,痰逆恶心,或时呕吐,心下虚痞,隔塞不通,饮食减少,短气羸困,温中逐水,止汗去湿。又肠胃冷湿,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鸣,伤寒时气,里寒外热,霍乱吐利,手足厥冷,胸痹心痛,逆气结气,并皆治之。
人参? ?甘草锉,炒? ?白术? ?干姜炮,各三两
上为粗末。每三钱,以水一盏半,煎取中盏,去滓,稍热服,空心、食前。
附子理中圆?
治脾胃冷弱,心腹绞痛,呕吐泄利,霍乱转筋,体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满,腹中雷鸣,呕哕不止,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并皆治之。
附子(炮,去皮、脐)? 人参(去芦)?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上为细末,用炼蜜和为圆,每两作一十圆。每服一圆,以水一盏化破,煎至七分,稍热服之,空心食前。
四妙勇安汤:四妙勇安,组成谨严,归二草一,银玄各三,脱疽化热,服之可痊牛蒡解肌汤:牛蒡解肌用荆薄,山栀丹皮石斛翘,玄参夏枯共成方,头面风热疮疡消透脓散:透脓散治毒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程氏又加银蒡芷,更能速奏溃破功内补黄芪汤:内补黄芪用麦冬,参苓归地芍川芎,远志肉桂炙甘草,疮疡溃后理虚功阳和汤:阳和汤法解寒凝,内证虚寒色属阴,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草相承小金丹:小金丹内白胶香,木鳖地龙乳没当,麝香五灵墨草乌,流注瘰疬服之康。 秦艽鳖甲散: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犀黄丸:犀黄丸内用麝香,乳香没药共牛黄,乳岩流注肠痈等,正气未虚均可尝
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起熬;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大建中汤建中阳,饴糖人参配椒姜,中阳衰弱胸腹痛,痛而拒按服之康石膏汤:石膏汤用芩柏连,麻黄栀豉七味全,发汗解表清热毒,壮热神昏此方煎
五积散:五积散将五积医,二陈平胃痰食祛,三物枳桔行气血,麻芷姜桂温表里完带汤:中二术陈,车前甘草和人参,柴芍淮山黑芥穗,化湿止带此方金虎潜丸:虎潜足痿是妙方,虎骨陈皮并锁阳;龟板干姜知母芍,再加柏地作丸尝
珍珠母丸: 珍珠母丸参地归,犀沉龙齿柏茯神,更加酸枣宁神志,镇心平肝此方推
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瓜蒌合成方;通阳散结祛胸痹,胸满而痛急煎尝大黄蛰虫丸:大黄蛰虫丸,桃杏虻蛭甘,芩芍与干漆,生地蛴螬全活络丹:活络效灵主丹参,当归乳香没药存; 症瘕积聚腹中痛,煎服此方可回春胶艾汤:胶艾汤中当归芍,生地川芎生甘草,固冲安胎崩漏止,补血养血月经调阿胶鸡子黄汤:阿胶鸡子黄汤好,地芍钩藤牡蛎草;决明茯神络石藤,阴虚风动此方保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羌独芎,蔓甘藁本与防风;湿邪在表头腰痛,微微发汗有异功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枳术丸:枳术丸是消补方,荷叶烧饭作丸尝,若加麦芽与神曲,消食化滞力更强葛花解酲汤:葛花解酲香砂仁 二苓参术蔻青陈 神曲干姜兼泽泻 温中利湿酒伤珍七里散:七厘散治跌打伤,血竭红花冰麝香,乳没儿茶朱共末,外敷内服均见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fangyingyong/859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